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中的光明想是怎樣修的?

經典中多次提到光明想,但是個人感覺一般印象比較容易觀想但是光明想比較難,佛經或者個人經歷中有什麼明確的方法嗎?

還有,入出息念修行中的所謂禪相和似相到底是什麼?


觀修是佛法修行中必須去修行的方便法,每個宗門的修行都有不同的觀照方法,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依據本門的方法來修禪定,起觀照心。不能自己亂來。

如果你的根性和所修觀照不契機,就很難進步,這個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想深入學習佛法,可以關注威信gongzhong號:佛法正覺,我們共同探討,共沾法雨。


靜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世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靜坐本身其實並不真正高明,但相對於我們的無明妄動來講,它是一種自我安置的對立,而我們的自性就容易在這對立動靜的拉扯之間顯發。

謂靜坐有過內在一片光明的感覺,那個不重要,光明和所謂的枯坐沒有任何本質區別,就像吃飯,吃到一口辣椒,和下一口沒有吃到辣椒,你會覺得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重點是在於你的初心是什麼,你打坐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打坐的目的是內在發光,我建議你通個燈泡,通上電,注意不要漏電。

打坐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感受內在光明,那隻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裡面「受」的很淺的一個部分,不要歧視沒有所謂這種光明的時候,那是平等的,就是你自己,真實地和你當下的自我相處,然後真實地問問,你每一個相處的念頭,從哪兒來,為什麼要和自我相處,相處的目的是什麼回到自己的初心去,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不在了。

無論你是否在座上,還是在座下,你離不開的一個東西叫「呼吸」。

曾經有一個人問一位老和尚,說:「師父,我已經坐到無我了。」說打坐的時候純然無我,老和尚微微一笑,「且讓老僧捏住你的鼻頭試試?」,聽得懂這個意思嗎?

真正的禪修是在每一個呼吸的當下,而不是只在座上,或者只在行動里。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一日三省005丨為何你這麼「精進」,可看起來還是沒「長進」??

mp.weixin.qq.com圖標


禪相和似相是什麼你都不知道的話那沒法修光明遍啊,不只是出入息有禪相,其他修法也是先取相,然後專註禪相到入定,最後加強定力和禪相直到四禪,包括光明想的修法。

關於入出息念的禪相,我直接摘取《親知實見》吧:

有些禪修者在禪相出現前會先體驗到光,而有些人的禪相則直接出現。兩者的區別正如太陽和陽光的區別。

入出息念禪相的出現方式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禪相純凈精細猶如棉絮,或如拉長的棉花,如飄動的空氣或氣流,或閃耀如凌晨的啟明星,如閃亮的紅寶石或寶玉,或如明珠。對有些人來說,它像棉花株干或尖木杆,而對於另一些人,它則可能像長繩、細線、花環、煙圈、張開的蜘蛛網、薄霧、蓮花、車輪、月亮或太陽。

多數情況下,純白猶如棉絮的禪相是取相(uggaha-nimitta),它通常是不明亮且不透明的。當禪相變得明亮、晃耀、清澈猶如晨星,這是似相(pa?ibhàga-nimitta)。它像不明亮的紅寶石或寶玉時,這是取相;當它明亮和發光時,這是似相。對其它的影像也應如此理解。

雖然所修的都是相同的入出息念業處,但卻能產生不同形態的禪相——不同的人會出現不同的禪相。

但是,無論你的禪相是什麼形狀或顏色,也無論你的入出息之想如何,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禪相不要讓它消失,也不要故意改變它的形狀或外觀。假如這麼做,你的定力將無法進一步提升且停滯不前,禪相也可能消失。所以,當禪相剛開始出現時,不應把心從氣息轉移到禪相,假如這麼做,禪相將會消失

如果禪相還只是出現在你面前遠處,則不要管它,因為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你不去管它,而只是單純地專註接觸點上的氣息,禪相就會移近並停留在那裡

當禪相出現在接觸點上並且趨於穩定,而且禪相就是氣息,氣息就是禪相時,也不應太快專註禪相,而應繼續專註氣息。當你如此持續地專註氣息所緣,因為氣息與禪相已經合二為一,心會自動地固定在禪相上,此時才可以專註禪相因為讓心維持在禪相上,禪相將變得愈來愈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這是取相

你應決意保持心平靜地專註於白色的取相長達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或者更久。如果能保持你的心固定在取相上一或兩個小時,它將會變得清澈、明亮及晃耀,這就是似相。決意並練習讓心維持在似相上一小時、兩小時或三小時,直到修習成功。

在這個階段,你將達到近行定(upacàra)或安止定(appanà)。之所以稱為近行定是因為它接近禪那並在禪那之前出現,而安止定就是禪那。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為所緣,兩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在近行定中諸禪支尚未完全開展。由於這個緣故,「有分」(bhava?ga)還會生起,並導致禪修者落入「有分」。禪修者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可能會誤認為這就是涅槃。事實上心並未停止,只是禪修者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察覺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

簡單來說禪相就是打坐時看到的「光」,定力越強就越亮。

再說說光明想(光明遍)怎麼修,在說光明遍之前先說白遍。

在諸遍之中,佛陀最為注重白遍,因此鼓勵你從白遍開始學習十遍處。你應該照見一個在你前面的禪修者的全身白骨或只是頭蓋骨,取它的白色作為目標,然後在心中默念「白、白」。如此,它就會變得非常明亮,而且,漸漸地白骨或頭蓋骨的形狀就會消失,圓形的白相也就自然呈現。若繼續照見圓形的白相,它就會變成非常明亮,然後繼續專註於它一或兩小時。

這一段是取到白遍的相。帕奧止觀體系此時已經有出入息的四禪作為基礎了,所以用四禪的光就能照見別人的頭蓋骨,不過只要能取到白遍相不這麼干也行,靠想像(觀想)也能取到。

對於有深厚波羅蜜的人,那白色圓形會自動擴大;不過對於那些波羅蜜(離今生)太遠或較弱的人,那白色的圓形則不變。若是如此,在專註於它一或兩小時之後,決意讓它擴大三吋。擴大之後,如果那白色圓形搖動,那麼就在心中默念「白、白」,使它穩定下來。當它穩定後,再漸次地把它向十方擴大一尺、兩尺、兩碼、四碼等。若在擴大之後,你見到十方及自己都是一片白色,你應該選擇那白色遍相的某一處作為心的專註點,就好像把帽子掛在白色牆壁的某一處。若那白色變得更為明亮,而你又能專註於它一或兩小時,五禪支就會現起。

然後是穩定和擴大白遍的禪相直到十方全是白的,並且進入禪定,五禪支升起。

先修初禪的五自在,然後以欲除掉尋、伺之心去專註白色遍相,如此,尋、伺兩個禪支即會被捨棄,而證得只有喜、樂及一境性三個禪支的第二禪,然後再修習第二禪的五自在。接下來除掉喜,你就會證得只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三禪,然後再修習第三禪的五自在。再除掉樂,你就會證得擁有舍與一境性兩個禪支的第四禪,接著再修習第四禪的五自在。然後你就可以轉修其餘的遍禪。

通過專註白遍的相來逐步增強定力,直到穩定的四禪安止定,白遍就算修完了。

白、青、黃、紅、地、水、火、風、光明、虛空遍的修法都一個路數,區別就在於取的相。

那麼光明遍如何取相:

為了修行光明遍,你可以注視透過牆縫照入室內並投射在地上的光線,或者穿過樹葉照射在地上的光線,也可以透過樹枝仰望天空的亮光。如果無法取到相,你可以在陶罐內放一支蠟燭或一盞油燈,再將陶罐擺放到可使罐口照射出的光線投射在牆上的地方。專註牆上的圓形光明的概念為「光明、光明」,直到取相成功,然後用上述方法修習它。

其實就跟白骨觀一個道理,你沒有禪定所生的光的時候,修白骨觀純靠想像,但是有了光以後就能利用這個光真的「看」到骨頭,就好修了。修光明想的難點還是在於能不能取到光明相。

你可以取日光,或月光,或日光燈之光作為修習光遍的目標。只觀想那光,當光明遍相出現時,把它向十方擴大,再繼續專註於它,直到證得第四禪。

以上就是南傳上座部帕奧止觀體系里「光明想」修法了。不過帕奧體系其實不太在乎修這個。

想修光明遍一般就2個原因,1是打坐犯困昏沉嚴重,2是想修天眼通。

如果你是打坐昏沉嚴重,那麼建議你每天磕1小時頭來增強體能(這個其實很重要,心肺能力弱的人呼吸變微細以後就會昏沉,頭部供氧不足之故),並且要非常愛護眼睛,少看手機電腦,不然眼睛酸一定會搞得你昏沉,五根的疲憊都會影響,不過眼睛最明顯。還有就是要持戒,特別是淫戒,守不住戒的人就是會昏沉。還有飲食上少吃,這些可比光明想重要多了。

如果你想修天眼通,那最好想清楚是修天眼還是感召幻覺。天眼通要面對的是各種附體精怪的幻覺,還有常隨魔(毗那夜迦)給的幻覺。

各種出馬仙出道仙等等也有「眼通」,就是附體精怪給的,如果你對這類眼通心生嚮往,那精怪就有機會附你的體。比較牛的甚至還有阿修羅道的天魔地魔攝持。

自己修行天眼乃至只是修行禪定的時候,快上初禪就會遇到毗那夜迦。這類眾生不僅給幻覺還能給體感偽造禪支,專門針對你的煩惱給你幻覺滿足你的慾望,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吸你的定境。這時候如果不離欲,修行正法的道路就會被遮止,會變成類似於「幻覺成癮」。

因此修行天眼必須前提是一身正氣與各種附體勢不兩立,且在合格的老師指導保護下練習(這個老師最起碼得能分清是附體精怪、常隨魔、幻覺還是真的,而且需要具有一定戰鬥力)。

比如南傳佛教都會要求修四護衛禪,每天念誦護衛經作為日課。且接受如法的皈依受戒,本身就會獲得護法護持。

順便強調一下五根平衡(不是眼耳鼻舌身)就是精進,還有的平衡。

還有七覺支,都要去了解一下,並且應用到實踐當中。

比如信過強時可能會「法喜」爆棚而無法專註於所緣,慧過強時全程胡思亂想,白天看的書和經文全冒出來了,甚至都在想像以後教別人修該怎麼說了。定過強會怠惰甚至昏沉,落入有分心(變獃子),精進心過強就像考前最後一天才開始看書的學生,完全靜不下來。

禪修要長期有自然而安靜的狀態才好,踏踏實實修好出入息就挺好了,別今天出入息明天又光明想後天白骨觀的。

附:

問:白遍和光明遍有什麼共同與不同的地方?這兩者能夠達到第幾禪?

帕奧禪師答:它們取不同的目標。白遍取白色為目標,光明遍則取日光、月光、燭光或其他光為目標。然而,當你證得它們的第四禪時,它們就差不多是一樣的,因為白遍的目標在那時候變成透明的白光。修行這兩種遍禪都能夠達到第四禪。


十遍處 光明遍 看一下,清凈道論和解脫道論上有。


妄答一波。光明想中的「光明」不是指可見的色光,而是對治愚痴不凈之「暗」之意。不能在色相上尋。修法上,於對治之相相反,即是光明相升起。

如:瑜伽師地論中有論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 和 修所成慧俱光明想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能清凈。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舍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嗔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舍。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凈轉。


光明想的方法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的一切行為」的方法

比如自己一下子感受到自己想昏睡了,直接要求自己醒過來,自己感受到自己在不自覺的抖腿,立馬要求自己停止抖腿,包括念佛,發現自己不專心了,直接要求自己去專心念佛。

以此類推,這些都叫做光明想。


關注我,了解佛教小知識~


推薦閱讀:

TAG:佛學 | 禪定 | 科學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