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某一問題或規律的研究有沒有盡頭?

規律的背後往往有更為深刻的規律作支配解釋,那麼不知道對於科學規律或者一個問題背後規律的研究有沒有盡頭呢?還是能夠一直不斷地問為什麼?感覺現在好些研究成果只是說明了A與B存在某種關係,但是為什麼是這樣的關係卻沒有解釋。舉個例子,牛頓說有萬有引力並提出定律,那麼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物體有質量引起時空彎曲表現為引力,那麼為什麼物體有質量就能引起時空彎曲...(只是作為例子,內容對不對不談哈),所以說是不是規律可以一直問下去,研究下去?


希爾伯特在他那著名的23個數學問題中,將物理理論的形式化作為了一個問題提了出來。後來,不要說物理理論的形式化,就純粹數學的形式化,也無法完成了,因為哥德爾的定理,徹底破滅了人們的這一夢想。

但這並不等於說,形式化沒有任何意義。牛頓在寫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時,就釆用了歐幾里德《幾何原理》中的形式化的表述方式。

形式化,也叫公理化,整個形式系統由幾個基本概念,幾條基本公理組成,由這些基本公理,僅憑邏輯推理,就可推導出該形式系統中的所有定理。數學的形式化體系中,那些基本的概念是不加定義的,例如,歐氏幾何公理體系中,「點」可以代表凳子,「直線」可以代表桌子,「兩點決定一條直線」可以理解為兩條凳子可以拼成一張桌子。同樣,那幾條公理,也是無法解釋的,即,不能由其它的公理或定理推導出這條公理。

物理理論的形式化,也就是從整個物理理論體系中,提煉出幾個最基本的概念,歸納出幾條最基本的公理,然後,再由這幾條公理,去推導出其它的定理,在具體的情況下,產生具體的應用。顯然,這幾條作為公理的基本物理規律,是無法進一步解釋的,即不能由其它的物理規律推導出這個基本的物理規律,只能說,實驗發現它就是這樣的,至於為什麼它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不知道,只知道它就是這樣的。即對於作為公理的基本物理規律,我們只能回答它是什麼樣的,卻不能回答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

數學中的公理可以隨意選取,例如,對歐氏幾何公理的第五公理另外進行規定,就可得到非歐幾何。物理學中的作為公理的基本物理規律,不能隨意規定,只能來自於物理實驗,是對實際測量和試驗的歸納總結。數學形式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可以不加定義,物理學中對應的那幾個基本概念,如時間t,空間x、質量m,等等,它們的定義,就是它們的測量方法,你是如何測量出t、x的,也就是你如何定義了它。

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物理理論體系中,總有那麼幾個基本的物理規律,無法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它為什麼取這種形式而不取其它形式,不知道,只知道,實驗發現,它就是這樣的。

但前面說過,物理理論的形式化或公理化,不僅沒有完成,而且也不可能完成。這裡不討論形式化自身內部的問題,但這也說明,物理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也許,在原有的測量試驗的基礎上,我們歸納出了一個物理理論的公理化系統,但隨著測量範圍的擴大,原有的理論無法解釋新的試驗現象,這時,我們可能就要修改已有的理論體系,建立起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來。在新的理論體系中,原來的無法解釋的,作為公理的物理規律,現在也許就可以解釋了,但新的理論體系中仍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作為公理的基本物理規律。

不論怎樣,物理學是通過測量和試驗而獲得的,那些理論上就是無法測量的東西,或者理論自己就聲稱自己無法測量驗證,就不應該進入物理學。當然,測量必定會對測量的對象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至於將死活疊加態影響成唯一的一個死狀態或唯一的一個活狀態,不至於將瀰漫於整個空間中的波坍縮為只集中於空間中的某一個點上。而且,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自己就聲稱他說的那個疊加態、波函數無法測量,一旦測量就會坍縮。既然無法測量驗證,你憑什麼說它就一定處於那個疊加態,而不是別的什麼狀態。還有,大家都在談論時空彎曲,請問,時空彎曲怎麼測量?測量了什麼才算是測量出了時間和空間的彎曲?

當代物理學,離希爾伯特所倡導的那個形式化或公理化體系已經越來越遠了,不要說公理化,連不能自相矛盾都沒有作到。


我認為:如果是對某種自然規律的認識,那真相即真理只有一個,但人的認識能力始終有限,總體上人們的探索會逐漸逐漸接近真相,但也只是無限接近罷了


目前最有希望統一所有物理定律的理論是M理論,相對論和超弦都可以在某些條件下由此導出。M理論的前身弦論首先是從統一宇宙間四種基本力出發的,如電磁力是物質間交換光子,弱相互作用是原子間交換玻色子,強相互作用可能是夸克間交換膠子,由此也引入了引力子的假設來研究萬有引力,認為物質之間的引力是由交換引力子引起的。相比其他三種力,為何萬有引力如此之弱,也可以從M理論預測的11維空間得出,因為引力漏到了更高維度空間中。


是的,沒有盡頭。

而且啊,所謂規律,都是對現象(觀測)的近似。

比如,質點,自然界怎麼會有隻有質量沒有體積的點呢,都是基於假設的近似。


這是我研究大自然規律和原理的問題。經過研究和發現。認識到大自然的規律,是一對正和反的三方共同體,012345678910是前中後三方的一對正和反的半徑。1份半球=3份半徑,都是共同存在的一對,是一對的三方半體和三方的一對半體,都是統一的規律和基準。

空間和重量,是一對向外膨脹和向內收縮的速度時間,地球重量是10米秒的收縮速度,空間的光線是30萬公里秒的膨脹數量。都是正和反的中間一對界面方向時間,是無限數量的核心基準,是數字的一對01和10界面,是一對的數量的基準界面。


物理學關於物質運動是不斷進步的,在我看來是有盡頭的。

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奠定了物理學基礎,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存在超距作用,場論出現了,愛因斯坦用光速不變相對論消除了超距。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衝突,廣義相對論解釋不了地球歲差。相對論必將被場速可變的相對性原理代替,它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矛盾。

最終場速可變的相對性原理的本質是,量子是有自旋的,是一種物質渦漩,渦漩速度為場速,於是場作用的本質只是基礎的矢量合成。


只要是人類需要的,人類想知道的,人類認為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的領域,就不可能有研究探索的盡頭。想發現、想出成果是一回事,但能不能真正地有所發現又是另一回事,關鍵是能不能出確實有價值的、確實有用的成果。只有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確實有用的成果,才能被人類的歷史長久地記住。


對於某一問題的生髮周期規律與其細化過程中的規律對照。雖然有個性上的差異。但其運行理念是一致的。只要掌握其共性與個性的共公特性,還有其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所有不同大小,與不同性質的問題規律都可以一直問下去。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科學哲學 | 規律 | 科學 | 認知科學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