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飲茶樂趣是鬥茶嗎?


宋代飲茶風氣極盛,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夢粱錄》云:「 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說是的是南宋臨安的情形,也就是後來說的「開門七件事」 ,即使貧賤的人家,一件也少不得的。 臨安城內與酒肆並列的就有茶肆,大街小巷還有提著茶瓶直接賣茶水到人家中的。

酒中有樂,茶中自然也有。著名詞人黃庭堅的《品令 詠茶》,將宋人的烹茶飲茶樂趣寫得那樣深沉委婉,云:「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飲到美茶,如同遇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滿足和幸福感。

鬥茶是樂趣之一 ,士大夫們各人帶著自家的好茶,相聚一起,品評茶品高下。既要斗色, 也鬥茶味 、茶形,全面鑒定。茶色貴在白, 宜用黑盞,所以後來出土了很多宋代的黑盞茶。不過,誰要得了真正的好茶,往往又不會捨得輕易拿出來斗。蘇軾的詞《 月兔茶》即說:「……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小團」是皇帝專用的餅茶,當然不會捨得碾碎去鬥了。從士大夫到茶場,鬥茶就變得更名副其實了。盛產貢茶的建溪,每年舉行茶品大賽,稱為「茗戰」,更多了火藥味兒。

鬥茶吸引了詩人、詞人,當然還有很多品茶高手,甚至是畫家。發明製作小龍小鳳茶的蔡君謨有品茶絕技,往往不待品飲,遍知茶名。 元代趙孟頫摩有《鬥茶圖》可看作是宋代鬥茶的寫照。

其二 是一種「茶百戲」,更是茶道中的奇術。 《清異錄》中有描寫,大意就是 用茶匙一攪,就能使茶麵幻化出各種圖像,這樣的點茶 功夫絕不是一般人所有,被稱為「通神之藝」。更有甚者,能幻化出詩文來。這個就有點花式咖啡,那種上面的奶油藝術的意思。

對飲茶者來說,不僅是茶葉本身,茶盞,還有環境也是講究的,甚至是姿態也有追求。飲茶還需要茶伴,茶遇識趣。茶中之類,當然是茶人自身最能體會的了。

文/GSN


風雅愛好:文人愛「鬥茶」 千金買「裝備」

  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廣州城,一個大戶人家的孩子若是迷上鬥雞走狗、一擲千金,肯定會被稱作敗家子,如果父親管得嚴,沒準還要挨上幾棍子;但倘若他喜歡上鬥茶,不但不會挨揍,反而會受到稱讚,父親一高興,很可能甩出一堆銀子,給他買「裝備」。要知道,宋代,喝茶是一件雅事,鬥茶更是一件雅事,上至當朝皇帝,下至在地方上當官的士大夫,少有不喜歡鬥茶的。孩子愛上了鬥茶,不但顯得有文化品位,還多了一點融入上流社交圈的可能性,家裡當然要支持啦。

  說得通俗一點,鬥茶就是點茶技藝的大比拼,三五個文化人,聚在一起,必要品茶吟詩,而品茶之前,若不「斗」上幾回,再好的茶,喝起來也沒什麼味道。士大夫鬥茶品茶,最講究環境,當年的廣州城背倚青山,處處流水環繞,白雲山的松樹下,葯洲的奇石旁,坡山的古渡口,江畔的望海樓上,拿出裝備,擺好茶爐,就可「開斗」了。

  鬥茶的裝備雖只有十來件,但若一味追求古董效應,兜里再有銀子,也能花得一點不剩,故而量力而行很重要。且來認識一下這些裝備:茶爐、木臼、茶碾、茶磨、羅絹、茶帚、茶盞、茶瓶、茶筅等,這些裝備各有「職份」,木臼用來碎茶,被呼作「木待制」;茶碾用來碾茶,呼作「金法曹」;羅絹用來濾茶,呼作「羅樞密」;茶筅由竹製成,用來點茶,呼作「竹副帥」;連茶瓶也有一個好聽的外號,叫作「湯提點」……其實,「待制」「樞密」「提點」等都是宋代官職名,以此稱呼鬥茶裝備,一來好玩,二來也確實有點「調兵遣將」的意思呢。

這幅古畫描繪了古代文人雅士鬥茶的場景。

  「鬥茶」有個好處,就是對參賽人數沒有限制,兩人可以斗,三五人可以斗,若是沒人,自己也可以跟自己斗,自娛自樂。鬥茶開始後,先用「木待制」把茶餅敲碎,接著用「金法曹」碾成粗末,再用「石轉運」(茶磨)研成細磨,隨後,「羅樞密」上場,把細細的茶末再過濾一遍,放進茶盞。接著把「湯提點」「叫」上前來,裝好山泉水,放到茶爐上加熱。鬥茶是輸是贏,有一半取決於水的火候,真正的鬥茶高手,仔細傾聽「湯提點」里水沸的聲音,聽到「魚目蟹眼連繹蹦躍」,就知道火候到了。山泉水煮好後,鬥茶者拿起「湯提點」,往茶盞里注水,沸水注入茶粉,茶盞內頓時泛起雪白的湯花,像啤酒花一樣,這時,「竹副帥」就上場了,鬥茶者輕運腕力,擊打茶湯,拂平湯花,「竹副帥」用得越精妙,湯花就越細密。鬥茶要分出輸贏,關鍵就在湯花,誰的湯花先散,露出水痕,誰就輸了。據說,真正的高手還會在湯花面上「作畫」,營造出唐詩宋詞里的意境,小小一杯茶湯,居然可以玩出這許多花樣,真正是「螺螄殼裡做道場」,而它對文人墨客的致命吸引力,就在於此。若沒有這一番酣斗,再好的茶喝下去都索然無味呢。

  (註:本文參考了《古代鬥茶藝術》《北宋鬥茶對建盞設計的影響》等資料)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圖/聶鳴提供


宋代的飲茶風氣極盛,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夢粱錄》云:「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說的是南京臨安的情形,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俗語「開門七件事」即便是貧賤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而鬥茶在宋代極為興盛,是文人雅士爭相追逐的一種風尚習慣,上至皇帝,下及貧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為樂事。范仲淹《鬥茶哥》有道:「北苑將期獻天子,臨夏群豪先斗美。」這種茶風原起源於北苑貢茶,目的是鑒別茶的優劣,因要按質論價,確實也要以戰鬥的姿態去爭鬥一番,後傳入宮廷,連皇帝和官僚們都很感興趣,如宋徽宗嗜茶成癖,對鬥茶也很有興趣。宋人鬥茶強調一個「斗」字,為達到鬥茶最佳效果,對茶葉、茶具、茶水、火候和湯候等精益求精,極其講究。

茶葉以新為貴,茶好匙鬥茶的基本條件之一,宋代崇尚建安所產的餅茶,即北苑茶;茶水是茶色、香、味的體現者,陸羽認為:煎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種品水標準,宋人也贊同,火候主張用炭水,湯候講究「三沸之湯」,即「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過老不可食。」因為宋代煎水一般不用敞開的釜,而用細頸的瓶,以目辨湯候比較困難,即以水沸時的聲響,作為辨別湯的標準,水煎得過老或不及都不是好茶。宋代衡量鬥茶的標準:一是看茶湯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以湯花色澤鮮白,茶而細碎均勻為佳;二是看盞內沿與湯茶相接觸,有無水痕,即「著盞無水痕」為上,以保持時間長,緊貼盞沿不退為勝。鬥茶原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選取貢品,作為「官茶」,後來逐漸演變為平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普及的飲茶娛樂的方式。


推薦閱讀:

TAG:宋朝 | 飲食文化 | 鬥茶 | 文化 | 美食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