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麼心理?


我就是這樣的人,怎麼說呢,這種性格也沒有給我帶來很多社交障礙以及麻煩。

並且我通過不斷地成長也稍稍改變了很多吧,也接納了這樣的自己。首先呢,性格並沒有對錯。我小的時候在班上不喜歡說話,也不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打鬧,你知道學校裡面都是結群行動,吃飯啊甚至上廁所都會一起走,我就屬於那種"朋友很少"有時會獨自一人的。

那個時候老師管我叫"文靜",父母親戚說"這孩子太內向不好"有時會單獨找時間"教育"我,平時說話也不露痕迹地又提到這個問題上,我聽的最多的就是"你這樣在社會上混不下去"

我承認父母確實對我做了不好的指導,導致很久之後我才意識到這根本不是錯。後面我知道歷史上很多人都是內向性格。

像牛頓,愛因斯坦,肖邦……如果你去研究的話,內向者在創作,藝術,科研方面有著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優勢。內向者的獨特性是:獨處,深思後行,深度,專註度。

那你問我是什麼心理?我並沒有感覺自己被孤立,只是我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我是個典型的內向者,但是我也非常健談,為什麼面對陌生人反而看上去"內向"呢?

多數情況下那是我懶得談,交談需要花費很多精力,而且又不清楚對方的的愛好領域,一些有的沒的敷衍打破尷尬氣氛的交談就算了。

當然後面我自己也曾逼迫自己去做一些"外向者"做的事情,與陌生人搭訕,進出各種聚會,參加活動與他人打交道,一段時間後我有明顯的感覺自己有變化,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變成"外向者"

相反我喜歡這種獨立思考,沉默的狀態。我仍然需要很多私人空間。我對熟悉的人仍然能毫無拘束,展現自己。


如果你隨便找個人,問他「你認為自己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70%的人會回答內向。

而回答內向的人當中,有50%的人就屬於「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這一情況。

這種情況的人原因如下:

1、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是老實人,平時與人交往不主動、不熱情,但實際上卻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這一類的父母不是很外向,但是很樂觀,對生活很知足,不勉強別人。但人際交往能力一般,不擅長跟人套近乎,更不擅長拉關係走後門。

在這類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是樂觀開朗的,但人際交往模式來自於父母,並非內向,而是待人接物本就如此。

2、不自信

這類人並非都是底層人士,有些甚至很優秀。但再優秀的人,也不可能樣樣都很好,總歸會有某些地方比不上別人。而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對此卻無法容忍,總認為自己還不夠優秀。當面對陌生人時,既怕對方一眼看穿自己,了解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之處,又怕自己行動不小心露出馬腳,縮手縮腳放不開。而在熟人面前,每個熟人都了解他的狀況,他也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強,因此不會拘謹。

當然也確實有一些自卑者,他們或者家庭貧困,覺得自己跟別人不是同一層面;或者出自單親家庭,覺得被人看不起;或者學習、工作、外形沒有一樣拿得出手;或者曾經有心理陰影;或者成長過程中遇到過心理創傷;他們自感自己是底層人士,沒辦法與人正常交流。

但是他們的熟人群體要麼就是親戚家人,要麼就是同事朋友,往往跟他是同一階層的人。在這些人中他沒有自卑感,自然就不會拘束。

3、悶騷型性格

有一類人 ,聰明幽默,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外表高冷,看似不好交往,其實很悶騷,且智商較高。這類人也是陌生人面前高冷,熟人面前悶騷。


我一下子想起了人生中第一次喜歡的那個男生,也是第一次暗戀,奇妙的還是一見鍾情。作為插班生的他一走進我們教室,我的心隨之悸動,經常偷瞄他,然後自己偷著樂。

不過到現在我也沒搞清楚到底喜歡他什麼。

我們兩個很少說話,他也是那種外冷內熱的人,我融不進他的圈子,自然感受不到他陽光燦爛的那一面。

在我面前的他,永遠是那個單手推著自行車,一個人酷酷的走出校門的帥男生。

現在想來,記憶里的那位應該是耍帥的典範,故意在人前保持神秘感,人後則是一個熱情活潑的青少年。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裝高冷范可是青春期吸引異性目光的有效方式。

直到現在偶爾花痴的「中年少女」們仍然覺得高冷型男很有魅力。

而剩下的那些估計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不敢在陌生人面前過多表現自己,只有與自己熟悉的人或者在熟悉的環境里才「放飛自我」。

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甚至到大學畢業我都沒怎麼跟男生多說過話,和異性接觸更是不多。

在大學裡,與男同學一起吃飯我都可能緊張的掉筷子!等回到宿舍,我則是一個傻裡傻氣、活潑快樂的逗比,我的「仰天大笑」可能會響徹整個樓道。

其實我也懂得太內向不好,容易錯失很多機會,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對於從事服務行業的我來說,太內向工作更成了我的很大的挑戰。

後來,一個人遠在異鄉,在一個「男人當牲口用,女人當男人用」的單位,我迅速被改變成一個「女漢子」。第一次面對旅客誤解的時候只能自己偷偷的抹眼淚,一次次後等再有人不守規矩的時候,我敢一個人把一個大男人「強拉硬拽」回來。

這其中的過程有多艱辛,心裡多麼苦楚也只有自己知道。

內向的人是幸運的,生活沒有強迫他去改變,在熟悉的人面前或者在自己的小世界繼續怡然自樂也是一種小確幸。

工作之外,我也還會面對陌生人很「呆萌」,不知所措的時候也很多,也很享受自己跟閨蜜、朋友的歡樂的「插科打諢」。

不過,生活總會給我們一些為難和磨鍊,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當然,性格並不能決定全部。

內向的人更容易沉下心來鑽研,不善交際的我,也穩下心來學習業務知識,後來也慢慢能在單位獨當一面,我很欣慰,也是因為我熱愛我的工作,願意付多更多的努力。

我相信一個人前內向,人後有點「神經質」的人心裡也蘊含著巨大的能量,等我們觸及到他所擅長的領域時,他同樣可以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這也是他魅力四射的時候!


我是林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成為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華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在遠古時代,人類身處在原始的原野上或森林裡,四處充滿著危機,長久的演變,讓人們學會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了大腦的邊緣系統上,甚至成為人類的反射動作。

也就是在陌生的環境中,人會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保持安靜和警惕,仔細觀察,從外表來看,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內向。這時,他其實正經歷著複雜的心理過程,用各個高敏度的感覺器官探測周遭所有的資訊,大腦迅速地分析這些信息背後的涵義,除非他覺得安全,否則他會持續觀察和分析,繼續保持他的內向狀態。

而當他處於熟悉的環境中時,因為他已經充分掌握了此環境中的大部分資訊,於是就有了安全感,就能比較放鬆自在地行事,展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向的樣子:活潑、反應靈敏等。

日益複雜的社會結構形成另外一種危機四伏的生活叢林。當遇到陌生人,人的生物本能重新啟動了生物警戒系統,複雜的心理過程比以往更加複雜,要考慮的更多,不僅僅是「留下」還是「逃跑」,還有社會階層的問題,個人喜好的問題,能否爭取到同個陣營的問題等,擔心陌生人單以他的臨場反應給予不全面的評價。這些種種因素就會讓人在陌生人面前顯得內向的樣子。

在熟人面前,由於他已十分了解熟人的反應,可迅速應對他人的反應,他就能自由地表現自我,比較容易呈現無拘無束的狀態。

孔子云:「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由狀態,不再想像計較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需要怎麼表現給別人看,不受名利的約束,卻又不會違背規矩,這時身處何處無不自然。


作者簡介:

林珊

一位熱愛生活,親切溫暖的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諮詢領域:婚戀情感、情緒困擾、親子關係、社交職場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職場火鍋本人也是這樣的人。首先說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熟悉環境里外向,陌生環境下沉默,大多數普通人都是這樣的。成年人中的「自來熟」和「人來瘋」,還是少數人,幼兒除外。只有少數成年人,在各種環境下都能落落大方,心理素質極好,要麼是訓練的結果,要麼是天生的性格。那麼,到底是什麼心理呢?

先假設一個場景。假如你去參加朋友家裡的聚會,進屋之後,有兩種情景出現。第一,發現都是陌生人,朋友忙於招呼賓客,沒有時間引薦你。你是不是覺得很不自在?有可能索然無味,早早離開,離開後給朋友發個簡訊,「我有點急事先走了」。

第二,發現都是熟人,你立即和大家打招呼,很快融入歡樂的氣氛中了。遇到陌生環境里,只有少數心理素質好、性格開朗、熱愛交際的人,馬上去搭訕,自我介紹,收一堆名片,或加一圈微信了。

大多數人,其實都在等待主人的介紹,慢慢預熱,融入氛圍。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不自在,就提前走了。這個場景,基本概括了大多數人的狀態。每一位狀態,心理活動都是不同的。主要分為四個原因:

一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安全距離差異。有的安全距離的臨界值大,有的人小。比如,你和熟人,可以在0.5米接觸不覺得不舒服,但是陌生人接近0.8米就非常不舒服了。你到了陌生環境了,你的安全距離臨界值越大,你越覺得焦慮不安,所以,你採取了保守防禦的心態,當然,就不那麼愛說話了。

二是人際交往中的安全感敏感度不一樣。有的人在熟人面前口無遮攔,大大咧咧,安全感很高。一旦到了陌生環境,好像進入了「受限空間」,安全感大幅下降,生怕說錯了話,陌生人不能包容自己,或者得罪了陌生人。安全感低的時候,往往採取安全防衛的心理狀態。

三是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心理。有些人心理不自信,膽怯,羞澀,緊張,焦慮,在熟人面前,知道熟人了解自己,自己可是展示本色。但是遇到陌生人,不知道陌生人的底細,自己不自信,害怕別人瞧不起你,那麼,保持謹慎,不讓陌生人看穿自己。歸根到底,是對自己不自信。自信的人,心理強大,到陌生環境,也不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甚至還覺得我在陌生環境,更自豪,更可以忽悠,我是最棒的。

四是沒有啥心理,就是慢熱型人格。有的人,是自來熟、人來瘋,還有一些人就是慢熱型。不是安全距離的問題,也不是安全感的問題,更不是不自信的問題,就是性格上慢熱。心理加溫比較緩慢,一旦加溫到合適溫度,就打開了話匣子。


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每個人性格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也不同。主要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比如有的人在熟人面前很放得開,但在陌生人面前說話都不好意思,總是沉默不語,這樣的人性格本身就是內向的。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由於某些因素,比較自卑。在陌生人面前不太好意思表現。

而有很多人,在陌生人面前不是真的內向,只是慢熱。這樣的人只是不太主動和別人說話,但是只要別人和自己主動搭話就能打開話匣子。

還有些人在陌生人面前內向可能是故意的。比如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是自己因為什麼事情不想說話的時候,會故意表現出來,假裝自己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其實真實的性格不是這樣的。

那這種在陌生人面前內向的性格會好轉嗎?大多數人是可能改變的。其實這種在陌生人面前內向,在熟人面前外向的情況在很多學生身上常有發生。

有很多學生由於經常在學校里不怎麼和打人打交道,有時候被家長帶著去走親訪友或者是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不太愛說話,因此很多人就打趣說,怎麼孩子這麼內向不愛說話。

其實孩子的內心是很無奈的,不是不愛說話,是覺得沒有什麼話題。等孩子年紀增長一些了,這種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我記得我中學時期的時候經常被我爸批評,說我性格不好,不愛說話,不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以後工作了這樣的話肯定會吃虧的。我認為我爸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我一個學生實在不知道說啥。我覺得很委屈,因為我在學校,在同學面前都很活潑開朗,也沒有人說過我內向。

現在已經工作好幾年了,我的性格也確實改善了很多。即使在陌生面前,我也變得逐漸健談了起來。年齡增長了,生活經驗也會更加豐富。所以即使你現在在陌生人面前性格內向也不用太過擔心。

經歷的多了,膽子也就大了,懂得多了,和別人的話題也就多了。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以後的過程中性格外向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方便。

——END——

責任編輯|一二三你說撒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有小夥伴曾經給我們留言,描述了跟題主一樣的困惑: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外向的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自己不願意和社交場合中遇到的人主動聊天。後來我想了想,我很擔心會遇到那種尬聊的場景,兩個剛認識的人面面相覷;或者一群人聊得特開心,然後你一加入立馬冷場……想想都無法承受那種暴擊。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受,那麼很可能你也是個很容易感到「尷尬」的人。

傳說中的「尷尬症」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呢?它是由什麼引起的?來看一看你是不是也有以下這些尷尬?

陌生人面前的「尷尬感」從何而來?

尷尬,與內疚、羞恥等類似,都是人的一種情感。當體驗到尷尬時,人們會明顯的感覺到不適、覺得自己笨拙,通常也會有臉紅、出汗、坐立難安、結巴等生理與行為上的反應(Stolorow, 2013)。

學者Buss(1980)與Lewis(1991)認為,當人們感到「自己被評價」或「自己被暴露在外」時,尷尬感會產生。

你有過以下的「尷尬局面」嗎——


1. 因感到被別人評價而尷尬

例如:

● 在公開場合得到讚揚或批評

● 看見向自己迎面走來的人正在準備開口與自己交談,可自己張口就叫錯對方的名字

● 出門之後,發現自己的衣服上有一塊污漬/襪子上有破洞……

● 在眾目睽睽之下,突然跌倒/嚎啕大哭……

● 自己的另一半在公開場合下,做出了一些令人尷尬的舉動

……

都是「感到被評估」時的尷尬感。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會根據一些社會準則、行為規範,以及社會文化中對於每個角色身份的定位,對其他人的言談舉止做出一些積極或消極的評價(Cupach & Metts, 1992)。當我們聽到這些評價的時候,我們會把它們內化,進而形成了想像中的觀眾。

心理學家說,我們經常會把想像中的觀眾(也被稱作是「超我」)對我們的評價,認為是現實世界裡身邊人的眼光。也就是說,當我們與他人擦肩而過時,認為別人對我們產生的看法,其實只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想像。

儘管我們總覺得是他人在評價自己——「你這麼做,別人一定會覺得你很愚蠢」,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在評判自己(畢竟,別人並沒有那麼在意你)。

除了因為自己「被評價」而尷尬,也會因為「那些和我們有關係的人被評價了」而感到尷尬。例如孩子為父母的一些行為感到尷尬、父母為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尷尬、情人之間為對方的行為感到尷尬——這是因為你覺得他們和你的自我身份有關聯。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形有時也會使得我們對他人的積極評價的時候:當他人讚揚我們時,如果我們的內心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讚揚時,也會感到尷尬。

在和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經常遇到對方的「商業尬捧」或是直白的評判,比如「你很棒」、「你這樣做不太合適」等各種各樣的不可預測的評價,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尷尬的感覺,而與對方的不熟悉加大了這種「不可預測」性,所以我們更容易在陌生人面前感到慌張。

2. 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尷尬

身體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開場合表達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忽然來到不整潔的家中;都屬於自我暴露帶來的尷尬。

心理學家提出,尷尬是一種自我防禦,當人們不希望暴露自我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反應。具體來說就是,我們特別想要展示的那些東西不被「想像中的觀眾」所接受時,原本的表達的衝動就會被壓抑,進而產生尷尬感。當想像中的觀眾評價我們自己時,我們會感到尷尬,當有關暴露自己的願望被自己想像中的觀眾壓抑時,也會感到尷尬。

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犯尷尬病,這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因為父母最早肯定或否定我們的行為,我們因而漸漸形成了關於道德的感受。那些太過嚴苛的父母,則會讓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想像中的觀眾」的注視也就變得更加容易影響我們。

所以,那些被嚴苛的父母養育大的孩子,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很容易感到被評價/被針對/被挑剔等,而且負面感受居多,所以在和陌生人交往時會容易尷尬。

3. 因他人的尷尬而尷尬——共情尷尬

如果他人正處於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尷尬」的情境之中,或者當我們知道了他人的隱私、且這些隱私在我們看來是令人尷尬的,此時,我們就會「感同身受」對方的尷尬。因而,這種尷尬又被稱為「共情尷尬」,即我們會尷尬到他人所感受到的尷尬。不過,很有可能這種共情是一種偽共情。因為,這只是我們基於自己的標準斷定的尷尬,對方自己未必覺得尷尬。

看到別人的朋友圈,聽見朗誦腔,看到別人在公開場合出醜或恩愛,而感到尷尬,都屬於這一類。 題主可能覺得跟陌生人說話,對方容易尷尬,所以此時自己也會開始尷尬。

4. 尷尬只是為了掩飾我內心更可怕的感情

不僅如此,尷尬,還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具有自我防禦意義的「超級情感」(super affect)(Landauer, 1938)。超級情感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內心體驗到其它一些更令自己感到恐懼的情緒時,如低自尊感、羞恥或內疚,尷尬會作為一種防禦性的替代情緒出現(我們用尷尬這種情感代替了更可怕的感情)。幫助我們向自己和他人掩飾、壓抑那些令我們感到恐懼的情緒。


說到底,題主可能是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犯了這幾種類型的「尷尬症」,因為過於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過於容易共情,都可能是引發這樣的情況。而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卻不需要那麼多拘束,對彼此的交流模式也更加熟悉,不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感,也就不容易產生尷尬的感覺,進而更加放得開了。

怎麼樣,你也是這種人前「尷尬症」嗎?歡迎來評論區交流你的想法~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關注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你好

我們在沒修鍊好自己的心態和能量之前,會在陌生人面前不敢開口講話,會選擇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談。

那麼你看一下銷售的人,他們不管是陌生人還是熟人,都是可以自如表達的,因為他只要是個人就能跟對方聊上個把小時。

因為他是有目的的聊,比如說建立朋友圈,賣東西等等,因為他有這個動力,所以會使得他在跟人打交道時注意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他不是沒做好拒絕的準備,他是同時也做好了成單的準備。

那麼談話,溝通,演講都是訓練的結果。就比如說在KTV唱歌,第一次去可能會拘謹一些,比如你會唱歌,愛唱歌,但是當眾演唱會不敢,那麼你多次幾次,就敢了。那麼再去更大的舞台,比如說某些歌唱比賽,海選你可能不敢,但是你挑戰了一次,進入了初賽,你內心就更強大些了,過了初賽,再進入複賽,心理就更篤定了。

人都是這樣的,他超越了之前的挑戰,就突破了自己給自己設的限制性觀念,他會想到不是事情難所以我們不做,而是我們不做事情才難。那麼就會不斷強化這個意識,其實與陌生人打交道我們要知道與陌生人聊什麼,比如聊天氣,聊話題,等等都是可以的。

之前有一次在坐公交,發現司機在每上來一位乘客都會打招呼,我以為他們互相認識,可後來感覺不對啊,怎麼都認識呢?坐了這麼多年公交車,還沒發現有醬紫的司機呢!後來車啟動時,他又拿出一個播放器,邊聽邊唱,大王叫我來巡山,這麼活潑的人我得去接觸接觸,之後我倆差不多聊了一路。

後來我把這個事跟別人說以後,他們都說你知道嗎?乘客是不能與死機攀談的,我一想哦對,但是我忽然想但是那輛車上面沒有禁止與死機攀談那個條幅啊?!之後把大家樂的呀!

你活潑會吸引活潑的,你抑鬱會吸引抑鬱的,我們不敢跟陌生人聊天這是正常的,只是我們要知道,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會有需求,如果你和對方的需求一致,你是可以跟他說話的。

比如還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外賣小哥在晚上騎著摩托車送外賣到小區停了下來,估計他在找哪個樓,我正好回家,就主動問一聲哥你是在找哪號樓呢嗎?小哥說XX號在哪兒?我說在那兒,小哥說句謝謝啊,我說不客氣。

就這樣,快遞小哥能儘快送到外賣,等外賣的能早點吃到,我心理還挺高興,就只有你做出一點點努力就可以讓三個人受益。不知道你聽完我的故事會有怎樣的思考呢?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都有這種「陌生人面前很沉默,熟人面前很鬧騰」的表現。這其實主要是和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安全感有關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們大家都知道,熟人之間多數是知根知底,相互之間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在熟人面前我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做什麼,不能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因為心中有底所以無所顧忌而很放鬆,不會去擔心自己說錯話做錯事。自然而然表現得很活躍很外向了。

反之,對於陌生人我們很難在短期內了解對方的喜怒哀懼,就會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得體影響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與尊嚴不受到影響,我們情願讓別人覺得我們內向不愛交際,或者是社交恐懼。通過這種保持正常的社交距離的方式,我們可以很好的維護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形象,從而達到保護自己心裡安全感的目的!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些性格比較懦弱膽小而又特別善良的人,他們一般來說是不太會應付某種陌生環境中的出現的陌生情況。因此,由於對陌生人習性與喜怒的難測與未知感到無法駕馭,為了避免因自己應付不當帶來的麻煩而主動示以冷淡,希望藉此來迴避可能出現的人際衝突。從自我心理學角度來解釋這一象現,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防禦模式。

總之,當一個人這樣做時他唯一的目的一定是為了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這就是心理學術語「心理防禦機制」!

希望我的回復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蔣梅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熟人之間你有安全感了,放開了,也就開朗。陌生人面前,你有些自卑,想的多了,還是在意他人的態度和看法,要克服敏感心理。

其實陌生人不了解你,你正好可以隨意說,人家不了解你底細,你不是可以吹牛嗎?你想好的一面,自己想著不怕了,也就可以放開了。

而且陌生人之間,因為不熟悉,一般交流特別客氣,有禮貌,這都是有好處的地方。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就好了!

祝福!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