怎樣理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一種悲劇?

王爾德說,生活中只有兩個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另外一個是得到了你想要的。怎樣理解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是一種悲劇,可否拿舉一些例子說明?


因為,你有沒有感覺,其實「到達」並不是一個無限正面的好詞,「到達」意味著「結束」。

你一路奔走,像一串叮叮咚咚的小溪流蜿蜒盤旋,淌過千里,不斷地向更大的河流靠攏,前進。

最後浩浩湯流進大海。小溪終於到達了。

可是小溪呢?

所以,行與不行,作為與不作為,得到與不得到,到達與不到達,它們到最後是不是一起湧向大海的同一片靜謐呢?

至於「悲劇」,這個詞本身就更加符合人生常態。快樂和痛苦的形成門檻本身就不同,痛苦可以是一張散點圖,但快樂只能是一條直線。就是說,不同時刻凋零的花瓣,倒翻的茶,餿掉的飯,它都可以成為痛苦,它們不需要有任何聯繫,不管是時間還是其本身。而一種快樂,卻是溫室里的水仙,它需要持續的新鮮水分,陽光。

散點圖,一個初次提筆的小孩子,毫無目的的塗塗點點就可以畫成。但是直線,你需要專註,控制,甚至藉助外物,卻還是有可能不小心蕩出一些細小的波紋。

快樂是很難的。如果悲劇的對立面是更多的快樂的話。


《行善者》王爾德

這是在夜間,他(注:指耶穌)獨自一人。

他看見遠遠的有一座圓形城的城牆,便向這城走去。他走近了時,聽見城裡有歡樂的腳步聲,喜悅和許多張琵琶嘈雜的彈奏聲。

他敲門,有一個守門人給他開門。

他看見一所大理石的房屋,屋前立著漂亮的大理石柱子。柱上掛滿了花環,屋裡屋外都燃著杉木火炬。他走進屋內去。他走過玉髓的廳子,和碧玉的廳子,到了一間宴客的長廳。他看見一個人躺在一張海紫色的榻上,頭上戴著紅玫瑰的花冠,嘴唇給葡萄酒染得通紅。

他走到他背後,拍拍他的肩頭問他道:「你為什麼過這樣的生活?」年輕人掉過頭來,認出是他,便答道:「我曾患大麻瘋,你把我治好了。除了這樣活,我又該怎樣活呢?」

他走出這所房屋,又到街上去。過了一會兒,他看見一個女人,臉上塗著脂粉,身上穿著綵衣,腳上飾著珍珠。一個穿著兩件衣服的青年慢慢地跟在她後面,像一個獵人似的。這女人的臉龐就像雕像一樣,而青年的眼睛裡燃著色慾的火。

他敏捷地跟著他們,他碰碰那青年的手,對他說:「你為什麼望著這個女人,而且帶著這種神情望她?」青年掉過頭來,認出是他,便說:「我本是一個瞎子,你使我能看見。我不望她,還要望什麼呢?」

他跑上前去,挨了一下那女人的綵衣,對她說:「難道除了罪孽的路以外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嗎?」女人掉過頭來,認出是他,便笑了,她說:「可是你已經饒恕了我的罪,而這路又是快樂的路。」             

他便走出城去。他走到城外,看見一個年輕人正坐在路旁哭著。他走到他眼前,摸一下他長長的鬈髮,問他:「你為什麼哭呢?」年輕人抬起頭來,認出了他,便回答道:「我本來已經死了,你救活了我。我除了哭以外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看到過一些說法,關於《行善者》的寓意,有的說是要正確地行善,有的說是行善不一定有善果一類。

直到看到了這個題目。自以為比較貼切了。


對於前半句,人生至苦,大致都可概括為三個字,「求不得」。

求良眷不得,苦

求高位不得,苦

求錢財不得,苦

求而不得,最苦

世間無數大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廢了無數的心血

儒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所求不為己,為蒼生立命

道家提出要超脫洒然無為而治——我們所求不為己,觀世道無常

佛教提出要放下凈心輪迴涅槃——我們不求,勸君放下

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已經有很多了,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擇其善者而從之。

而對於後半句,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痛苦呢?

1、在追求的道路上,我們失去了太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

有多少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孤寡一身,有多少人在追逐功名利祿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良心,又有多少人忙碌於自己的工作之中,可能甚至連自己父母的最後一面都未曾見到......當我們如此努力、得到了許多卻發現失去的更多時,難免就會痛苦。

馬雲說他對錢沒有興趣,說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創立阿里巴巴——這兩句話被奉為裝b界的楷模,但其實說不定就是人家的真實想法也說不定。我們只看到他得到的,他失去了多少又有誰看得到呢?高度不同,視角自然就不同了。所以請各位珍惜眼前吧~

2、我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所以然後呢?

我們以為自己想要的是那個「目標」,我們為此規劃自己、甚至可以說強迫自己,我們一天天得進步一天天得強大,就是為了達到那個目標。可是達到目的以後呢?

對有些人來說,比達不到自己想要目標更痛苦的,是在達到目的後的再難有所寸進。就比如經過無數的汗水和不眠之夜你終於把這個遊戲通關了——然後這個遊戲就失去了它的趣味。遊戲可以從頭開始另外一個,人生可沒這麼容易。


一隻醫學狗的經驗

魔鬼考試複習月總是養成各種新興趣的最好時機,複習令人痛苦,撕紙條都比複習好玩一百倍

考完試連脆皮鴨文學都沒有耐心讀下去了,空虛寂寞冷啊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舉兩個例子:

  1. 有一隻兔子特別喜歡月亮,有一天她得到了月亮,但她卻變得患得患失,月亮的一點點變化都會讓她寢食難安,因為她覺得那是她的所屬品。後來,月亮被收回去了,她再次看月亮,覺得怎麼看都美極了。
  2. 在《麥克白》前一部分,麥克白的形象是「noble, worthy, and valiant", 即使是弒君篡位的想法都會令他坐立不安。但當他在自己的「vaulting ambition」驅使下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殺死了鄧肯後,他逐漸變得暴力,嗜血,殘忍。曾經他以為得到王位就是一切,但得到之後卻發現那是一個無法回頭的深淵。附在《麥克白》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吧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5.5.19-28)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哲理 | 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