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袁隆平在水稻育種方面的重大突破?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同時袁隆平也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2017年9月,又有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出現。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中國農業乃至世界農業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它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這個領域他除了關鍵性的第一步,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他提出的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袁隆平在水稻育種方面的重大突破,是關係到中國每一個人甚至是關係到全世界的人民的切身利益。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古自今,糧食問題一直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詩句話語都說明了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不論是我們從小就會背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還是「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更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糧食不僅關係著民生,也關係著軍隊,關係著一個國家的存亡。

不論是古代的自然經濟下的小農經濟對農業的重視,還是現代社會對糧食問題的重視,人類需要生存就繞不開糧食的問題。「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糧食的產量決定了古代人的生活水平,也決定了現代的我們的生活質量,不論是雜交水稻的研究還是其他農作物的研究與突破,都是關係著民生的重大發現。


這樣告訴你吧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他救活的人完全可以用十億這個數量級來計算 ,為人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的貢獻給國家;從前水稻畝產上百斤的就是豐收了 我聽老人說 有些地方 撥20斤種能收80斤就算豐收 現在呢 聽說畝產都可以用噸計算了(具體數字不清楚) ;

其實,首次試驗成功雜交水稻的是美國人,但是由於其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使得水稻雜交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卻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尋找到了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並突破了日本人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完成了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的最後一步,選育出了第一個得到大面積應用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並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特等獎。被國際科學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雲種養 查看官方網站 雲種養,彙集全國農技專家為你免費服務


謝謝邀請。

我們常常把袁隆平院士作為一個科學家和袁隆平院士作為雜交水稻研究所的所長搞混。現在袁隆平院士已經不再兼任雜交所的所長。但院士沒有退休機制,所以還可以算是在工作狀態。

先討論最關心的基因敲除技術,這個技術其實張啟發院士運用最為嫻熟,他因為這個方向的工作,獲得過上億的科研經費。本來的實驗目的是把一個個基因單獨敲除後,看看性狀有什麼變化,以期找出基因的功能。

在轉入基因被妖魔化的現在,科學家只好嘗試去商品化基因敲除的作物品種。其實敲除和轉入,都是基因修飾,都需要按照基因修飾的管理規範進行管理,只不過基因敲除是相對較新的技術,管理規範短時間內沒有跟上,才有了相對自由的操作空間,但到品種認定階段,目前的農業口,多半是不敢批准,所以大致還是一個研究階段的成果,暫時沒有運用的可能。

再說大的轉基因概念,袁隆平院士很早就在做轉基因的研究,當然進展遠遠趕不上張啟發他們,只是大家不了解情況,以為袁隆平院士反對轉基因,實際根本不是一回事。即使是被廣泛傳播的視屏,袁院士後來有個訪談,網上能查到,就是影響生殖那個,他說他被誤讀了。尤其是後來,袁院士曾經公開發表過支持轉基因的言論。很多人喜歡講支持研究,但不支持應用,這個是不現實的,沒有應用的研究是做不做都無所謂的,談不上支持不支持。

現在袁院士也已經從一線科研退休了,不大可能再有什麼驚天的成果,所以等下一個科技明星帶來新的話題。


首先,這是一個重大成果。由於普通水稻容易富集重金屬鎘,導致稻米中鎘超標,長期食用鎘超標大米容易導致人體重金屬鎘中毒。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將水稻中富集鎘的基因進行敲除,使得水稻不再富集鎘。作為主糧的稻米更加安全了,這是袁隆平及其團隊的重大貢獻。

其次,將水稻中富集鎘的基因進行敲除運用的生物技術是基因編輯技術,不宜稱之為轉基因技術。以前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是同義詞,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這個詞的範圍更加明確了,自然也就不能等同於基因工程了。什麼是轉基因?將一種或幾種外源性基因轉移到某種特定的生物體中,並使其有效地表達出相應的產物(多肽或蛋白質),此過程叫轉基因。因為沒有轉入外源基因,所以這個將生物中固有的基因敲除的技術不能稱之為轉基因技術。目前美國及瑞典等國家對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刪除生物中的某個基因的產品並不稱之為轉基因,也不再用轉基因相關法規監管。

據報道,美農業部批准基因編輯高油薺藍為非轉基因作物。開發該基因編輯作物的公司為Yield10 Bioscience。根據該公司首席科學執行官Kristi Snell的介紹,他們使用了一種被稱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從薺藍植物中「淘汰」了一個基因,消除了這個基因的生物活性,從而使薺藍生產出更多的油。美國農業部認定這些基因編輯薺藍不會對其他作物造成潛在的生物風險。這意味著這些基因編輯薺藍不在美國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的監管範圍內,該公司不需要獲得許可證明,可以直接在美國國內進行大田試驗。歐盟暫時還沒有表態。總體上看,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某個基因和自然進化生物刪除某個基因類似,所以一般公認為安全,不需要用轉基因相關法規監管。(自然進化生物刪除某個基因案例:黃種人進化快,就將狐臭基因、體毛基因刪掉了,不像白人或者黑人,還要經常灑香水和剃體毛)。


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雜交水稻研究種植技術,在原有畝產達到九百多公斤的基礎上,今年,這次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種植主要在如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數量上的突破,畝產達到了一千多公斤;2、質的突破,利用新的生物技術手段,徹底的清除了稻穀裡面,對人類健康及其有害的致癌的重金屬「鎘」的物質,而經過改良後的稻穀顆粒個個飽滿而圓潤,畝產產量也大弧度的提升;3、提高了雜交水稻的抗病及抗旱的能力;4、長出的稻稈高大而粗壯,收割後,可以用來餵養牲口,也可以用來做造紙的原料,這樣就減少國家對樹木開伐,保護了國家生態環境;5、種植雜交水稻的同時還可以養蛙、泥鰍,推動了其他產業鏈的發展;6、今後,還可以把雜交水稻工程技術應用推廣到其他糧食的品種的種植,在糧食領域內全面推行雜交種植技術,把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推向市場,造福於人類!


最新消息: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帥的「海水稻」項目在青島進行實地測產。經評測,其中編號為0045的耐鹽鹼水稻畝產達620.95公斤。(親請關注我)

袁隆平對於此次測評結果滿意,並表示明年將再選2個點大田種植以觀察表現。對於外界關注的轉基因問題,「海水稻」研發中心明確表示鹽鹼水稻不是「轉基因」品種。袁隆平在青島海水鹽鹼地種植畝產,達620.5公斤,又是一項新的奇蹟。是西南大學的驕傲。(親請關注我)

袁隆平院士的偉大貢獻: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第一,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而且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頭雁」,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四十多年來,雜交水稻研究的每一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創新,都離不開他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都體現了他非凡的經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1964年,他衝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他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優勢組合選配和制種低產三大難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並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頻頻取得重大進展.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實踐的同時,袁隆平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

從1966年發表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來,先後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國外發表12篇;出版專著7部.袁隆平作為學術帶頭人,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骨幹,在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從而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

第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開始,「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00年,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驗收,原國務委員、國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讚揚說:「這一成果對保障21世紀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後,袁隆平又提前實現了第二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它比一般雜交稻增產約30%.

據統計,到2006年止,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稻穀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2.4億畝左右,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這是對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的「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最大的追求,為推動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促進我國對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多年來,袁隆平7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為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同時,他還在國內主持舉辦了2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30多個國家培訓了500名技術人才.

這些專家回到本國後都成為當地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技術骨幹.目前,越南、印度、菲律賓已成為大面積生產應用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的增產效果也十分顯著.如越南,2004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已達65萬公頃,每公頃6.3噸,比其全國平均水稻單產增產40%.如菲律賓,2005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3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6.5噸,比其全國水稻平均單產高80%,使菲律賓糧食短缺的局面大為改觀.

菲政府計劃,到2007年發展雜交水稻300萬公頃,實現糧食自給.由於各方面條件已經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外交」的建議,即積極在發展中國家推廣雜交水稻,擴大中國的影響,以此進一步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

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雜交水稻外交」將成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做報告,我國駐80多個國家的大使、總領事和參贊聽取了報告.

第四,袁隆平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人才.四十多年來,在他的親自培養、直接教導和間接影響下,不論是在他的研究中心,還是在全國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作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梯隊結合、協同作戰的雜交水稻技術隊伍,肩負著將雜交水稻向縱深發展的重任.

如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他總是每年把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顧問費捐獻出來作為所長基金,累計捐資達100多萬元,資助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人開展有希望和潛力的項目研究.每年幾乎都有幾個課題獲得2-5萬元的資助.

他不但支持本單位的科技人員,也扶持其他單位的科研人員,如福建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後,開展多倍體水稻育種的探索性研究,但苦於經費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後,專門撥出一筆經費,鼓勵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僅思想開明,而且意識超前,他深知未來的農業科技僅靠常規技術必將落伍,而必須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甚至深入到分子技術領域,才可能佔領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

為此,他主張建立起分子育種室,並不遺餘力地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現在,他的研究中心的人才隊伍已形成高水準的梯形結構,高級研究人員超過30名,占科研人員總數的一半;同時,還相繼培養出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為大大提高科研水平準備了後備人才;他還先後輸送了多名年輕科技人員出國或到香港深造.有人問:「袁老師,您這樣不斷地把他們送出去,就不怕他們不回來?」

袁隆平寬仁而語重心長地說:「要把眼光放長遠點,只有把人家先進的技術學過來,才能把我們的技術水平提高.」目前,留學博士們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1995年,他們首次在野生稻中發現了兩個重要的數量性狀基因位點,每一個基因位點具有比現有高產雜交稻威優64增產18%的效應.


不管咋個說,袁隆平院士為為十三億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使中國人有了吃得飽的尊嚴,是中國人第二次得到翻身解放,中國有了吃得飽的時候,這個貢獻應該是最大的,最能夠說明問題的,中國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完全能夠養活自己。當西方國家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時候,袁隆平用一個中國人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難,找到幾株野生稻和常規水稻進行雜交,進而培育出雜交水稻種子,再進行試種之後,進行大田栽培技術,推廣到全國各地的,值得提及的是,1979年,黨的三中全會召開不久,袁隆平團隊就拿出了雜交水稻,向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獻上了一份厚禮,中國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挨餓了,幾乎家家如此,全國人民沉慶一片吃得飽的氣氛之中,溫家寶總理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從此免出農民的所有稅收,中國也是在那個時代,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中國人用佔世界20%的土地養活了自己,那時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奇蹟。人們從那個時代就開始記得袁隆平先生的名字,是他的艱辛努力,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中國糧食生產不再受制於人了。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事情。

圍繞科技科學的事情需要科普一個概念。

一個是科學探索研究:著重事物的存在與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論研究。

一個是科學科技應用以及研究:著重科學研究成果的實用性轉化,以及轉化路徑等等。

袁院士已經是資深院士(80以上),他是他的團隊靈魂人物,他身後是一個團隊。希望袁院士健康,並儘快的推出事業的接班人。


推薦閱讀:

詳解農藥的分類,農業必備常識!
【案例】見過世面的農民,惹不起!
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策劃書(案例)
蔬菜賣至15元一棵!海睿科技讓智能化為潼南農業「脫土」
農業的認養模式,絕不只是在「意淫」

TAG:袁隆平 | 水稻 | 科學 | 三農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