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羅大佑終結了校園民謠?


首先題主的問題就有異議,「為什麼說羅大佑終結了校園民謠?」其實羅大佑和校園民謠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兩者之間還橫亘著一道台灣的民歌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來講,羅大佑甚至屬於催生校園民謠的那一類音樂人。

題主在提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就沒有搞明白「民歌運動」和「校園民謠」的師承關係。

民歌運動是70年代中期起源於台灣的一場音樂變革,在此之前,台灣歌壇或者說整個華語樂壇(當時還沒有這麼大的概念,兩岸三地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況),都處於翻唱歐美日韓流行歌的階段,內地還是革命樣板戲,港台的原創歌曲大都是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這些毫無意義的酒廊歌曲。台灣的民歌運動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出的主旨是唱「自己的歌」。與此同時,香港樂壇也經歷了類似的一個時期,基本上以第一代歌神許冠傑和宗師級創作人顧嘉輝為主導,內地樂壇的原創風潮則要推遲到80年代後期,因為題主的問題基本上不涉及這些,所以這個話頭咱們按下不表。

台灣民歌運動是為了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應運而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唱片公司發現這塊商機之後,民歌運動以燎原之勢迅速蔓延整個台灣,其中走出的歌手有齊豫、蔡琴、李建復、潘安邦、劉文正等人,創作人有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李壽全、陳志遠等人,李宗盛這個時候還在帶著他的木吉他合唱團東奔西走的跑演出,羅大佑還在為他的第一張創作專輯《之乎者也》四處籌措資金。

台灣的民歌運動中,有一個支流叫做校園歌曲,或被稱為「田園歌曲」,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潘安邦和劉文正,主要創作人是葉佳修,代表曲目有《外婆的澎湖灣》《鄉間小路》等等。

90年代之後,民歌運動和校園歌曲在台灣樂壇偃旗息鼓。東風西漸,民歌風和校園風吹到內地歌壇,內地剛剛經歷了「西北風」的洗禮,清新的校園歌曲開始備受歡迎。

1994年,大地唱片公司推出一張名為《校園民謠1》的精選唱片合輯,其中包括《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經典,這張專輯記錄了年輕人的夢想與生活,引發了他們的集體共鳴,這種曲風和現象在內地被稱之為「校園民謠」。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說羅大佑終結了校園民謠?」,其實應該將問題改為「為什麼說羅大佑終結了民歌運動?」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羅大佑也是民歌陣營中的一份子,但是他比民歌要走的更遠,羅大佑打破了民歌的既有格局,將批判與自省融入到音樂之中,以恢弘的大時代為背景,鍊字鍊句把華語音樂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平台上,這幾點都是其他音樂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羅大佑的《童年》《小妹》《光陰的故事》都可以視作民歌運動的代表作,校園民謠的祖師爺。

最後用一段內地校園民謠領軍人物高曉松「朝聖」羅大佑演唱會的心路歷程,作為結束

「2000年羅大佑第一次來北京辦演唱會,北京是整火車整飛機的去,然後到了那兒我就提前先去了,我就站在門口我說今天一定會看到許多故人,果然我見到很多人,從前的、十年沒見的,那些我們曾經共同把羅大佑的歌詞抄在宿舍牆上,然後抄在自己本里那些,結果一個個風塵僕僕,雖然也都30多歲了,然後都懷著那種特別虔誠的心情全來了。

他連前奏都沒有,也沒有人報幕,燈光都沒亮,直接從我將青春付給了你,整個那場全是北京去的,然後淚雨滂沱,我就坐這兒淚奔,我身邊的老狼、老狼的老婆,還有一幫中央電視第五頻道的主持人,跟我們同樣歲數,就在我後背坐,所有人抱頭痛哭。。。」


推薦閱讀:

TAG:羅大佑 | 齊秦 | 客家人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