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父母沒有感情只剩義務,正常嗎?


這樣情況對於正常家庭來說,是不能理解,不可思議的事。對非正常家庭來說,就是正常現象。

我認識這樣一對母子。母親70多歲,身體健康能自理,住在養老院。兒子50歲,每月給母親交一次生活費,順便帶點零食。放下東西就站在門口,和母親說兩句話。你需要什麼,下次給你帶來。母親告訴他需要帶的東西,或者不缺東西不用帶。聽完,兒子扭頭就走。母親邀請他坐下聊天,他以我沒有時間,或者還有事推託。看得岀母子關係很冷,兒子純粹在盡義務。

母親有次主動和我說起母子關係成今天的狀態。是因為兒子和奶奶一起長大的。一直到奶奶去世。母親決定住養老院,將房子和退休的工資卡都給兒子,母子關係也沒有能緩和親近。是他奶奶重男輕女把兒子給攏過去,到現在跟我一點都不親。兒子下面又有三個女兒。我要上班還要帶三個孩子,實在是顧不上過來。他奶奶家的生活水平比我這強多了。他就是和我不親。言語中透露出無奈和不解。儘管三個女兒對她非常孝順,也不能彌補對兒子的遺憾。

平常大家所說的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血緣關係無法改變,感情卻要靠互動培養起來,這個就是日久生情。

兒子這種表現是習得性無助。他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愛,沒有學習到如何正確的愛別人。他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無法將愛傳遞給你別人。他缺乏愛和被愛的能力。他做為成年人,非常清楚要愛母親,關心母親。但他沒有能力去愛,更無法和母親親近。所以不能用道德標準評論指責兒子。因為他有感恩之心,懂得盡義務。親疏只能隨緣了。

這個讓我想到農村許多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將孩子留在老家。自己外出打工掙錢。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孩子。一年甚至幾年回家一次。孩子表現出來疏離感讓父母傷心。但為掙錢養家糊口,無奈接受這個事實。但也有一些父母圖自己輕鬆快活,活的自由自在。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圖一時的享受。

愛的作用是相互的。養育的過程是艱辛的。爺爺奶奶由於自身條件限制,無法很好全面的照顧孩子,更無法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缺失。這個是無法彌補的損壞。你沒有盡到養育的義務和感情培養,很難想像孩子對你盡孝道和你親近。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孝順,就要關愛孩子,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一家人就會和諧幸福!

雖然說愛是相互的,但無論何種情況也必須的照顧好父母。從人性的角度來說,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要給兒女做個孝順的榜樣!

作者:陳曉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婚姻家庭與女性心理學主任)

李瑞鳳(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


之前我們在心理諮詢行業里接到很多的個案來訪,親子關係中斷,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家庭問題。不僅有孩子覺得對父母沒有感情,很多父母也覺得無法和自己的孩子親近,不知道如何親近等。背後的根源大多可以追溯到父母自身的原生家庭,他們沒有從自己的父母身上獲取「如何正確的去愛人」,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也無法順利自然的向下一代傳遞本能的愛,這個現象其實很普遍。有的孩子比較幸運,敏感,能夠捕捉到父母封閉的愛,會主動去感化父母,有的孩子不是那麼敏感,接受到的愛不那麼熱烈,他反饋給父母的也很少。

之前在《四大名助》里,有個男孩子因父母離異,性情乖張,在現場表現得非常叛逆,不分場合的見人就懟,尤其對他的親生父親,就像看到仇人一樣,沒有絲毫憐憫。儘管他的父親頻頻向他伸手,請求和兒子重建關係,都沒有結果。在主持人的細細追問之下,才了解到他成長的環境,父母的離異,父親多年角色的缺失,都給了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所有的叛逆和對生命的漠視,都來自於內在匱乏多年的無助感,無望感。他深深覺得這一切都是父母親造成的,但他察覺不到。也不想原諒,不想和父親鏈接上。

很多父母為了生活,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無法給到孩子想像中那麼完美的陪伴和愛,所以親子關係一直都是心理諮詢里除了兩性問題之後,一個比較突出的療愈主題。

對父母沒有感情,談不上正不正常,如果對你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我們可以說,親疏隨緣。如果你覺得這讓你感到困擾,對你的生活產生了實質的影響,甚至只是單純的讓你不快樂,那麼它就是一個「不那麼正常」的表現,你可以尋求一些機構,和一些導師聊聊天,打開心扉,看看真相是怎樣的。和父母的關係回到了正軌,你的生活會大有不同。希望這樣的回答,能夠幫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我想不管是任何情況,都有其合理性,因為不管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子,都是有原因的。對父母沒有感情只剩義務,我想我們要去看的並不是這正不正常,而是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這樣。從社會道德的角度來說,對父母沒有感情只有義務,聽起來好像蠻大逆不道的,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似乎又不難去理解。假如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對他也是只有義務而沒有情感,那麼憑什麼長大了之後這個人對父母也只有義務沒有情感就是大逆不道的呢?當然,我更願意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每一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感情的,我也願意相信這些感情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想重要的並不是客觀存在著什麼,而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什麼。如果父母是不善於表達情感的,那麼也許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很少聽到父母向自己表達情感,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相比於其他人來說,也會更多地可能不太會表達情感。那也許他就會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對父母沒有感情只剩義務,正常嗎?」可是啊,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情感的需求,每個孩子不管嘴上說著有多恨父母或者對父母多麼沒有感情,內心裡至少是希望或者曾經希望能夠和父母有情感聯繫的。後來,也許是失望的多了,或者情感被壓抑了,所以才會體會不到自己的情感。而且,如果真的沒有情感的話,事實上,義務都是不想要去盡的。答者:暖心理諮詢師林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曾經我對我的父親也是這樣的一些狀態,總以為他是一個浪子,但當我長大了,我知道他這麼多年一直以他的方式默默的付出,不是不愛你,只是他的愛不在字裡行間全在行動間,所以你需要去發現他們愛的體現方式,然後去適應這個溫度。也許有一天當你作為家長的時候,他們的愛你就全明白了,因為人只有做過才能理解深刻,到那個時候你變明白你的愛其實也很深沉,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因為你還知道義務,就說明你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推薦閱讀:

TAG:孝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