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這句話體現的正是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宇宙的生成重在論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指「道」是獨立存有的一個渾沌的整體,是唯一的,由道而產生了天、地。天地含有陽和陰二氣。陰陽二氣互相衝突又產生了和諧之氣。由陰、陽、和三氣產生了萬物。

老子的「道」是非常複雜的哲學思想,「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的本體和規律法則。道一生天地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合而成和諧之氣,陰、陽、和三氣生成萬物,所以「道」是天地之母,萬物之宗,是一切事物所產生的本源和動力以及最後的歸宿。

但是老子所說的「道」又是無狀無象的,人不能直接觸和感知「道」,「道」又用之不盡,確實存在,「道」通過萬物來體現,又依靠萬物而存在,人通過萬物變化感覺「道」。「道」幾乎是超越時空無處不在,又周而復始對立轉化。總之「道」先於天地之始,萬物生於「道」,「道」引導和支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以及一切運動。


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實是對《大有卦》的領悟

其理本於河圖,下面展開細說:

天一生坎水(先天之本),一是中子;地二生離火(質變),二是電離(質子電子對);天三生震木(後天之本),三是質子(原子核,元素,雷風恆);三生萬物是化合(風雷益);地四生兌金是運動(物質既成,萬有運轉——乾為自旋,兌為公轉)。

老子又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屬於無(太極戌土,天地之大始),一二三都屬於有。其中一二為生有之過程,一曰逝(壬水輻射),二曰遠(離火電離),三是生有之結果,三曰反(震木電容:電子吸引返回,原子形辰)。反本質是兌澤共振吸引陷落,宏觀是向心萃聚,隨心周行,是萬有引力,星系形成(地六成之),廣義是諧振於道,物極必反(蠱是禮崩樂壞,六親不和,隨是克已復禮有孝慈),是謂「反者道之動"。三生萬物是元素震甲化合成萬物巽乙(地八成之),是由陽而陰,此為「弱者道之用」。

關於道之性質及無中生有,老子原話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乾天自玄),周行而不殆(兌澤公轉),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戌土——生坎而逝,時間開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天大(丑土——坎輻而遠,空間膨脹,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地大(辰土——生震而返,物體凝結,地球生成),王亦大(未土返乾申——感澤演化,智人君臨天下)。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乃天地之始——戌土太極,有為萬物之母——亥水中子,"此兩者同出(乾天)而異名,同謂之玄(自玄角動,螺玄輻射)。玄之(能,角頻率)又玄(功,頻率),眾妙之門(開天闢地)"

春節開通了頭條號,準備主要發洛書圖解周易系列文章,歡迎圍觀鼓勵評論互動

別世富洛書圖解周易 https://www.toutiao.com/i6654123333509972488/


原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原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的「一」、「二」、「三」,有說是指「道」創生萬物由無到有,由一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

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之說。

《太極拳論》說: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這樣就可看得很清楚。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 「二」是「陰陽二氣」,三是「陰陽二氣相交合和所生之氣」。

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和合,萬物生長。陰陽,在自然即如天地,在人即如男女,即如父母,父母所生即為子女。子女各自成婚,則有子子孫孫,代代無窮無盡,是為萬物。故可以認為「三」即是「二」(也即是陰陽二氣)的和合衍生物。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誠願天地和諧,萬物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人心和諧!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無災無病,世界大同!

末學淺見,孤陋寡聞,勉強淺釋,願高人賜教!


《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句話是老子描述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首先是由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漸次產生出一(最原始的統一體,一種混沌未分的狀態)、二(陰氣和陽氣)、三(陰、陽、沖和之氣),再由「三」具體產生出萬事萬物。所以,「三」指的是陰氣、陽氣以及由陰陽共同構成的沖和之氣。

「三」這個數字在古代似乎具有一種神秘性和特殊性,極受古人的重視,比如《周易》講天地人「三才」,孔子說「三人行」,天象中日月星「三光」,等等。我們在經驗世界當然無法知道什麼是陰氣、陽氣和沖和之氣,但按照古人的理論建構和想像,陰氣就是性質純陰(柔)的氣的狀態,陽氣就是性質純陽(剛)的氣的狀態,沖和之氣是這兩種狀態的一種均衡。我們能夠感知的是具體的萬物,但追本溯源,這些器物是由「氣」演變而來的。

不過在《周易》中,其宇宙生成論卻不再講「三」,而是直接由二氣演化到四象(四象一般解釋為「四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到宋明理學周敦頤解釋《太極圖》的時候,又忽略數字「四」,把五行納入了理論體系。「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

從一到二到三,再到四和五,其實代表了古人理論思維的不斷提高。最初的思想萌芽階段,為什麼一般只講「三」?這和當時思維能力有關,超過「三」的數字意義他們就不知道了。

老子的這種宇宙生成論影響極為深遠。陰陽二氣後來成為了大多數思想家討論宇宙生成演化的共同範疇。


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實際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從道體到道用的過程,只是前者是站在象的角度推演,而後者是從數的角度推演。道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是說道從無形到有形,產生了一炁流行,在一炁流行的作用下,產生陰陽二氣,清輕之氣上升為天,濁重之氣下降為地,所以天地形成的過程也就是矛盾產生的過程,由此可見,矛盾也並非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但是當天地形成矛盾產生後,矛盾就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是後天境界。道生一,這個一是一划,陽爻為一划,陰爻不是兩劃,而是斷開的一划,正對應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正好對應一生二,因為兩儀是一划,而在一划的陰陽爻上再重一划,就會出來四種變化。四象生八卦就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正對應二生三,在四種二劃卦的基礎上再重一爻,就是八種變化即八卦。那麼到了八卦成了的階段,萬物也就產生了,萬物又都是從三劃卦的基礎上繼續往上重陰陽爻。至於重幾劃,就根據需要來。八卦而後六十四卦,就是在三劃的八卦基礎上,又開始重三劃,一個三劃卦變成六劃卦可以有八種變化,那麼以此類推,八個三劃卦全部變成六劃卦就是六十四卦。那麼,從三劃卦變六劃卦的原則就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個三劃卦,按照先天八卦排列順序,每卦再按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個順序依次推演,即成六十四卦。所以,由此我們會發現,易經是從象和數兩個角度來闡述易理,易經就是象數理的高度有機結合,象數理是三位一體,一體三面的關係,把道體到道用的這個變化,講述的是淋漓盡致。而為什麼近代中國沒有產生近現代科學,不是易經思維的局限,相反是國人沒有把易經的精神應用到科學上去,那個時候受大的環境影響,國人並不重視科學,這才是問題之所在。


自「方肘子」大鬧「天下茶樓」,「 三寸五舌」之名不脛而走,引各路奇巧異技、文韜武略之人薈聚興辯,一時高朋滿座。茶博士開合調度,審定周旋,甚是自如。

「聽聞五舌之半目顛好道論,敢問《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句的三做何解釋?」滿座中站起一人,率先發問。半目顛喜來人爽朗熱情,也不推卻,作禮而答:

「老子說道法自然,公認的說法是道是順其自然的,那麼請問什麼叫順其自然?什麼叫道本來就是那個樣子?那個自然到底是什麼?」反問一出,眾人面面相覷,竟皆默然。半目顛繼續說道:

「科學所說的宇宙,是我們人類目前能感知的物質範圍。人人疑惑可感知宇宙之外又是什麼,科學是不予作答的。但事實是,這能迴避嗎?老子主要是論道,但對自然同樣只是提到而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何以見得,有何出處?」提問那人有些興奮地說道。

「《道德經》第四章說: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帝可以理解為天地,有天則有地,有天地才會有變化,有變化才會產生萬物。所以,天為一,地為二,變化為三,而變化就是能量,有能量才會生成萬物。天地萬物皆由道所出,故象帝之先。」

「如果說三為變化為能量,那道是什麼?」

「道是運動的法則。之所以存在道這種運動現象,是因為自然。自然不是我們科學感知的宇宙,是無限大的宇宙,這裡我暫稱為自然宇宙。老子說『吾不知誰之子』,不敢肯定道是自然之子,所以才有『道法自然』的說法。」

「那如何解釋自然,又怎樣創造了道的法則?」眾人中又有人提出疑問。

「自然的宇宙是無限的,也是物質的。科學提出的真空論,似乎一直以來不斷遭受質疑,原因就是科學家通過實驗,在所謂真空中不斷地發現了更小的粒子,而對最小粒子不可分割的信心開始產生動搖。我們先來假設自然宇宙本身就是空無的,那現實中的物質只能從空無中產生,這是一個真正無中生有的謬論,因此就有神學論者宣稱一切都是虛幻。其實很可笑,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本身就是真實的,否則你我之間怎麼會有交流,怎麼會有你我的區別?你可能會強辯這是意識,不是物質。那好,你說的這個意識是不是真實存在?你不能否定意識的存在,那存在就是有,不可能空無,不是空無,那意識就是物質的。如此,神學論的虛幻豈不還是物質?」

「按半目先生的說法,自然宇宙不會是真正意義的空無,是無處不充滿物質的咯?難道不可以物質與空無共同存在嗎?」

「好問題!如果物質、空無共存,對於宇宙的無限而言,物質需要不斷地產生,如果不繼續產生,目前的物質就是科學所說的我們的宇宙。試想一下,現在推斷的宇宙直徑是930億光年,若你置身於無限遠的空間來看,我們的宇宙最終還是一個奇點。如果自然宇宙存在無數象我們一樣的物質宇宙,換句話說就是空無中無限存在物質,那麼物質就是可以產生的,從哪裡產生?只能從空無中產生,還是回到了前面說的無中生有的假設,最後又回到神學的範疇,一切都是虛幻。」

「如此說來,自然宇宙沒有真正意義的空無,而是無處不充滿物質的物質宇宙?」

「沒錯!當我們確定了自然宇宙的物質性,才可以解釋道、天地、能量以及萬物!」

「願聽其詳!」眾人皆道。

「自然宇宙是無限的,物質也是無限充滿的。無限充滿的物質也必然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如果宇宙存在無限大,為什麼就不能存在無限小?科學不考慮我們可感知宇宙之外的問題,也不太願承認無限小。為了證明最小粒子間不存在空無,於是設想最小粒子是方形體的。暗物質、以太、能量、場等概念都是為了證明最小粒子的存在,消除最小粒子間的空無而人為定義的,因為這些概念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檢測出實體,如果以後我們檢測出實體來,它們還是粒子、更小的粒子,也絕不會是虛無。所以我們有理由承認,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粒子是存在無限小的!」

「有道理!如果自然宇宙的無限大和無限小是真實存在的,那與道有什麼關係?」

「物質的形式有大有小,存在而充滿於無限大和無限小的自然宇宙空間之中,人類就存在於這個無限空間中自身可感知的範圍區間。宏觀上是目前的宇宙,微觀上是目前認識的最小粒子,宇宙之外及最小粒子之內是目前科學還未能探知的領域,未知領域需要科學繼續探索,也永遠探索不完,因為自然宇宙無限,探索無限。」說到這,半目顛停頓下來喝了口茶,對聚精會神的人們繼續說道:

「人類可感知的這個宇宙區域就是『道』,這個區域里充滿的物質稱為『一』,這個『一』有著最大和最小的物質形態稱為『二』, 最大和最小的物質之間的交互運動稱為『三』,物質有了運動才會產生目前宇宙的萬物現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正是老子對人類可感知宇宙的運動變化的描述。自然宇宙中趨於無窮大與趨於無窮小的物質分成了兩個部分,中國文化稱為陰陽。陰和陽各具有熵增現象,產生了交互運動。熵不可逆,但陰陽可互,所以宇宙是永動的。『道』具有自然的法則故道法自然。可知宇宙範圍縮小到我們地球的環境,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沉,就形成了天與地。太陽是自然宇宙永動造成的恆星現象,釋放出的能量促使天地交媾而產生繁衍了地球上的萬物。能量、包括場和波等,都是自然宇宙永動現象的不同反映……」

「一派胡言!」眾人興緻勃勃之際突被打斷,只見一人眼帶墨鏡面裹圍脖,從茶座的一個角落站出來,厲聲道:「這就是可悲的中國人,幾千年了還陳腐於這樣的玄玄之學。看看你們這些所謂的民科,魯迅一點沒說錯,就像一群被揪著脖頸的鴨子!」

旁一人見這廝如此出言不遜,憤而扯下他的面圍:「瞧你這廝就不是個光明磊落之人!」那人圍脖一除,頓時露出如豬肘般兩腮,眾人訕笑:「這不就是前段時間聽說大鬧『天下茶樓』的那位么?我們是民科,那你就是官科咯!哈哈,既已無顏見天下了,何苦還來?難道是亡我中華文明之心不死?!」

那人被揭穿,奪門而出,大街上傳來迴響:「你們等著,我還會回來的……」

茶博士招呼眾人不必介意,說道:「我這天下茶樓廣結善緣,也不拒那有異見之人。當年西方科學初興之時,何嘗不受宗教迫害。如今的有些自以為科學的,反而有了些宗教的意味。自古以來,無論中外的科學研究者,多從民科而來。真正的民科態度,不談怪力亂神,而是兼容並蓄,今後的發展必然是中華易道文化的科學化。」

眾人皆悅……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三」什麼也不是

中國傳統哲學裡面有很多概念,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道」、「一」、「二」、「三」都是指一種形而上學上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事物。

比如「道」,什麼是道呢?世界上有具體的一個物體可以稱為道嗎?沒有。那什麼是1,2,3呢?是指數字中的1,2,3嗎?顯然不是。

那什麼是道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的「道」,一定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你看《道德經》通篇老子都在講:吾強字之曰「道」;上善若水;道常無名。換句話來說就是老子沒有辦法用詞語或者句子來定義什麼是「道」,老子都沒有辦法定義,我們現在的人恐怕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1,2,3嗎?

我們認為的1塊錢,動物能理解嗎?

我們所說的1納米,古代的人能知道嗎?

我們所說的1,只不過是人類強行定義出來的一個數字罷了,這和3,也沒有什麼區別。

1,2,3隻是一種概念,它們離開了具體的物質世界就什麼也不是。

為什麼是「三」

我們生活中常見有三的詞語、典故,比如:

三光日月星

三才天地人

三皇堯舜禹

三教儒釋道

三寶佛法僧

三藏經律論

三法刺宥赦

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古人行禮三讓、三揖,服喪要三年為期,作事要三思而後行,探病要三問,弔喪要三往,哭喪要三踴,祭祀要三飯,占筮不過三次,強諫不為三番,禮樂要一倡而三嘆,作人要三十而立,夫不孝有三,夫大孝亦有三,兵以三軍為制,政以三令為節,年以三月為季,歷以三終為元。

三是一個有神秘力量和美感的數字。

所以上古人皇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然後「一畫開天,二分陰陽,三爻成卦」,從而用1,2,3這樣的符號建立起來了最古老的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社會活動的一個模型,即是八卦,然後從這個模型中衍生出來對於宇宙和萬物的認識判斷,是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哲學抽象思維之祖。

而老子在《道德經》里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否是用另外的一種方式在描繪我們古代先民對宇宙萬事萬物的一種認知?一種思維模型?

也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探究這個「三」的真正含義,但是我相信這句話永遠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哲學上的思考,乃至於啟迪我們認識世界的全新方法。

讚美《道德經》!讚美先人的智慧!


  看了點贊靠前的三個回答,忍不住想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哲學系下中哲史先秦方向的研究對象,基督教、佛教、道教卻都是宗教哲學的範疇,後者怎麼能理解這句話呢?而且佛教徒、基督教徒和道教徒未必經過專門的學術訓練,那就更遑論理解了。

《老子》的版本

  《道德經》里這句話寫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是通行本四十二章。

  帛書甲本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帛書乙本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漢簡本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中氣以為和。

  郭店簡本:無此句。

版本的差異及解釋

  其中,郭店簡本被認為最早,但裡面並沒有這句話,曾振宇比較早關注到了這個問題。當時還在清華的曹峰對曾振宇的文章給予了回應,不過,不管曹峰怎麼解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較早的《老子》一書里根本沒有這句話,這句話是到了帛書本和漢簡本才被後人加上去的,作者是誰,我們已經不知道了。歷史上,主要是「河上公」、「王弼」、「《淮南子》」三處解釋比較流行。

  河上公解釋為:道生一,道始所生者; 一生二,一生陰與陽也; 二生三,陰陽生和氣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三生萬物,天地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沖氣以為和,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王弼解釋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淮南子》解釋為: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當代的權威解釋是:道指萬物形成前的統一狀態,又有使萬物獲得統一原則的意思。有了這一統一的狀態和原則,然後分化為天、地(陰陽),通過陰陽變化又產生出和氣,陰、陽、和三氣化合再產生出萬物來。

  不難發現,河上公和《淮南子》的解釋依據的是漢人的「元氣論」,而王弼是以《莊子·齊物論》來解釋《老子》,現代解釋依據的則是河上公本。其實,很多人批判王弼,並不能證明河上公的解釋就是正確的,因為「元氣論」是秦漢特點,用後世思想去解讀《老子》,同樣是不準確的。

  其實,從帛書本和漢簡本來看,漢簡本僅僅比帛本少了一個字,屬於大同小異。跟後來的河上公本\王弼本比起來,「沖」字作「中」,這樣一來,解釋就有很大不同了。


這句話源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也是整部道德經的核心,而這個「三」恰巧與現代最偉大和前沿的科學——複雜性科學的理論不謀而合。

中國哲學的解釋在形而上層面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自古以來,中國哲學家對宇宙本源規律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在近現代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清朝一些官員試圖以體用之爭和道器之辨作對比,藉以抵抗政治文化衝擊,其實兩者根本無法同日而語,體用之爭太淺薄了。

有中國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一為道,或一為元氣,二為陰陽,三指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和氣」,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因為老子在別處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我不同意學者解釋中的「一為道」,因為可能一開始在中哲語境里這種解讀就偏頗了,畢竟老子還有很重要的另一句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道的名字應該是無,無中生有才是一,這才有一生二,二生三……

時代在發展和進步,尤其是科技的進步,就是可以看到的形而下者,對這些經典的解讀不能以考古的方式去證偽或者存真,而應該在我們現在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範圍內去解讀和發展,中國之所以強大原因就在於一代代人不停留在對過去的盲目崇拜上,而在於推演、批判和進化,這也是《周易》在商周權力交替中產生的根本原因。

現代複雜性科學有其新的解釋

當前社會運用越來越多的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概念都是在複雜性科學理論中產生的,複雜性科學又是從系統論中衍生出來的非常大的一門學科,其核心要義就是需要從整體論的角度去解析萬事萬物的規律,即便是難以捉摸的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也在其範疇之內。

《道德經》就是最初版本的整體論著作之一,其他類似的還有《黃帝內經》《周易》……

關於複雜性科學,前不久逝世的物理學家霍金稱「21世紀將是複雜性科學的世紀」,中西方的代表理論分別是中國錢學森學派開創的開放複雜巨系統理論、歐洲的自組織理論和美國境內諸多學科諾貝爾獎得主共同成立非盈利性質的聖菲研究所複雜適應系統理論。這門學科旨在打破各個學科間的壁壘,從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之中汲取所有能用的理論知識,最終找到最大範圍內能為我們所用的「道」。

回到老子的「三生萬物」,三,是複雜性的重要標誌。

牛頓的天體力學在微積分的基礎上建立,通過線性的方程式可以解讀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在其力學的基礎之上二體之間的周期關係可以很簡單的解決,於是乎在這種基礎上竟然出現了所謂的「拉普拉斯妖」,這個妖怪在物理學界活了不少年,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才被判處了死刑。因為這個世界不是由二體問題構成的,而是三體、四體、五體……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你和你愛的那個人存在,你的世界就變得簡單太多了,但事實卻是這個世界有你、有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他」。這就出現了「三體」問題。

太陽系裡邊不僅有太陽,還有地球、月球等其他天體,這就是天體力學中的N體問題。1889年,法國數學家龐加萊在其研究中就發現,從2到3,並不僅僅是多了個1的問題,而是徹底發生了質變,三體從二體發展而來,一個簡單的系統立即就變成了複雜、混沌的系統。3,是混沌的起點,也是系統的一個臨界。所以,三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整個宇宙從無到有,從有突然產生萬物的那個臨界點!

「三」是新的生命體產生的基礎

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數學家約克和其學生共同發現了「周期三蘊含混沌」的現象,他們在通過迭代函數的迭代研究中發現,當出現三個周期的時候,任何周期都有可能出現。

其實這個函數很早就在生物界領域出現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型,被稱為蟲口方程,是一個對蟲子的世代演化進行簡化研究的抽象模型,但直到數學家發現規律前,生物學家對這個方程的性質都不完全清楚。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混沌的產物,能夠自我進化、迭代遺傳,最大的本能求得生存繁衍,與這個「三」脫不開聯繫,所以有人說,數字3有領先一切自然數的物理意義,它不僅是系統走向混沌的第一關節點,而且本身就蘊含著混沌,是自然界產生混沌的一個基數。

這樣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產生的原因,就在於混沌,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系統,也是生物自主進化的內在動力。拿現在的機器人而言,手機的更新換代、機器人的換代升級,其原因本質上是由人類的研究演算法這個外在的推動力去幫助實現的,而當機器人的進化換代不再需要人這個外在動力的時候,真正的新的碳基生命就有了自己演化迭代的邏輯,而這個人工智慧新生命體出現的大前提就是混沌現象的產生,其根源就是「3」。

在基本粒子的微觀領域,「三」是一個有趣的臨界點。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能夠發現新的粒子,探得其中的規律,並且還獲得諾貝爾獎,據說就得益於莊子所講的那個關於混沌皇帝的故事。他把北方的皇帝倏當成一種基本粒子,把南方的皇帝忽當成另一個基本粒子,再把中央的皇帝混沌當作另一個基本粒子,這3個粒子在沒有相遇之前,他們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但是一旦3種不同的粒子在混沌之地相遇,發生了碰撞,那就什麼事情都會發生。而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中的物質,其實是3種基本粒子自由碰撞隨機產生出來的多種形式……

計算機在產生之初,其意義在於幫助人類快速進行複雜的運算。世界上首批計算機里不僅僅有現在的二進位演算法,還有蘇聯科學家造的三進位代碼為基礎的計算機,但由於計算機的發展和零部件體積、指標的限制,三進位代碼計算機並沒有推廣到現在。

大家都知道,二進位數代碼是0和1,這就是非常簡單的計算規則,而三進位邏輯相比較現今的計算機使用二進位數字系統更接近人類大腦的思維方式。

在一般情況下,命題不一定為真或假,還可能為未知。在三進位邏輯學中,符號1代表真;符號-1代表假;符號0代表未知。這種邏輯表達方式更符合計算機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趨勢。它為計算機的模糊運算和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但電子工程師對這種非二進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沒有真正深入到實際應用中去。

三進位中,在真和假之外,還有一個代表著「不確定」,而這個不確定正是混沌產生的原因,不確定不是概率不概率的問題,而是承認這個世界的未知,但是人類所追求的的目標卻不是這,人類追求的往往是最終的確定性,因為慾望的驅使讓我們這個物種總想成為已經被判了死刑的「拉普拉斯妖」。但是在現代量子力學研究中我們已經發現,在微觀領域,「不確定性」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所以,物理學四大神獸之中,還有一個生死未知的「薛定諤的貓」,其價值不在於我們去追尋它的生死,而在於它客觀的告訴我們要接受它此時非生非死的第三種狀態,而這個三正是生命體產生和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慧必將實現生命化的躍升。因為它也在「三生萬物」的這個宇宙規律裡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中表明老子宇宙觀的經典之句。

我用我剛發過的文章中一段來回答一下。

語出《道德經》四十二章,講的是道與宇宙及萬物的生成關係。老子認為「道」生成宇宙萬物,其過程關係為:

道→一→二→三→萬物。

其開端是道,末端是萬物,之間的一二三是由道到萬物運動變化衍化生成過程。

老子認為道高於一切,先於宇宙,先有道,再有宇宙的初始(即一),然後再有宇宙的陰陽運動之氣(即二),但這還不能生成萬物,還必須再有各種運動形態能量變化衍化(即三),然後才有各種物類產生髮展演化形成了林林總總的大千世界(萬物),而這一切都是依道而行的,「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道」,這就是老子的宇宙觀(應該叫做道生宇宙觀)。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道」,處事的原則是「柔弱退守」,侯王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所以,這個「三」,應該是從道到宇宙(即一)再到宇宙元素矛盾(即二)向萬物(即萬)轉化的關鍵一環。是「二」的發展,「萬」的開端。「三」可以理解為宇宙元素陰陽矛盾依「道」而行,發生的能量形態的運動變化衍化。

這一章直譯如下:

道生一(道生就了宇宙的一氣混元),

一生二(一氣混元分化為時空陰陽),

二生三(時空陰陽產生了能量形態運動),

三生萬物(能量形態運動相互轉換變化衍化產生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陰而向陽),

沖氣以為和(陰陽二氣衝突激蕩交和而成為新的和諧體)。

人之所惡(人所嫌惡的),

唯孤寡不穀(莫過於孤弱、無助、不謙虛),

而侯王以為稱(而侯王卻把孤寡不穀作為自己的稱謂)。

故物或損之而益(所以,對萬物來說,有時會因減損反而增益),

或益之而損(有時會因增益反而減損)。

故人之所教(所以,別人的教訓教導),

我亦教之(我也來作為教訓教導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強行霸道者死無其所),

我將以為教父(我將以之為施教的宗旨) 。

《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版本不一,千家千解。我最近在頭條上對《道德經》作直譯簡釋,我的的原則是:直譯為主,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訓詁有理,返璞歸真;不拘成見,直通本旨。旨在揭開《道德經》這部 「萬經之王」的神秘面紗,洗掉本不該有的脂粉,還其精光真容!但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十年磨劍,反覆參悟,但還有錯漏,為拋磚引玉,就正於大家,分段發出。歡迎批評指正,歡迎關注交流!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一下我的頭條號:武功文刀。


推薦閱讀:

TAG:國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