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最西邊界到哪裡?


這個得首先解決一個問題——什麼政權算是「中國」的政權?如果你眼裡的中國政權是唐遼宋元一類的,那中國最西邊界在唐朝時出現,唐朝曾深入河中和吐火羅地區,直到中亞鹹海和阿富汗一帶;如果按照譚其驤那套官方中國政權標準,那中國的最西邊界曾經深入中歐,直到喀爾巴阡山以東的摩爾達維亞和多瑙河下游北岸的瓦拉幾亞。

1、

李世民死後,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賀魯於651年舉起了叛旗,至657年最終被鎮壓了下去。平亂後的唐朝在西域廣設羈縻州,不但在天山南北設置都督府州,而且還遣使在原西突厥控制的蔥嶺以西地區廣設都督府州。

&-->

吐火羅地區:

1.月氏都督府:以吐火羅葉護阿緩城置,地在今昆杜茲附近,即玄奘所記載的活國。領州25,《舊唐書》作24。

2.大汗都督府:以嚈噠部落活路城置,府治似在今巴爾赫,領州15。《舊唐書》作「太汗都督府」。

3.條支都督府:以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在今喀布爾南,加茲尼附近。

4.天馬都督府:以解蘇國數瞞城置,大食地理學家稱為Sudman,地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附近,「解蘇」即玄奘所記載的奚素突厥。領州2。《舊唐書》作「大馬都督府」,領州3。

5.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國沃沙(《舊唐書》作「妖沙」)城置,地約當今庫爾干秋別。領州2。《舊唐書》作領州3。

6.修鮮都督府:以罽賓國遏紇城置,地在今阿富汗的貝格拉姆地方。領州10。《舊唐書》作領州11。

7.寫鳳都督府:以帆延國羅爛城(《舊唐書》作「失苑延國所治伏戾城")置,地在今巴米揚。領州4。

8.悅般州都督府:以石汗那國艷城置,大約在今阿富汗科克恰河的上游一帶。領州1。《舊唐書》作「悅般都督府」,無「州」字。

9.奇沙州都督府:以護時犍國遏密城(《舊唐書》作『護特健國")置,位於今馬里與巴爾赫之間的地區。領州2。《舊唐書》作「奇沙州」。

10.姑墨州都督府:以怛沒國怛沒城置,即今鐵爾梅茲,位於蘇爾漢河注入阿姆河河口不遠處。領州1。《舊唐書》作「和墨州」。

11.旅獒州都督府:以烏拉喝國摩竭城置,今地諸說不一,沙畹認為應即《隋書西域傳》記載的烏那曷國。據《隋書》,烏那曷國都在阿姆河西,「東北去安國(今布哈拉)四百里,西北去穆國(今馬里)二百餘里,東去瓜州七千五百里」。

12.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國抵寶那城(《舊唐書》作「護密多國所治抵寶那城」)置,大致在今昆都茲以東的塔里干。《舊唐書》作「昆墟州」。

13.至拔州都督府:以俱蜜國褚瑟城(《舊唐書》作『措瑟城")置,地在今喀剌特勒。

14.鳥飛州都督府:以護蜜多國摸逵城(《舊唐書》作「摸廷城」)置,即今阿富汗東北境的瓦罕。領州1。《舊唐書》作「鳥飛州」,無領州。

15.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國步師城置,在今卡菲爾納甘河下游的卡巴迪安地方,《舊唐書》作「王庭州」。

16.波斯都督府:以波斯國疾陵城(《舊唐書》作「陵城」)置,沙畹提出「此處似為Sedjestan之首府Zereng,按今之Hamoun湖。昔名Zare湖,城名蓋出於此」。

河中地區:

1.大宛都督府:以石國瞰羯城置,地在今塔什干。

2.康居都督府:以康國置,地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以北Afrasiyab故城遺址。

3.南謐州:以米國置,地在撒馬爾罕以南,沙畹認為南謐州很可能隸屬於康居都督府。

4.佉沙州:以史國置,在今撒馬爾罕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地方。《唐會要》卷九九作「阹沙州」。

5.貴霜州:以何國置,或認為在撒馬爾罕西北60英里的Peishambe地方。

6.休循州:以拔汗那國渴塞城置,地在今費爾干納盆地。

7.安息州:以安國阿濫城置,地在今布哈拉附近。

8.木鹿州:以東安國之斤城置,在今撒馬爾罕與布哈拉之間,澤拉夫善河之北。

又,《資治通鑒》卷二OO記載:「顯慶四年(659年)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挹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天寶四載(745年)曹國王向唐玄宗上表「自臣曾祖以來,奉向天可汗忠赤,常受徵發」。則高宗時必定在曹國也設置了羈縻府州。

不過這裡頭有一個問題:我沒看過提到唐朝在火尋國(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綠洲)有過任何建置的資料。考慮到花剌子模其實算是河中一個比較獨立的板塊,我以為並不應籠統的將昭武九姓全做為唐朝範圍。

&-->

2、

按照譚其驤的觀點,區分古代政權哪些可以算做中國政權的唯一標準,就是其統治中心是否位於1820年的清朝版圖之內。按照這麼一條在知乎上非常受追捧的標準,南宋末年中國的西部版圖一度延伸至歐洲中部....

1259年七月,蒙哥大汗仍然在世,長子西征早已結束,吐蕃、大理也均被征服。儘管大蒙古國的結構只有用「兀魯思」「斡耳朵」「忽必」之類的詞才能解釋,跟任何現代主權國家架構都有很大差異,但一般來說,人們還是認為此時蒙哥治下的仍然是一個以位於今蒙古國的哈拉和林(位於1820清朝版圖內)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因此按照此前的標準我們就可以發現此時的「中國」包含有兩個國家:一個比較小(南宋),大致北到秦嶺淮河,南到海南島;另一個非常大,西接喀爾巴阡,東至韃靼海峽,北到貝加爾湖,南抵印度洋畔。

&-->

&-->

實際上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還能找出一些案例來。比如說西突厥汗國的王庭原本在龜茲北面一帶,統葉護可汗又在素葉城(Tokmak)與怛邏斯( 今江布爾地區)附近的「千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之西,位於1820清朝版圖內)建立夏都,更直接鎮撫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統治中心位於1820清朝版圖內,因此可知西突厥也是中國政權,統葉護可汗也是中國的君主....

統葉護對西域諸國國君都授予頡利發的稱銜,並派遣吐屯一人進行監視,監督徵收賦稅。統葉護征服了向西、南擴張的勁敵,不僅重申了對吐火羅地區和巴克特里亞的統治,鞏固了對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而且挺進阿姆河以南地區,將南疆擴展到罽賓。

統葉護時期,為西突厥鼎盛之時。它的疆域,東以金山與東突厥為界,西南抵末祿河(今阿富汗木耳加布河)上游與波斯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爾河流域,北面沿巴爾喀什湖北岸一線一直延伸向鹹海以北,西北面沿裏海北岸達伏爾加河流域,西面以裏海東岸為界,成為絲綢之路的真正霸主。

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又移庭於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出鐵至覩貨邏國故地,南北千餘里,東西三千餘里,東厄蔥嶺,西接波剌斯,南依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自數百年王族絕嗣,酋豪競力,各擅君長,依川據險,分為二十七國。雖畫野區分,總役屬突厥。

&-->

由此可知隋唐時期中國最西邊界達到裏海一帶,足見統葉護可汗實為中華民族之不朽英雄,雖唐太宗、唐高宗不能望其項背,若夫遼德宗、清高宗皆庸碌不足道也!


辛丑,太宗命諸王拔都等討兀魯思部主也烈班,為其所敗,圍禿里思哥城,不克。拔都奏遣速不台督戰,速不台選哈必赤軍怯憐口等五十人赴之,一戰獲也烈班。進攻禿里思哥城,三日克之,盡取兀魯思所部而還。經哈咂里山,攻馬札兒部主怯憐。速不台為先鋒,與諸王拔都、吁里兀、昔班、哈丹五道分進。眾曰:「怯憐軍勢盛,未可輕進。」速不台出奇計,誘其軍至漷寧河。諸王軍於上流,水淺,馬可涉,中復有橋。下流水深,速不台欲結筏潛渡,繞出敵後。未渡,諸王先涉河與戰。拔都軍爭橋,反為所乘,沒甲士三十人,並亡其麾下將八哈禿。既渡,諸王以敵尚眾,欲要速不台還,徐圖之。速不台曰:「王欲歸自歸,我不至禿納河馬茶城,不還也。」及馳至馬茶城,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還。諸王來會,拔都曰:「漷寧河戰時,速不台救遲,殺我八哈禿。」速不台曰:「諸王惟知上流水淺,且有橋,遂渡而與戰,不知我於下流結筏未成,今但言我遲,當思其故。」於是拔都亦悟。後大會,飲以馬乳及蒲萄酒。言征怯憐時事,曰:「當時所獲,皆速不台功也。」壬寅,太宗崩。癸卯,諸王大會,拔都欲不往。速不台曰:「大王於族屬為兄,安得不往?」甲辰,遂會於也只里河。丙午,定宗即位,既朝會,還家於禿剌河上。

——《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八 速不台傳》:

禿納河、禿剌河即多瑙河,馬茶城即布達佩斯,所以歷史上中國最西邊界到達多瑙河或布達佩斯


如果不考慮實控的話,唐朝曾經設立過波斯都護府……

至於遠征至歐洲的蒙古,我的看法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政權,但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國不是。


蒙古人的鐵騎一度在歐洲一度遠達多瑙河流域,前鋒探馬赤軍甚至一度深入到了捷克乃至義大利北部。然而,這些驕傲的戰績都是世界性蒙古帝國所取得,他們與後來的元朝並不能完全划上等號。點擊收聽本文

更好的體驗請點擊閱讀微信版

&-->
遠征中亞

古代中國的疆域鼎盛時能有多大?這一問題始終為歷史愛好者所熱議。作為雄踞歐亞大陸東端的農業文明,華夏大地的疆域變遷一直受到所處地理環境的巨大限制

我們的東方是浩渺無垠的太平洋,南方則是濕熱難耐的熱帶森林,北方更是朔風寒徹的蒙古與西伯利亞高原,我們的祖先在這三個方向的擴張總是受制于海陸阻隔與緯度氣候差異,無法取得實際意義上的領土拓展。如此情形之下,一路向西,向歐亞大陸的最深處探索,似乎成為了他們最為實在的選擇。

&-->

這條西征之路,他們最遠走到了哪裡?

西域開拓者—漢

最先在傳統中原之外的取得實質性拓展的無疑是漢武帝劉徹。張騫開通西域之後,天山南北的綠洲國家與中原產生了持續性的商業與文化互動。漢王朝的軍隊在與匈奴爭奪塔里木盆地的過程中逐漸在當地修築堡壘並屯田駐守,並於公元前60年左右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這一軍政機構,對玉門關以西的西域地區進行行政與軍事管轄。這個意義上說,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也就決定了當時中國的西部疆域界限。

&-->

&-->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

漢王朝對於西域諸國的管轄主要是以羈縻形式為主。西域都護府設置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境內),《漢書·鄭吉傳》中所稱「漢之號令班西域矣!」不過,漢王朝對於西域各國的羈縻程度仍然有所差異,漢朝疆域的界限應當是處在漢王朝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地區。

&-->

點擊了解臉殼

西域都護府建立前後,生活在巴爾喀什湖南岸烏孫人就成為了當時漢朝統治的西北部屏障。漢武帝時期開始,漢王朝就先後下嫁細君公主與解憂公主於烏孫君王。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烏孫昆莫翁歸靡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之子)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叛絕匈奴」,達成了十分堅固的反匈奴政治同盟。因此,烏孫所處的伊犁河流域直至巴爾喀什湖一帶當時漢王朝的西北疆域極限。

&-->
解憂公主塑像

&-->
巴爾喀什湖,位於今天哈薩克境內

後來的漢朝西域都護校尉陳湯,便是從烏壘城出發,經過烏孫赤谷城(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捷克),徵召烏孫軍隊隨行,遠征都賴水(哈薩克的塔拉斯河)附近的郅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斬殺居於康居城東界的北匈奴單于。以此來看,哈薩克中部的碎葉河流域(楚河)已經是漢王朝行政管轄之外的陌生之地

&-->

西南方向,疏勒城(新疆喀什)以東的塔里木盆地明確屬於西域都護管轄無疑。需要考察的就是漢王朝在帕米爾高原及其西部的影響力。首先,位於喀什與中亞交通孔道上的捐毒國(新疆烏恰縣以西)與休循國(中亞吉爾吉斯之薩雷一塔什)皆與烏孫同種,屬於西域都護府羈縻管轄控制下的國家。

&-->
喀什古城的前身,疏勒城

在帕米爾高原之外,西漢王朝的控制力也同樣存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漢軍圍攻中亞大宛國都貴山城(今烏茲別克塔東南城市卡散賽)40餘日,最終迫使該國獻名馬而歸降,乃至冊立大宛貴人中過去對漢親善的昧蔡為大宛王,從而使得大宛國臣服於漢朝在西域的軍事權威。

&-->
李廣利率領漢軍圍攻大宛國都貴山城

漢代大宛國位於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上(烏茲別克東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一帶),也就表明漢代西域的西南部可控邊界,基本為費爾干納盆地外緣向南連接帕米爾高原一帶。

&-->

西極到達者—唐

相較於漢朝對西部邊疆的開拓,唐朝可以說實現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從太宗至高宗,自武后以至於玄宗,唐王朝都在西域保持著較為旺盛的存在力,存在一個動態伸縮的西部疆域。

公元648年(唐太宗駕崩前一年),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設立,安西都護府由西州的交河轉移到了龜茲國所在地,這時唐朝才算是基本控制了今天天山山脈以南的南疆地區,也就是當年漢朝西域都護府的基本盤面(但三年之後就因為突厥貴族阿史那賀魯的反叛而僅保留吐魯番、哈密一帶)。

&-->

突厥貴族阿史那賀魯的反叛使西域短暫淪陷

使唐帝國西部疆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唐高宗年間。公元658年,以蘇定方(隋唐演義中害死羅成的奸賊)、程知節(程咬金)為統領的唐朝軍隊全力出擊。唐朝軍隊重新收復南疆,並且奠定了在庭州(北疆地區)的管轄體系。

同時,唐朝軍隊還充分發揮了投誠唐朝的舊突厥貴族號召力,利用阿史那步真與阿史那彌射兩位突厥將軍統領西突厥部落,使得西突厥「十廂部落」先後歸順(這些部落主要集中在今天伊犁河與楚河流域,分為五咄陸部與五弩失畢部)。

&-->
唐朝也部分借鑒了舊突厥的重騎兵經驗,使得大唐騎兵作戰能力突飛猛進

此外,唐朝在此戰曾經一直追進西突厥敗兵進入石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但是在獲得阿史那賀魯後即撤兵。這時唐朝在西部的疆域西北方向上伸向了中亞內陸地區,理想狀態下應當已經翻越碎葉河(楚河)進入了葯殺水(今中亞錫爾河)中游一帶(我們熟悉的譚其驤般地圖則將之這一西北疆域繪製到了雷翥海一帶,也就是鹹海)。

&-->

正是在同年,西方的阿拉伯帝國將領愛彌兒統兵渡烏滸水(今阿姆河)北上,嚴重威脅著河中、烏滸水域諸國的安全(錫爾河以南、阿姆河沿岸的中亞各國)。另外,當時的波斯王子俾路斯以波斯極東省份錫斯坦 (sejinstan)的首府疾陵(zareng)為根據地(今伊朗國土東北角的托博勒城),謀求復國

&-->
愛彌兒統兵渡烏滸水北上,大食的初步試探

就這樣,來自東西方的兩大帝國在中亞出現交鋒之勢,中亞諸國為保生存,必須選擇依附一方。相較於兼容並包的大唐,大食國的軍事侵略與一神教宗教擴張令西域諸國十分恐懼,因而皆紛紛投庇於唐,要求將自身國土併入唐朝版圖。

&-->

在唐軍擊敗阿史那賀魯的當年,從錫爾河以南直至阿姆河流域的大部分中亞國家(包括今天土庫曼、烏茲別克的大部分地區)紛紛遣使者求封,唐朝軍隊並未越過帕米爾高原,便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中亞大部分國家的效忠。

&-->
帕米爾高原,波斯語,意為平頂屋。中國古代稱蔥嶺,歷代這裡因為生存環境險惡,人口稀少,向來都是封建王朝影響力擴長的極限

二年之後(661),位於今天阿姆河以南的阿富汗地區吐火羅諸國同樣請求唐朝冊封,唐朝派出使者王明遠為吐火羅道置州使,深入阿姆河以南。於是,這位唐朝使者靠一人之力冊封了16個都督府(月氏都護府、天馬都護府、悅般都護府等),一口氣就將整個阿富汗地區納入了唐朝領土。

&-->

正是在這時,當年波斯王子俾路支也接受唐朝冊封,因此他在伊朗東部的根據地錫斯坦也就成為了唐朝的領地,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唐朝疆域西南部可以達到伊朗的原因。

&-->

不過,唐朝對波斯與阿富汗以及中亞地區的名義佔領巔峰狀態,在維持了不到一年後就因為吐蕃入侵西域而宣告消失。此後唐朝歷代在西域的活動範圍基本在這一框架之內,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里木盆地是唐王朝統治的基本盤,而曾經短暫領有的中亞、阿富汗等地區則陷入了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拉鋸戰之中,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唯一固定據地為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此後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的疆域便再也沒有恢復到彼時的巔峰狀態。

&-->
今天的碎葉城

漢唐之後,想必眾多歷史愛好者都會將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推上中國歷代王朝西部疆域巔峰。確實,在公元13世紀中葉的兩次西征的過程中,蒙古人的鐵騎一度在歐洲一度遠達多瑙河流域,在橫掃波蘭與匈牙利王國之後,蒙古人的前鋒探馬赤軍一度深入到了捷克乃至義大利北部,在非洲,旭烈兀麾下的精銳騎兵甚至攻陷大馬士革與耶路撒冷,乃至飲馬地中海。然而,這些驕傲的戰績都是世界性蒙古帝國所取得,他們與後來的元朝並不能完全划上等號

&-->
成吉思汗西征

首先,我們熟悉的大元是忽必烈所創立的中原化蒙古國家,忽必烈建立的政權在一開始就遭遇了以阿里不哥為首的蒙古本土貴族的反對。在忽必烈經過王位繼承戰爭(1260-1264)打敗競爭對手之後,蒙古帝國的中央政權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原本經過忽里台大會進行可汗選舉的正統性徹底瓦解,包括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伊利汗國在內的其他四大藩王屬地實際上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另外,這些政權不僅獨立,甚至與元朝建立的中央政權相敵對,綿延半個世紀之久的窩闊台汗國海都叛亂,不僅一度得到了察合台汗國與欽察汗國的支持,更在歐亞大陸上形成了包括蒙古高原、中亞與高加索在內等多個蒙古權貴相互廝殺的戰場。由此可知,元朝時期的真正領土實際上僅僅是忽必烈所轄的大元實際控制領土,並不包括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所統轄的新疆與中亞地區。大元的西部疆域界限,實際上也就是在今天的阿爾泰山到玉門關一線。

&-->

如今西陲奠定者—清

如果說漢唐時期古代中國的西部疆域僅僅能讓我們作為遙遠過往之談資的話,清王朝的西部疆域則直接奠定了我們祖國今日西部邊境的輪廓。

清王朝真正進入西部邊疆的時間較晚,主要是由於包括塔里木盆地與北疆草原在內的大片地區,從明朝末年開始就歸屬於蒙古準噶爾汗國管轄。這個以北疆伊犁草原為基地的蒙古政權,曾經一度向南佔據塔里木盆地乃至於青藏高原,向西則摧毀了統一的哈薩克汗國,在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中期的百年時間裡始終是清王朝的西北第一邊患

&-->

1755—1757年,乾隆皇帝趁準噶爾汗國內亂之際派遣軍隊徹底剿滅了準噶爾部殘餘勢力,並順利平定天山南部的「回部」,將天山南北重新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此時,中亞的哈薩克汗國因為準噶爾的滅亡得以免除東面的威脅,從而萌生歸附清朝之心。

&-->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9月,哈薩克中玉茲汗阿布賚派遣使者七人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朝見,在朝見的表文中,阿布賚做出了這樣的表示:「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化鴻化,永為中國臣僕,伏唯大皇帝睿鑒。隨後不久,哈薩克大玉茲汗同樣前來朝貢,表示「臣願竭衰駑,奮勉自效,永無二心」。

&-->
哈薩克中玉茲汗阿布賚向乾隆皇帝上書的歸誠表

哈薩克中帳與大帳汗位於今天哈薩克的中東部地區。在乾隆皇帝的默許下,哈薩克牧民遷移到楚河、塔拉斯河、巴爾喀什湖南、阿勒泰、塔城與伊犁等原準噶爾牧地放牧,成為了清王朝的邊民,歸屬於伊犁將軍的管轄。

&-->

自此之後直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清王朝在西北方面的實際控制區域便大致控制在齋桑泊(哈薩克境內)—巴爾喀什湖—塔拉斯河沿線,即原準噶爾汗國後期與哈薩克汗國的界限一帶。政治影響則可以延伸到哈薩克草原中部一帶。

&-->
清朝皇帝批閱來自伊犁將軍的公務文書也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在帕米爾高原一線,清王朝同樣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統治,伊犁將軍屬下的喀什噶爾地區囊括了今天喀什地區以西的絕大部分帕米爾高原地區(相當於今天塔吉克的東半部地區),將國界線推到了帕米爾高原西側的中亞一側。

&-->

從漢至唐、再到清,中原王朝在西部邊疆上都進行了經年累月的政治與軍事開拓過程,祖先們的努力最終為我們今日的國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由於自然地理環境與地緣政治的綜合影響,中國古代中央王朝的軍隊能夠進入塔里木盆地,對天山南北實行有效控制已經艱辛異常,再進入更加遙遠的中亞則更多是遠征類的軍事威懾。這種軍事威懾下形成的羈縻統治不僅缺乏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沒有經濟上的延續力,更沒有文化上的向心力。

&-->

因此,漢唐與大清這樣強盛的王朝大多也只是能勉強保住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北麓,短暫且嘗試性的進入中亞深處。其實並不是他們無心擴張,而實在是力有不逮。儘管很多我們曾經熟悉的地名今天已經成為了他人的國土,但我們在悵惘之後,要做的便是更加珍惜今日的每一寸國土。因為,在那些黃沙與冰雪覆蓋的土地下,有先輩的血氣,也有我們民族的骨氣。

&-->
富饒的伊犁河谷

&-->
邊界巡邏戰士

歡迎大家加入地緣谷作者群(200-400元/篇)選題群(20元/個)漫畫作者群(50-100元/幅)

點擊成為作者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知乎圈子地理圈

點擊進入地理圈 - 知乎

我的更多文章

北方 南方 西北 西南 邊疆

亞洲 歐洲 俄歐亞 非洲拉美 北美大洋

我的專欄

點擊進入人文地理

本期參考資料

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 . 薛宗正

漢書

舊唐書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


感謝網友指正,除了印度外,不丹的邊界現在也未定。我對自己的疏忽表示歉意!

中國陸地鄰國有14個,目前簽訂邊界條約的有12個。不丹在1910年跟英國簽訂協議,規定不丹對外關係受英國「指導」;1949年又跟印度簽訂協議,規定對外關係受印度「指導」;2007年修訂了協議,刪除了「接受印度指導」,但規定不丹外交「不能損害印度的國家利益」。主權國家的必要因素包括領土、人口、政權、外交,顯然,不丹的外交權不完全,主權是不完整的。中國跟不丹邊界條約是一種外交行為,雖然中國把不丹當主權國家對待,邊界談判也是中不兩國官員實際執行,但印度卻是當中無法忽視的「第三者」,甚至是決定因素。所以,中不邊界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本質是中印問題。

希望不丹可以儘早獨立自主!


1 什麼是「邊界」

如果如果按當今世界的標準,「邊界」是主權國家領土的邊緣,需要相鄰兩國以協議的方式固定下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簽訂邊界條約是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東北方向與俄羅斯的邊界,但之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中國邊界不斷內縮,同時留下了不少爭議地帶。新中國成立後,陸續與周邊國家簽訂邊界條約,目前已經確定了除印度之外所有鄰國的邊界。

那麼,1689年之前,中國在地域上是否有一個範圍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同政權之間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有時還存在明確的界限,人造的界線如長城,自然的界線如高山、大河等。甚至還有類似於「邊界條約」的東西,比如唐朝曾與吐蕃會盟定界,刻碑立證,並在界線兩側設柵駐軍,中間空出一片「緩衝地帶」。

&-->
圖1 拉薩大昭寺內的《長慶會盟碑》(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但歷史上有明確邊疆界線的時間非常少,存在的範圍也很小。對邊疆多記為「邊」、「邊徼(jiào)」、「邊境」等[1]。對政權內部的行政地域邊緣多用「界」來表述,如「州界」。但用「邊界」一詞的時候則零星寥落,尤其是西面的疆界,基本上沒有關於界線的記載。因此在1689年之前,中國只有一個大致的疆域,屬於「有疆無界」[2]

綜上,如果問「歷史上中國最西邊界」的位置,需要考察的是1869年以後,中國與鄰國簽訂的各個邊界條約中最西的位置。但如果問「歷史上中國疆域達到的最西處」,就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需要對「歷史上的中國」概念,以及哪些政權屬於歷史上的中國進行辨析。

2 歷史上中國最西邊界

2.1 首定

中國跟鄰國第一次簽訂西面邊界協議,是1860年時的《中俄北京條約》,其中第二條規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中國常駐卡倫(註:「卡倫」是清時的邊哨,有的固定,有的隨邊境游牧民活動範圍變動,所以這裡說「常駐卡倫」。)等處,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牌末處起(註:1728年中俄《恰克圖條約》所定邊界的西端。),往西直至齋桑淖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註:現伊塞克湖),南至浩罕邊界為界。」

1864年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第三條規定,「由特穆爾圖淖爾南邊之罕騰格爾、薩瓦巴齊、貢古魯克、喀克善等山,統曰天山之頂,行至蔥嶺,靠浩罕界為界」。此為第一次以協議方式確定最西處之邊界,位置約在現塔吉克和阿富汗交界處的噴赤河(見圖2)。但這條邊界只維持了十幾年,由於清朝國力衰落,列強環伺,各處邊界不斷內縮,最西邊界也不能倖免。

2.2 喪失

1871年,俄國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際,借口伊犁收留了哈薩克一部落首領,出兵攻佔伊犁。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清政府派欽差崇厚(註:一個大傻逼,擅自簽約,擅自回國,被判斬監候,用30萬兩銀子贖命後釋放,僅官降兩級。)赴俄談判收回伊犁。崇厚擅自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幾乎損失伊犁西、南、北大片土地,使伊犁城變為一座孤城。此外,條約中還存在模糊條款,留下2萬多平方公里的帕米爾爭議區,此爭議區的西端正好是當時最西邊界。

清政府拒絕批准《里瓦幾亞條約》,重新派曾國藩長子曾紀澤赴俄談判。為增加談判籌碼,左宗棠「抬棺出征」,作勢收復伊犁,迫使俄國降低了部分要求。1881年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俄國歸還了部分伊犁地方,但同時規定中俄兩國在帕米爾的邊界線「照兩國現管之界勘定」。後雙方勘分立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和《中俄續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規定「自烏孜別里山口起,『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形成了一片夾角45°的爭議區。

到了1892年,俄國又出兵越過《中俄續喀什噶爾界約》中帕米爾部分的中國邊界,強佔領土,並要求清政府接受。但清政府不予承認,雙方於1894年開始談判,一直未果,清政府堅持1884年所劃之界。1895年,趁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英、俄私自協議瓜分了爭議區域,清政府仍不予承認。此後百餘年,中國最西之邊界一直懸而未定。

&-->
圖2 沙俄侵佔中國領土示意圖( 註:圖中左上所標「1860年以前的中國邊界」不是此處所說的經協議規定的「邊界」。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2.3 現在

蘇聯解體後,該地區為塔吉克實際控制。通過談判,中國與塔吉克於1999年和2002年分別簽署了《中塔國界協定》和《中塔國界補充協定》,中國接受了前蘇聯所主張的邊界(即1892年俄國侵佔中國領土後之主張),同時,塔吉克歸還了實際控制的約1158平方公里土地。2008年,雙方進行勘界,2010年雙方簽訂《中塔國界勘界議定書》,次年塔吉克移交了1158平方公里土地。

&-->
圖3 中塔帕米爾劃界圖(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從谷歌地球上看,中國現邊界的最西邊應是中塔邊界第二界點,「該界點在無名山脈山脊一無名高地上,位於中國境內4902米高地以西約2.9公里,塔吉克境內4682米高地南偏西南約1.3公里,塔吉克境內4848米高地西偏西南約3.5公里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共和國政府關於中塔國界線的勘界議定書》第一條)。

&-->
圖4 谷歌地球上歷史最西邊界和現在最西邊界

參考

  1. ^李大龍.「中國邊疆」的內涵及其特徵[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28(3):12-21.
  2. ^李大龍,鐵顏顏.「有疆無界」到「有疆有界」——中國疆域話語體系建構[J].思想戰線,2020,46(3):42-53.


我真的不想罵人!北歐的斯瓦爾巴群島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西邊了!

蒙古帝國的鐵騎從來沒有越過多瑙河,而斯瓦爾巴群島是跟萊茵河一條經度線的。雖然說台灣搞台獨,人家也沒否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


這個問題不錯,我試著回答一下,權當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大V的精彩回答。

譚其驤老師的地圖,

西漢

&-->

&-->

大唐

&-->

&-->

&-->

&-->

不是遠征大宛的漢朝,不是離我們最近的清朝,而是千年前的唐朝。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其實遠未到大唐統治的最西邊,讓人唏噓。

意外的是元朝面積雖大,不過更多的是北方地區,與本題無關,所以沒有列出。


奧斯曼祖先是突厥,軍隊正統在匈奴。突厥正統在唐,匈奴正統在漢。

可見,中國最西邊境在維也納【歐陸】和摩洛哥【非洲】。


唐朝鼎盛時期西部勢力範圍邊界西北到現在裏海東岸到鹹海西岸,西南到現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地區向南到阿拉伯海沿岸。這一邊界範圍持續了幾年到十幾年時間。在1300多年前的古代已屬不易。


鹹海


巴爾喀什湖,千載已過,覆水難收


那要看我們能自古以來到哪裡


虞世南寫的那塊碑,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在匈牙利和波蘭一帶,者別和速不台大勝的那次,那裡應該就是中國古代領土最西端了。


東經70°左右,但從來沒有推進到過河中(撒馬爾罕-布哈拉-玉龍傑赤這個上古-中古時代最重要的中心三角區),唯一能在歐亞大陸真正的中央之地有大片據點的位置,佔據這片區域的前提下華夏文明才可能早早的外擴,另外還得考慮伊斯蘭教誕生的時間、誕生初期、及擴散開後。。。提示:伊斯蘭教與唐朝的建立時間幾乎是同時的。。。說個不是常識的常識,宇文泰死了近百年穆罕默德才出生,宇文邕死了八年後穆罕默德才在麥地那、麥加開始傳播,蒙古就是佔據了這個據點才能在窩闊台-貴由做大汗時期八面出擊~可惜在蒙古人崛起時這片中央區域早已經伊斯蘭化了,而且他們把以玉龍傑赤為典型的能更方便連接小亞細亞、高加索、北裏海-欽察草原的多座城池毀掉了。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