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傳銷嗎?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問題主怎麼想到把物聯網和傳銷想到一起的。

物聯網:

物聯網(英語: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位化,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籤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類似自動化操控系統,同時通過收集這些小事的數據,最後可以聚集成大數據,包含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與犯罪防治、流行病控制等等社會的重大改變。

另外,在大學中很多學校都有物聯網這個專業,如果物聯網和傳銷有關係,那麼高校難道在培養傳銷分子嘛?


物聯網肯定不是傳銷!

但是我知道最近很多傳銷機構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在宣傳。

有一段時間,很多根本不懂物聯網,甚至連科技概念都不懂的人,突然加入物聯網群,諮詢物聯網的概念,這是一個利用一個知名家族的名氣,籌資並承諾高回報的機構。

這個機構的特點是,募資並承諾高回報。

宣傳的對象是根本不懂物聯網、高科技的人。我一直懷疑這個機構是傳銷組織。

物聯網概念流行了,傳銷機構利用這個概念開始騙人了。

但物聯網絕對不是傳銷。

關於IBM對物聯網技術架構的解釋,最早用了八層架構,後來這八層架構解釋不清楚,衍變成為了物聯網生態,技術上分了七層,如圖。

這個IBM的物聯網生態圖非常經典,我用這張圖預測了很多物聯網的趨勢。

但後來IBM的技術架構是分三層的:感知、連接、智能。

而電信研究院對物聯網的架構如圖。

感知層對應與IBM的感知,網路層對應與IBM的連接,應用層對應於IBM的智能。以下我們分別討論: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

看一下感知層,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識別、信息採集處理和自動控制;包括了感測器、執行器,RFID,二維碼和智能裝置。

感測器、執行器

學過自動化的朋友都了解最原始的控制系統包括:感測器、控制器、和執行器;而物聯網的架構在底層包括感測器、執行器,而控制器的功能是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的,比如在應用層的應用+智能是在更大的範圍內實現控制閉環。

感測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夠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電信號或者其他所需的信息形式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感測器主要是感知環境的狀態。按照感測器的原理,有半導體感測器、激光感測器、機械感測器、視覺感測器、液位感測器、磁感測器等等不同類型的感測器。

但是隨著物聯網行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設備使用感測器。而隨著使用量的增加,對感測器的尺寸、功耗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微機電系統(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使用越來越多,逐漸成為物聯網時代感測器的主流產品。

MEMS是在微電子技術(半導體製造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融合了光刻、腐蝕、薄膜、LIGA、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機械加工等技術製作的高科技電子機械器件。

MEMS集微感測器、微執行器、微機械結構、微電源微能源、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高性能電子集成器件、介面、通信等於一體的微型器件或系統。

MEMS側重於超精密機械加工,涉及微電子、材料、力學、化學、機械學諸多學科領域。它的學科面涵蓋微尺度下的力、電、光、磁、聲、表面等物理、化學、機械學的各分支。

MEMS是一個獨立的智能系統,可大批量生產,其系統尺寸在幾毫米乃至更小,其內部結構一般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常見的產品包括MEMS加速度計、MEMS麥克風、微馬達、微泵、微振子、MEMS光學感測器、MEMS壓力感測器、MEMS陀螺儀、MEMS濕度感測器、MEMS氣體感測器等等以及它們的集成產品。

另外很多非接觸式的感測方式也逐漸流行,比如通過圖像分析,視頻分析的方法,也可以實現感測。

以前監測汽車是否闖紅燈,是否壓線,通過磁釘作為感測器。而現在可以通過圖像,利用圖像處理方法,作為感測器。

還有對語音的識別,算不算感測器呢?

執行器是根據指令改變物體的狀態,電機、開關、閥門等都屬於執行器。

RFID

物聯網,不言而喻就是要物物相連。既然萬物互聯了,那麼如何識別一個物體?對於有計算處理能力的設備,一般用ip識別。比如聯網的設備都有IP,可以通過IP地址找到並識別設備。

宇宙萬物中,沒有處理能力的物體佔了絕大多數,那麼如何識別這些物品呢?對這些物品的識別通常用的是賦予ID,通過ID識別。超市中,每一個物品都有一個條形碼(Bar code),超市就是通過條形碼來識別商品的。

但是條形碼的問題是識別效率低,所以我們去超市的時候發現在收銀台經常排很長的隊,收銀員大部分時間浪費在掃條形碼上,首先需要找到條形碼、如果條形碼有污漬,識別不出來還要再通過手工輸入條形碼的ID。十分影響效率。

而RFID實際上是另外一種區別於條形碼的ID系統,英文名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中文翻譯為射頻識別。

我們假想一個場景,如果我們在超市採購了很多商品之後,推著購物車,通過出口時,一個設備可以識別所有商品的信息,並直接記入結賬系統,那麼超市的收銀台將不需要再排隊。

而能夠完成以上場景的技術,就是RFID技術。在2005年的時候,沃爾瑪曾經要求所有供應商提供給沃爾瑪的商品含有RFID標籤,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RFID最流行、最熱是在2005年,2006年之後,而物聯網的起源之一也是因為RFID技術,但因為十年前,RFID的技術不成熟,一方面成本高,另外一方面識別率低,導致RFID的普及程度不高。

隨著RFID技術的發展,工藝上改變之後,一方面成本降低,RFID的識別率提升之後,應用開始越來越廣泛。現在基本上服裝行業已經普遍使用RFID。我門熟悉的公交卡,ETC都是RFID。

二維碼

剛才講到了沃爾瑪曾經對RFID寄寓了很高的期望,實際生活中,需要對ID的識別,而條形碼識別率低,早期RFID識別率低,成本高。這個時候二維碼作為中間過渡技術,有了很多的應用,所以二維碼也是感測技術之一。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輸入鏈接非常麻煩,二維碼作為鏈接的一個輸入工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另外RFID有液體或者金屬的環境,識別率也會降低,在一些金屬產品、或者液體容器上,也會應用二維碼

簡單介紹了感知層。在物聯網的感知層,主要是解決了一個識別物體、感知物體狀態、並控制物體狀態等幾方面的作用。

連接(或者網路層)

物聯網是萬物互聯,如果物體要連接,一定需要網路層。而物聯網需要各種通訊技術融合。

物聯網時代,需要聯網的設備種類差異非常大,有需要快速連接,數據傳輸量大的連接設備,比如電腦、視頻設備的連接,就需要高速高可靠性的通訊方式。

也有很多數據量不大,及時響應性要求不高的設備,而這些設備通暢需要連接便捷,無線。這些設備未來可能連接的量非常大,那麼需要自動連接,無線,非常低的功耗。

所以通訊的要求非常不一致。

在物聯網發展的早期,針對物的連接,有針對高端設備的自動化匯流排。而更多的通訊協議是為了傳輸電腦,手機等大數據量設備的。所以物聯網發展早期,物聯網通訊協議更多的是借用了針對這些設備的通訊,比如wifi是最不適合做智能家居的通訊協議,功耗高,連接數量多了之後,穩定性差。但因為wifi網路的普及度高,Ipad讓很多家裡都有了WIFI信號,所以智能家居最開始是使用wifi協議的通訊早期佔據了主流。

我經常講,從技術角度講zigbee可能比wifi更適合智能家居,但zigbee協議本身並不兼容這個是瓶頸之外,wifi不需要組網,就可以直接使用,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未來連接,高端設備,需要高速、穩定的連接。通訊的速率、穩定性、可靠性是關鍵。而低端設備,連接的便捷性、低成本、低功耗是關鍵。

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連接方式。

根據我的觀察,雖然物聯網三層架構感知、連接、智能三層,從架構上感知是最底層。但按照發展順序看,是連接、感知、智能三個趨勢發展。

物聯網發展的早期瓶頸是連接,隨著nb-iot協議的推出,隨著通訊技術的完善,連接的瓶頸將有望在18年突破。

應用層(智能)

IBM的第三層是智能,更多的是強調智能。而電信研究院的三層架構的第三層是應用層。應用層中,包涵應用基礎設施/中間件,和物聯網應用。而在物聯網的應用中,包涵傳統的一些應用、和新興的應用,在這些應用中,更多的是利用數據創造智慧。

早期的物聯網架構中,應用、智能都是集中在雲平台上,智能體現在物聯網的PaaS平台上。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應用的普及,應用、智能全部在雲計算平台上也發生了一些問題。

比如,智能家居所有的智能如果都是通過雲平台實現的話,家裡所有的設備的控制都是通過雲計算實現,如果網路斷了,家裡的設備如何控制?這樣的話智能全部在雲平台上實現是有缺陷的。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物聯網行業討論熱點,逐步從雲平台,專向了邊緣計算,需要局部數據就可以智能控制的部分,在邊緣計算層;而需要多方數據融合形成的智能才在雲計算中心。

有幾方面因素可以創造智能:

1、傳統已經形成理論的智能。(比如自動化理論應用於生產製造,就是一種智能)。

2、人本身的經驗,通過系統表達出來。

3、利用大數據的關聯性,通過大數據識別出的智慧。

在未來的物聯網系統中,各種智能都需要在物聯網的應用中能夠體現。

按照我推斷的物聯網發展的三個瓶頸,先是連接,其次是感知、最後才是智能。而人工智慧現在這麼熱,我認為還是偏早了。人工智慧真正發揮應用,還需要有了大量的感測設備,這些設備為智能提供大量的自動搜集的數據,才是智能真正發展的高峰。

但是現在在感知層,很多技術也需要人工智慧技術。

李徳毅院士就提出來了,人工智慧最早是在交互上,而無論是通過圖像實現的人工智慧交互、還是動作的人工智慧交互、或者語音的人工智慧交互都可以算作是感知層的智能。 而更大規模的智能,會實在感知層的瓶頸突破之後。

今天為大家分享了物聯網的三層架構:感知、連接和智能。


來源/視覺中國

人們都被看似未來「萬物互聯」的廣告忽悠了。

早上上班出門,家中的機器人就開始自動打掃衛生;晚上下班回家,空調自動開啟調整溫度,熱水器也開始正常加熱,「萬物互聯」的生活似乎特別美好。但問題是這樣的生活真的能順利實現嗎?我們距離智能生活的時代究竟還有多遠?

面對眾人如狼似虎的眼神,物聯網順手拽上區塊鏈,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物聯網+區塊鏈?他倆能碰撞出什麼火花?事情似乎開始向著不可描述的方向發展了.....

物聯網落地,坑多路長

物聯網從提出開始就被寄予厚望,可惜,這一路走過來真的是千溝萬壑,一步一個坎。

第一道坎,行業標準化。我們都清楚提高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標準化,而物聯網偏偏很難提高效率,因為物聯網的應用領域非常廣,不同領域需求差異大,導致物聯網行業解決方案技術實現複雜,難以快速大規模落地。

舉個例子,同是一個能夠記錄運動數據的手環,從事醫療行業的廠商更希望獲取心跳、心率、體重、體質等信息;而如果是一個從事健身行業的商家恐怕更願意知道這位朋友是否有健身的動力,甚至推銷產品和課程。

第二道坎,信息安全。物聯網需要各種線下設備個人大量的生活、交易等隱私信息,這些信息都被收集保存到一個個信息「孤島」中,也就是巨頭手中。如果這些數據被黑客監測利用,輕則藉助這些數據進行不法勾當,重則通過這些數據定位到現實生活,甚至可以直接威脅人身安全。

第三道坎,數據使用。目前多數物聯網平台,都是中心化服務商創建,採集的數據都被運營商掌握,而又因為各個中心收集數據的標準不一致,導致數據沒法流動,形成信息孤島。簡單來說就是淘寶、京東的用戶信息收集的側重肯定不一樣,沒法進行後續的數據分析,數據價值沒法發揮。

區塊鏈擁抱物聯網,並打了個call

說句老實話,所有新技術對行業的改造無非兩點:降本、增效;區塊鏈擁抱物聯網也是這樣。不過區塊鏈和物聯網結合,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值得說一說。

第一個是信息保護和利用方面。區塊鏈點對點的分散式結構,比互聯網時代中心化的信息存儲模式安全的多。在區塊鏈網路中,即便一個信息節點出現問題時,整個網路體系的數據依然是安全的。同時,區塊鏈具有的可信時間戳的功能,能夠更輕易地溯源,方便後來者利用之前的數據。

第二個是多主體間協作。企業之間談一筆業務都是一番刀來劍往,更何況深度協作?但是區塊鏈似乎能解決這個問題。區塊鏈網路其中融入了智能合約的概念,其中的演算法和結構都是公開透明的,那麼,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一下,基於某種共識,不同的企業之間也能夠更輕鬆建立起互信機制。

第三個是全新的商業生活模式。單純的物聯網,只能讓我們做到出門有機器打掃,回家有熱水洗澡這種簡單、封閉的生活模式;而加上區塊鏈的概念後,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舉個例子,下班回家之後,車輛進入閑置狀態,這個時候基於某種智能合約,某個急需用車的人並符合合約標準的人,就可以將車開走使用,並支付報酬。這樣一來,很多閑置狀態的物品都能發揮作用。

拋開技術的嚴謹性,我們更可以大膽猜測:多餘的卧室、房間可以自己出租自己,專利技術甚至可以為自己申請證書.....當然,這種應用場景目前也只是想想罷了,但說不定哪天真就實現了呢~

物聯網吵吵鬧鬧又不溫不火地發展了這麼多年,一個個美好的應用場景浮現,又一次次被無情戳破。目前來看,物聯網似乎正緊抱著區塊鏈的大腿,難捨難分,這或許真的是一條發展途徑。(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App)

更多區塊鏈相關資訊,盡在鏈得得App~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物聯網。

最近幾年,物聯網的概念非常火爆,和物聯網相關的技術,例如NB-IoT、LoRa、eMTC等,都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出現在新聞里,出現在展會上。

其實,「物聯網」並不是一個新鮮詞,20年前就有這樣的叫法。而且,「物聯網很重要」、「物聯網一定會火」、「物聯網一定能改變世界」……類似這樣的言論,被翻來覆去說了很多年,大家也聽了很多年。

為什麼現在又老調重彈?這次的物聯網,和以往的有什麼不同?這次還是「噱頭」嗎?會成功嗎?

為什麼需要物聯網?

通信的歷史,和人類史一樣漫長。

可以說,沒有它,就沒有人類社會。

人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通信

換句話說,人類發展史,就是通信技術的發展史。從烽火台,到驛站,再到無線電報、固定電話、手機,都是通信技術。

這幾十年以來,通信技術的主要奮鬥目標,就是把每一個人連接起來。

現在,至少在我們國家,在歐美髮達國家,都已經基本上做到了「人均一部手機」,有的人甚至有好幾部手機。

可以說,把每一個人連接起來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了。

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就此停歇?停止通信技術的發展?

顯然不會的。

我們雖然實現了空前緊密的人類聯結,但還遠遠沒有實現世界的聯結。

是的,這個世界,除了「人」,還有「物」。

這個「物」,既包括動物,也包括植物,還有所有沒有生命的物體。

人連接的目的,是為了信息傳遞,例如情感溝通,資訊分享,社交連接。

物為什麼要連接呢?

因為人類需要更好地生存,更有效率地生產,而生產離不開工具。

從木棒石塊開始,到青銅鋼鐵,再到蒸汽機,再再到計算機。我們使用越來越多的工具,越來越發達的工具。

交通工具的進化

以前,沒有發達的工具和技術,一個人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搬一個石頭、捕獲一條魚。

今天,在發達工具和技術的幫助下,一個人的能量和效率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例如,只需要一個司機,就能駕駛一輛幾千噸重的火車。

通信工具也是工具,藉助強大的通信網路,可以無限擴大人類的控制邊界。

人類能控制的已經不再是身邊的物體,而是遙遠的物體,或者龐大的系統。例如一個城市級的系統,甚至是一個國家級的系統。

物聯網,就是這樣的工具,幫助你連接和控制萬物。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可以控制能想到的任何物體,我們會做些什麼?

我可以遠程集中管理公共基礎設施,例如所有的洒水噴頭,這樣能大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我還可以設計研發智能耳釘,給女士們使用,監控身體健康的各項指標。

我甚至可以開一個無人船運公司,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遠洋物流服務。

……

怎麼樣?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物聯網簡直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的大門!

物聯網應用舉例

世界上的人口加在一起,只有70多億。那麼,世界上的物體呢?加起來有多少?

世界上有多少路燈?

世界上有多少個攝像頭?

世界上有多少輛汽車?

世界上有多少只野生動物?

……

這是多麼龐大的體量?!物聯網的連接數,將達到人類連接數的成百上千倍!

有場景,就是有需求。

有需求,就是有市場。

有市場,就是有MONEY(錢)。

這,就是物聯網蘊藏的巨大價值和潛力。

為什麼物聯網突然「火」了?

如前文所說,物聯網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1990年,就出現了第一台物聯網設備——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

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定義

……

迄今為止,二三十年都過去了。人們一直都在談論物聯網,一直在宣揚它的價值,但是,它也一直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需求不足,也不是因為資金不夠,而是因為技術沒有成熟。

過去,我們所說的物聯網,是基於無線區域網(WLAN)技術的物聯網。物聯網終端,接入的是無線路由器或專門的網關設備。你家的攝像頭、門窗感測器、智能燈,只能連接Wi-Fi,通過Wi-Fi進行控制,就和家裡的PC電腦一樣。

Wi-Fi 智能家居網關

Wi-Fi物聯網雖然方便,但是太耗電了。例如門窗感測器,不到一周就要換電池。

所以慢慢有了Zigbee,有了藍牙(Bluetooth)。但是,功耗依然很高,電池依然不夠用。

而且,它們的傳送距離太短了。例如藍牙,你房子稍微大一點,就沒有信號了,連接中斷。

WLAN物聯網,家庭使用需求都無法滿足,更別說工業企業應用場景了——

放牧牲畜的時候,總不能只在50平方米範圍之內放吧?

監控井蓋的時候,總不能每個井蓋邊上都放WiFi路由器吧?

監控水表電錶的時候,總不能三天兩頭去換電池吧?

所以,WLAN物聯網一直未能被市場所接受。

現在,以NB-IoT、LoRa為代表的「LPWAN」物聯網技術崛起了。

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耗廣域網)物聯網技術,徹底解決了WLAN物聯網的問題。

以NB-IoT為例,它的優點如下:

  • 廣覆蓋,增益高,覆蓋面積大,信號質量好,網路建設成本低!省錢!
  • 低功耗,一個電池用10年,擺脫了對電源和電線的依賴。徹底的無「線」!又是省錢!
  • 大連接,決定了它支持海量的終端,一個小區就能hold住幾萬個點!又又是省錢!
  • 低成本,每個通訊模塊才幾十塊錢(將來甚至幾塊錢),價格便宜!又又又是省錢!

成本是決定一項技術能否投入應用的一項關鍵指標。而目前,像NB-IoT這樣的技術,既擁有良好的性能參數,又擁有市場可以接受的低成本,已經具備了成熟應用的條件。

所以說,現在的物聯網,才是真正的物聯網。物聯網爆發的時代,萬物互聯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物聯網和5G的關係

5G和物聯網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

與其說發展5G是為了滿足人類日常通訊的需求,更應該說,發展5G是為了物聯網。

5G的三大應用場景(eMBB、mMTC、uRLLC),其中有兩大,是物聯網場景。

eMBB

增強型移動寬頻,Enhance Mobile Broadband

人與人之間通信,人類上網,主要用這個。

mMTC

海量物聯網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物聯網主要用這個。

uRLLC

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主要用於智能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

請大家記住,技術是無法拯救行業的,只有需求和場景,才能做到這點。

十年前,是誰拯救了當時增長乏力的通信行業?

不是3G,是iPhone。或者說,是人類的移動應用需求(看視頻,玩網遊)。

現在,能夠拯救通信行業的,也不會是5G,而是物聯網,還有它背後的需求。

需求帶來場景,場景帶來產品。顛覆性的產品,才能形成市場,才能拯救行業。

所以,準確來說,是物聯網需求召喚5G技術,5G技術支撐物聯網需求。

如果沒有需求的支撐,以5G那麼驚人的投資成本,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無人駕駛,虛擬現實,智慧城市,工業4.0,這些才是5G存在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盲目追求技術指標和參數,寄希望於5G靠技術性能拯救行業,是不現實的。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場景挖掘,以及物聯網應用的用戶體驗,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重點。

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到來,勢必會有更多優秀的企業崛起,也會有大量的人才需求。如果你厭倦了傳統通信領域的衰退,請一定不要錯過這次寶貴的機遇!

嘿嘿,大家看到那麼優質的答案,不點下贊嘛?再來波關注更是極好的啊!


不是。傳銷是國家禁止的一種非法的營銷方式。而物聯網則是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實現了信息交換、交流和通信互通,人與物、物與物相聯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交換、交流的網路服務模式,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物品交流的重要網路。


我跟圖片里的情況想似


物聯網是一種技術也是未來一種生活方式,它會比互聯網更深的融入和影響你的生活,你的手機和穿戴裝置都可以幫你接入物聯網,可以連接家電,汽車,也可以把你的健康狀況隨時傳給你的家庭醫生,可以監控你的大棚蔬菜生長狀況,你家的水表電錶不用專人抄了,會自動上傳表數,幫你繳費............這是未來物聯網下的生活 只是現在某些技術還沒到實用階段,或者是成本原因,不排除部分公司打著物聯網公司的招牌行不法之舉,如P2P貸款


可以肯定的是物聯網不是傳銷。

但是現在有打著物聯網的旗號做傳銷的機構,所倚靠的就是不懂。大部分的人不懂什麼是物聯網。

許多人一聽投資物聯網,以為和當年的互聯網一樣,發展迅速是個投資賺錢的好項目,加上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深陷其中。這些組織實際上和物聯網沒有一點關係,是打著投資物聯網旗號的傳銷組織。


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看來很多人是想賺錢,沒有安全可靠的項目。在此,我給大家推薦一個值得你全力以赴的項目。那就是網紅世家,網紅世家是什麼呢,顛覆傳統美容行業,專註於美容行業16年,30分鐘祛皺變年輕變美,不打針、不吃藥、不手術、不疼痛,互聯網+實體店新模式。

簡單說就是分享美麗,創造財富!88元不僅讓你美麗了,也開啟你的賺錢模式,很多人靠它月入幾萬....


壞蛋借著警察的名義去做壞事,然後所有的警察都是壞人嗎?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互聯網的中心是達到人和人的互連溝通,物聯網藉助互聯網技術達到,物物相連,物人相連,簡單說就是通過語音或者手機控制其他物體。具體實踐請問度娘,後面添一句,不要把自己的無知拿出來炫耀。謝謝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科技 | 互聯網 | 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