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人跟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沒什麼不一樣,都有自己的情緒和煩惱,有很多的焦慮和無可奈何,真的要說,可能就是在遇到焦慮和無可奈何時能比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更快的走出來,進行自我療愈。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焦慮的根源在哪裡,並嘗試去解決,比起很多人對自己的煩惱無可奈何,要幸運得多。

除了現實生活中的自我療愈,在與他人的相處交流上,學心理學的人也會更加具有優勢一些。當然,這個需要建立在刻意或者有意識的採用溝通技巧上,因為本能和性格是很強大的,就算學了幾年心理學的人也往往會在情緒來臨的時候屈服於本能和以前的性格而不管不顧,除非學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大咖,已經把這些技巧內化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了。

還是舉例來說明吧,首先說傾聽,很難找到一個不會去打斷被人說話的人,尤其是當對方的論點損害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和自己的論點相悖,這個時候一般人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打斷對方,迫不及待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如果是學心理學的人,傾聽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因為只有傾聽,才能深入了解來訪者,從而引導他走出來,當然,這裡的傾聽並不是不打斷別人的說話這麼簡單,還需要對自己的話語通過點頭、嗯阿語氣詞進行積極的回應。

其次再說聊天,婆媳問題可以說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了,其中老公在其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媳婦可能會跟老公抱怨:我一看到你媽就煩。而老公的回復通常會是:你不要這樣子好吧,弄得家裡烏煙瘴氣的!於是,天聊死了,媳婦內心裡更討厭婆婆了。而如果這個老公學過心理學,他可能就會說:嗯?最近發生什麼事了嗎?說出來聽聽,看看我們能不能解決它?可想而知媳婦會是什麼反應。因為很多時候,不管是媳婦還是婆婆,並不是真的希望老公或兒子給自己出氣或怎麼樣,她們想要的只是老公的理解和關心而已。而當老公或兒子做到了這點,很多矛盾其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現在專業的心理學沒什麼應用領域,學了如果不進心理學的科研院所或者留校,就會把專業放下,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就是留下來的,行為舉止也更象一個科研人員。


先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接下來說說我的看法,我是讀工科的,周圍有同學是讀心理學的。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其實並沒有很大的不同,有次和一個讀應用心理學的同學聊天,在談到一個事情的時候,他突然說了一個心理學上面的測驗,說了我的一些性格和特點出來,我一下子就信了他說的話了。我發現學心理學的人有一個特點(我所見過的朋友和同學),他們會喜歡把身邊的事物同心理學聯想到一起。

在其他專業的學生看來,我們大多把心理學和病掛鉤在一起,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我一些學心理學的同學對我說的,也算是吐槽吧,他們總說旁人長期錯誤的解讀了他們專業。相對於其他專業來說,學心理學的人會更加註重觀察身邊的事物,會聯想到很多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有時會解讀一些現象。

學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是心理現象的的發生以及發展和活動的規律,所以學心理學的人觀察和敏銳性會相對來的強一些,會根據一個人的談吐和舉止來了解一個人,應用很廣泛。而普通人的這些能力有些沒有像學心理學的熱來的這麼專業和敏感。普通人(一部分人)常常多注重於一個人的淺層表現,而學心理學的人則會多看背後的東西。

通常來說,學心理學的人會更加的注重心理健康方面,這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但這也不是說普通人不注重心理健康,僅僅是相對來說。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請指正)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跟普通人是一樣的,大家都是生活在這個社會群體當中,不要覺得學心理學的人就一定能夠看穿每一個人心裏面到底在想什麼,又或者是對人性剖析的非常的透徹等等。就好像學音樂的人不一定對音樂研究的非常透徹,但是他知道音樂的原理是什麼,又或者是了解一個樂器應該如何彈奏出一首歌曲一樣。我們且不說學樂器的人都能彈出一首好的曲子,但是起碼他是懂那麼一些音樂原理的。那麼學心理學的人也是一樣的,也許他們通過閱讀一些書籍或者是上過相關的課程了解到人在做某件事情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現象,但是能不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狀態當中那就因人而異了。有些人可能了解一些理論上的知識,但是他們並不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理論應用在具體每一個人身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就像彈奏一曲悲傷的曲子,如果你沒有經歷過悲傷,你的生活永遠都是快樂的,那麼你就沒有辦法很好地演繹出這種悲傷的情緒出來。學心理學的人也是一樣的,並不是每一個學習心理學的人都能夠從中悟到什麼,更不要說他們跟普通人之間有什麼區別了。其實學習心理學是可以更好地讓你了解到人性當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不管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還是在工作上、生意場上或者是人際關係處理上都可以運用一些巧妙的心理學知識去更好的處理在這些情景當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端出現。


研究心理學的人,肯定和普通人不一樣,也必須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呢?有以下特徵:

1.放下的功夫要有。用練武人的話說,一看就是練過的。遇到事情的時候,比普通人要定一些。說白了就是,恐懼少一些,貪慾少一些。比如,普通人遇到恐嚇的時候,或者利益被侵佔的時候,會方寸大亂,而心學者要穩一些。

2.思維綁架少一些。預判少一些,隨機而應的感覺比普通人好一些。其實,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功夫。遇事能多調查,「現場有神靈」,沒事也不瞎想。比如:普通人經常是,一個好消息就讓其想入非非,一個壞消息就其焦慮的要命,而心學者會定一些。

3.覺察的習慣。心明眼亮是一種理想狀態,我們都是普通人,只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怎麼拂拭呢?覺察。無論是情緒變化,還是思維活動,總之能夠覺察到自己在幹什麼,看著,就很足夠了。

4.決策之先,是良知判斷。而後才是邏輯分析,利弊選擇。這也是心學者與普通人的重大區別。稻盛和夫在決策是否要做某個生意時,反覆拷問自己,發心是否純善,這便是典範案例。

5.心學者骨子裡肯定有平等,自由,獨立的精神。此處不用多講,明者自明。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普通人 | 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