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歡蘇東坡還是王安石?

最近在看《蘇東坡傳》,裡面對王安石的描述感覺不是很客觀,那麼你更喜歡王安石還是蘇東坡呢?


王安石吧!不可否認,東坡先生的文采很好,我想若不是他的文采出眾,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擁躉了,畢竟大多數人了解他都是從詩詞開始的嘛。而我不是風雅之士,也不想附庸風雅,雖然我也很欣賞東坡先生的達觀,但我更喜歡半山先生。他不逐名、不逐利,看出了問題,也提出了解決方法,縱使前方有許多人阻攔,縱使變法讓他從譽滿天下到謗滿天下,他也從不後悔、決然前行,「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我看來,東坡的文才很好,但半山也不差;政治眼光上,東坡別說與半山相比了,就是相比其弟也不如吧!而就私德而言,誰有能說東坡超過半山呢?可能我對於歷史人物更看重私德,在許多人都反對變法、猛挖黑料的情況下,當時的人都不能對王安石的私德有半點指摘,許多抹黑多是後世無恥文人所寫。要知道歐陽修在濮議之時都被攻擊過私德有損,更何況黨爭範圍更大的熙寧年間,試想一下,如果東坡支持的是新黨,那我估計奸臣傳里可能少不了他,畢竟章子厚也進了。誠然,「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很是令人感動,但誰讓與東坡相比的是半山呢,他可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雙人」!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先看了梁啟超的《王安石傳》,先入為主吧。


王安石(1021-1086)與蘇軾:(1037-1101)

論科舉,王安石錯失狀元(文章用孺子其朋的典故),居第四名(狀元楊寘,傍晚王珪,探花韓絳)。蘇軾是嘉祐二年龍虎榜,(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居進士乙科(第二等)第十名,並非誤傳第二名,但是勝在年齡小(安石21,蘇軾20,蘇轍18)

文學,同居唐宋八大家之列,歐陽修評王安石: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贈王介甫》

將之對比李白韓愈(一說謝眺,個人傾向於韓愈,韓愈曾任吏部侍郎),詩歌方面以晚年為最佳,短板在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後世視為絕唱),但王安石是秉承文以載道,(文章為政治服務)前期文字以說理居多。蘇軾天縱文字,才氣縱橫,自不必多說,詩詞皆為皆為宋之高峰。二人皆為一代文宗。(如果有興趣可以對比一下《上仁宗皇帝書》和《上神宗皇帝書》)

政治方面,中國古代史縱向對比,王安石是與管仲,商鞅,諸葛亮,李德裕,張居正並列的政治家,同時代和他對標的應該是司馬光(對,就是砸缸,編《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有宋一代應該是王旦,王曾,李沆,趙普,韓琦,富弼(范文正公是參知政事,副相,蘇轍後也為參知政事),蘇軾甚至不如蘇轍,為森么能和王安石打一個平手(變法前期蘇軾為保守派,蘇轍為改革派,也只是權宜之計,兩頭押寶)

作為思想家,王安石著《三經新義》,

作為官方教材,其思想以重道崇經、濟世致用為核心,強調「文」與「道」「經」「政」的一致性

學術方面,包括《易解》《周禮新義》《尚書新義》《詩經新義》《禮記發明》《字說》 等經部六種;《熙寧日錄》《老子注》《楞嚴經解》《唐百家詩選》等

真正做到文章起八代之衰,學術集九流之粹,借用一位知友的說法:

你混江湖的時候哥已經是個江湖傳說(一代文宗)了,後世討論哥的劍術秘籍(變法成敗)的時候,你也就是個江湖傳說

作為具有強烈個性的文學家,王安石兼擅散文、詩、詞,取得很高成就,尤以論說、書序、記、墓銘、祭文為突出。但他的創作還不止於此。有學者認為,包括王安石、歐陽修、蘇軾在內的北宋知名文人,大多是集官員、學者、文士於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同時達到「文章之美、經術之富、政事之敏」,成了宋代有識之士的終身追求。

這大概也是北宋特有的一種現象吧!


哈哈哈。

這是個好問題。好在,誰都能說上幾句。大家也都愛說上幾句。

至於答案,那自然是因人而異。

中國人,幾乎無人不知東坡先生。不過,多數人,只知道東坡的才情,知道東坡肘子,知道蘇堤,等等。東坡確實太生活了。當然,也有人知道他仕途不順。但,也僅此而已。至於仕途如何不順,又因何不順,可能就說不上來了。

喜歡王安石的人,則不然。王安石固然文采斐然、書法了得。但喜歡他的人,更多是源於他在政壇的作為,那種為濟世為民、富國強兵的果敢和決絕。近千年來,每有社會變革,王安石就會被人評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蘇東坡更生活,王安石更政治。

不管如何,蘇、王,都是華夏千古人物。他們身上,有中國人的靈魂。

關於蘇、王,關於兩宋,我在知乎連載的新書,可能會給您一些更好答案。

知乎用戶?

www.zhihu.com圖標

節選:

(50)

神宗十九歲繼位。

表面上,大宋繁華錦繡,實際上卻是外強中乾、危機重重。

青年天子,血氣方剛,躊躇滿志。深受父親的影響,他早就躍躍欲試了。只是,面對這龐大的帝國機器,從哪裡入手呢?

他需要忍耐。

需要等一個人。一個和他有千古君臣之遇的人。

王安石。

只不過,王安石等待的時間更久。

終於等到了。

君臣相遇,勝卻人間無數。

這君臣二人,很難說,誰影響了誰,誰又左右了誰。

那份默契、那份心靈相通,讓彼此都陶醉。

有人就辦法。有默契就有合力。

君臣一心,其利斷金。說走就走,說干就干。公元1069年,趙佶出生11年前,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

這是項龐大的系統性地改革。

體系龐雜、內容豐富、涉及帝國政治從農業到商業、從百姓到官僚,從科舉制度到百姓差役、從地方到京城等。

這是一場徹底的、全面的改革。

放在大歷史中看,這或許是宋之前歷代的最強變法,程度徹底、烈度空前,往前或許只有先秦的商鞅變法可比。後續的元明清三朝,或許只有晚晴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可比。

這又是場怎樣的變法?

(51)

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變法。

這裡面,有神宗皇帝的雄心大志,他要比肩唐太宗,做一代大有為之主。王安石,則又拔高了神宗的目標,要比肩堯舜,做千古名君。

這裡面,有王安石的遠大抱負,融合了他在基層摸爬滾打的經驗和思考。他卧薪嘗膽數十年,多次拒絕朝廷入京的要求。

有人說,他是沽名釣譽,自抬身價。

或許,有這方面考量。

但,如果從他後來推動變法時,那種不顧一切、甚至不擇手段的決心,我們更願意相信他是在積蓄能量。

就為這場人生最精彩的演出。

然而,個人的精彩,未必是王朝的絢麗,更未必是國運的輝煌。

千古功過,任憑後人評說。

王安石變法,已歷千年,雖已蓋棺但仍未定論。各種聲音、各種論調都有,而且都言之鑿鑿,似乎也都言之有理。

如果從富國強兵來說,變法是失敗的。吃了這劑猛葯,大宋帝國不僅沒能康復、更沒能崛起,可能還加速了滅亡。

如果,從變法本身來看,則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先進的商業理念、積極的財政擴張、金融刺激政策等。變法者對政府和經濟兩者關係的理解,讓人嘆為觀止。

似乎,王安石是從現代穿越回宋代的改革家。

做人做事,最忌諱,不合時宜。

無論是超越時代、還是落後時代,最終都會遍體鱗傷。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生境界,本質上是一種悲劇。

(52)

王安石本人,也是話題人物、爭議的焦點。

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才高八斗,唐宋八大家有其一,詩詞文章冠絕天下;

他脾氣極大,清高自傲,固執己見;

他不修邊幅,衣著邋遢,我行我素;

他胸懷大志,意志堅定,事不避難;

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嫉惡如仇;

他重情重意,待人真誠,直來直去。

這就是他,王安石,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愛他的人,把他捧上雲端。

恨他的人,把他踹入地獄。

這裡面夾雜了太多的東西。

其中,有個東西叫道德。論人、論事,只要加上道德,就會變得無比的複雜。

道德是標準,道德更是武器。

當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闊斧、激進蠻橫地推動改革變法。朝廷上下,上至宰執、下至小吏,他把能得罪的人幾乎都得罪光了。

從上到下、從京城到地方,那些恨他的人,提及他的變法,無不咬牙切齒。但若提及他的道德,很多人又都支吾不言,有的甚至心悅誠服。

司馬光,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敵。

他們交往了一生,也鬥了一生。

當王安石去世的消息傳到東京時,司馬光已病入膏肓,但仍大權在握。他掙扎著從榻上起來,老淚縱橫之餘,親自上書皇帝,請求朝廷以最體面的禮儀厚葬王安石。針鋒相對了一輩子,對於王安石的道德修為,他仍贊一句,正人君子。

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這種力量,看似無形,卻能強大到讓對手無從發力。當你面對道德時,似乎是面對一垛海綿牆,無論多麼用力,都無法將它擊倒。

是非功過,就事論事而已。

多麼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永遠都那麼難。

(53)

富國強兵。

首要任務就是搞錢。王安石的辦法讓政府直接賺錢。

就這條,司馬光這樣的老夫子,一輩子也想不明白。

在他們看來,朝廷的責任,在於教化民眾,讓人民有道德。人人有道德,人人講道德,自然天下太平。讓政府直接去賺錢、與民爭利,怎麼看都不是君子所為,也不是國家該乾的事。

聽上去很正確。可是不解決問題。

政府財政早就左支右絀、不堪重負,出現了巨額赤字。道德是個好東西,但能變成前線的軍費、官員的工資?

司馬光也想解決問題。

他認為,朝廷的法度沒問題、祖宗之法也很完備。之所以出現問題,是人的問題,是歪嘴和尚把經念歪了。只要用人得當,問題自然解決。那用什麼人呢?有道德的人。

呵呵,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王安石,是個干實事的人。他想把問題踏踏實實地搞定。

這就不容易了。

在任何時候,想幹事,都是不容易的。

真正做事的人,永遠值得尊敬。

把事情做成,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人和,王安石就免談了。他那臭脾氣。

地利,無所謂有無。

好在,他有天時。

時代給了他解決問題的土壤。

(54)

這就得說說宋朝的商業發展。

有宋一朝,或許是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發展的最高峰。

宋人重商、愛商、敬商。

商人地位前所未有之高。就連鄭屠賣個豬肉,也能稱為大官人。西門慶開個藥鋪、當鋪等,也能稱為西門大官人。至於穿綢、乘轎、參加科舉,更是不在話下。

政府甚至鼓勵高官、軍隊、士大夫經商,公務員裡面的投資高手也是比比皆是。不考慮可能涉及的貪腐和濫用職權,就是這份寬容,也讓人難以想像。

對於民間商業,政府更是寬容、支持、默許,樂得其成。

商業在國家生活中舉足輕重。北宋中後期,無論經濟繁榮程度、城市化率、商業稅收占國家收入比例、海外貿易、商業行會等等,都是前所未有。

甚至,說宋人以商立國,似乎也沒問題。

就拿海外貿易來說,可謂空前繁榮。

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是自由貿易港,完全對外開放,沒有任何政策性限制。

政府按照港口大小分別設立市舶司、市舶務,類似海關,管理外貿秩序和收取關稅。每年多少錢呢?北宋末年,海上貿易每年稅收二百萬貫,摺合白銀近一百萬兩。要知道,幾百年後的明代隆慶年間,海關稅收僅幾萬兩而已。

這就是印鈔機啊。

這就是,王安石當年面對的國內經濟環境。

看著民間經濟繁花似錦、海外貿易興旺發達,再看看那些鉅賈大賈如魚得水、富得流油,政府財政卻捉襟見肘。王安石能沒有想法?

當然有想法。敢想敢做。

(55)

王安石的做法就是,出動國家隊。讓政府直接進場。

比如青苗法。簡單地說,以前青黃不接時,農民是向商家大戶借貸,利息高不說,錢都讓大戶賺了。變法,讓農民直接向政府借貸,不僅利息低,而且錢進了國庫。

農民反正要借貸,利息低點不好嗎?政府還增加收入。兩全其美。王安石在地方做官時,就試行過此法,深受當地百姓歡迎。

為了變法,王安石說破了嘴皮了。

可惜,保守派就是不領情。

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這就得說到北宋的儒學復興和士大夫精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也只是位尊而已。後來又受道家、佛教的衝擊,再經五胡亂華、東晉十六國,歷南北朝,儒家並沒有迎來真正長足的發展,前後徘徊而已。

唐朝建立,李家天子自稱老子後人,尊道教為國教,儒家的發展再次受到牽絆。

北宋以來,隨著程顥、程頤兄弟、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陸九淵、張載、司馬光、蘇軾等一批大儒的出現,他們重回千年前的孔孟之道,重新闡釋經典、發揚革新經典。

儒學迎來了真正的高光時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的橫渠四句,震古爍今。每每讀來,都讓人心潮澎湃。這幾句話,把那個燦爛時代,那群大儒們的精神世界挖到了根上。

這些士大夫,精神上高貴的一塵不染。

(56)

對於商業,士大夫更多主張寬容、包容、不干預。對於百姓,他們堅持不能打著改革、新政、為民謀利的幌子去騷擾,更不能容許政府與民爭利。站在官的立場,即便大戶也是民。吃大戶,一樣也是擾民。

在保守派看來,王安石的改革是能搞到錢,也會在短期之內讓國庫充盈,或許能解決政府危如累卵的財政危機,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富國強兵。

但這樣的富國強兵,不是他們要的富國強兵。

代價太大、成本太高。

首先,擾民亂民、與民爭利,會破壞民間的市場基礎、打擊民間的商業繁榮,讓百業凋零、百姓困頓、民不聊生。其次,國家利字當前,會混亂人們的思想、錯亂人們的價值,讓整個社會脫離儒家的精神軌道。長此以往,危及國本。

如此選擇,實乃捨本逐末。

對於變法新政,即便有天子全力加持、宰相鐵腕推行,以司馬光、蘇軾兄弟等為代表的保守派,依然不屈服、不支持、不配合。即便罷官、貶謫,也在所不惜。

在他們眼中,王安石已背離儒家治世之學,是離經叛道,會將大宋帶上不歸路。

王安石,欲哭無淚。心中惆悵誰人知?


看歷史的時候覺得王安石比蘇東坡魅力大多了。讀宋詞的時候又覺得,蘇東坡太可愛了,第一可愛,誰都比不過他。

都喜歡。


王安石,同為士大夫階層,格局,思想不是一個層次。


推薦閱讀:

王安石的青苗法究竟失敗是因為政策本身還是執行過程導致失敗的呢?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反對王安石變法上?
王安石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
如果王安石活在當代,會是成功的政治家嗎?
如何看待杜牧 王安石 李清照對項羽的不同評價 ?

TAG:中國歷史 | 王安石 |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