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同樣的書讀了第一遍之後在讀第二遍感受不同?


謝邀

我怕自己講不清楚,特引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點題——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你在成長、在改變,讀書時的所知、所得、所感、所悟自然世殊時異、與時偕行。

就像我讀《紅樓夢》,年少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內圍廝混、兒女情長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有什麼非凡之處可處四大名著之列,油然而生一種嗤之以鼻的鄙夷感。

過了許久,也算眼界略微開闊些。半逼著自己半就這網上的彈幕交流,看完了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一直到最後一集,家破人亡、大廈將傾,再翻過來思考之前種種,不覺捶胸頓足、流淚嘆息。一本書,竟能包納如此複雜,竟能涵藏般氣魄,自此我對《紅樓夢》的喜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如今到了大學,又讀完一遍紙質原著,聽著《蔣勛細說紅樓夢》,想著自己一時不順的境遇和塵世浮沉的孤獨之感,覺得人生雖然註定似白駒過隙、如雪泥鴻爪,但處這天地之間還是要留一分屬於自己的顏色,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人生一世,都處變化之中,心境眼界、談吐思量,不外如是,更不必說筆下風雲、書中乾坤。


前面的回答都是有時間差的,個人認為還有一種情況,是第二遍更加熟悉內容了,就能注意到第一遍並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當然會有不同感受。


我覺得讀書就像是交朋友,第一遍只是基本了解個大概,有個印象,第二遍是深入,有了更多的自己的體會和想法,不過也要看你讀的是什麼類型的書,選擇適合自己的類型,讀書確實會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去接受一個新的故事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 我不喜歡一味的貪讀,我喜歡把我喜歡的故事在我愉悅的心情下賞讀。 我其實很畏懼讀一個已經讀過的故事,不是害怕它的熟悉度,可能是害怕它的不再神秘感,也可能是平復不了之前已經有的心情。 但是我又是一個特別戀舊的人,好的故事我可以讀上十遍,每一次都當作是新的一段歷程,我喜歡那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 我很久很久沒有去再一次讀同一篇故事了,這對來說談不上挑戰,但是是一個會放在心裡揣度的事情。 閱讀愉快。


這個中間也是有間隔的 在間隔的這段時間中 你的閱歷和情商已經發生了變化 自然也就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


因為你有了更多的經歷 所以看了第二遍會有不同的感觸


因為閱歷變了,心態變了,你看同一件事的著眼點也變了。你的感受自然也變了。

小時候看三國,看的是劉關張的義氣,打打殺殺,就如同看一個故事,關注著他的發展。那時候特別喜歡劉備,看他的逆襲,從手工藝製作者變成皇帝。

長大後看三國,看的是人,每個人的選擇,取捨,堅守。關羽的忠義,荀彧的忠貞等等。長大後,就特別喜歡曹操,喜歡他的霸氣,自信,豁達。

等老了,那時候看三國,自然又會有別的一番風味。


人生的境遇不同了,人們都說不會改變,事實上你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在悄悄地影響著你


這個和人的眼界越來越開闊有關,我個人覺得讀書越多,接收到的信息,觀點,立場也就越多,如果在這基礎上能有自己的判斷和梳理,長時間下來,人在看待以前和當下的一些觀點和問題時,考慮到的面也就會越來越多,人也會變的更加多元和包容,尤其是經歷一些重大轉折後的人,抑或是在某本書里找到了更加深刻的解讀,都會對以往的觀點帶來一次更新,就像初中,高中,和大學畢業時的我們對於情愛的認識和理解是不一樣的。時間的附加條件,你所在的地域環境以及我們個人的經歷都會讓我們的認知不斷變化。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大家覺得,秦始皇會喜歡什麼樣的女子?
有什麼書可以讓內心變得強大?
如果你為明朝督師遼東,你會怎樣打松錦之戰?
怎麼懟那些迷信周易奇門遁甲的人?

TAG:閱讀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