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最近有什麼新的考古發現?


一、水利工程

近來發現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時應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這些水利工程由10餘條堤壩連接山體形成,經過地層學和「碳14」測定,這些工程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這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左右。這發現是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世界水利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它開啟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的新領域。而且他們發明了「草裹泥工藝」,先用淤泥堆築,外裹黃土,用蘆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長圓形,碼成壩體,這樣抗拉力強,不易崩塌。同時這些眾多交織成網的人工河道,說明良渚人具有全流域治水的能力。

二、二十萬多斤稻穀遺迹的倉儲區

考古學家在莫角山南側發現了一個大型的倉儲區,其中炭化的稻穀可能足足有二十萬斤,這麼多炭化的稻穀一方面說明這裡之前應該是倉儲區,因為大火所以發生炭化。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據此推測出當年良渚人的稻作農耕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三、城鄉分野可能已經出現

考古人員經過大量尋找,也沒有在內城或外郭城附近發現稻田,這說明可能早在良渚時代,中國已經有了明確的城鄉分野。

四、手工作坊區

2016年考古首次發現了古城內的手工業作坊區遺址。考古學家在其中發現了大量的漆木器、木器坯料、燧石石片、玉料、玉鑽芯、石鑽芯等。並且通過仔細觀察這些木料、玉料發現良渚人給玉鑽孔,孔可以鑽得像蓮子心一樣細,足以說明他們高超、先進的工藝水平。

五、古河道里發現外地人頭蓋骨

發掘古河道時,從晚期地層里發現了4具人頭蓋骨的照片,並且從頭蓋骨上的傷痕看,這些人都是非正常死亡的,這說明在良渚文化的發展晚期曾經發生過嚴重的暴力事件。而更有意思的是,對一些遺骨作了碳13同位素分析,發現有兩個人的主食是小米等碳四植物,而眾所周知,良渚人的主食是大米,水稻是碳三植物。這兩個「外地人」可能來自產小米的中國北方。


浙江良渚遺址群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中部,地跨瓶窯、良渚兩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面積42平方公里,保護規劃區111平方公里,在遺址分布範圍內分布有130多處良渚文化遺址。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徵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

良渚古城包括內城3平方公里,外廓城8平方公里和外圍水利系統100平方公里,無論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時期遺址中極為罕見,堪稱「中華第一城」。2013年入「2011—2012世界10項考古新發現」。專家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標準。

2011-2012年莫角山遺址東坡的發掘揭示出東坡的堆築過程和堆築方式:首先水平堆築3米多厚的青灰土,然後再用黃土以版夯的方式進行堆築,形成莫角山邊坡。在東坡的廢棄堆積中發現了一個填滿大量碳化稻米的灰坑,推測是兩次火災導致。據測算,上部每50毫升土內含稻穀60-70粒。以千粒重15克計算,這兩次火災造成的稻穀損失為1萬一1.5萬千克。

通過近幾年的調查和研究,考古工作者發現良諸古城西北部山系附近存在一個龐大、複雜的水利系統,主要由多座堆築在山體之間溝谷地帶的近有一個大小不同的大壩組成,根據壩體位置和海拔的不同,構成高低兩組水壩群。高壩系統建在西北側兩條山谷的谷曰位置,包括彭公崗公嶺、老虎嶺、周家販、秋塢、石塢、蜜蜂弄等壩體。

參考文獻:《2006-2013年良諸古城考古的主要收穫》

圖片來自《2006-2013年良諸古城考古的主要收穫》,侵權請刪

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