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明是如何產生的,在無明以前我曾經是佛嗎?

佛經里沒有寫為什麼會有無明一念。可能是法身在常樂我凈的狀態下,忽然想體驗一下不是常樂我凈是什麼樣的,於是苦空無我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幻化出來了。至於沒有產生無明一念的狀態,那就是常樂我凈的狀態,這個狀態是佛涅槃的狀態。但是佛是覺悟者的意思,如果本身就是涅槃狀態了,那還有什麼需要覺悟的?所以那個狀態,就沒有佛這個概念。佛這個概念只會在幻象世界存在。


無明是我執產生的,

我執後面還有個「業」,

「因緣」造業,業力輪迴不盡,

他們的根本是「空」

無明以前沒有「我」,也沒有「佛」,因為佛不會輪迴。

「無明」沒有以前,只有以後,

無無明 是 「以後」。


這個問題圓覺經上有原文,菩薩提出,佛回答


我回答無明是如何產生的 無明是種種因緣產生的知見,譬如領導沒帶我開會這個因緣,我內心懷疑自己的工作沒做好,這是一種知見。在這個知見(無明)以後,又會創下種種因緣。

在無明以前我曾經是佛嗎?我曾是佛嗎我認為這個表達是著相的,但是這個執著佛這個相雖然是妄念但是也是一種嚮往清凈心的妄念吧。我道行不夠,如果硬要回答容易生文字障。

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或許能給您答案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誠心要求答案,心中默念金剛經一相無相分或許在人生的某一刻,會發現原來是這樣。諸佛也曾是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同修願您早日成佛道


無明

我只將無明認識 理解為沒有見到過「大光明」。我在這裡嘚瑟,就是無明狀態,從理論上說,一有言說終無實義。

讀經過程中睡覺了,是無明狀態,因為睡覺了就沒有觀。

讀經過程中看電影了,是無明狀態,因為你看到了電影,就是有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自然是無明。

上述三個狀態,是在修學路上必然經過的路標。如果有人說,你說的這三種狀態我都沒有,我只能說,你還沒上路。

第四種狀態,有人說 我已經空了。我說,你還是無明狀態,因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存在仍然是無明狀態。但在無明狀態,無論怎麼樣說 也仍然是口頭禪。


無明,就是不知道法界都是自我心造。以前是佛?怎麼會無明?


在楞嚴經里、有個富樓那問過類似問題、本師當時答是覺明為咎。就不多談了、飯要一口口吃、路也要一步步走、個人的修行更要一步步來、有疑問是好事!但答案是自己體會的、別人告訴你的不一定適合你、只能多聽多看、莫要執著、


前念迷為凡夫,後念悟即是佛。

恆守恆順自性即是佛,奈何我們迷中生迷,迷了太久不能夠恆守自性,甚至連一念契入自性,心體離念悟入真如都難以做到。

無明即是一念不覺,不覺本性清凈心,而隨之產生的生滅(生相迷心無明惑),分別(塵殺惑),執著(見思惑)。

又無明無體,如同不能離波覓水,水是自性,無明風吹而起波動之相,無明之相即如同此波動之相,同為自性清凈心法,不一不異。如果能夠恆守自性清凈心,念念知一切本無生,便不做分別不做執著,則念念皆成佛矣。


推薦閱讀:

在六道以外是否有所謂「中陰身」的存在?
業障永無止境,那消業豈不是在做無用功嗎?
如何看待巨乘佛教?
佛教怎麼看待時間?佛永恆存在嗎?
小時候年幼無知偷了佛寺院幾塊錢怎麼辦?

TAG:佛學 | 佛法 |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