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為什麼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謝謝網友情義無涯的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朱棣怎麼篡位,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這個問題做一下梳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的2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被封王,封到各地,各守一方,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北平。而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成為皇帝的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病死了,他的長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為什麼會這樣呢?明太祖早有安排。在他主持制定《皇明祖訓》中,關於皇位繼承,明確規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兄終弟及。規定新皇登基,諸藩王各守邊藩,不得入朝,三年後,在朝廷內無奸惡的情況下,藩王依次輪流進京。

但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或領正兵討平。」這句話至關重要,朝廷內有奸惡,藩王可領兵征討。這就成了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依據。

因為建文帝在登基不久就削藩,矛頭直指各位藩王,燕王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第一個被削藩,廢為庶人,發往雲南。隨後,建文帝劍指燕王,任命新的北平布政使和兩個北平都指揮使,加強對燕王的防守,削弱其軍事實力。因為燕王的實力大,並沒有馬上被削藩。

隨後齊王、湘王、代王、岷王都被削藩,廢為庶人,被軟禁或發配,其中湘王舉家自焚。下一個目標就是燕王朱棣,他所面臨的就是被削被廢或被殺,所以他走上了反抗之路,最終登上皇位,這就是朱棣篡位當上皇帝的由來。

為什麼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原因在於他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做出了歷史功績。這方面的內容網友的回答已經很充分了,不再贅述。

鳴久的觀點不一定正確,讀者朋友有何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歡迎關注和探討。


朱棣當上皇帝的手段確實不光明,但後世更注重的是國家的治理,而不是誰當皇帝。在朱棣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所以後世將此稱為「永樂盛世」。

可見在這一點上,他算是個治國有方的好皇帝。

自朱棣上位以後,他改革政治機構,設立內閣制度,外征蒙古,收復安南,在南北多處設立行政機構,鞏固了南北邊防,還疏浚了大運河。

而如今家喻戶曉的鄭和下西洋也正是朱棣的貢獻,他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推動了中國外交的發展。此外,他還對對中國歷史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那就是《永樂大典》的誕生,這是對中華文化極大的保護和傳承。

總之,拋開朱棣的為人不說,在治國方面他確實做出了成績。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通過非正當渠道取得統治權,雖然象李世民弒兄逼父、明成祖起兵反侄奪位,都為當時尊崇儒家之道的士人所不恥,但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卻很高。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是雍正,雖然他的皇位不像傳說中的那麼邪乎,什麼更改康熙遺詔奪來的,但在「九龍奪嫡」過程中,還是四王爺的雍正可沒少干見不得人的事。

但是這三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卻為後世所公認,特別是前兩位唐太宗和明成祖,史學家更是不吝筆墨,大加褒獎。雍正皇帝雖然給士人留下的評分不高,但由於清朝歷史距今並不久,雍正朝發生的事件大都有據可查,現在的歷史學者和歷史愛好者對雍正在位期間的功績進行了考據,發現雍正被人抹黑的比較嚴重。

「得位不正」的皇帝之所以能得到後人比較高的評價,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能力突出。能在激烈的宮廷鬥爭中脫穎而出的皇子,絕不是省油的燈。古代中國的皇位繼承講求嫡長制,這主要是出於政權穩定交接的想法。但是嫡長制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為國家選擇一個能力最突出的人來統治,而且眾皇子中,有能力的如李世民這樣的並不服氣。所以歷朝歷代經常發生爭奪最高權力的宮廷政變,除了上面這幾個比較持久的統一王朝外,如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正統觀念遭到破壞,皇帝如走馬燈一樣,「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朱棣本是一個有能力的藩王,如果沒有建文帝急於削藩,他可能選擇做一個安份的王爺,並且還會替大明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倒也相安無事,只是時勢造成英雄,成就了他的一番帝業。

二、道德因素。明成祖稱帝雖然很多記載認為是他早有預謀,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是被逼的。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雖然說他對太子朱標未登基就死了,朱元璋卻立朱標兒子為帝有所不滿,但正統觀念讓他的不滿僅僅止於內心。畢竟明朝立國不久,搶奪侄子的皇位即不得人心,個人內心裡也感到不安。

所以朱棣登基後,道德上的愧疚感讓他不得不拚命工作,以成績來說明他的得位合理性和合法性。所以這幾個皇帝都是工作狂人,比一般的太平皇帝拚命多了。

三、文治武功突出。因為朱棣、李世民、雍正等人的能力和努力,在他們治下的國家,百姓相對富足、國力強大,皇帝個人文治武功突出。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七下西洋、修編《永樂大典》、開疆拓土,件件都是值得稱頌的大事,影響了明朝歷史的進程。雍正帝推行各種改革、西征平定青海叛亂,為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主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唐太宗就更不用說了,一個「貞觀之治」讓他名垂青史一千多年,至今我們還在津津樂道地回味唐朝。


自古通過非正常模式取得皇位的帝王很多,唐太宗李世民還在玄武門砍死了他親兄弟,逼著他老爹退位呢。

那誰敢說,李世民不是有道明君?

下面說說朱棣,朱棣或許是篡位。

但是當了皇帝之後,他就取得了話語權了。正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

這是咱們中國人的習慣,那就是歌頌勝利者。

朱棣當了皇帝,自然有人給唱讚歌,說好話。不是沒有黑朱棣的,只是當時黑朱棣的人,大多數都死了。

方孝孺不就罵過朱棣嗎?

牛叉你誅我九族!

朱棣,好我誅你十族!

敢罵街的都死了,誰還敢胡說八道?久而久之,黑朱棣的聲音自然就沒有了。

另外,朱棣作為大明第三位君主,其在位時間,表現出來的水平也確實很高。

首先,征伐蒙古。

雖然蒙古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但是他的北征確實客觀的消耗了草原的實力,為大明後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遷都北京。

不要以為遷都北京是個小事兒。他家老爺子活著的時候,就一直想遷都,可是愣是因為各種阻力,遷都就是實現不了。

如果大明不遷都北京,誰敢保證他268年的江山不草草的死掉?燕雲十六州不是那麼好守的。

第三,攻略安南,設安南布政使司。

這麼大的領土,算是開疆擴土了吧?要不是後人不給力,把那麼好的土地浪費了。那裡就算是種水稻,都夠中國人吃多少年的。

第四,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花費確實不少。但是諸位切莫忘了,對於大明卻開拓了眼界,知道除了大明有更廣闊的世界。而且下西洋之後,海貿自然是源源不斷。大明有海禁不假,但是大明百姓對外貿易卻從來沒有斷過。

第五,經營西域。

大明自建立起,彷彿就成了bug一般的存在。西域也被收了回來,咱們的朱四老闆,直接懟服對手,建立了哈密衛,將西域收入囊中。這個獲取西域的成本雖然不高,但是這份功績應該也不小吧。

第五,永樂大典。

盛世修書。盛世階段皇帝都是愛修書的。咱們的永樂大帝也不例外。解縉這個大才子也值得我們為他打call,儘管我也沒看過永樂大典,但是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這件事情是公認的。可惜,後代不給力,把這麼寶貝的東西給弄丟了不少。

上面這幾件事情,很多皇帝一輩子都做不成一件,他永樂帝一個人都做出來了?你說他屌不屌?

還有就是他做了一件我認為很解氣的事情,那就是折騰高麗的女人。

哎,想當初我輩先人,隨意玩弄高麗女性,而時至今日,我國的少女們天天喊歐巴,真的鬧心呢。

手打,無圖,無時間整理。求收藏,求打call。


看到這個題目中,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這二人都是通過篡位坐的龍椅,一個弒兄殺弟,一個殺侄奪位,雖得位不正,但瑕不掩瑜,在歷史的長河中依舊光芒萬丈,照耀著後來者!!

塵封在歷史殿堂中的那段歷史,打開記憶的閘門,畫面鋪面而來。朱棣舉起「清君側」的大旗,磨刀霍霍向侄子,期間過程血腥、暴力,這裡不再贅述,若想了解,出門左轉。今天跟大家探討朱棣是怎樣洗白並且成為千古一帝?

話說朱棣奪了侄子的江山後,心裡一直憋著口氣,老爹朱元璋憑什麼不選我,想我朱棣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我那文弱的侄子哪點比我強,我就要證明給你看,你當年的眼光是多差!

文治

永樂元年,命人編纂了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請注意這部巨著,使得許多失傳的書籍得以保存並從中輯錄出來,並且未刪除收錄的任何圖書,原汁原味,要知道這是多麼難得,清朝乾隆編纂的《四庫全書》,就打著文化的名義,干著流氓的事,凡事不利於統治的書籍統統銷毀。另一方面,派遣鄭和七下西洋,使中華文明傳播海外,萬國紛紛來朝。

武功

南京是老爹的大本營,不是我的,看著怪陌生,還是北京好,我的地盤,朱棣登基後即著手遷都事宜,終於在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一方面可天子守國門,加強北方防禦,就近控制東北地區,另一方面由北而南,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至此,朱棣五征蒙古,迫使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蒙古勢力進一步被削弱,邊境得到了長久安寧。為保持金甌完整,又南征交趾,使得數度脫離中華文明的交趾又重新融入。

如果說朱元璋勤勞治國三十載,使滿目凋敝的國家逐漸好轉,那麼朱棣窮畢生精力使國家重新成為盛世,他無愧於天地,壯哉斯人!


喜歡就關注我,三藏說史,與你一起做有趣的事。


生於亂世的朱棣,無愧於永樂大帝的名號!

永樂時期的明朝,無愧於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國!

李世民的榜樣在那裡,雖然二人套路不同,但皇位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是肯定的。

之所以成祖朱棣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在於他的成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自此開始

明朝在朱棣的統治下欣欣向榮,無論政治、軍事、文化發展都遙遙領先於世界

縱然有污點,又何妨呢?就算是豬頭三當皇帝也一樣會被稱頌


  • 污點——借口靖難奪天下

不多贅述,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雙方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擁兵百萬、掌握整個帝國人才軍隊儲備的政治白痴朱允炆

一隅之地、靠著忽悠寧王才擁有較強戰鬥力的拚命三郎朱棣

就是這麼個配置,朱允炆硬生生的失去了天下

朱棣有僥倖,朱允炆的白痴很大程度上「無私」的幫助了他的叔叔,但是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本事

就這樣,急不可待的朱棣登上了皇帝寶座,開始了他的傳奇統治

並為了名正言順和自我安慰,遷都至北京


  • 橫刀立馬——馬背上的皇帝

朱棣是生於戰亂,成長於亂世之中,所以對他來說,打仗就是家常便飯

此時的北元,已經被打的到處吃土了,好不容易撈了點土地,沒想著要跟朱老四搶地盤,只是希望能快樂的放放羊養養牛,吃口肉喝點酸奶啥的(如果有)

可朱老四是不會同意的,「還想吃肉?不把你打到土都吃不上,我就不姓朱」

就這樣,朱棣一共發動了五次對蒙古的征戰

是的,在位22年的時間裡,他對這個相鄰的老朋友里外一頓亂捶,北元算是徹底歇菜

這能征善戰的特點完全不輸吉思汗、忽必烈、蒙哥、托雷其中的任何一位!

不知這幾位大佬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子孫後代被打成這個樣子,是否會氣的跳起來


  • 工作狂——和老朱一樣,勤勤懇懇的老四

22年的時間,八千多個日日夜夜,朱棣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

古往今來但凡當皇帝的,總有勤政也總有懶政的

勤奮的朱棣以他爹朱元璋為榜樣

早晨很早就起床上班開晨會,到了中午就看書學習,下午繼續忙工作一直到晚上

終於累的半死不活的朱棣,選擇找人幫忙,內閣制度應運而生

雖然這一舉動被人批評為偷懶,但史書中也少見關於朱棣工作上的負面新聞

如他爹一般,他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對得起他爹打下的江山,也把它治理的足夠好

雖然不如他爹精力旺盛,但也有情可原,畢竟老朱同志從小干農活,身體素質真沒的說


  • 國際范——永樂大帝威名遠揚

作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皇帝(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從東南亞一直溜溜達達,甚至到過非洲

一路上,幫助國際友人處理國家戰亂,給貧窮的朋友送去人道主義關懷

永樂大帝的名字,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當然了,也是為了展現一下自己,不少蠻夷之國的君主前來覲見,竟然因為明朝環境太好,住的太舒服而不走了,甚至死後也要求葬在明朝

可見當時明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和文化開放水平

鄭和下西洋絕對是那個時代的大航海代表,船隊規模之大,不用過多去贅述

《明史》記載,鄭和寶船長超130米,寬達50餘米,赫赫有名的哥倫布聽到都會瑟瑟發抖,因為他發現南美洲的船隻跟這寶船比起來,就像是個救生筏

單憑當年出土過的船隻殘骸也可一窺究竟

長達十幾米將近二十米的長度,讓所有考古學家認定這必然是寶船的主桅杆,可最後的鑒定結果卻是,這根竟然只是寶船之上的一根船錨

  • 多才多藝——不負大帝之名

後世尊稱朱棣永樂大帝,不是沒有道理的

遷都北京,五伐蒙古,編修大典,疏通漕運,遠征安南,整頓吏治,建立內閣

實在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雖然他也心狠手辣,也不是個善茬

比如他爹認可的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和明朝第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都難逃一死

方孝孺是因為罵他燕賊並挑釁「有種滅我十族」

朱棣雖然不是那種會恐嚇你不讓你看到明天太陽的那種人,但他卻可以很有把握的保證明年的太陽一定會照到你的墳頭上

所以,方孝孺被滅十族(什麼概念,除了有血緣關係的,朋友、學生也難逃一死)

解縉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最終被埋在雪堆里活活凍死

這就是朱棣暴戾的一面


永樂大帝生於亂世,長在皇宮,年輕時封王守邊,卻在盛年時起兵造反

最終他從侄子的手中奪下了皇位

朱棣雖然弒君奪位,卻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永樂盛世

永樂時代的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關注頭條號


中國歷史上,幾個很有成就的皇帝,其實都是靠篡位當上的皇帝,除秦始皇外。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再有就是明成祖朱棣。

都是篡位,但篡位的方式不一樣,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人家是提著腦袋造反起家,歷經艱險,置之死地而後生。唐太祖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包括隋文帝楊廣,是靠政變起家,也是拿命來賭,十分險惡。

他們更懂得皇權的來之不易,所以就更珍惜皇權,做事也就很認真,很投入,因此也就都有很傲人的業績。史書上是按「千古帝王」這個規格蓋棺定論的。

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的登基既像是政變,也像是造反。他是打著「清君側」的大旗造反的,「清君側」的結果,是把那個「君(建文帝)」給清理了。

後世之所以對朱棣的評價很高,主要是一下幾個大的功勞:

第一,天子守國門,朱棣乾的一件大事,把帝都由南京遷到了北京,相當於把帝都變成了邊關,為什麼是這樣,看看地圖就知道。

但這件事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朱棣遷都是為了鞏固自己得之不正的帝位,因為北京是他做燕王時候的問封地,他的勢力都在北京,當然還有說為了吃口「韓國泡菜」。

但遷都的結果是,大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就成了事實,的確永樂一生多次出征漠北,把元朝殘餘勢力徹底給打趴下了。

第二,他主持了《永樂大典》的整理編纂,無論是最終深藏宮中還是大白於天下,《永樂大典》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

也有人說朱棣編纂整理《永樂大典》是開了大興"「文字獄」的先河,還有人說是為了清除對朱棣篡位的不利記載而進行的文化清理。

總之,《永樂大典》是編出來了,就在那裡,誰也否認不了。這就是功績。

第三,就是開創了明朝「大航海」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遠航之舉,開創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先河,無論是尋找「建文帝」的陰謀說,還是「詔示國威」的「自大說」都不能掩飾這個壯舉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一個皇帝,干一件流芳百世的事"就很了不起,朱棣幹了好幾件,後世對他評價高,很正常。

但是,朱棣也幹了一件對整個明朝不太好的事,那就是教太監識字,一幫沒文化的太監,最大的能耐也就是諂媚,但有文化的太監就厲害多了,王振,魏忠賢多厲害啊!如果沒有朱棣開此先河,宦官執掌權力就不可能了。

當然,朱棣的初衷肯定不是這個。


為什麼後代對於朱棣評價很高?

首先我們要理清一個概念,朱棣通過篡位當上皇帝,這件事情本身只能說明他的權力來源不正,但並不能說明他不是一個有本事的皇帝。事實上,朱棣通過篡位獲得皇位,還能夠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就說明了他的能力。至於他是否利欲熏心,是否對大臣苛刻,這都跟老百姓沒太多關係。一個對官員嚴酷的皇帝,並不代表著不能讓老百姓過好日子。

朱棣非常具有大局觀。他能夠洞察複雜的局勢。明朝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考慮到物資供給的方便。但是,朱元璋一生都沒有把蒙古草原的元朝余部消滅,蒙古也一直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正因為此,朱元璋才讓朱棣這樣的皇子駐守邊疆,防禦蒙古進攻。

朱棣本人在與蒙古的攻守之中也發現,明朝的軍隊很難打敗來無影去無蹤的蒙古鐵騎。於是,朱棣就選擇把都城從南京遷移到北京,把首都放到戰略防禦的前線,容易調集全國的資源來做好對北邊的防禦工作。如果不是這樣的調整,依靠明初的國家資源調配體制,很難撐得起北部邊疆的長期作戰。

其次,朱棣本身也是個非常勤奮的皇帝,是一個工作狂。他在位22年期間,8000多天里沒有一天好好休息過。每天都是凌晨起床上朝,中午去看書,下午就跟大臣們一起討論工作,晚上也是聽著大臣們的上奏睡過去。

朱棣還是一個有國際視野的皇帝。他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命令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這件事與傳統的、內陸性的中原王朝完全不同。以前的皇帝可能想都沒想過,派出船隊遠赴海外宣揚國威,永樂皇帝之後,也沒有皇帝做這樣的事情

永樂皇帝還做過很多大家不太熟悉的事情,比如說修建北京城、五次征討蒙古、疏通漕運、修《永樂大典》、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征討安南等等,都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後,朱棣又重新把明朝梳理了一遍,才交給自己的子孫。


首先,中國歷史上篡位的皇帝也不少,如楊堅篡了他外孫宇文闡的位,趙匡胤篡了他的老大柴榮的兒子柴宗訓的位等,可後世對他們的評價都是十分高的。再說說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出生於1360年,18歲封燕王,20歲到北平就藩,期間屢立戰功,曾降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活捉北元大將索林木帖兒,跟隨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藍玉進行摸魚兒大戰,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功臣,到了後來,他就發現北元屢次進犯邊界沒什麼大將可抵擋了,這時朱棣卓越的軍事才能依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1398年,71歲的朱元璋去世,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元年,朱允炆便在齊泰等人的幫助下開始削藩,朱棣便以「清君側,靖國難」為由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征戰,建文帝神秘失蹤,朱棣登上了皇位。當然朱棣登基後對建文帝舊臣的處罰確實有點重,如對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處罰,太祖時期的名將耿炳文也服毒自殺……但朱棣也做了許多值得後人稱讚的事,如令解縉等人編篡《永樂大典》(據說已經失傳了),這對文化是極大的保護和傳承;遷都北京,鞏固了邊防;五次征漠北,大敗蒙古殘餘力量;疏通匯通河,加強了南北溝通;在東北設置,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鄭和下西洋,雖然有傳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也加強了與國外的交流;派大將張輔滅安南……朱棣在位時期可以說算是明朝最強的時代,後世稱之為「永樂盛世」,朱棣非常擅長用人,如姚廣孝,太祖舊臣夏元吉,張輔,朱能,三楊等,而朱允炆就稍遜一籌,重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用於治學尚可,用於治國必然壞事,朱允炆的優勢是明顯大於朱老四的,文有尹昌隆,陳迪,卓敬,景清等;武有耿炳文,郭英,盛庸,吳傑,平安,鐵弦,徐輝祖等;可他偏要聽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話,把耿炳文換為了草包李景隆,建文帝以婦人之仁為大仁,下了勿傷吾叔的荒唐命令,使朱棣一次次逃脫。朝鮮《李氏實錄》記載朱棣晚年曾因一個妃子的死斬殺三千宮女,但這無論《明史》還是民間野史都沒有記載,真實性有待考證。1424年朱棣第五次征漠北是病死在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享年65歲,《明史》評價: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歷來受人詬病,但對朱棣的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總體來說,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為什麼後世對他的評價一直很高?

雖然朱棣通過篡位獲得皇位,但還能夠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就說明了他的能力。至於他是否利欲熏心,是否對大臣苛刻,這都跟老百姓沒太多關係。一個對官員嚴酷的皇帝,並不代表著不能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朱棣非常具有大局觀。他能夠洞察複雜的局勢。明朝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考慮到物資供給的方便。但是,朱元璋一生都沒有把蒙古草原的元朝余部消滅,蒙古也一直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正因為此,朱元璋才讓朱棣這樣的皇子駐守邊疆,防禦蒙古進攻。

朱棣在與蒙古的攻守之中也發現,明朝的軍隊很難打敗來無影去無蹤的蒙古鐵騎。於是,朱棣就選擇把都城從南京遷移到北京,把首都放到戰略防禦的前線,容易調集全國的資源來做好對北邊的防禦工作。如果不是這樣的調整,依靠明初的國家資源調配體制,很難撐得起北部邊疆的長期作戰。最後還遷都北京城、五次征討蒙古、疏通漕運、修《永樂大典》、在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征討安南等等,都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我的發表里也有對他的介紹可以看一下,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關注哦!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明成祖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