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人與周人、夏人是什麼關係?


大約在秦漢之郊,游牧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擊破,大月氏人西遷至南疆和中亞一帶,征服當地的印歐種族大夏人(巴里特里亞諸種族),經過民族融合後形成了吐火羅人。

所以說,不論是夏朝和周朝,基本都和吐火羅人無關,唯一有關係的是當時被稱為禺知的大月氏,是周朝人眼裡的一支西戎而已。


簡直胡說八道。歷史有三個因素:時間、種群和地理。

"吐火羅"出現的文字記載在什麼時間?公元後。

」吐火羅「據季羨林研究是梵語。大夏人現在不確定是大夏這個地域的原住民還是阿爾泰南遷,還是希臘混種。語言自然不同。

大夏目前確定的是地理位置,而不是人種。非常確定安息、大夏、羅馬、東漢四個帝國並存。

所以分不清3個因素的交叉,都是在扯DAN。。。

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貴霜王朝,結果貴霜佛教竟然影響了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貴霜王朝在4世紀已經基本消亡,然後影響了唐朝的佛教。祖國人民搞學術研究的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這種思路的極其嚴謹的狀態態 哈!


全文核心思想

張光直大師關於夏商周三代的連續性和斷裂性問題,要進一步展開表達。

吐火羅文化 赫梯人 殷商文化 周人的來源 華夏哲學思想源 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 道教 佛教 瑣羅亞斯德教 中亞文化 印度教 古印歐人 新疆的青銅器文化 克爾木齊文化 公元前3000---2000年 原始印歐人群 樓蘭美女 月氏人 南歐草原考古文化 偃師商城 中國戎狄 安陽殷墟 馬的出現 馬車的出現 齊家文化 四壩文化 朱開溝遺址 西域36國 古墓溝的台地 遺址 夏文化在古籍裡面的表達

如果上述名詞的含義,你都搞清楚了,那麼結論你自然就有了。所以,理解我的文章,比較難。沒有十年以上的考古學,歷史學,哲學,宗教的研究底子,你只會雲山霧海,搞不懂我在說啥。

==============================================================================================================================

根據語言學、體質人類學乃至分子考古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吐火羅人屬於印歐人種,為古老的原始印歐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

吐火羅人原居地可能在中歐或東歐某地,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千紀上半期,他們從自己的同胞中脫離出來,經過黑海草原和中亞草原,逐漸向東南遷徙、發展到中國西北地區。

整個遷徙過程的時間長達1000多年。 吐火羅人是最古老的原始印歐民族之一,他們操一種屬印歐語系西支Centum語的語言,在體質上也表現出典型的原始印歐人種的特徵。

只是由於各支吐火羅人各自的發展道路不同以及所處的地理、文化環境的差異,從而最終在各地以不同民族的面目出現在以後的歷史舞台上。

70年代末,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吐火羅人起源的研究,並在考古、語言和人類學三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考古發現已經確認,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歐人在新疆的分布已達天山東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孔雀河流域。

研究者相信,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東方的印歐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羅人祖先的文化。

吐火羅人究竟什麼時候遷入新疆的?吐火羅文化又是新疆境內哪一類考古文化?為此,我們初步分析了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間在新疆分布的幾種青銅時代文化,終於發現解讀吐火羅人起源的關鍵是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

這個文化源於裏海—黑海北岸的顏那亞文化,

其中一支向東遷徙到阿爾泰山南麓,並在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

從後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樓蘭,形成小河—古墓溝文化。

而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銅文化,則是吐火羅文化與羌文化結合的產物。

====================================================================

我的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1.道教是中國的最原始的哲學思想。牽涉到華夏之起源,就是周人從何而來。道家思想,可以肯定的是,從周人的思想裡面傳出來的。道家思想之核心,就是【道是一】,【道又分陰陽二極】【陰陽二級衍化就生成萬物】【人法天】【天法道】【道不可言】。這些思想,在儒家裡面根本沒有,請問,道家的來源是哪裡? 2. 有人說,道家來自楚人,不可信。楚人,是長江中游原住民的文化,保持原有的石家河文化傳統,崇拜鬼神,楚國的後代人就是苗人,土家族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楚人的文化精華,與周人的華夏文化根本不同;

3. 再問,周人從哪裡來?主流學術界,這是一個敏感話題。 4.轉個思路,看西域考古發現什麼!樓蘭美女的發現,已證實,在商夏時期,4000年左右,已有白種人在西域定居,生活;吐火羅,吐火羅人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講吐火羅語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歐人中地處最東的一支民族。新疆出土吐火羅語文獻表明,吐火羅人講印歐語系的語言。儘管他們居住在印歐語系東方語支(Satem)分布區,但是吐火羅語卻具有印歐語系西方語支(Centum)許多特點,與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亞(今土耳其)赫梯人講的印歐古語密切相關。

5..吐火羅與赫梯人講的語言接近,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洗劫巴比倫,進入阿拉伯半島的兩河流域。巴比倫第一王朝告終。赫梯人最為著名的,就是他們精良的青銅和鐵質武器,還有他們無堅不摧的戰車。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赫梯遭受了神秘的「海上民族」的侵略,其王國被肢解。記住,公元前十三世紀末,赫梯人開始分散於中亞,也許就有西域地區。也許到了伊朗高原,為原始伊朗人一部分。吐火羅就是赫梯人的一部分。

6. 原始伊朗人的宗教是怎樣的?瑣羅亞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也是中亞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國稱為「祆(xiān)教」。瑣羅亞斯德教是伊斯蘭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一般認為是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

7. 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越過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湧入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並實行煩瑣的祭祀儀式。最早反映在《伽泰》中的諸神崇拜,光明神或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的地位已經十分重要。

8. 結論有了,.吐火羅就是古赫梯人,也就是中亞地區的古印歐人,古印歐人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可以在瑣羅亞斯德教中找出來。信奉多神特別是火神,古印歐人崇拜天,崇拜光明,神學上的一神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這一切,都是道學的核心思想,【道是一】【道有陰陽組成】【道家主張修鍊成仙】【道家的神譜是多神】。凡此種種,道學與「拜火教」有親密的聯繫,「拜火教」在中國一直有傳播。

9. 可下結論,周人的主體,就是.吐火羅人,周人的文化思想哲學主要是古印歐人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世紀,原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屬於印歐語系的古印歐人,通過西域地區,進入了甘肅、陝西地區,周人由於武力強大,征服了周圍的羌人,一直一直打敗商人,進入了中原地區。

10.在周原地區的前周人的考古墓地的出土文物中,已發現白種人的證據。只是官方公布的考古報告,比較忌諱提而已。你好好研究西周的考古發現。

11.佛教,在中亞地區,主要是阿富汗地區,演化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就融合了古印歐人宗教傳統,大乘佛教就認為佛陀是主神,佛教裡面有許多付神。大乘佛教在西域地區,十分發達,直到被伊斯蘭教打敗。

12.大乘佛教,進入中原後,最初與道教競爭厲害,最後道教還是吸收了佛教的體系。你如果讀【道藏】就發現他就於【佛大藏經】的結構類似,神話故事類似。到現在,佛教與道教基本分不清楚。

13.再說一次,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

爵士貓(作者)回復煙雨漫江28 分鐘前

話題一打開,就停不住了。簡單說幾句。佛教,在佛陀時代,就是無神論,佛陀反對婆羅門教的神,才創立了佛教。可是,佛陀,歷史以後,佛教就進入了新的發展期,分出了許多派別。一派人士,進入北印度地區,阿富汗地區,傳言佛教。當時的阿富汗的中亞地區,信仰原始的古印歐的宗教拜火教,拜火教核心教義是【神只有一個,但是有二元的元素構成,善與惡的爭鬥,形成了世界】,這個思想中國人很熟悉,因為他就是華夏思想之核心【道為一,太極生陰陽,陰陽幻化為萬物】。【道】就是中國人的崇拜的【天命】也。

佛教進入中亞,就必須發展,他就有了佛祖有三身之說。佛的三身指的是法身、報身、應身。

爵士貓(作者)回復煙雨漫江27 分鐘前

佛的法身是單純的理體,無形無相,但卻是一切的根本,報身應化身都是從法身現出來的,所以法身才是佛的本身。故金剛經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爵士貓(作者)回復煙雨漫江20 分鐘前

好了,佛祖就成了神了。佛祖那些弟子,自然成了金剛,菩薩,圍繞佛祖身邊,也是法力無邊。佛教在中亞地區,吸收拜火教【道教之原始因素】,就有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中觀思想,就是【不著有邊不著無邊,不說空不說有,不說非有,不說非非有】,一句話,中觀思想就是吸收了原始道教【拜火教】的陰陽和合之說也。佛道同道,就是這裡來的。

爵士貓(作者)回復煙雨漫江14 分鐘前

當然, 道教最高神三清是三清, 元始天尊 , 大羅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還有一堆神仙, 王母娘娘 , 紫微大帝 , 南極觀音 , 四大天師 , 四方神 ,道教的神仙體系十分複雜。

婆羅門教【印度教】主神有, 大梵天 (Brahma) , 大自在天(濕婆) (Shiva) , 妙毗天(毗濕奴) (Vishnu) 。這三個主神,對於佛教的佛的三身構架,以及道教的三清構架,有直接影響。

========================================================================

吐火羅人在古代東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處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卻早已為人們所認識。可以說,所謂的吐火羅人問題(TocharianProblem),是研究印歐文明起源、東西民族文化交流、中亞西域文明的學者所無法迴避的一個課題。

吐火羅語文獻主要發現於中國新疆庫車、焉耆、吐魯番一帶,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吐火羅語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印歐語的一支,這暗示著操吐火羅語的古代庫車(龜茲)、焉耆、吐魯番(車師)的早期居民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原始印歐人。由於新疆所出盧文書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古鄯善王國(從精絕至樓蘭一帶)的土著語言亦為吐火羅語,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緣諸綠洲上的早期居民很可能也是原始印歐人。

問題在於,西方文獻中所指稱的吐火羅(Tochari)最早卻出現於中亞的巴克特里亞(Bactria),他們以滅亡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而著稱,這一地區也因之被後世稱為吐火羅斯坦。這一點與漢文文獻的奘有關記載完全一致。

東西方各種古代文獻亦從未明確指稱龜茲、焉耆地區的古代居民為吐火羅人,這就使得文獻中的吐火羅人與所謂的吐火羅語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出現相互脫離,似乎又互不相關的奇特現象。

由於希臘文獻和漢文文獻最早都曾提到吐火羅人早期在河西走廊及中國北部活動的某些跡象,加之吐火羅人余部在河西一帶的活動又為9世紀的于闐塞語文獻所證實,這就使得吐火羅人的歷史顯得更為撲朔迷離。

西方學者通過漢文文獻中有關古代河西走廊的民族分布與遷徙情況的分析,多傾向於將進入中亞的吐火羅人比定為月氏,但仍未解決吐火羅人何以會到達河西走廊及中國北部,塔里木盆地何以又有操吐火羅語的原始印歐人群分布等問題。而且,在漢文文獻中,中亞吐火羅人(大夏)與大月氏人明顯是區分開來的。

本世紀80年代以來,在塔里木盆地發現的大量當地古代居民的遺骨和乾屍(距今約3000多年)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通過體質人類學和遺傳學的研究,人們確信,塔里木盆地的這些早期居民中有大量的原始印歐人的成分,有的在遺傳基因(DNA)上還與在阿爾卑斯山發現的距今5000年的早期歐羅巴人遺體(即所謂「冰人」,Iceman)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所有的這些不由得促使我們把塔里木盆地的這些早期印歐人的文化遺存,同歷史上以吐火羅人為代表的早期印歐人的東向發展活動進一步地聯繫起來。

在此基礎上,我們設想他們大約在公元前三千紀前半期便離開了在歐洲的故鄉向東發展,經過黑海和中亞大草原,大約在公元前二千紀末、一千紀初進入塔里木盆地南北部,有的還擴展到河西走廊。

東徙河西走廊的吐火羅人的活動範圍曾到達了中國北部地區。此後這支吐火羅人除少數進入祁連山中之外,大部分又經過天山北麓西遷伊犁河、楚河流域,最後越過阿姆河,進佔巴克特里亞。

在此期間,各地吐火羅人之間相繼失去聯繫,並進而分道揚鑣,獨立發展,逐漸在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尼雅至樓蘭一線,北緣的焉耆、龜茲地區,河西走廊西部山谷地帶及中亞巴克特里亞等地形成幾個活動中心。

以吐火羅人、月氏人和烏孫人為代表的早期印歐人群的東徙活動,不僅在客觀上造成了東西方早期陸路交通的開通,形成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初始聯繫,而且還具有如下意義:打破中國西部單一的人種結構;創造東西合璧的西域文化。

======================================================================================

吐火羅語是上個世紀初在塔里木盆地發現的另一種中亞死語言,在庫車、焉耆和吐魯番等地的古城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大批用吐火羅語言書寫的宗教、文學和醫藥文獻。

隨著出土文物的相繼問世,新疆各地發現的吐火羅語言文獻多了起來,且呈現著差異。語言學家們將之區分出A和B兩種方言,A方言流行於焉耆和吐魯番,B方言流行於庫車。後來,在吐魯番和焉耆也發現了用B方言抄寫的文書。

語言學家還注意到,講吐火羅語的古代民族還有敦煌的月氏人。儘管月氏人沒有留下文字材料,但在漢文古籍中能找到為數不少的月氏借詞。中國死語言學家林梅村教授等學者研究後發現,中國西部歷史名山--昆崙山之名就來自吐火羅語,漢代譯作 「祁連山」、唐代譯作 「祁羅漫山」,它們是吐火羅語的各種音譯。

吐火羅語在天山南北的分布情況:

1.西部方言,或稱B方言,流行於庫車--古代龜茲王國。

2.中部方言,流行於焉耆--古代焉耆王國。

3.東部方言,或稱A方言,流行於吐魯番--古代車師王國。

4.月氏方言,流行於哈密北部巴里坤草原--古代月氏部落。

5.樓蘭方言,流行於塔里木盆地東部--古代樓蘭王國。

考古學者在庫車和焉耆都發現了吐火羅文的文獻。西方學者將古龜茲語稱為甲種吐火羅語,古焉耆語稱為乙種吐火羅語。和田以東為佉盧文,即尼雅俗語。

既然樓蘭人講一種古老的歐洲語言,人們就會產生疑問:難道古代歐洲人的一支曾經生活在遠離歐洲的中亞沙漠嗎﹖

這就又牽出樓蘭人人種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研和科學檢測,研究結果表明,樓蘭人系歐洲人種。樓蘭人類學研究的結論和樓蘭語言研究結果完全一致,兩者互相印證。這鄭重地提醒我們,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支印歐人部落生活在遠離歐洲的樓蘭。

1979年,英國語言學家亨寧的遺作《歷史上最初的印歐人》,對吐火羅人在塔里木盆地的出現,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成果。 他認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羅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現在波斯西部札伽羅斯山區並活躍於烏爾米亞湖和凡湖之間的游牧民族古提人。亨寧還發現古提人具有明顯的講吐火羅語特徵。公元前三千年末,古提人突然在近東歷史舞台上消失。亨寧相信,古提人大概就在這個時候離開巴比倫,長途跋涉,向東遷徙到塔里木盆地。

語言學證據表明,樓蘭人和月氏人都講吐火羅語,原來屬於同一部族。他們的祖先古提人從歐亞草原遷徙到天山後開始分化,一支到了羅布泊地區,這就是樓蘭人的祖先;另一支到了巴里坤草原,過著游牧生活,這就是月氏人的祖先。

中國考古學家王炳華在孔雀河北岸發現一處早期樓蘭人的墓地,今稱「古墓溝墓地」,一共發掘了42座墓,是早期青銅期時代墓地。

古墓溝的人類學材料送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人類學實驗室進行研究,中國人類學家韓康信主持了這項研究,發現古墓溝古代居民的頭骨形態與歐洲人種北歐類型有許多相似之處。古墓溝的古樓蘭人是迄今所知歐亞大陸上時代最早、分布最靠東方的歐洲人種集群。前蘇聯學者稱之為「原始歐洲人」類型。樓蘭遺址東郊墓地人頭骨,絕大多數呈西方歐洲人特徵。

經檢測,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和西北歐洲人有遺傳學關係。判定樓蘭人屬於歐洲人種,已無甚疑義。

從伯希和、斯坦因和勒柯克考察團發掘的庫車語佛教文書中可以看出,戈壁地區所有印歐人居住的綠洲中,庫車絕對是受印歐文明影響最深的一個。例如庫車的發音「庫齊」的梵文譯音「龜茲」與漢文譯音「庫車」的發音都極為相近,有人推測「庫齊」的叫法就是當地居民使用的吐火羅語的發音。在佛教的影響下,今天的庫車語,曾被東方學者們叫作「另一種吐火羅語」.這種特殊的印歐土語,逐漸形成一種方言。

==========================================================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王瀝博士曾對二千五百年前山東半島臨淄墓葬人骨作DNA檢驗,發現基因片斷與現代歐洲白人非常接近,眾所周知,臨淄為齊國古都,齊魯大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考古手段以及現代科技解讀,都指向了一個事實,就是遠古的華夏文明的創造者,與今日白種人有著更相近的血緣關係。

在中國古代豐富的典籍資料中,多處出現過「大夏」這個詞:《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西,乃至阮隃之陰。」

《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沉於大夏。」

《管子·小匡》:「逾太行與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記·封禪書》:「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

《秦始皇本紀》:「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左傳·定公四年》唐叔虞「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昭公·十七年》疏:「虛者,舊居之處也。」杜預註:「夏虛,大夏。」

更準確地說,「大夏」是古代人們對中國夏代夏人舊居故地的一種統稱。

在地質紀年的時間尺度上談人種並沒有多大意義,不管黑白棕黃膚色如何,都是「線粒體夏娃」的兒孫,我們都是十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的後代,這是基因常識。而在以千年為單位的時間尺度上談民族及其大義同樣是毫無意義的。

大夏一名,古籍咸稱。《逸周書·王會解》:「禺氏騊騟,大夏茲白牛,犬戎文馬」。《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西,乃至阮隃之陰」。《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沉於大夏」。〈國語·齊語〉:「逾大行與辟耳之溪拘大夏,西服流沙、西吳」。《管子·小匡》:「逾太行與卑耳之貉,拘大夏,西服流沙、西虞 」。《史記·封禪書》:「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秦始皇本紀》:「東有東海,北過大夏」。《大宛列傳》張騫親臨其國:「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都曰籃市城……東南有身毒國」。張騫鑿空西域時,大夏、月氏已被匈奴所破,逾蔥嶺,渡媯水,並五翖侯征服了希臘殖民地巴克特利亞。此後大夏便「字以音行」,除史記、漢書仍其故號,《後漢書》稱「兜勒」,六朝佛經譯「兜佉勒」、「兜佉羅」,《魏書》「吐呼羅」,《隋書》以下曰「吐火羅 」,玄奘《大唐西域記》曰「睹貨邏」。按大夏譯作吐火羅,「羅」為語尾,「火」為「夏」的對音

徐中舒解釋道:「所謂大夏、小夏,太昊、少昊,大月氏、小月氏的大、小,都是指不同的地區,新舊的民族而言。新發展的、較遠的地區稱大,故地或較近的地區稱小。民族的本支稱小,分支稱大。」劉起釪則說:「以其整個地區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稱大夏,夏亡後稱為夏虛」。

華、夏二字字義皆訓「采畫」,聲紐、韻部全同,實一音異寫作兩字。《堯典》傳、《漢書·安帝紀》注皆云:「夏,華夏也」。《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夏,中國。」

徐中舒《夏史初曙》說:「湯滅夏後,虞夏兩族相繼西遷,夏稱大夏,虞稱西虞。虞夏原是古代兩個聯盟部落,夏之天下,授自有虞。夏既滅亡,虞亦不能自存,所以他們只能同方向逃亡……戰國時代大夏西虞還停留在太行山迤西迤北之地」。

《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湯武以降,商人視氐、羌為仇讎,發數千之旅伐羌的武功甲骨文中不勝枚舉。又將羌族戰俘殺用為牲,一次多達數百人。《易·既濟》爻辭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即武丁,是商代「修政行德」之先王。無論羌抑或鬼方,指的都是印歐吐火羅諸夏部落。《史記·六國年表》明載:「禹興於西羌」,《後漢書·戴良傳》:「大禹出西羌」。西羌即西戎,羌是自稱,戎是被稱。《左傳·襄公十四年》羌戎氏子駒支云:「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而《國語·周語下》載共工從孫四岳佐伯禹治水,皇天嘉之,賜禹姓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共工」與「鯀」是同音異寫,緩讀共工,急讀若鯀(《古史辯》第七冊),鯀是禹之父,那麼姜呂與姒夏就是侄與叔的親族關係。羌即戎,而戎即狄(參靜安先生《鬼方昆夷玁狁考》,戎、狄本一族之二稱。戎者兵也,狄者,遠也、大也)。《左傳》凡狄女稱「隗」氏,是狄人隗姓。隗當作鬼。溯其始本,羌、戎、狄、鬼方原系一個大部族的分異,可無疑義。這大部族就是未分化時的原始印歐遊牧民集團,

羌戎故地,一般以為只括陝、甘、青境,其實尚包有新疆。《漢書·西域傳》有「婼羌國」,在新疆東部,與且末諸胡國接壤。《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南接蜀漢徼外蠻夷,西北鄯善、車師諸國。」鄯善即樓蘭國,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羅布泊西岸,1900年斯文赫定發現其遺址。

姬周源自有夏,故《尚書》中周人屢屢自稱為夏。《康誥》:「肇造我區夏」,《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我有夏,式商受命」。姬族世代通婚的姜族與夏族已如上述。再者,如《國語》所云,姬姓乃黃帝二十五子中十二姓之一,而《史記·夏本紀》云:「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則夏與周同宗黃帝。姬周未必是夏後氏的嫡裔,但祖先可攀接到諸夏之一肯定錯不了。跟肅慎、女真/金國、建州的關係相類。

《國語·晉語十》提到:「昔少典取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黃帝並非兩個人物,而是兩個部族酋長或部落、城邦聯盟首領的世襲稱號,恰似美索不達米亞的「基什之王」。《帝王世紀》說炎帝「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分明有八個盟主次第而冠炎帝之號。

劉起釪詁證少典之典是氐的音轉,有蟜之蟜是羌的音轉,進而斷定「姬」字、「周」(古聲端紐、定紐,古韻蕭部、尤部,讀若雕)字都由「氐」字而來。氐羌是羌族一支,甲骨文有「來氐羌」,詩經有「自彼氐羌」逐漸壯大後便單稱「氐」,山海經有氐人國。

吐火羅諸夏及其姻族有虞離開羅布泊之後,沿青海、甘肅、內蒙東抵山西很難,一路留下了系列宗族方國,如包頭阿善、山西涼城、淮陽平糧台、登封王城崗、山東城子崖諸地的夯土或石砌城堡,並發展出中原龍山文化。這一時期出現了人牲、斬首、腰斬、殉葬、財富不均等父權等級制現象。按照甘布塔絲的理論,足以表明中原龍山文化為庫爾干浪潮所創造。這支庫爾干吐火羅人在中原消滅了仰韶文化,在山東消滅了大汶口文化。他們帶來的宗族制、等級社會、奴隸制、青銅鉞、馬車和大殺戮大征服終結了新石器舊時代,同時亦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修改編輯於 15:21


吐火羅人屬於印歐人兩支中接近原始印歐人的那支(具體請參見我的文章印歐學),

簡單地來說根據我的觀點,首先我認為從考古學,比較語言學確定,分子遺傳學的Y-DNA

Haplogroup tree 是有一定問題的,我認為R1b-M269和K-M9沒有分支關係(Y-HG K-M9實質是Elamites-Dravidians), 另一方面,從Yamna文化的12名男性有11名男性的Y-DNA Haplogroup為R1b也可以佐證我的觀點,即Y-HG R1b人群是真正的印歐人, 如果要以民族舉例,那麼便是西歐的凱爾特人(實質上,義大利語人群,日耳曼語人群的起源人群都並不是Y-HG R1b為主的人群,前者和Lusitanian人群接近,屬於Y-HG G佔據核心的人群,而後者和Y-HG I2人群關聯更大,但是同時受到了凱爾特人的影響).

而,周人,我只能說是我的一個推測,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文獻學來看,我傾向於其和商人的文化的源頭民族相同,應該是Y-HG D1a mt-D mt-M1為主的人群,也就是和氐羌人更為接近,(實質上按照我的研究 Y-HG D同樣是有問題的定義,實質即E-M123,即,腓尼基人(包括了兩個值得注意的特例,分別是亞摩利人,迦太基人),或原腓尼基人較早分離的人群) 但是鑒於其複雜的通婚關係,實質上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但是實際上我並不關心這種情況).

補1:值得注意的是,雖然Y-HG D1b在大和Yamato民族佔據了相當高的份額,但是根據我的研究,大和Yamato民族的文化源頭民族的主體Y-HG為C1.籍於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源頭民族主導Y-HG類型不僅和人口比例無關,也和單個王族的類型無關.

至於夏人,有許多證據(如,倗伯的姓和其Y-HG類型,姒姓封地的特異Y-HG類型),以及郭沫若的研究(根據我細緻地審查,我認為在邏輯上土方即夏的可能性幾乎為100%), 以及一些考古學上對應的勢力的排查, 我認為, 夏人極有可能為Y-HG Q1a類型, 同時亦有可能是Y-HG tree的問題,其距離匈奴的Y-HG Q和印歐人中的Y-HG Q1b有一定距離,而匈奴人的龍圖騰文化可能是受到Scythians影響而產生的.

注1: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印歐學的研究結論來看,Scythians斯基泰人實質上是,受到第二類印歐人(高加索人),特別地,指Proto-Sarmatians同化的Elamites-Dravidians ,簡單地說, 第二類印歐人是以Y-HG G為核心的人群,少數屬於Centum語人群(如Lydians),多數屬於東伊朗語人群,而Scythians屬於被第二類印歐人同化的次第二類印歐人,而匈奴-夏人屬於被次第二類印歐人波及的人群.

注2:實質上,根據我的進一步研究,突厥語民族的起源人群和Y-HG N和R1a密切相關. 兩者都屬於Elamites-Dravidians的範疇.

注3:根據我的定義,Elamites-Dravidians和Caucasians屬於閃米特人Semites的範疇

補2:

實際上,根據我的研究,在重組的Y-HG R1b tree上,吐火羅人,弗里吉亞人,凱爾特人應該屬於親緣關係最為接近(即親緣關係大於邁錫尼希臘人)的真正印歐人, 我們在一些語言發音規則方面的部分特點就可以發現吐火羅語比起希臘語更接近凱爾特語, 而雖然現在和吐火羅人有關的Y-HG R1b類型似乎是 後者的上層,乃至比波斯人,邁錫尼希臘人的R1b類型距離凱爾特人更為遙遠.

Remark:

The mystery of creation is like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it is great. Delusions of knowledge are like the fog of the morning.


吐火羅被稱為大夏,吐火羅-大夏在殷商時被稱為土方,在周穆王之世被稱為西夏氏,是一支比較典型的游牧部落。在商周時期,大夏吐火羅一度在中原以北游牧,是先秦時期絲路貿易的先行者。在春秋時齊秦逐西戎後,大夏逐漸退出在了北方的草原的活動,後西遷至於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區。

而夏則是夏後氏政權。而夏後氏一族在歷史上基本沿天山與祁連以線性分布,是絲路古道的最早開發者。夏人的統治區域,實際是兩片相對集中的地域,西河-斟尋-老丘為集中,桑野,曾泉,商丘(張掖)為集中,此兩地中間實際相隔了千里的沙漠戈壁,名曰負夏。所以夏末時期,兩地的聯繫已經十分疏遠,商丘附近的夏人已經支持商湯。周人則是位於這兩片區域的中間地帶,夏亡後,應該有大量的夏代遺民進入周地,包括東天山四岳地區的姜姓。所以周人裡面特別是貴族階層中,夏人的數量不少。

至於人種,就不討論了。


我猜周人的始祖其實是西戎漢化的一支。純屬瞎扯


推薦閱讀:

TAG:民族 | 中國上古史 | 夏商周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