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在稱呼某人時,喜歡在姓前加一個『老』字?


人老了,男人自謙為「老朽」、「老夫」;女人則自稱為「老身」、「老婦」。

尊老者:後輩尊稱為「老人家」、「老太爺」、「老爺子」、「老前輩」、「老太太」「老婆婆」、「老太婆」。

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往往在姓後加一個老字,稱為「張老」、「王老」、「李老」等,以示尊重。

不尊敬老人者,稱老年人為「老頭兒」、「老兒」、「 老妖怪」、「老妖精」,謂其「老不識像」、「老氣橫秋」、,「老奸巨猾」、「老謀深算」、「老牛破車」,「老而無用」矣!不服老者,便以「老當益壯」、「老馬識途」、「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而自勉。

但漢字中的老字,並非僅指年老,其用法頗多,讓人頗感漢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少用法不乏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蜀方言中老的用法,既形象,又生動;既幽默,又睿智。

中國人喜歡稱妻子為老婆,並非說妻子老了;成都人喜歡稱老婆為老娘兒,尤其是年輕人,往往有表示自己很成熟的意思;東北人喜歡用老字,如老舅、老姐、老妹等,並不表示老,而代表親切。江西人喜歡稱「老表」,成為對男性習慣稱謂。四川人稱「連襟」為「老挑」,尤為形象。

用老字稱呼他人,是中國的一特色。西方人習慣直呼其名而非其姓,表示親切,連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也覺可親。如在其姓前加「先生」,只表尊重,但交往不深。只有直呼其名,才表關係密切,有親切感;中國人不同,對年紀相若者,往往在姓前加「老」字,如「老張」、「老王」、「老李」,並非說別人老,而有『老朋友』之意。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文化 | 日常 | 新浪愛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