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只要別人對自己不好,就特別生氣,怎麼改變?


我還以為就我是這樣的。。。OMG

自我感覺我平常也對別人挺好的,差不多就是有求必應的那種,甚至有時候會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這時候我心裡感覺特別開心,就是俗話說的那種「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感覺,心想是不是我倆的關係就更好了?別說什麼以後他也會幫我,至少看在我主動幫過他的份上以後碰到了他應該還會主動打個招呼啥的吧,我應該算是交到了個朋友吧。但現實告訴我:你把事情想得太好了,把這個人情社會想得太簡單了,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最主要的是,你經歷得太少了。

遇到這種情況,以前我特別生氣,特別想不通。以下大概是我的內心活動:為什麼他們不幫下我呢?我之前還幫了他們呢!禮尚往來難道還不懂嗎?這麼小的忙都不幫,你以後再有事我也不會幫你了!自私!結果就是,下一次別人來找我的時候我還是會能幫的就幫,之前想得再多也沒啥用,反正就是這種性格的人。現在,我也不是完全不受這種事影響,但至少心態更好了。可能也是遇到這種事情多了,自我安慰能力強了。看到的世界更大了,對於一些東西就慢慢看輕了,放下了。

在我看來,你能做的就是學會看輕很多東西,多去經歷,自我安慰能力要強。這個社會真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簡單,不是給予就有回報,不是什麼都和我們想像得一樣。很多事做了就忘掉,別想著它會給你帶來什麼,你不去想不去計較,以後反而可能在不經意間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你得想著別人至少沒反過來做傷害你的事,這樣已經很幸運了;不要想著你幫了對方,對方就一定要在你需要的時候幫你,即使你的要求很小。這樣你才不容易失望,這樣才能活得更快樂一點。

以後你想幫別人就幫不想幫就不幫,自己開心就好,底線是不主動傷害別人就行。至於別人,你就別管他怎麼想怎麼做了,反正他也不是會按照你的想法來做的。總之,得學會釋懷。另外,有一句話說得好」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凡事多靠自己,少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老師回答,頭條號 王麗霞,歡迎關注。

看來你已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了,所以想要從自身改變,這很好。

想要改變,讓自己反思注意下列情況。

第一,當你在為別人付出前,問問自己:如果我付出了卻得不到任何回報,我會不會生氣或抱怨他人?如果答案是「會」,那麼約束自己不要付出,即使那個人躺在地上即將死去。如果答案是「不會」,那麼,去快樂地給予你所能給予的,即使它只是一絲微笑。當你可以這樣做時,你所有的付出不帶有任何的索取,你也就不會執著他人一定要回報給你什麼。

第二,當你想要向其他人要求什麼的時候,直接說出來,直接去要,即使結果可能是被拒絕,也要這樣做,不要採取「我先付出、你再回饋」的模式。能給予你的,別人一定會給你,不能給你的,你付出再多也交換不來。所以,不要再通過「溫情換溫情」的方式來取得溫暖。給出你的溫情,但是不要攜帶任何目的。允許他人沒有溫情,因為你沒有任何目的。

第三,如果你總是控制不住地想要付出,同時又控制不住地想要對那些對你不好的人生氣,要注意覺察,這可能源於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家庭並未滿足你所有的需求,你將這些未滿足的需求投射到與你相處的人身上,他們沒有選擇,只能在你的劇中扮演那個「對你不好、惹你生氣」的人,直到你肯醒來,看到自己真正生氣的人其實是你自己的父親母親或其他家人。你想發的脾氣其實是應該沖向他們的,因為在你小的時候,他們本應滿足你的需求,卻並未滿足你的需求。所以,去尋找根源吧!找到了根源,就會得到解決。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周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當發現這個世界跟自己的設想是不同的,我們會採取一些策略來維護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以此來保衛自我,維持內在的人格。有的人會選擇接受並尊重世界是不公正的事實,而有的人會選擇重新解釋、定義整件事。比如會主動為對方找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樣就能輕易地原諒了對方。

你當然有生氣的權利,也有跟對方對峙的底氣,我也認為人都應該樂於助人,更何況是知恩圖報,可惜這個世界並不公正。那麼先改變自己顯然就比改變這個世界容易得多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對情緒反應的認知,以此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對別人好,往往意味著自己是希望能以此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好的,所以會先推己及人,把自己的感情和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對方,認為對方也是這樣的人,認為對方也會這麼做。其實最令你不爽的點不是對方沒有反過來幫助你,而是你認為自己明明對別人那麼好,為什麼對方卻不能將心比心。一旦對方的做法沒有按你的預想發展,就感到被欺騙、被背叛。正因如此,我們會不甘心,不接受,痛恨自己的付出不僅得不到回報反而還成為了受害者,委屈和不滿自然油然而生。不過其實想想,有的時候別人可能真的有難處,但就算別人給了你一個解釋,但你也只會認為那是在找借口0,是在推卸責任,心裡完全沒辦法產生認同,也就執著於其中放不下。其實你也說了不是你的所有請求都會遭到拒絕,這麼想想世界還是很美好的,付出還是會有回報的,只是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收穫成功。如果真的沒有,這也是你的一種變相的控制跟道德綁架。


我們只要活著,就離不開社會,在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好壞對個人來說是影響非常大的,不僅影響你生活的好壞,也會影響你工作的發展。但是人和人的認知、思維方式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就會產生矛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與人相處都是奔著和諧的方向去的,因此在對待朋友的事情和周圍人的事情,我們都會盡量去做。

但是付出多少,不一定會獲得同等的回報,因此就會讓情緒產生波動。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當他人對你不好的時候,就會感到生氣。

從心理學上看人的情緒情感是受需要的影響,即當你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當你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需要是人們慾望的體現,只要我們還在活著,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需求。在社會中,難免會對周圍的人產生需求,但是人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以自我保護為傾向的,因此可能不能及時的滿足他人的需求。所以,周圍的人沒有滿足你的需求的時候,內心就產生了憤怒的情緒了。

其次,你是一個願意為他人付出的人,對周圍的人很好,他人有需求就盡量的幫忙,可以看出是一個厚道的人,但是你可能把自己身上的認知投射到了他人的身上,認為他人的想法會和自己一樣,但是當發現他人因為一點小事情也不願意幫助的時候,就會打破自己對他人的好印象,因此會使得心理狀態有所改變,出現消極的情緒。

首先你先要了解到不是所有人都與自己的想法是一樣的,成長環境不同,因此性格形成的不同,不能對他人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達到互相理解的狀態。其次,要知道所有消極的情緒都是自己買單的,你的生活好壞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鍛煉自己強大的內心,不要因為他人的原因讓自己嘗受痛苦


謝邀!只要別人對自己不好,就特別生氣,怎麼改變?古人云: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人的性格基本上是天生性!後天隨著生活的環境因素等…情況也會改變些。但要想讓他徹頭徹尾全部改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真把他改掉,那就不是屬於你自己了。因為人打從娘胎里出生開始,老天爺就已經註定了你的脾氣個性了?所以說: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進入社會的磨練為生活的壓力之下,不得已把自己的性格脾氣忍耐壓制住?隨著歲月年齡的增長為心智的成熟!也不會像年輕的時候,那樣肯耍性子發脾氣,因為你為人處事的社會經驗也豐富了,對一切事情也想穿了看透徹了,知道生悶氣發脾氣,最受罪的是自己?給別人的影響感覺還不好,說你這個人素質修養性不行?所以到年齡大了自己也變得,聰明成熟穩重起來。

年輕人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發脾氣耍個性不是能耐?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性格脾氣,能如何把他化解掉,那才是你的本事能耐。不過要忍耐控制自己的個性脾氣,心裡肯定會不舒服。俗語講:「忍」字心上一把刀,要想把他忍耐壓制下去,心上肯定會被刀刺痛難受。你也要明白另外一個道理!本身大千世界就是屬於五顏六色多元化組合而成,百樣個人百樣個心,或百樣個性格脾氣,各人各人的個性脾氣?做人要懂得忍讓於遷就?不是說:忍讓或遷就,就是軟弱,那是一種做人的境界為美德!俗語講: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進一步就是萬丈深淵?成就別人等於也是成就自己。道理很簡單,如果隨你的意願別人心裡肯定也會難受?因為人的脾氣個性不是一樣的,各人各人的脾氣個性為習慣不同。做人要懂得為大眾所想,別自私自利專考慮自己?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視野考慮問題,角度為視野不同,所想所看的事也就不一樣?如果你換位思考問題,你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好生氣的了?往往大部分人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為先或事情,不會換位思考,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或委屈的,別人就是錯的?這就會讓自己心裡產生了一肚子的火或悶氣。你仔細觀察一下你身邊,那麼多德高望重的智者!他們會不會生悶氣或發火氣,估計很難看到吧?所以說: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的人,就是你的本事能耐。因為聰明的智者!能想穿看透事情的本質真相?所以他就不會容易生氣發脾氣。肯生氣耍脾氣的人,說明你心智還不成熟,往往這種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全局或換位站在對方的,角度視野看事想事?所以就容易拈牛角尖掉進死胡同里去,自己給自己找難受找氣受。所以說:人要想開些看透點,別自作自受,自己給自己找不愉快…


你對別人好,是你想去這麼做,至於別人會不會記得或者回報那就不要過高期待了,只要你做這些是快樂的就行


問這問題的朋友似乎很困擾,因為只要別人對你不好,你就很生氣。 對你不好的情景在你解釋中說你自己平時做人應該厚道,你自己平時覺得自己很周到,沒事兒就怕麻煩別人。但你需要別人幫助,別人不幫的時候就認為是別人的錯,就是生氣,不可控地生氣,即使有人解釋也沒用。 應激事件會引發的你的不良情緒,很正常。生氣,不可控地生氣。問題是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引發你生氣?生氣會讓你有什麼行為?生氣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你在氣什麼?這種時候讓你想起你生命歷程中的往事嗎?是什麼呢? 佛羅伊德講的三的我的結構大概是這樣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跟其他動物無分別的性,衝動,需求,快樂為導向的,是天性。超我是後天的社會標準,文化習俗等是被父母及外界教育的出來的。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都有很強的道德標準。一般人會在這2個需求中找到一種平衡點和相對穩定的狀態,就是自我。 道德標準高的人,一般遵守社會標準和禮儀,很少有個性,一般很有老幼尊卑,不做離經叛道的事兒,可能很受老年人歡迎。但往往會壓抑內心的慾望和需求,壓抑自己真實的情感等,所以如果別人如果不能按照他(她)的標準去執行的話,跟她(他)的道德感產生嚴重衝突,她(他)認為自己對自己這麼要求標準高,你憑什麼不按照這個標準?她們的邏輯是這樣的,平時我都是違心的在為大家著想,不給別人惹麻煩,別人對我要求,有求必應。等我需要別人幫助我時,別人也應該毫無猶豫地幫助我。憑什麼你就應該幫助我,而你們不這樣做啊?? 你生日在於你拿自己的標準去框住別人。如果別人不在你框里,你就會不舒服。而實際上每個人一個標準每個人一個框,哪個標準又是對的,或者是通用的呢? 如果一味兒的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但自己不開心人際關係也會很緊張。 需要做得就是找心理諮詢師去個人成長,當你成長到可以接受差異,可以允許不同。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姜娜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幫你是情份,不幫是本份!沒有辦法去控制別人呢。

而且沒有辦法對等交換。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能夠百分之百的回來多少。

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百分之百對你。

這是社交心理學的黃金法則。如果用反了就會很痛苦。別人對我不好不行,因為我對別人好了,這樣去看社交,去看別人,一定很困擾。

對別人好的時候,也是不能渴望回報的。如果帶著渴望,滿足不了就會失落。


如果是這樣就太不值了,他對你不好與你有有多大的關係,他是影響你吃了還是影響你活著了,你就讓對你不好的人是為糞土,不要理睬他,如果你老實在意別人的說法和眼光你還別活在這個世界了。


你的邏輯是,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應該對你好,本質上是我控意志,以自我為中心,理解並接納別人的自私是答案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1fdb73a9f0b1bb78bdb1de5c491be38", "vname": "", "vid": "v02016850000be2esslp06vl07anrjeg",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16.373,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2833196}, "ultra": {"duration": 116.373, "h": 576,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4704470}, "normal": {"duration": 116.373,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2066426}}, "src_thumb_uri": "b15400003735cf51a0bb",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b1220001109b41e39237", "vu": "v02016850000be2esslp06vl07anrjeg", "duration": 116.373, "thumb_url": "b1220001109b41e39237", "thumb_uri": "b1220001109b41e39237", "md5": "21fdb73a9f0b1bb78bdb1de5c491be38"} --}


推薦閱讀: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賈政的焦慮和困境
你真的不會拒絕別人嗎?
「酒桶挑戰」滿足了看客心理,別拿自己的命不當回事
愛透一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心理危機干預指導手冊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