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醫生如何認識「刺家不診」和「必先診脈」?

一說「不」為方言發語詞,一說「不」為「未」,解釋為還沒有診斷時候就要先問診,但顯得牽強。

一說並非如今切脈,而是就針下對經脈氣感的直觀印象而言。

一說是如過遇見脈急促者不刺的禁忌,黃帝三部、孫思邈千金有引用根源。

你還有怎樣的認識?


針刺的話確實不需要診脈,只需要問清楚病人,排除針刺高危人群,比如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之類的。針刺治療最關鍵的是查體,而不是所謂的針感。查體做到位了,找到病灶所在,針刺效果很快就能出來,反之不懂疾病,只知道花里胡哨的做手法,那是捨本逐末。


針灸有治外治內之分

異法方宜論言微針通痹,只是簡單的治療痹症,不必診脈

至於刺十二經調節臟腑調氣血等屬於內科範疇則必先診脈

這中間應該有個發展的過程,但我不了解,只是推測後者是較後發展出來並慢慢形成完善的體系的。


這個就是個臨床經驗的問題,當初經驗不夠,初出茅廬的時候,每接診一個病人必定仔細診斷,四診齊備,以求效驗,也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積累臨床經驗,做出療效,打開局面,這樣子過一段時間,對大多數常見病多發病就大概心裡有數了,因為大部分患者癥狀體征等等其實差別不大,用一般的常規治療方法就完全可以搞定了,再加上業務量逐漸增大,根本沒那麼多時間一個一個慢慢的診斷辯證了,所以了解了大概就完全可以根據經驗先進行常規治療就ok了,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解決,幹嘛還費那個精力和時間呢?除非碰到按照常規思路治療了幾次後效果並不理想或者這個病人是個頑固性的到處求醫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症,那麼這個時候再仔細診斷辯證也來得及呀!


盡信書不如無書

題主能考慮這個問題,說明思考了

但從這方面看,如果不是文獻研究,那就是剛入門的在校學生

中醫理論中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比如:

命門和腎:到底是不是大腰子,左腎右命門,還是左命門右腎?

藥物歸經:是先有藥性,歸經,在說藥效主治,還是先有藥效主治,在歸納為藥性歸經?

不要拘泥於書上說的。

這些不用太糾結,中醫醫籍記載的還都是經驗,甚至不能全部說是醫學,不管是「刺家不診」和「必先診脈」,真正在臨床上,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並且要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檢查技術。 如果什麼都靠中醫那一套,結果患者是腫瘤、血液傳染病之類的,問題就大了。

治療腰痛,都不用脈診,是要拍X光或者ct的,萬一是骨折,或者骨腫瘤,脊柱結核引起的腰痛,就耽誤病情,甚至造成嚴重的醫療事故。

所以,不管是什麼,診斷是第一位的,診斷明確才能有的放矢,即使診斷不明,也要排除禁忌症,才能治療。

「不診」還是「先脈診」,都是先診,中醫望聞問切,西醫視觸叩聽,輔助檢查,都是手段。


好傢夥,給我扎的西醫啥也不問,哪裡不舒服就哪裡扎,我真服了


謝邀,後續寫一整篇文章來回答


有你辨證這一會,我都扎過十個病人了,在臨床最實用的就是哪裡疼扎哪裡。


關於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源自於《黃帝內經 靈樞經 九針十二原第一篇》在靈樞經中所講的經脈診斷多以人迎寸口脈法為主,你看看靈樞經的經脈篇,在講述每一條經脈的循行和病症之後都有人迎脈和寸口脈比較是幾倍而知道病在那一條經脈和經脈的虛實狀況

比如脾足太陰脈後面是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關於針灸的是不是真的取效了,參看《靈樞經 終始篇》下面這句話

&-->

&-->

這一段說了,對於針灸的效果真假在於脈象是否變化,有的病人雖然針刺之後當時癥狀沒有減輕,但是脈象變化了並趨於平衡 ,那麼病情會逐漸好轉,有的病人雖然當時針刺之後減輕,但是脈象沒有變化並趨於平衡,病人不會真的好,還會反覆。

關於刺家不診的說法,源自於後世醫家,但從臨床實踐來看,還是用切脈來指導針灸效果比較好,在面對比較複雜病人的情況下,切脈常能規避爭議,明確虛實。因為在針刺之前,首先明確那一條經脈是虛是實的問題。有很多針刺的補泄手法 ,如在不明確虛實的情況下,會加重病情。畢竟很多病人是不會按照書上的症候群來生病的。


這個我搞得還算比較多的,診脈,,是肯定要診的,我一般是聯合脈診,和病人出現癥狀結合用針,參考的石學敏,目前來說,,效果不錯。


取決於你目前的從業實踐能力在那個階段,如果你過於側重與理論讀懂,確實很費解,你可以在實踐中頓悟,假如你臨床實踐豐富,就不難理解,取決於從業者的能力,一種提示性語境…


有些人喜歡甜豆腐腦,有些人喜歡咸豆腐腦,吃飽吃好了才是重要的。

考慮糖和鹽怎麼放的放多少,看老闆看食客。


推薦閱讀:

TAG:醫生 | 針灸 | 針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