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將會導致兒童什麼樣的心理問題?


我是馬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護理師,服務於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回答:

父母因為感情破裂選擇離婚,對夫妻雙方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但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是一種好的體驗,並可能會帶來諸多心理問題。下面我就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1、口欲期——無法彌補的母愛。

口欲期(0-1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一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最需要的是重要撫養著(一般來說是母親)的關愛和滿足。正常情況下,母親會忘我的給予剛出生的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正是母親這種忘我的關懷,培養了孩子「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和「希望」的品質,也奠定了孩子最基本的人格品質。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孩子在口欲期這個關鍵時期沒有得到母親的關愛和滿足,長大後孩子很可能對世界充滿敵意、充滿懷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肛欲期——無法劃分的界限。

肛欲期(1-3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二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加強對外界的探索,最需要父母(特別是父親)對於「出格行為」的規範和約束。正常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探索行為會給予一定的支持,但當孩子行為出格時,父母會及時指出並制止,在培養孩子積極探索品質的同時,也明確了界限(哪些事不該做)。但如果父母離異,而導致孩子在肛欲期發育不良,長大後孩子很可能發展成為「懦弱無能」和「膽大妄為」這兩個極端中的一個。

3、俄狄浦斯期——無法跨越的認同。

俄狄浦斯期(3-6歲)是兒童經歷的第三個重要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經歷在「與父親」或「與母親」這個三角親密關係間的搖擺,並形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正常情況下,只要父母關係和諧,孩子會順利度過這個時期,完成對父母雙方的性別認同,從而形成完整的性別認同觀。但如果父母離異,孩子在經歷俄狄浦斯期

時,「三角關係中」缺了父母一方(或雙方),那麼這個孩子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性別認同。長大後孩子很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性別認同障礙等問題。

#生活心理學# #心理諮詢師說# @頭條心理 @頭條育兒

我是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的諮詢師馬俊,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夠給您一些啟發,對您有些許幫助,O(∩_∩)O謝謝!

我的頭條號ID: 1607056808985603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我的頭條號二維碼:


首先感謝這位家長的提問,通過您的問題能感受到您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父母在教育中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完美的狀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媽媽,有了安全感,才能夠有足夠多的自信去面對未來的問題,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如果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孩子終其一生都會去尋找。那爸爸帶給孩子的則是力量感,只有有力量感的傳輸,才能讓孩子更有力量,更有堅韌的品質,而且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受爸爸的影響比較大。同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角色是可以轉換的。比如在跟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父母就是玩伴,讓孩子感受到跟同伴在一起是快樂的,平等的;當孩子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家長就是孩子情緒的指導師,幫他舒緩情緒問題,引導他學會解決問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是支持的力量,角色就是教練,鼓勵她,希望她能戰勝問題,繼續前行,當遇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父母就是父母,又可以允許他發脾氣,同時可以也可以讓他感受到被呵護的感覺。

那父母離異會導致孩子怎樣的心理問題?其實在孩子內心深處,爸爸是天,媽媽是地,只有天和地,永遠的在一起,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離婚,尤其對幼小孩子來說,這就是天大的事兒。他們會認為天塌了,地裂了,這個家不穩固了,動搖了,對孩子的那些世界來說,他們會覺得這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中快樂成長。那對於日常中父母的爭吵吵,磕磕碰碰,實在難在所難免,但是重要的是要做好與孩子的溝通。父母的爭吵與孩子無關,不會影響到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不會影響到父母對他的愛。當然也有一些家庭婚姻破裂到無法繼續經營下去,那麼請家長要做好以下準備:第一,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不在一起了,但我們都會永遠愛你;第二,坦誠地和孩子交流和談論離異的事情,因為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離異和孩子無關,不要讓孩子承擔一種莫名的負罪感,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的離異是自己造成的;第三,應避免對孩子說,另一個家長的不是,因為每次對對方的指責,都會在孩子內心引起很大的矛盾和衝突。婚姻雙方都應該關心和參與到孩子的生活當中,如果孩子與兩個家長都能保持定期良好的接觸,就可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那如果這些沒做好,會對孩子產生的心理影響有:第一,孩子會有自閉傾向。孩子會因為沒有心理準備,而受到打擊比大人更大,因為他還沒有更好的學會自我調節,會產生悶悶不樂。會變得膽怯,或者缺乏自信,對周圍的事物有戒備心理,會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不願意跟人交往,會產生自我封閉,表現出孤僻內向的性格;第二,還是會感到自卑,自責。剛看到同伴與父母親熱玩耍,孩子會想到自己的過去,悲傷或失落,會使得孩子有自卑的心理。因為孩子有自卑就會覺得不如別人,對自己評價過低,你會把自己學習失敗歸結於自己能力有限,產生失望的消息情緒;第三,孩子會有焦慮,單親家庭孩子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攻擊,也會學會討價還價,或者會有一些敵視,家長也多少會出現情緒失調,也容易把這種情緒問題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缺乏安全感,感到有焦慮;第四,孩子會有叛逆。由於單親家庭中,孩子在孩子圈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欺負的對象。但是他們也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可以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我們要知道,家是孩子的安全港灣,家是孩子的力量源泉,其實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我們。家是我們的安全的港灣,家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如果父母關係非常和諧,孩子的未來,他的心理狀態就是積極的、陽光的、快樂的,他的抗挫折能力一定很強,因為他會遇到問題,因為有人給他力量,他會去主動去解決問題。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孩子的性格就會產生孤僻,膽小,為人處事方面就會有暴力去與人相對,並且在他日後的學習生活當中會缺少自信。所以,親愛的家長,在這裡我呼籲大家,為了孩子,請經營好你的家庭,為了孩子,請維護好你的家庭。先把夫妻關係調整到和諧狀態,然後把家庭經營的和和睦睦,高高興興,快快樂樂的,這樣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父母離異的孩子會比較脆弱,孩子在父母親吵架的階段會感覺到焦慮不安,甚至被逼迫只能選擇父母親的其中一位,這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會陪伴孩子長大,讓孩子對人越來越不信任。

當父母辦完離婚手續,一切安定下來的時候,負責監護孩子的一方家長可能忙於工作,忽略孩子的喜怒哀樂,導致孩子過度自由,有過分沉迷玩樂、甚至接觸社會黑暗面的風險。

離異家庭的孩子存在很多心理問題,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要求父母不離婚。因為感情不和卻勉強在一起只會製造更多的不和諧。我們只能從千千萬萬的離異案例中總結一些經驗,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儘可能讓他們健康成長。

別把孩子當成傳聲筒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父母離異之後,孩子成為曾經的夫妻之間的傳聲工具。

……

-「打電話給你爸爸,說他這個月還沒給你的生活費!」

-「讓你媽查清楚銀行賬戶,我兩天前就已經匯款過去了!」

-「你告訴他,如果他再不給生活費,這個月就別想見你了。」

-「你告訴她,別老拿你來威脅我!」

……

離異父母如果把孩子當作傳話筒,而且傳的是給對方施加壓力、攻擊對方的話,就相當於把做黑臉的壓力推給了孩子。你們想吵架,私底下約地方吵啊,為什麼要讓孩子對最親愛的人說出非他本意的話呢?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要替你們傳達這些污言穢語??離婚對於孩子已經是一次傷害,把孩子當成傳聲筒更是二次傷害。

別剝奪孩子見爸爸(媽媽)的權利

很多監護方家長以為「不讓他(她)見孩子」剝奪的是另一方父母的權利,懲罰的是另一方父母。其實做這種行為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

你不讓爸爸(媽媽)見孩子,就相當於不讓孩子見爸爸(媽媽)。這句話看上去很廢,但恰恰證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孩子承受的是你們雙方博弈的結果,這個結果註定要他失去某一方的愛。你以為在跟對方賭氣,其實最傷的是孩子。

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紛擾,但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越是離異的夫妻,越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但依然會隨時隨地一起愛他。


美國

耶魯大學

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波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兒童的最嚴重的最複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

1、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開家長會或者外出遊玩的時候,別人都是爸爸媽媽一起陪著去,而離婚的孩子永遠只能有一方,對比同學有的而自己沒有,時間長了自卑心理愈發強烈。

2、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心理。消極的人不一定自卑,他們對自身的感知比較思維化,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懶惰,對任何事沒有興趣或者得過且過,對生活沒有激情,長大了勢必不會成才。

3、父母離異容易讓孩子產生自負心理。離婚家庭的孩子的自尊心特彆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面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好好生活下去吧。


當今社會,特別是在城市,離婚率越來越高。父母的離異勢必會給子女帶來影響,子女的成長與家庭環境有密切關係。如果子女在未成年前,遭受父母的離異,容易造成極端性格,難以正常融入社會。因此,已經離異的父母需要多加註意子女的行為,保證他們順利成長。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調查,對離異家庭的子女的心理變化做出了分析,主要是負面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一、父母的離異,往往是因為發生無法解決的矛盾,這會讓自己的子女感到疑惑不解,最後發生自責,不能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

二、父母離異後,子女受到的關心自然會減少,不再受重視,久而久之,會造成安全感的缺失,性格會變的更為敏感,做事情容易產生挫敗感。

三、由於沒有父母雙方的引導,只能依靠自己面對身邊的一切,這會讓他們經歷更多的困難,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獨立。

四、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會常常與其他家庭做比較,這會產生心裡不平衡,也容易被同齡人嘲笑,非常容易打擊信心,這會讓他不喜歡與人交往。

五、原本的家庭早已不存在,子女無法面對現實,他們沒有以前那樣得到重視,這個時候,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違背長輩的意願,以此來吸引他人的關注。

父母的離異,會對子女造成一輩子的陰影,需要重視子女的感受。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父母離婚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有孩子的家庭對於離婚的確需要謹慎再謹慎。如果是因為實際問題,離婚是最好的選擇,那麼就針對孩子的養育問題做好更妥善的處理。養育,不僅僅是養,更重要的是育,特別對於單親家庭的孩子。

1、對於離異的原因,父母需要一起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選擇分開的原因,避免孩子因為不了解原因而產生疑惑,最後產生沒必要的自責。另外,還要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分來了,但是對孩子的關心和愛並不會改變,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孩子提一些要求,例如生日的時候父母需要一起和自己過。

2、在離異家庭中,爸爸、媽媽應該避免在孩子面前數落另一方的不是,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違背長輩的行為,對於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件好事。

3、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容易變得敏感,並且容易產生挫敗感,爸爸媽媽要給予及時的關注和引導。否則,很多孩子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家庭的孩子做比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裡不平衡,還會因為被同齡人嘲笑而備受打擊,這些都會讓孩子不喜歡與人交往。


父母堂為您解答:

不同年齡段、性格以及不同成長經歷的孩子對於父母離婚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分年齡大致和大家講解一下:

2歲以下孩子,行為退化

2歲以下的孩子,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很有可能是使他們的行為表現產生退化,也許會表現為拒絕上床睡覺,晚上突然醒來,食欲不振等等。

3~5歲的孩子,自我否定

3~5歲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分離。在家庭關係發生變故時,他們會產生自我否定,將家庭裂變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向自己追責。有些時候男孩會對母親產生攻擊性,女孩會害怕和男性交往,對於他們今後的戀愛、婚姻關係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稍大一些的孩子,沉迷回憶、常感失落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也許能夠明白父母分開的原因,但剛開始經歷的那段時間對於孩子來說一定是最痛苦的。也許他會在好幾年的時間內都活在美好的回憶里,時常會感到失落。

總之,父母離婚對於過小的孩子產生的更多的負面影響,但也有孩子在父母合理的對策下表現出適應性,並且能夠很好地融入另外一個家庭。

一段不幸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毀滅性的,所以在父母選擇離婚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好孩子的心理發育問題,幫助孩子繼續生活。讓孩子明白,父母婚姻的決裂不代表他將失去任何一方的愛。


一、心理陰霾。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我的一個同事,小學時父母感情不和,其母跳樓自殺,讓他至今不敢走進婚姻,害怕背叛,沒有自信,處對象總是不長遠,給人總感覺不踏實。

二、孤僻自閉。小時候不願意與其他孩子玩耍,自己感覺被世界拋棄了似的,不願意談論自己的爸媽,缺乏融入小朋友圈子的勇氣,總是躲在無人角落傻傻發獃。

三、敏感多疑。看電視看書也好,聽到別人談論單親孩子的事情,總是聯想到自己,點點滴滴,是是非非,都可能覺得是在說自己,偷偷抹眼淚。

四、堅強倔強。當然,單親家庭孩子並非總是不堪。經歷了少時的苦難磨礪,在以後的路上看問題更加敏銳,耐擊打的承受力更強,內心的不服輸更加強烈,深信萬事只能靠自己,更容易在學習工作上創造佳績!


到了結婚的年齡,對方家庭是否完整,也是考量條件的,要是不想孩子被親家看不起,離婚的時候多想想孩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可能有些一概而論了,不是所有父母離異都會導致兒童心理問題,也有許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心態健康,積極樂觀,與普通孩子沒什麼異同。

韓國氣質女神秋瓷炫高中父母離婚,並各自組建家庭,擔心給父母添麻煩的她從小一個人生活學習考大學工作,甚至過年都一個人,即使承受著父母離異所帶給她情感上的孤獨無助,但長大後的她依然樂觀堅強,認識了於曉光,並擁有一份令人艷羨的婚姻。

離婚並非是災難,如果離婚後雙方能夠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並給予孩子離婚前後同樣的愛,孩子長大後當慢慢理解婚姻的合與散是一種自主選擇的過程,往往會更加客觀的看待父母以及自己未來的婚姻。

真正對孩子傷害很大,並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是,父母在一段婚姻過程中或離婚後所表現出來的糟糕狀態和態度。

身邊就有一鮮明例子。認識個朋友,從小親眼目睹父母拳腳相向,用最惡毒的話語辱罵對方,甚至看見自己的父親把第三者領回家。面對家庭中無休止的爭吵,朋友起初還會感到難過。漸漸,對這種情況越發冷漠。長大後朋友交了個男朋友,即使男友對她再好,她依然會聯想到父親,這種不信任的感情基礎上,兩個人很難一直走下去。她變得不再相信任何異性,也不知該如何與愛人相處。

童年時期父母所表現出來的糟糕狀態不僅影響孩子以後戀愛觀和擇偶,而且其他性格方面也會一直延續至成長,

父母可能覺得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不需要去理會,對孩子影響也不會太大,其實無形中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如一根毒刺深深扎在孩子心裡,永遠也磨滅不了。

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深處自卑、敏感、怯懦、膽小,對人生會充滿悲觀,同一件事別人看到的可能是積極、正能量的一面,而自己卻總能發現很多負面的東西。

經常爭吵的父母,大多數對待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寬容和耐心,孩子容易成為父母的出氣筒,謾罵,打擊時常會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無情摧毀,孩子害怕被批評害怕被打,會趨向於避免和父母發生衝突,也許會用討好父母去避免,那麼長大後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

另外,這類孩子長大後大多存在社交恐懼,不善和陌生人來往,也很少會跟別人敞開心扉,外表看似樂觀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談,可真正能夠走入他內心的朋友寥寥無幾。

父母婚姻從發生矛盾到離婚,對孩子來說是整個過程,前面介紹了父母在婚姻中表現的糟糕狀態對孩子的影響,後面說說離婚後父母一些錯誤處理方式對孩子產生的一些影響。

不少父母離婚時,會把情緒歸咎於對方,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以後千萬別找像你爸這種男人」,「你媽媽不要你了」這種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和自責感,由於年紀小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吵架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遭到一方父母的「拋棄」。

另外爸爸媽媽一方突然離開,不和孩子解釋,不和孩子溝通,強行的中斷這個聯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遺棄感、不安全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還有,盡量不要剝奪孩子和另一方見面的機會,離婚雖然是父母雙方兩人關係的改變,但爸爸媽媽依然是孩子的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了,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並不會減少,孩子只有從自己父母那裡獲得持續的關愛和親密感,那麼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爆炸試驗室


推薦閱讀:

中國家庭將面臨巨大的飲食健康危機!
中國家庭如何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
全面二孩政策重塑中國家庭意涵

TAG:中國家庭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