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夏朝不被考古學術界承認,為什麼?


中國古代的歷史,有一個順口溜,開頭是這樣的: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這個順口溜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然後才是夏朝、商朝、周朝。我們說我們是5000年文明古國,也就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算起,到現在的狀況。

(傳說中夏朝的開國君王禹)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不只是三皇五帝、唐堯虞舜不被承認,連夏朝在考古界也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讓很多人不爽,因為它嚴重損傷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不要帶那麼多情緒,我們會發現,夏朝不被承認,其實是有原因的。

首先,夏不被承認,並不是夏不存在,而是作為國家不被承認。按照有些學者的看法,國家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首先形成的是游團,接著形成的是部落,再接著形成的是酋邦,最後形成的才是國家。夏在當時,其實就只是處在酋邦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國家。

(傳說中的夏朝地圖)

當時在中原地區,有非常多的這種酋邦,這些酋邦都不大,他們合起來被稱為「諸夏」。也就是說,夏只是諸夏中的一個小酋邦。如果只是用一個小酋邦來代替整個中華民族的祖先,那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

其次,夏沒有找到考古學的證據。雖然有人認為,二里頭是夏曾經生活過的遺址,但是,第一,沒有直接的證據;第二,這個二里頭的規模非常小,這麼小的規模,顯然不是一個國家的規模,而且裡面的那些考古文物也不能證明國家的存在。它不像殷墟,殷墟很大,而且功能比較齊全,完全是一個國家的規模。

第三,在商代之前,酋邦的流動性非常大,這種流動性主要體現在,中原的酋邦,常常被外來的酋邦所替代。替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夏酋邦已經是酋邦的時候,周圍地區很可能還是一些部落,或者是游團。這些部落游團經常打仗,今天你把我打走,明天別人又把你打走。而中原地區,因為農業生產比較先進,其戰鬥力相對來說還要弱一些。有個切實的例子是可以證明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打仗,最後黃帝戰勝炎帝,原因就在於,黃帝部落主要是游牧民族,而炎帝部落是農耕民族。所以,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夏,也可能歷史上真的有夏,而且是一個時間比較長一點的酋邦,但是或許它早就被其他部落或者游團給攆走了。

(二里頭遺址)

當然了,考古學懷疑夏作為一個長久的,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並不是否定我們悠久的古文明和歷史。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其實還不僅僅是夏這一部分,還包括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很多個發源地。如果要找中華民族的源頭的話,把這些地方給忽略了,其實也是很不應該的。


這是謠言。

考古學界沒有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而是對能否將商朝以前的文明稱作夏這件事心懷疑慮。

這兩句話看似沒什麼區別,但是裡面的差別可大了去了。

前者,基本上是否認了商以前文明的存在。這種觀點顯然是錯的,而且也被考古發掘所否定掉了。

後者,在承認先商文明存在的大前提下,對這段時期的命名保持謹慎態度,懷疑其能否稱作夏。主要的理由有二:

1、夏是後世文獻的說法。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同時期的「夏」字。例如,商代的甲骨文就沒有「夏」字,因此沒辦法輕易命名。

2、先商時期的文明程度。

在這一階段,文明是否已經達到了王朝或初級國家階段的程度呢?目前沒有任何證據。

這兩個懷疑的理由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有關商代的研究能夠根據甲骨文、金文等同時代的文字資料進行,但是,夏朝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必須要用晚期(春秋戰國)的文獻材料。

這種鮮明的對比,不符合史學研究對客觀性的要求,足以使我們懷疑先商的文明程度。

因此,考古學界對於夏朝的說法才會心有疑問。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個「夏商周斷代工程」一直遭到質疑,原因就在於這個工程預設了先商文明=夏朝的立場,顯然不滿足客觀、實證的要求。

總而言之,夏朝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夏朝為什麼不被考古學術界承認」這個題目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考古學界,包括歷史學界,始終都沒有完全否認夏朝的存在,只是在對夏王朝及其遺址的認識上存在較大分歧,而且否認夏王朝存在的也是少數人的觀點,當然,否定的聲音在國外可能更多一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在夏王朝的認識和研究中存在分歧呢?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考古發掘工作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考古發掘和考古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最大可能地認識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況,而這需要考古遺存作為支撐。當前,我們已經發現了相當豐富的、在年代和地域上符合夏王朝相關記載的古代遺址,但尚缺乏更為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遺址就是夏王朝的廢墟。因此,這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來提供更為有力證據。

其次,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存,需要經過科學的考古研究來闡釋和論證,而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許多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是斷層的,即進行發掘的不見得就是最終的研究者,而研究者也不一定參與了遺址的發掘。在很多情況下,對某一遺址或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的學者,具有不同的學術經歷和研究方向。

因為研究者的差異,也必然導致會存在不同的理論、方法和視角,進而產生各種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對於「夏」遺址的研究正是如此。

再次,科學是純粹的,但科學研究卻並不都是純粹的。

仔細分析對於夏代的認識便可發現,否定的聲音多來自於國外,肯定的聲音多存在於國內,這不乏一定偏見和個人感情摻雜其中。當然,有些時候也多是由於國內外對文明理解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學術的魅力是多樣的,正因如此,它才吸引著我們不斷去探索。

另外還需指出的一點是,尋找夏王朝似乎肩負著為中華文明正名的責任,就如同早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一樣。正是這種責任意識影響到了我們的研究工作。

我們已經找到的早於商代的文化遺存,而且有相當部分確已進入到了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都是被考古證明了的。換句話講,我們存在著早於商的政權形式,只是過於急切地把它(或它們)命名為「夏」,因為急切,所以會導致很多問題顯得過於倉促。

那麼夏朝是否存在呢?當然是存在的!文獻絕非憑空捏造,即便古史辨派一直強調後世對於前代史事的記載都是不可靠的,但也不能說「大禹是條蟲」就是一個真理。

質疑文獻之真,或否定史籍之偽,都是很難說服對方的。只有在堅實的考古發掘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運用多學科手段,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當然,這條路顯然還很漫長。

我們古代的夏代,不過是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眾多璀璨的明星之一,當時還有很多部族政權的與之並存,只是夏是中原地區最為強大的一支而已。因此,夏代更適合作為一個劃分時代的名詞,夏政權或夏王朝更適合作為一個朝代的稱呼,這是需要我們認清的。


注意措辭上一定要嚴謹,不是不被「承認」,而是不能證明。

實際上關於夏朝,網上的很多爭吵都很無聊。

有點像什麼呢?打個比方說吧,好比說你姓李,然後你喜歡沒事跟人說,你家祖上是唐太宗李世民。

然後就有人出來質疑了,你好朋友問你:有證據么?

你回答:我爺爺是這麼跟我說的。

然後別人就更納悶了,為什麼你爺爺說的就是真的呢?

這時候你惱羞成怒,與這個好朋友絕交,理由是:你居然敢質疑我們家的偉大傳統。

請注意,你的朋友一直都沒有「不承認」你說的話,而是「懷疑」,希望得到更翔實的證據。

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說的是要有懷疑精神,單看到這句話,我相信沒人會覺得這話說得不對,但是一旦牽扯到「民族」「國家」這樣的大話題,很多人是不允許別人有一丁點兒的懷疑精神的。

於是,我們會看到,對這種懷疑精神質疑最激烈的人,往往會這麼說:

《史記》等我們老祖宗的歷史書裡頭寫了,憑什麼是假的?外國人懷疑,我們就懷疑,這是崇洋媚外,我說有就有,不僅夏朝一定有,炎帝黃帝也也一定有!

這個不叫嚴謹的學術,而是撒潑罵街。

對於古史的懷疑,根本不是什麼洋人帶來的東西,而是中國自己就有的。清代乾嘉學派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考鏡源流,辨別真偽。我們管這個東西叫「科學的態度」,即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一切都要存疑。誰告訴你們,科學精神是外國人獨有的了?

「二重證據法」也沒聽說是外國人提出來的,而是王國維提出來的,他說:「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

王國維說的意思是,除了依賴文獻證據之外,還要配合考古發現,兩重證據的耦合才能確鑿證明某個歷史事實。

這難道不應該是理所當然?

文獻是人寫的,距離我們越遠,越會出現蓄意造假、以訛傳訛的現象。這一方面歷史上並不罕見,官修正史中,同一本書不同人物傳記涉及同一歷史事件也常常出現不同的記載,何況上古之際?

所以沒有人否認夏朝的存在,而只存在懷疑的態度。因為夏時期出土的文物並不能夠證明就是夏朝,所以這一問題會持續存疑下去。

就這麼簡單。


首先要解題。已有朋友指出並非學術界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這裡牽涉的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是,任何學術觀點都只能是學者個人本位的,而不可能有一個「學術界」或「考古圈」都持一樣的想法、得出一樣的結論。現在我們回想起來,在上個世紀關於夏、商王朝分界的論戰中,本人任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被比喻為「西亳說(指認偃師二里頭或偃師商城為商湯之亳都)」的大本營,而北京大學則被比喻為「鄭亳說(指認鄭州商城為商湯之亳都)」的大本營。一個研究或教學機構的人都持一種觀點,這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實上考古所和北大兩個單位都有學者跳出了這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所以只能說夏朝(的存在)在部分學者眼中還是個存疑待考的事兒。

說到「夏」,它肯定是出之於文獻的(多見於戰國秦漢時期),而不是考古發掘出來的。只要沒發現當時的文字,就無法確認考古遺存中哪批鍋碗瓢盆屬於「夏」。而在被考古發現和研究證實之前,它也就只能屬於傳說類「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系統成熟的文書材料,還只能上溯到殷墟的甲骨文。這種自證性文書的出現是進入信史時代的前提。徐旭生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四年代指出,「我國,從現在的歷史發展看,只有到殷墟時代(盤庚遷殷約當公元前一千三百年的開始時),才能算作進入狹義的歷史時代。此前約一千餘年,文獻中還保存一些傳說,年代不很可考,我們只能把它叫作傳說時代」(《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其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上古時期考古學的發現雖層出不窮,研究不斷深入,但卻未能「更新」或突破當年的認識,關鍵就在於直接文字材料的闕如。任何在甲骨文時代之前的考古遺存與後世文獻記載之間做對號入座式的分析,都只能看作是推論和假說,而絕非定論。這個道理很簡單。

所以,對於考古人來說,「夏」是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疑則疑之,不疑則無當代之學問。誠如有朋友指出的那樣,如果把這個暫時無解的問題當作考古學的前沿問題,那也太低估考古學的能量和高度了。暫時不知道姓夏還是姓商,並不妨礙我們對二里頭等可能與「夏」有關的遺存在中國文明史上地位的認識。最能發揮考古學特長的就是無文字和缺文書的史前時代和原史時代了。

最後,我們要說這是個學術問題,這裡談的是材料、邏輯、學理甚至常識。如果從「信念」或情感的角度認定夏朝的存在,那就與以求真為要旨的學術無關,不在我們討論的範疇內了。


1、舉例:你家曾祖父的曾祖父沒有遺物也找不到墳墓,那是不是他就不存在?你家幾代人都是從哪來的?你們家家譜記載需要懷疑是造假嗎?

話不好聽,道理一樣;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在西方人的質疑聲中挖祖墳。西方倫理來考評東方倫理,這種事情很傻B,但因為國家實力不夠強大,就還很多得繼續做。

2、夏朝有很多出土的文物,還有城址,只是沒有確定主人是誰;有圖案,缺少完整的文字(以前農民祖輩不識字,但不代表不會說話)。

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中後期的城址;洛陽王灣遺址、臨汝煤山遺址、登封王城崗、陝縣三里橋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崗、安陽後岡遺址等都是夏時代的遺址。

特別是神木的石峁遺址,規模之大,很壯觀。正在開挖。屬於夏朝前期的城址。

要說明的一點是,夏朝屬於「萬國之國」,也就是從部落到國家的轉換時期,甚至一個村就是一個國,開汽車一天能路過幾十個國,和歐洲感覺類似。

3、很多做過企業的人比較清楚,如果行業標準是別人的企業寫的,那你的產品和服務的好壞,都需要以他們公司的標準來衡量。國家文明也一樣,用沒有上古文明的西方國家的近現代歷史標準,要求我們拿出上古時代的「近現代物證」,這不是他們有道理,而是因為我們國家實力太弱,沒有參與到譜寫「標準」……相信未來國力強大了,不用挖祖墳也能理直氣壯的講歷史。

創建於2018.1.28

編輯


學術界有學者認為夏朝存疑,也有學者承認夏朝存在。中國有學者認為夏朝存疑,外國也有學者承認夏朝存在。首先我們要心平氣和去看待和探討,而不是一上來就認為不承認夏朝是漢奸行為。中國考古界認為夏朝存疑的代表,主要有許宏(即本題答主「考古人許宏」)、陳淳和劉莉、陳星燦等人。其實單從考古看,不承認夏朝並不意外。因為考古並沒有發現「夏」的東西嘛!有人說二里頭遺址不是夏朝嗎?那麼我問你,二里頭遺址有沒有寫一個「夏」字?憑什麼就說這是夏朝不是商朝不是別的朝呢?

當然,不少學者特別是歷史學家,廣泛認為夏朝存在,因為他們認為,儘管二里頭遺址沒有文字,但是時間、地理以及形態等方面,都和文獻記載的夏朝有重合之處。這涉及的是歷史解釋問題。我們知道記載夏朝的文獻既不是夏的也不是商的,而是周代以後才有的,那麼周代對於夏代的記錄是否可信呢?嚴格來說,我們目前既不能說他可信,也不能說他不可信,因為這是周代的記錄,而不是夏代本身的記錄,甚至商代甲骨文也沒有提及。所以說存疑而不是不存在,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觀點。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夏朝為什麼不被承認的原因:首先,夏不被承認,並不是夏不存在,而是作為國家不被承認。按照有些學者的看法,國家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首先形成的是游團,接著形成的是部落,再接著形成的是酋邦,最後形成的才是國家。夏在當時,其實就只是處在酋邦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國家。

我們中國歷史悠久,這個人人皆知。可是很多歷史學家都對夏朝的存在有爭議,不認同他是一個國家,這是因為夏朝的文字、青銅器尚未出土,要知道,文字和金屬器物的出現可是歷史學家判斷一個歷史古國是屬於「文明」還是「文化」的重要標準,而現在夏朝尚未證明擁有文字和青銅器,那也就無法說明夏朝是一個「文明」,只要沒發現當時的文字,就無法確認考古遺存中哪批鍋碗瓢盆屬於「夏」。要知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最早的甲骨文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甲骨文,這個時間點已經是商代中晚期了,所以在被考古發現和研究證實之前,夏只能說是一個部族或者部落文明。

我個人也是認為夏朝是有很大可能存在的,要知道早在民國的時候商朝跟夏朝一樣也被質疑說是不存在,那些搞歷史的、考古的,基本認為中國只有兩千多年歷史。結果殷墟不久便被發現,從裡面出土的商王世系跟史記上記載的完全一致。

部分中國學者也一直堅信夏朝是有的,很多人認為以前之所以沒有找到「夏墟」是因為找錯地方了,尋找的範圍不應該局限在河南、山東、山西和陝西等地,應該去南邊的長江流域尋找,有的學者甚至指出夏朝的遺存應該在雲夢澤一帶,夏朝很有可能是一個南方的王朝,夏人的活動範圍在今天的湖北、安徽等地,中心區域在雲夢澤,這就與大禹治水的傳說很吻合,大禹治水主要是治今天長江流域的洪水,大禹治水的很多故事傳說都與長江有關,因此夏人的活動範圍很有可能在長江流域,而不是在黃河流域。

最後希望早日能發現夏朝的文字。那個民族文化智慧開啟的時代!


考古學講究實物證據,而實物證據是相對文獻而言的。儘管考古界發現二里頭文化,但並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

夏朝相當於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時間點,二里頭文化等同於夏朝的某個階段,這些都已被中國考古界所接受。但並不能把夏朝作為一個簡單的物質現象,而是抽象概念,比如《孟子》里有關於夏朝的記載,但只是關於夏朝的記憶,而不能把記憶作為文獻資料。

換言之,從二里頭文化可以發現這裡確實存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它與晚期的新石器時代不但不一樣,而且達到一個完全新的發展階段,符合中國國家的首次出現,是一個突破點。但它也許是之前提到過的夏朝,可關於夏朝具體的概念還是非常模糊的。


第一,沒有第一手或者直接的文字資料。很多人說,好多古書都寫了夏朝啊。我跟你說然並卵。這些文字資料都不是第一手的。

我今天經歷了一個事件,我把它記錄下來,這是第一手資料。我目睹了這個事件或者我閱讀了第一手資料再記錄下來,也算直接證據。但是我說我知道一個實際上和我完全不搭嘎的事情,這是什麼?是文學創作。

夏的記錄就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即沒有發現夏代的任何第一手文字資料,也沒有來自商人記錄的直接證據,有的都說春秋時代的文學創作。不知有漢,何論魏晉。歷史近千年的商人對夏代一臉懵逼,反倒是之後的周人說的繪聲繪色,這隻能是出於政治考慮的文字創作。

第二點,沒有實物證據。

商代,有第一手的文字資料,有遺址,有遺物,板上釘釘不容辯駁,最多就是歷史細節我們可能不那麼清楚。夏呢?除了周人說的,沒有其他任何發現。

夏商周斷代工程,因為政治指導業務,實際上已經臭名昭著。二里頭挖到現在證實了其實是我們歷史上一個失落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王國,這個王國沒有文字,我們對它沒有任何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和我們心心念念的夏,沒有半毛錢關係。


推薦閱讀:

TAG:夏朝 | 歷史 | 考古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