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如此短命,二世而亡?


第一點,秦始皇統一六國進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文化建設,他卻沒有對思想進行統一,沒有對六國遺留的勢力進行徹底的消滅,沒有對六國後人的思想進行控制。說白了就是六國後人對秦帝國的認同感不深,還對著自己的故國有感情。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完成了思想上的統一啊!後來的反秦的項梁,項羽,劉邦等人就是楚國人啊,項羽劉邦手下的謀臣和將領也都是六國的後人啊,他們就是沒有對秦帝國有歸屬感,起義推翻秦國為的是恢復以前的地位。項羽勢力大漲的時候為什麼要選一個放羊的孩子熊心當楚王,而不是自立為王,因為項羽要在楚地招兵買馬必須要靠著以前楚國的影響力啊,有著這熊心的人在,行事就方便多了!秦始皇沒有徹底消滅六國後人對故國的嚮往,使得六國後人懷著對故國的感情,輔助那些反動秦帝國的豪強一起反抗秦帝國!

第二點,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意味著你的領土增大了,人口增多了,事務就多了,就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攤子大了,難度就大,大有大的難處啊,如果秦帝國還用在以前秦國治理地方的方法就不適合了,小地方還行,地方大了就要作出變通啊,秦始皇沒有做出相對應的改變自然就有麻煩了!比如秦帝國接過了趙國的領土,你相應的就要接過以前趙國的防務啊,趙國以前是要防守北方的匈奴的,你秦帝國也要防守匈奴啊,因此秦始皇派大將率領幾十萬軍隊抵禦匈奴。以前的楚國要防著西南的百越啊,所以秦始皇派趙陀率領大軍去防守啊!這些防務抽掉了秦帝國的大部分主力了。到了陳勝吳廣起義,胡亥才發現已經無兵可派去鎮壓了,後來章邯就提議用修阿房宮和麗山陵墓的二十萬民夫才湊夠了人數鎮壓起義。那些防守邊境的軍隊可以抽回來,但是防守怎麼辦啊?加上路途遙遠,等趕上來,黃花菜都涼了!這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很好的處理六國留下來的事務,攤子大了,什麼事情都難啊!

第三點,秦帝國殘暴貪婪不管人民的死活,法律嚴苛,動不動就殺人,亂世用重典,治世就要法制和道德結合了。說白了就是你要對老百姓好,老百姓才對你好啊,你的統治才能長久下去啊!後世能統治幾百年的王朝,就是實施仁義之道,對老百姓要講仁義嘛,百姓安穩了統治就牢固了嘛!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搞工程,修宮殿陵墓和馳道,這些大工程抽掉了當時大部分的青壯年,對於農耕社會來說,沒有了勞動力去耕田,糧食生產就緩慢,人民的生活就受影響,社會矛盾就激發了出來!陳勝吳廣和劉邦為什麼起義,就是服勞役時候沒有按時到達,因為秦國的法律規定了,遲到了就要殺頭,所以為了保命只好起義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還用亂世用重典的方法去治世顯然是不對的,你體恤了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社會安穩了才能統治下去啊!得民心者得天下,為百姓謀福利的王朝才能長治,秦帝國沒有做到這一點,只能是被人民淘汰了!

秦帝國的滅亡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只有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有希望了!


秦國的短命,其實和隋朝的短命,道理是一樣的。

表面原因,都是二代出了昏君暴君所致,秦二世是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聽信指鹿為馬的趙高,使得秦朝的朝政烏煙瘴氣,最終導致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隋朝也一樣,在隋煬帝的各種折騰下,把原來強盛一時的隋王朝給掏空了。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千古一帝,他們都實現了華夏的一統,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軌跡。只不過他們的接班人都沒有守住這番基業。

但如果我們把這兩個朝代結合到歷史進程中去討論,就會發現,他們的短命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歷史的快速變軌產生的副作用所致的。

強盛一時的秦和隋,都有著極為驚人的歷史背景和作用(結束之前長期的分裂,實現華夏統一,為後世的盛世開創條件)。秦朝一統華夏,結束了數百年來戰亂不休的春秋戰國時代,實現了中國從分裂到大一統的轉變;隋朝也一樣,楊堅先滅北齊,代周立隋,然後有覆滅陳朝,結束了自東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而在他們的廢墟上,也都建立起中國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漢唐盛世。

他們都以極短的時間,結束了過去長達數百年的分裂。然而這種進程來得太快了,帝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力量,統一的華夏,改變了人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然而這種統一要有效的維持下去,是十分困難的。

秦朝時的六國復辟勢力;隋朝時蕭梁、北周宗室等的復辟勢力,以及地方門閥集團;這些都是讓這兩國王朝動蕩不安的內因。

因此,等到秦始皇和隋文帝這倆千古一帝離開後,帝國統一的靈魂也就隨之消逝。接下來帝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就會快速裸露出來,最終集中爆發。而後來撥亂反正的新王朝,就能有效的吸取他們的教訓,並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強盛的時代(大漢和大唐的強盛就是這樣)

但總的來說,秦隋兩代雖短暫,但卻在華夏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是偉大的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


這個問題千百年來都被討論。秦帝國的崛起和滅亡,被討論了無數次。

比如過分殘暴的法制,拋棄古代先賢的智慧等等。

這其中大多數都是後世宣傳,漢帝國取締秦帝國後,同樣保留了絕大多數秦代的政策。

其實在秦帝國滅亡幾十年後,西漢早期的大學者賈誼就說過:「夫兼并著高詐力,安危著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

說的通俗點,就是在開疆拓土的時候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則需要順時權變。秦朝卻始終採取相同的方法,沒有變通。怎能不亡國。

秦朝建國後,依然以戰爭和擴張立國,消耗國力,甚至為了一己之私征服毫無價值的地區。終於導致了一場一場戌卒們的嘩變和農民起義。

另外,秦朝也不同於之前東周時期的分封制,秦朝進行了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國家被分為若干個區域,由皇帝任命的行政長官進行管理。

那麼,世襲封地的所有者,也就是我們常形容的大地主,在地方上的權威大大下降。

秦帝國的統治者既不得底層人民的愛戴,同時還妨礙了士大夫、大地主的利益,兩頭不討好,不短命才怪!


謝邀~

(PS:不知道為啥,明明昨天回答了,且發表了,結果今天手機查詢時,發現又沒有記錄了,所以,今天再次答覆一下)

從表面來看,秦朝的滅亡和隋朝有點類似,都是二世而亡,亡國時的君主名聲都很臭。

但細究起來,發現還是有些區別。下面展開說明一下:

一、君主的能力

雖然表面上,君主的名聲都很臭,昏庸無能,但其實不然,楊廣還是比胡亥強不少的,畢竟正史已有記載,楊廣在還是皇子的時候,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才,上馬可以揮刀斬殺,下馬可以進言進策,而胡亥不是,大傢伙都知道,胡亥前面還有一個哥哥是扶蘇,打小,扶蘇各方面都比胡亥厲害,而且誰都知道,未來的秦國就是扶蘇的。胡亥壓根就是個小混混,相當於現在的官二代,吃喝不愁,整天無所事事,什麼上馬斬殺,下馬進策,和他沒關係。

所以,從能力方面來說,楊廣還是可以甩胡亥幾條街的。

二、奸臣當道

說道奸臣,每朝每代都有,可縱觀歷史,只要奸臣挨上了宦官,也就是太監,往往都會壞到骨子裡去,而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常嚴重且深遠的,早些有秦朝,近些就有明末。這也就印證了那句話:沒文化的人,目光非常短淺。

而秦朝在秦始皇末期,秦始皇專心尋長生不老葯階段起,實則朝廷已經落入趙高的手裡,而趙高對秦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殺害扶蘇,扶持胡亥上位,因為趙高知道,假若扶蘇上位,他自己就得死,可若是胡亥上位,那不一樣,秦朝明是胡亥,實則還是趙高掌控。

三、歷史環境

我曾在之前幾次回答隋朝的問題時,說過,隋朝的各大家族,明是效忠楊廣,可暗地裡,做的任何決定和舉措,第一考慮的都是對自己家族的影響,對自己家族是否有好處,是否可以壯大自己的家族。但實則對朝廷的影響還不會太大。

可秦朝不一樣,秦朝的統一是秦始皇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用一場場戰爭打下來的,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六國還不敢有造反的心,可等秦始皇一死,胡亥上位,六國就開始不安份了,當時的一統,早就名存實亡。

四、國家經濟

接著第三點說,國家不安定,最受傷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一打仗,就得抓男丁充軍,你想想,家家戶戶的男丁都被抓走打仗了,誰家還有人去促進生產,產生收益?國家的經濟,怎麼上的去?

老百姓一受餓,最先想到的就是造反,所以就有了陳勝吳廣起義。

再加上,秦朝當時的一大熱點:鑄造長城。多麼勞民傷財,影響經濟發展的事兒。

綜上四點,就是秦朝,為何如此快的走向滅亡的幾大原因。強大只是秦朝對外的空殼子而已。

你好,我是酒翁,喜酒愛肉一老翁~~


謝謝邀請!其實對於秦朝的短命,主要還是體現在廟堂之中,胡亥的太過於昏庸,並且在國事上基本不作為,都是交由趙高打理。趙高作為權臣,古代的很多的權臣喜歡結黨營私,這就容易造成巨大的腐敗,民眾會承擔巨大的賦稅,加上秦國當時建立各種大型建築也是耗費人力物力,本身戰國時期都是在持續不斷的戰爭較量,民不聊生。

山東六國舊部本就不甘心被秦國統治,加上秦對山東各國的很極大的壓榨,導致了山東六國舊貴族的謀反。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不管是扶蘇還是胡亥執政,最基本應該做的是修生養息,給民眾提供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對於六國的叛亂一方面安撫,一方面鎮壓。民眾生活時間長久了,穩定了,也就沒多少人樂意去造反了。

所以由朝的問題觸及了最基本野的生存問題,導致農民起義。


秦雖二世而亡,漢卻繼承了秦的事業並獲得成功。這說明集權和統一是當時歷史的要求,秦與漢則不過充當了歷史要求的執行者。

事實上,僅是水災和饑饉,就要逼出一個中央集權來。那時割據的諸侯,除秦國以外,幾乎無不以鄰為壑,比如修築不利於他國的堤壩,在災年禁止穀米的流通。

公元前332年,趙國與齊魏作戰時,竟然將黃河決堤以浸淹對方,受苦受難的只能是貧苦無告的民眾。天災加上人禍,如再不出現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集天下之權,那可真是民不聊生!事實上,秦始皇就宣稱自己的功勞是「隳壞城郭」和「夷去險阻」,即國內不再設防,糧食全部流通。可見集權一事,在當時還真是一個福音。

只是,秦國施行的制度其他六國不管百姓還是知識分子,不太適應,一時半會是適應不了,加上幾百年的戰亂,一些禮法和精神層次的東西,單靠道德說教是不會扭轉過來的,於是,秦始皇採用了用「法」來扭轉和約束人們,假以時日帝國將走向正規。

只是秦始皇去的早了,不然也不會是在出巡中去世的。以致於對身後事都沒做好安排。

而且,秦國開創了新制度,必然和舊制度有所衝突,秦國就是這個矛盾衝突的緩衝劑,秦國把這些矛盾消化了,漢朝才能安穩的施行帝國制。

隋與唐也是如此。


因為秦始皇所託非人,沒有處理好既得利益集團和新生力量的關係,故李斯敢於在他眼皮下殺了韓非子,蒙毅敢受荊軻三千金之賄,更有甚者趙高敢於引進高漸離碎築投毒,致秦始皇鉛中毒以致發生癲癲等一系列重大疾病。沙丘政變蓄謀已久,扶蘇之死乃以上三人所謀,其直接死於蒙毅,蒙恬兄弟之手,秦始皇子女除胡亥之外也全部死於以上三人之手。秦的內亂也是空前絕後的!!!


秦二世而亡,說形象點,是大秦列車轉彎太急,翻了車。春秋戰國時代,雖說分封制已逐步瓦解,但新的社會制度還在萌生醞釀之中。秦始皇統一六國,一步到位建立中央集權制的社會制度。但整個社會思想還停留在分封制思維中。特別是六國貴族,不甘心失去的權利和地位,所以紛紛揭干而起。從這點上說,秦亡於復辟。我們再看看漢初百十年間,實行的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制度。但這種並行制度到文景時,分封已顯露出他的弊端,導致七國之亂,直到武帝時代才徹底革除了分封制。這個過渡有百年之久!社會發展是螺旋式前進的,任何的超常飛躍,都是不現實的,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百代都行秦政治。從這點說,秦亡而未亡!秦是中華2000千年帝制最偉大的朝代,秦始皇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一個主要原因:傷害的人太多!首先六國貴族,他們的國他們的地位他們的特權他們的富貴都被剝奪了;其次長年征戰、修馳道、修長城、修陵墓、修大興水利勞民,且律令嚴苛,人民勞苦。二是秦王中年而亡。三是秦王遺命落在趙高手裡,又遇到自私膽小貪圖富貴的李斯。後兩條有點意外。


推薦閱讀:

TAG:秦朝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