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曲解孔孟的思想嗎?


說實話,對朱熹研究得太少,但在對《論語》解讀過程中牽涉到了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該集注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於一體,是儒家理學的一部名著,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論語集注》中不少內容存在曲解問題。

其實「集注」即集中各家各種註解,本來可能不一定都是朱熹本意,但畢竟掛著朱熹的名頭,而且有些解釋真出自朱熹自己。《論語集注》多數註解沒問題,但大約四分之一註解有或多或少的問題,所以我在研究《論語》時基本很少採納朱熹的《論語集注》說。

下面舉兩例來說明朱熹曲解《論語》。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鄰而與之。」

我的通釋: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醋,他向鄰居討來給了那人。」

別人來討醋,微生高不直說自己沒有,卻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我覺得,單就這件事來講,微生高是個好人。對這件事,孔子只是說微生高不直,沒有說他做得對與不對。應該是客觀地說這件事,看不出是肯定還是否定。可《論語註疏》《四書集注》卻認為孔子在批評微生高。《論語註疏》說:「孔曰:『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也。』」《四書集注》說:「微生姓,高名,魯人,素有直名者。醯,醋也。人來乞時,其家無有,故乞諸鄰家以與之。夫子言此,譏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為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雖小,害直為大。』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謂有,無謂無,曰直。聖人觀人於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駟萬鍾從可知焉。故以微事斷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謹也。』」

我認為這不是孔子原意。如果孔子對尾生高這樣做都批評,豈不枉稱聖人!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關於「五十」,前人多認為是一個整數,即「五十」(50)。「五十」《論語》中還有兩例,都是指「五十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子罕》第23章),「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第4章)。

《四書集注》說:「蓋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五十字誤無疑也。」《四書集注》之說是不確切的。應該注意「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七十歲才想「無大過」是不是晚了些?孔子這話應該是在五十歲之前說的。據此看,《史記》說孔子「晚而喜易」也是不確切的。而且從孔子向弟子傳授《易》的事來看,孔子不可能七十歲時才專門研究《易》,如果七十歲才專門研究《易》,那他的易學弟子還怎麼帶啊!

就用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來考證孔子「晚而喜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商瞿「少孔子二十九歲」,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說的冉求年齡一樣。孔子晚年六十八歲以後,這商瞿已經超過三十九歲了,才師從孔子,年齡有些大了。而且《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在介紹弟子「有若」時,曾有這樣的文字:「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這是孔子的弟子們列舉的孔子中年時的事例。按理說,孔子有資格派弟子出使,正是他為官之時,此時的商瞿的年齡當在二十六七歲左右。而且「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這個過程沒個至少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就去世了。據此,可以說商瞿跟孔子學《易》在孔子五十歲之前;孔子也曾泛泛地向弟子們授《易》。孔子晚年尤「喜《易》」是可能的。 用《四書集注》說法:「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讀《周易》,多次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即便是在五十歲之前學易,這種刻苦精神,仍值得後人學習。


社會由低級到高級曲折發展,學術也學下來,再由感性到理的認識。朱熹腐朽孔子仁義之學不學完怎麼其精華糟粕。孔子以禮亂邦從時間以從感性到理性,只能說野種的仁義之學,只能從春秋戰國亂邦亂世到西漢,宋,明,清,中華。腐蝕正常經濟,人性孔子憑多少女子,黃金仁者義者。符合馬克思等勞動時間的等價交換。人一生有多少次青春被道德捆綁,按次序浪費合法合人情交往,生老病死按次序那麼人生拼博奮鬥是反次序的缺德。如果這秩序與法律予盾。人還死在孔子秩序中?

人生進取被秩序力量(非法律法規)左右,難道法律力量低於孔子仁義之學的力量?豈孔子無法無天。這也是朱熹缺德?


廣逵先生:

程朱理學引:〝,白馬非馬,白,堅,石,白色堅硬的是石頭嗎?白色是石頭嗎?堅硬的東西是石頭嗎?石頭是白色堅硬的嗎?(哲學分支)和孔孟之道無染。你知道不知道世間有句俗話〝賣石灰的見不得賣面的〞。你可以看看中國哲學史。


人,時代的產物。孔子的時代和朱熹的時代不同,倫理的意義和側重點不盡相同。孔子是啟蒙者是真誠而性情的,而朱先生是當時社會上層意志的融合和表達。朱熹並沒有曲解孔孟,是社會需求,歪曲了孔孟的本意。


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吧,朱熹的理學深層次繼承孔孟之道,但是過分強調這個,並且不懂得改革或者變通,所以最後對人性是一種泯滅!張居正父親去世,必須要守孝三年,但是中年人能有幾個三年,不符合官員的發展!


推薦閱讀:

TAG:朱熹 | 國學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