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還是社會產物?


自然界里不存在什麼社會。

人類社會是所有人的思想共識。

道德和良心是為了讓社會正常運轉,所有人類共同接受的行為準則的最大公約數。

道德和良心參與創造了社會,而社會新成員也通過學習道德和良心來參與社會。

道德和良心不是自然產物,是社會產物,

人天生沒有道德和良心,人也可以不要道德和良心,只要這個人與社會沒有交集。

沒有道德和良心,和社會沒有交集,成為野獸,這是自然,不是社會。

一個人如果活成一個野獸,他也不要怪社會用對待野獸的方式對待他,比如把他關在籠子里,或者直接擊斃。


一部分是與生俱來,還有一部分是社會產物。

與生俱來的屬性是道德生物屬性,社會產物的屬性是道德社會屬性。

什麼是道德的生物屬性呢?

文三曉:第一章 論道德的生物屬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道德生物屬性源於人類的條件反射能力,人類的憐憫心、同情心產生基礎是人類能夠條件反射對方的困境。比如看到乞討者的悲慘境況能夠條件反射這種境況的悲涼,然後產生憐憫之心,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能夠緩解這種焦慮。事實上,與其說是善良,不如說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感。

看到對方流血,自己能條件反射到對方的痛苦,產生憐憫心,這種自發的依據條件反射產生的人類情感就是道德。

什麼是道德的社會屬性呢?

文三曉:第二章道德的社會屬性?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那就是人類由於道德天賦的差距,無法界定道德邊界。究竟什麼樣的道德才算有道德?比如用道德來衡量資本家,究竟發5000元的工資是有道德的,還是5100元的工資是有道德的?這個界定存在道德盲點,道德邊界的界定需要多元博弈來確認。沒有多元博弈就沒有道德邊界的界定。

比如八小時工作制和996工作制,哪個更有道德性?這不是有資本家單方面決定的,而是由博弈多方決定的。沒有共產主義運動,就沒有八小時工作制,因此八小時工作制是博弈的結果,並不是資本家發善心。缺乏公平博弈的環境,無法形成合理博弈平台,則道德邊界的確定就會出現博弈失衡。往往是資本家單方面決定,並美其名曰:福報。

所以,從博弈角度講,道德邊界的確定有社會屬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


這個問題不夠嚴謹啊。原問題:道德和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還是社會產物?

1.道德和良心是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問題中沒有明確。

2.自然人(個體)和人類(群體)是有區別的,原問題中「道德和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這部分,「人」混淆了自然人與人類群體的界限。

3.與生俱來是一個成語,原問題中到底是側重「與生俱來之物」還是強調「來」這個過程,或者試圖探究道德和良心「與生」之間的關係?問題描述不清。

4.用「是……還是……」是一個並列關係,前後兩個主體應具有可比性。

如果按照「社會產物」做參照,「與生俱來的」推測解釋為「與生俱來之物」。

如果按照「俱來」過程為參照,後面應該問「社會形成的」?

如果按照「與生」關係為參照,應該是「與社會進程」相關?

所以希望題主可以增加問題描述或更改提問。


人是在群體中演化的,人的天性和社會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道德是良心所遵循的外在規範,而良心是對道德規範的內化信念。道德與良心,本質上是社會化的產物,是社會關係的調節器。然而歷史地來看,道德與良心的產生,卻依附於人的生物本性,更具體地說,是依附於一定歷史條件下(政治經濟條件,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關係條件)的人的具有歷史特徵的生物本性。

當道德起源時,它必然是順應,滿足了特定人群的社會心理需求,而這種社會心理需求又是基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的生物本性的發展與滿足狀況。當道德處於統治,支配地位時,如果它的存在使個人感到了生物本性的壓抑感和威脅感,就會使個人對道德規範產生敵意,並不自覺地試圖建構一種更愜意的道德語境;如果它的存在使社會中大部分人感到生物本性的壓抑感和威脅感,就會使對道德的非議流行開來,「世風日下」也就越來越成為一種現實。

而人們的生物本性,卻又基於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表現出歷史階段性。政治較穩定和諧,經濟較發達繁榮時,人們的生物需求得到較為充分全面的滿足,道德就容易走向理想主義和形式主義;而當政治較黑暗混亂,經濟較落後貧困時,人們的生存壓力激增,生物本性受到壓力而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此時,道德就容易走向功利主義和無道德主義。

總得來說,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的生物本性是道德的原材料,在經過社會交往的熔煉,捶打之後,所集體生產出的產品便是道德。


推薦閱讀:

TAG:道德 | 社會 | 道德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