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兵馬俑沒被發現之前難道沒人知道他的存在嗎?


早期確實沒人知道,也猜想不到始皇帝會有如此恢弘的大手筆,營建這樣壯闊的地下儀仗軍陣。

兵馬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屬於陪葬坑。始皇的墳墓是那座像山包的一樣封土堆,封土堆的地下才是始皇帝「沉睡」的地宮。

兵馬俑坑是1974被當地村民打井時無意間發現,那時候還是生產隊時期,隊長帶著大伙兒挖井,不斷挖到地下堅硬的夯土層,當挖到深度約3米的時候,又出現一些殘碎的陶片,於是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各種猜測,文物考古部分隨即展開了探測發掘,就這樣震驚世界的兵馬俑問世了。

西安古稱長安,是歷代十幾朝古都,人們也都知道咸陽周邊的山頭上到處是皇家陵園,地下埋葬著各朝各代的皇帝、皇后、王侯將相,可以說西安遍地是寶。

我國自從1956年北京十三陵定陵被歷史學家郭沫若及相關人等主張發掘後,從此不再提倡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裡涉及到許多原因,如科學保護技術、倫理道德、文化遺產傳承等等。所以現如今考古所發掘的古墓大多是為工地施工碰巧挖到收拾殘局,或古墓被盜掘後保護搶救性發掘。

如今科學進步了,考古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國依然不提倡主動發掘古墓,只會保護搶救、側面研究。秦始皇地宮大至結構目前也有了一定掌握和了解。司馬遷《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根據以上內容做出過勘探研究,有些已被證實,如三層泉水的深度,地下的水銀汞含量。據目前所了解情況,其實發掘完全沒有問題,問題還是國家不提倡發掘,也沒有人願意主張去發掘。一是不想背負掘人祖墳的罵名,二是國家政策不允許。至於已被發現遭到破壞的古遺址、古墓,考古工作者有義務對其進行保護髮掘,展示於世人,讓世人了解古人文明。否則,便會成全盜墓賊,大量的中華文物,祖宗留下的東西會被判賣流失到海外!豈不痛惜?


唔,順著說吧。

【對兵馬俑存在的理解】

史學家和考古人員是一直知道兵馬俑存在的。在《史記》中,有對秦始皇陵和陪葬兵俑的描寫。「高祖本紀」中還記載了項羽破壞帝陵,損壞了陪葬人俑。

作為陪葬物品,人俑是一定會有的,這個可以確認,兵馬俑的發現也是隨著秦始皇陵的發現而揭開的。

【為啥是村民發現,考古人員在做啥】

1974年這個年份很有趣,不好多說,但有這麼幾點可以提提。

1、成建制的考古人員是必須建立在穩定的時局下。建國之前,到處打仗,建國後,又有一些亂子,直到這個年份,才有考古人員抽出人手和精力來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

2、考古這行,人少錢少工作累,能幹這個的人那都是憑著愛啊。。人不多,就沒法鋪天蓋地去找陵。村民打井發現兵馬俑,有一定的運氣成分。許多大型遺迹的發掘也都是這樣,村民無意發現遺迹,然後考古發掘隊就去進一步發掘。

【如果當時沒發現,是否會一直長埋】

理應不會。

因為史書里對秦始皇陵的描述很詳盡,包括選址,包括構造。隨著考古這行人越來越多,必定會有專人對地理變遷進行研究,從而推斷出陵墓和人俑所在。

兵馬俑二號坑的發掘,就是考古工作者對一號坑和皇陵位置,做出定向勘探,從而發現的。


謝邀。

首先,廣義上的「兵馬俑」就是做成軍隊形狀的陶俑,這個從先秦開始就是很普遍的陪葬物品,並非秦始皇專屬。秦始皇兵馬俑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兵馬俑規模大,威武雄壯,畢竟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嘛。

所以,「秦始皇墓中有兵馬俑」這事兒其實壓根不是什麼秘密。因為當時大部分的君王將相墓地里都會有兵馬俑。

此外,現在的考古認為,秦始皇死後三年,項羽帶兵打進咸陽,挖掘了秦始皇部分陵墓,兵馬俑有一些就被項羽給毀了。所以,這事兒當然算不上秘密。

只不過,隨著項羽破壞關中,在此後的近兩千年里,西安又遭受了多次兵火戰亂。秦朝時候的文物古迹早已破壞殆盡。所以,秦始皇當初的兵馬俑到底還有沒有剩下的,具體又在哪裡,這些確實漸漸沒人記得了。從這個角度上說,村民打井確實是震驚世界。

不過,想像下,就算那時候沒有發現,隨著之後文化工作逐漸發展,西安這一片不被逐漸開掘是不可能的。最多晚幾十年,還是會重見天日。


釆訪過秦始皇陵管理部門和發現人代表,也曾問過類似問題,但答案卻不甚了了,被釆訪人好象都害怕似的,不肯吐實情,讓人云里霧里。

從被釆訪者比較一致的回答是,某村幾個人打井找水,無意中發現兵馬俑。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時進行「搶救性發掘」,遂成今天的兵馬俑陣。對於這種溥衍了事之詞很難接受,於是一個個問題令他們汗流浹背: 秦皇陵早己列入國務院第一批重點保護範圍,為什麼允許農民在保護區內打井?發現了兵馬俑還給獎勵?國家早已明令不準動秦陵,一口井填埋並不困難,為何要借「搶救性」大肆發掘?有請示報告中科院和國務院嗎?

事後,與考古人員熟悉了才得知,陝西人「都知道這個大寶貝」,只是沒借口不好動。碰巧,幾個農民在不是嚴格保護區的地方打了井。於是,有了大規模發掘的借口了。於是,邊發掘邊申報。


當然是知道的,雖然史書鮮有記載,但是在民間流傳了很多故事。我就是當地人,給你講幾件當地流傳的故事。

1、明朝崇禎年間,李自成在西安建國,之後率軍攻打北京。因為戰火連綿,驪山腳下聚集了很多難民,西楊村僅有的一口水井已不能滿足日常用水,村民在打井時就已經發現過秦俑。但是因為封建迷信,當時大家都以為是妖怪,期間還有勇敢的大漢下井斬妖,因為兵俑都是陶制,刀砍不入,水浸不透,大漢被嚇得不輕。之後村裡一位老秀才翻遍典籍,已「不宜動土」為由填了此井。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初七,民於村外掘井,三日,乃水出。是夜,則水失而不得倒桶。眾人見狀,無不稱奇,一後生持刀而下,隨恐嚎而昏厥。薑湯灌之,後生乃不知井下何者也。另有壯士提刀復入其井,壁塌,見一怪物如真人,咄咄作噬人狀。士駭極,舉刀砍之。怪物仍不倒。村人聞呼將士提出,士乃久昏不醒。吾聞之,告不宜動土也。復平之。嗚呼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滋生,是以記之,以醒後世者也。

2、清宣統年間,下和村有一個老人去世後,在村民為他挖墓時,挖出來了一個陶俑。當時有資歷的老人看了以後認為是不祥之兆。因為自古墓穴講究風水,在自己祖先的墓穴里挖出面目猙獰的怪物會禍及子孫。之後他們填平了墓穴重新選了一處地方挖墓下葬。這在之後兵馬俑的挖掘過程中得到了證實,確實有十幾處墓穴已穿入俑坑。

3、1932年軍閥混戰時期,農民在掘地中挖出了一個跪坐式的陶俑,但是由於戰亂這尊陶俑很快下落不明。據推測,可能被後來逃往台灣的國民黨軍隊帶走 。

4、1948年,農民挖掘出兩件陶俑,被臨潼縣文化館收藏。

5、1946年《陝西日報》刊登一條消息:

臨潼出土秦代陶俑

最近在臨潼秦始皇陵附近又發現秦代陶俑一個。是在焦家村西南約150米處,今年4月,群眾在整理棉花地時,距地面約一米深處發現的,為一跪式女俑,這一陶俑比解放前發現的兩俑更為完整。頭髮、衣紋清晰可見,神態幽靜大方,栩栩如生。現文物保護存在臨潼縣文化館內。

這是秦俑被埋葬2000餘年第一次官方的文字報道。

之後就是1974年3月楊志發等人在打井時一撅頭驚醒了沉睡了兩千餘年的兵馬俑軍陣。

此後還發生了很多故事,因為離題暫且按下不表。

為您分享古代歷史智慧,歡迎關注。


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千年未挖,伴隨著的傳說更加讓人嚮往,或許這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好奇,秦始皇陵中到底是什麼?沒有一個人挖開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講究一個「入土為安」,就是無論一個人生前犯了多大的過錯,從他死的那一刻起,一切了斷蓋棺定論。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掘墓鞭屍,就是吳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鞭屍,吳子胥也是因為此事被後人詬病一生,在他之後,歷史上基本沒有掘墓鞭屍的事情發生了。

其次,中國自古有一個古訓,那就是「盛世不挖陵」。說是迷信也好,說是文化也罷,秦始皇陵,就這樣奇蹟般地被保存到了現在。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古代是有職業盜墓賊的,那些盜墓賊不會盯著秦始皇陵嗎?那真是不好意思,或許秦始皇陵太過詭異,又或許是位置過於難找。

直到1974年3月29日,當幾位農民一鋤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秦始皇陵唯一被發現挖掘的痕迹,只有兩條溝,據說,是當年楚霸王留下的,真正的秦始皇陵在目前看來從未開啟過。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秦始皇陵在1974年重見天日後,為何也未曾開啟呢?

上個世紀50年代明代,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打開的一剎那,五彩斑斕的絲綢品瞬間失色,這個慘重的教訓,成為了新中國從此不再允許發掘帝王陵寢的一個重要原因。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發掘聞名於世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室,數量巨大、種類眾多的紡織品和竹簡帛書,也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現場保護技術,出土時光亮新鮮,出土後迅速的氧化、變色、變質、變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裡面的科技問題,在此我就不做贅述了,我們只要知道依著目前的科技條件,一旦打開陵寢中的各類陪葬品,將在一瞬間灰飛煙滅,即使有幸保留下來,也會失去原有的研究價值。

根據前面的教訓,試想開挖秦始皇陵墓,必然需要一個大於秦始皇陵墓的巨型無氧環境。這裡先科普一下秦始皇陵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其次,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地下陵寢中,以水銀象徵百川江河,一旦水銀泄露,其污染程度,不下於核爆炸。為了防止汞泄漏,必須在無氧環境中,深入地下水源層,抽光真空區域的地下水源,同時在真空環境中進行作業。

這相當於在地球上建造另一個星球的環境。還能開?另外,秦始皇陵,一旦打開必然會是耗費數年的工作。

雨季來臨時,為了防水要搭建一個棚子,把考古工地罩起來防水。那麼問題又來了,要在地面上建一個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間還不能有柱子。因為打樁立柱子,會影響地下墓室地宮的結構,跨度幾百上千米也是難以完成的巨大工程。

當今科技水平遠遠不足以支撐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或許很多人都知道,當年兵馬俑最開始其實都是彩俑,一出土和氧氣發生反應,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兵馬俑占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如果冒然開挖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另外,中國的考古田野發掘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主動挖掘,這一類大多是學術比較燒錢。

另一種挖掘是被動型的,就是不得已而為之。

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大多數考古人對考古發掘持有的態度都很一致。地下保存的文物和遺迹,能不動就不要動,這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方式。

秦始皇陵中會有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文物的價值。不言而喻,眾所周知,中國進入信史時代的時間點是西周。秦朝之前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今流傳下來的資料太過稀少。只知道從炎黃開始,到春秋戰國,經歷了上千年。

但在秦朝這個時期,在信奉上與夏商周還是比較相似的。在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的文化經歷了很大的發展。打開秦始皇陵,我們會不會遇到一些顛覆人類已有知識結構的東西呢?

「焚書坑儒」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災難,先秦諸多文化技藝被毀,而秦始皇陵成為解密先秦文化的關鍵,是追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一處地方。而且,在秦始皇陵中,會不會有一些遺失的文明呢?

舉個例子,秦朝之前的青銅器製作很多東西即使運用現代的技術都搞不定,打開秦始皇陵,我們會不會遇到一些顛覆人類由知識結構的東西呢?

但是歸根結底,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測。或許經過千年的演變秦始皇陵早已是空空如也不復存在了,甚至這連秦始皇陵都不是。毋庸置疑,很多人都想打開聽說你或為名,或為利。可能僅僅是滿足自身的好奇。但是有一個觀點,希望這些人可以深深思考。

秦始皇陵,正因為她沒被發掘才是秦始皇陵。它一旦挖開了,或許也只是一個龐大的實驗室罷了,這就是秦始皇陵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也會一直令人關注。


1、當時建造兵馬俑的工匠,幾乎全部被殺死在皇陵內滅口,沒有知情者。即使有個別倖存者,因為皇陵工程極為浩大,也不可能知曉工程的全貌,最多知道其中某一部分而已。

2、項羽攻入咸陽後,火焚宮室及皇陵,兵馬俑的兵器被奪走,身體被損壞。當時的兵馬俑只不過是一片遍布陶片的廢墟而已,甚至比不上阿房宮的廢墟吸引人。

3、太史公的史書上對兵馬俑有過記載。寥寥幾筆而已。加之坑中除陶俑外,無其他珍貴之物,很難吸引史學家和盜墓者的興趣和注意。

以上幾點,機緣巧合的將世界第八奇蹟留存到了現在。


剛去了兵馬俑,裡面有介紹說正史中從無記載。在引起重視那次發現之前也屢曾挖出,但只當作一般古代瓦當處理。


沒人知道兵馬俑,這有什麼可好奇的?因為,所有知道的人都死完了!不是工程完成後被殺完了,就是在歷史過程中悉數死盡了。在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歷史過程中,有誰會吃飽了撐的去關心那墳墓之事?又有哪個人,會象今天將一切都視為財富的人那樣,到處開墳掘墓以為炫耀利益?只有今天無能的人,才會對所謂的墳墓文化,情有獨鍾!今天的人,喜好掘墳刨墓以鍾情醉心,今天的墳墓展現與觀賞遊覽,無不都在昭彰黃泉路上相擁而行的熱鬧景觀。


說實在,不是很喜歡考古。為什麼呢?考古,說白了是一種破壞。是,只有通過考古,才能發展一些歷史的真相,發現古代燦爛的文明。可是,破壞是真的。除非必要,為什麼一定要破壞原有的樣子。挖出來的東西除了放在博物館裡,毫無用處。滿足「研究人員」好奇心,功利心。埃及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好好一個帝王谷,挖的亂七八糟,大部分木乃伊又都在外國的博物館。法老們的來世夢想破滅了,軀體也被破壞了。三千年人家在地下宮殿好好的,非弄出來。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