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土於永城市陳集鄉丁集窯場的「宋孟姬匜」是幹什麼用的?


「廁所」文雅點說叫「洗手間」,逼格再高一點叫做「盥洗室」。你認不認識這個「盥」字?知道這個字的來歷嗎?有沒有查過字典?「洗手」為什麼叫「盥洗」呢?與這個【宋孟姬匜】有什麼關係呢?那麼,你就跟著我的文字,走進殷周青銅器的世界。

-----------------------------------------------

洗手要用流動的水,這是不是常識?不但你知道,古人也知道。

古代沒有自來水,就要用容器裝水傾倒,模擬流動的水,古代沒有下水道,流下來的水就要用一個容器承接,然後再倒掉。

所以,青銅「 匜」其實用來裝水傾倒的容器,而青銅「盤」就是承接流下來的水,一起配合使用用來洗手,功能就和現在的洗臉池一樣。

  • 《周禮·春官·郁人》:凡祼事沃盥。 孫詒讓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

那沃盥之禮的整個儀式是怎樣的呢?憑著文獻的記載和出土文物我們大致可以還原過程。

【沃盥之禮】來自周禮,所謂「禮不下庶人」,周禮也就是周到貴族生活方式。

周禮規範一切言行舉止,從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

周禮幹什麼都非常講究儀式感,今天日本人說他有這茶道,那劍道,主要是浪費在無用的儀式上,但是跟我們華夏先祖比起來仍然是不值一提。

我以貴族之間的交際行為舉例,你就可以明白沃盥之禮的來龍去脈。

周代的華夏貴族,走親訪友,走到朋友的院子門口,有兩條鵝卵石路鋪到別人家裡,周禮規定客人是要走右邊的一條,主人走左邊一條,就是這麼細節。

其實四合院,就是周禮的典型體現。

貴族之間交際,是要有樂隊伴奏唱歌的,所謂《詩經》的風、雅、頌都是貴族唱出來的。

比如:〖風〗,就是地方民歌,周皇室派皇家音樂家去各諸侯國民間〖採風〗,有些好聽的民歌就被皇室樂府和貴族所用。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走親訪友還要「對山歌」。

這裡就不細說,從「吃飯」開始:

吃飯的時候,都是有樂隊伴奏的,〖風、雅〗就是用於娛樂、交際的音樂。

我們都知道成語「鐘鳴鼎食之家」,就是說的貴族家庭。

青銅「鍾」大家都知道,吃飯樂隊伴是貴族逼格也可以理解,「鼎食」什麼意思?

「鼎」一般是用來煮肉的,先秦貴族和統治者才有大量食肉的機會,而且官員的俸祿就是肉,收稅一般都是穀物和肉。

這就是「魚肉鄉民」的原始意義。

什麼樣級別的貴族,能吃什麼樣肉,用幾口【鍋:鼎】,幾個【電飯煲:簋】,周禮都有規定。

這也就是所謂的【列鼎制度】:

最高級別就是周天子的【九鼎八簋】:

像孔子是低級別的士,他只能用一個鼎煮臘肉吃,所以,孔子是收學費,他收學費就是收臘肉。這是真的,《論語》記載的。

所以「鐘鳴鼎食」,有點像今天我們說的「米其林餐廳的燭光音樂,澳洲叻眼牛排晚餐」,浪漫又高貴,逼格側漏:

而且那時候還沒有「筷子」這樣的餐具,很多時候直接用手拿食物。所以潔手是非常必要的。

「大塊吃肉」的時候用的是叫做一種「匕」的青銅器。

「匕」的功能「刀叉勺」三位一體,可以割肉,也可以叉肉送到嘴裡,還可以喝湯。

青銅匕簡直就是餐具中的「瑞士軍刀」:

那麼「鐘鳴鼎食」之前的洗手,就是「沃盥之禮」。《禮記》是這樣記載的:

夠逼格吧,洗個手,三個人伺候,如下圖所示:

1、少者:年輕奴隸,一般稱之為「童」。

2、長者:老奴隸。

3、授巾:一般是女傭,一般稱之為「妾」。

4、貴族主人

「童」「妾」都從「辛」,表示有罪為奴的人。

「少者奉盤」還不是手拿著,而是用頭頂,免得貴族彎腰累到了,你說貴族的譜大不大?

出土的牆盤背面花紋都被磨光了,考古學家認為是長期頭頂磨損的。

青銅器是耐用品,可能用幾代人,所以是「長期磨損」。

-------------------------------------------

再來簡略談下題主說的青銅器。

上古青銅是稀缺資源,貴族製造一件青銅器,都會把自己姓氏刻在上面,說一句吉祥的話語,最多的就是「某某造子子孫孫用寶用」,

這叫做記名金文,是殷周青銅器金文最多的一種。

還有諸如記載「祭祀、賞賜、冊命、旌功、訓誥、戰事」等等,上文說的牆盤比較特殊,上面的金文是契約金文。

題主說的【宋孟姬匜】上的銘文「白乍宋孟姬也其子子孫孫永寳用之」就是記名金文。這個「宋孟姬匜」我沒有詳細考證,我也就不隨便發表意見,只從銘文的角度簡單說下幾句。從銘文來看「孟姬」,說明是排行老二的女性。「白乍」就是「伯作」,大白話就是「老大製造」。說明這件青銅器是陪嫁青銅器,極有可能是「媵器」,那啥叫「媵器」呢?說起「媵器」就要說「媵婚」,是先秦很奇葩的一種婚姻,就是:假如你是女人,你和你姑姑、阿姨一起嫁給另一位貴族。為什麼會有這種奇葩的搞法?「媵婚」算是一種政治聯姻。你也許會問:政治聯姻有必要一家通吃嗎?江南皮革廠的黃鶴都吃小姨子,姐妹共伺候一夫可以理解,如果加上姑媽群p,就令人髮指了?其實,這跟西周宗族制度有一定的關係。細講很複雜,西周的家庭非常龐大,可能是幾十上百人。,而這些女人都是來自一個宗族大家庭。一般人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

-------------------------------------------

最後來看古文字的「盥」幾乎是察而見義,一看就明:從「水」從「皿」從「手」,甲骨文沒有「水」。所以,盥,會意字,就是用簡筆畫畫的洗手場景。

所以「洗手間」叫「盥洗室」就是一種擬古叫法,體現更高一層的逼格。


1,匜的用途。

匜是注水用的器具。在文獻記載中,匜是用來將水澆灌下來,用以洗手或洗器具,下面會有盤接水。因此在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中,匜和盤常常是配套出土的,匜常常會放置在盤上。除了主要作為注水器,匜也可以用作酒器,比如春秋時的魯大司徒元匜在其銘文中自名為「飲盂」,即用來飲酒之器,可見匜也可以用作酒器。同時,《禮記·內則》載:「敦牟卮匜,非餕莫致用。」鄭注云:「卮、匜,酒漿器;敦、牟,黍稷器也。」可見在傳世文獻中,也有以匜為酒器的。(匜)

2,宋孟姬匜的性質和用途

宋孟姬匜應當是媵器。所謂的媵器,指的是女子出嫁時陪嫁之器物,是專門為女子出嫁而作的器物,因此在對女子的稱呼以及銘文內容上,會有一定的範式。一般來講,媵器銘文中對女子的稱呼有十餘種,最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夫國名+排行+姓;第二,夫國名+姓+私名;第三,排行+姓+私名;第四,姓+私名。毫無疑問,宋孟姬匜就是第一種稱呼,宋是孟姬所嫁入的夫國;孟是該女子的排行,排行老大;姬是其姓,表明是姬姓國,同時,該器完整銘文為:「奠(鄭)白(伯)乍(作)宋孟姬騰(騰)也(匝),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可見該女子是鄭伯的大女兒,鄭伯為女兒出嫁,專門製作了這件器物。

這件器物記載了當時鄭國和宋國某次聯姻的情況。學者認為其年代應該在西周晚期的鄭桓公時代。如果該判斷屬實,那麼西周晚期鄭國與宋國間尚保持著較好的外交關係。平王東遷後,鄭國也隨之東遷到今鄭州一帶。春秋初年,鄭宋兩國間攻伐不斷,分立成對立的兩派,關係甚為惡劣,到底是因為何事而使得兩國關係從西周晚期的良好外交到春秋初期的交惡,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這件迄今為止2300多年的青銅器,1985年出土於陳集鎮丁集輪窯廠,經專家鑒定,是宋國王室器物,現在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叫做宋孟姬匜的文物,正名叫鄭伯匜,這件青銅器的主人是鄭莊公的女兒,她是為緩和鄭宋兩國關係嫁給宋國的王子的,反映了春秋時代鄭宋兩國友好關係的唯一文物,也改變了史上對於戰國時期政治聯姻記載的缺失。

那麼,這件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匜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早期匜為青銅製,漢代以後出現匜金銀器、匜漆器、匜玉器,這種東西是用來裝水洗手的。

據出土的青銅器的形制來判斷,它是西周末年的一種青銅匜,其主要作用盛水洗手。從《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發現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是澆水,「盥」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漢族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所以這件東西應該不是冥器,而是死者生前用的。這件青銅匜的銘文有十七個字:「奠白作宋孟姬媵也,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也就是說讓其永久享用,所以用來隨葬就不難解釋了。根據考古學家解釋「奠」即鄭,「白」即伯,也就是「鄭伯」的意思,故被稱為「鄭伯匜」「宋」是宋國,「孟」是古代的排行「大」的意思,「姬」是此器主人母親的姓,鄭國為姬姓諸侯國,「媵也」即「媵匜」,此處「也」通「匜」,是西周金文通行的寫法,媵匜即為女兒出嫁所做的嫁妝,該青銅匜為鄭國國君為女兒出嫁到宋國所做的嫁妝中的一件。

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鄭桓公友於公元前806年初封於鄭,後來擔任過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鄭桓公在擔任司徒並參與周王朝中央執政期間,目睹了王室腐敗、諸侯叛亂,深恐王朝即將崩潰的命運危及自己,便問計於太史伯:「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說:「獨洛之東上,河濟之南可也」。「洛之東」是指河南洛陽以東地區,「河濟之南」是指黃河和濟水以南今河南省的中東部一帶。鄭國為避犬戎之亂,確保安全,舉國東遷。

根據出土的墓葬群和史載,西周至春秋時期,諸侯王的陪葬品皆是組合器物,必不可少的器物有四種:一是炊器,包括鼎和鬲;二是食器,如豆等;三是酒器,如壺、鍾等;四是水器,如盤、匜之類。匜和盤是組合在一起的,匜在盤的上面,盤是接水的器物。也就是說這是按照古人墓葬的「四大件」標配的,但是在生前,古人也是非常注重沃盥禮的,也就是洗手的禮儀。這種禮制在西周流行,戰國以後,沃盥之禮漸廢。 

但是沃盥,澆水洗手的意思。根據《周禮·春官·郁人》記載:「凡祼事沃盥。」 清·孫詒讓在《周禮正義》里提到:「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 懷嬴 ﹞奉匜沃盥。」 以及《禮記》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都是叫洗手的意思。  

西周晚期以後,盤雖仍與盉相配使用,但更多地與一種稱作匜、形似葫蘆瓢的銅器相配套。沃盥:就是澆水洗手的意思。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沃盥在西周就有,周人祭祀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先洗手,也就是進行沃盥。

所以這件宋孟姬匜也是屬於這一類的青銅器,其功用也是用來洗手的,只不過這件文物似乎缺少了一件配件,就是它應該還配置有一個盆之類的東西。


匜yi2始於西周,制式一般為前流後鋬pan4(簡單理解:流就是壺嘴鋬就是壺把手),弧底的有足,多見4足偶見3足,平底的無足,帶蓋的罕見。材質為青銅,漢以後有金銀大漆玉等等。(總結於度娘)

這東西自誕生就是青銅打造說明規格比較高,肯定是祭祀、行禮或貴族日常使用。目前定性的用途是用來倒水盥洗的盛水器,簡單說就是人工手動的水龍頭。

也有人說這東西是溺器(夜壺),後來演變成虎子。


推薦閱讀:

漕河涇:上海西南區域一個市鎮的城市化
考古探險隊進入古墓後,連續22人離奇死亡,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考古與國學研究
書單 | 2017年考古學新書

TAG:文物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