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得了抑鬱症的患者有多少是靠心理醫生療法來治療好自己的病?心理醫生們又能做些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患病後表示看完醫生其實對自己的病症並無改善,大多都靠自己痊癒,所以心理醫生這個職業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雖然現在比較落後,不等於不重要。

當人們真正開始明白心理的重要,才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啟蒙時刻。

心理學將來會統領一切行業。心理醫生,改名為心理導師。不再開藥為主,而是真正引導每一個人了解心理真相,培養心理良性循環。

比如,日常心理訓練,心理預防,培養心理習慣,出現情緒如何應對,如何消除不良影響。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現在的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心理磚家是不可能做到的。是說將來。


萬物辯證了。

有需求就有存在的必要,需要的人不認為自己需要;

或許才有你的思考和擔憂。

而知道社會需要的人,很多都參與到心理諮詢和心理醫生的行業里來了,他們都在努力做點啥,希望,更多的人擺脫痛苦。


我只能說問題描述中的患者沒找到有能力的心理醫生。所以這個問題有明顯的以偏概全的特點。

這種對心理醫生存在的偏見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心理工作者的不專業;患者的心急;國家有關部門的利益糾紛。

我們先說國家的利益糾紛。在國外,心理治療師和心理諮詢師沒有區別,心理諮詢師就是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既可以做心理諮詢相關內容,也可以做心理治療的內容。既可以接待通俗意義上健康人群,例如情感諮詢,也可以接待神經症過精神病患者。只有中國把這兩個內容分開,不得不說實在是奇葩。真相就是兩大相關部門對這塊蛋糕的分配出了問題。所以導致今天中國的醫生和諮詢師兩個群體都出現了技能的不完善,精神科醫生不懂心理學,心理治療師不懂精神醫學,受苦受難的卻是患者。精神科醫生遇到病人只會做量表然後開藥,藥物是通過體外攝入激素,來達到體內激素平衡,從而控制癥狀的方法,但是心理問題大多是性格導致的,藥物怎麼改變性格?所以藥物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根治心理疾病,要治癒心理疾病,必須靠心理治療。在國外,弗洛伊德等人既是精神科醫生,也是心理治療師。

第二,心理醫生的諮詢理念不過關。有太多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理念仍然過於陳舊,照搬書本上的西方諮詢理念,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助人自助,只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不解決現實問題。或者什麼要開發來訪者自愈的潛能,諮詢師只是提供環境。在我看來,這樣的諮詢理念,被來訪者罵真的不冤枉。這是在中國,我們的心理學發展比國外晚太多,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主動性怎麼能和西方人相比?你直接照搬西方理念合適嗎?中國來訪者對心理學根本不感興趣,而且中國來訪者大多都是病入膏肓才找心理諮詢,他們只想知道「老師,您說我該怎麼辦?」做為心理諮詢師你就得告訴人家應該怎麼辦。抑鬱症是什麼這種問題百度都知道,為什麼還要花錢找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就應該用自己的專業解決人家抑鬱的問題,你就是醫生,不要逃避責任,你的理念和專業能力不過關就大大方方承認。心理諮詢師就是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不是讓你給來訪者普及心理學知識的,人家對心理學根本不感興趣。你去醫院治病,治病當然要靠醫生,這有什麼說的。所以心理諮詢做的好不好,不是你的老師說你做的好就算好,也不是按照書本上說的做就算好,而是來訪者說你做的好才算好。心理諮詢要立足於現實,而不是立足於書本。諮詢是給來訪者做的。

第三,這個問題是來訪者自己沒有耐性。但凡到了抑鬱症的程度,問題都算是很嚴重的。心理疾病沒有突然爆發的,幾乎全部都是積累出來的。能到抑鬱症的程度,說名問題已經積累了很久了。任何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都是從一開始的不舒服開始積累的,從不舒服到抑鬱症可能已經積累了好多年了。得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解決問題也必然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兩次,或者幾次就能好的,沒能堅持,就說心理治療沒有用,是個特別輕率的結論。

所以,首先要找到能解決問題的,諮詢理念適合中國來訪者的心理醫生,其次要堅持心理治療。這樣才有效果。所以輕率的說心理醫生沒有用,確實是以偏概全,不客觀。


看完醫生之後,大多都靠自己痊癒?

不去看醫生之後,大多都靠自己痊癒?


每個人對這個話題的理解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只能從某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存在即合理,只要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他存在的合理性,不同的角度可以折射出不同的觀念。心理醫生最起碼是醫生,是一個職業,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醫生是做什麼的,相信你該明白,心理醫生和其他醫生一樣,只是科室不同,研究的領域不同而已。例如作為一個3甲醫院,如果沒有心理科,你覺得這個醫院完整嗎!所以說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老百姓需求所決定的。

一個普通的疾病產生,也需要考慮心理方面的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情緒會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影響!


推薦閱讀:

TAG: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