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當然也不會差別太大就是了。我國古代職官的等級高下,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類別:品、階、勛、爵。

1.品

品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官人法」,沿用了漢代將人品分為九等的辦法,就叫做九品。當然這種品,和後世官級中的品階並不是一回事。在漢代,官員的身份和秩祿,是以多少「石」來決定的,到了曹魏時期,品漸漸成為官員們身份地位的一種標誌。到了南朝梁時,九品發展為「十八班」,以班多為貴,丞相、太傅、太宰、太保為十八班,其餘的依次下降。

【孝文帝】

到了北魏孝文帝時,九品發展為每品分為正和從,也就是正一品、從一品……依次類推,從第四品往下,還分為上階和下階,也就是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從四品下階等等,一直到從九品下階,一共有三十個品階。

北魏的三十品階制度,到了唐宋被沿用下來,武職從正三品就開始分為上下階,因此武職有三十二個品階,文職還是三十個品階。

隋朝和元明清三朝,每品只分正和從,部分上下階,文職武職一致,都只有十八個品階。

一般而言,一二三品是上品,四五是中品,六七八九是下品。

2.階

階官和品階有關,或者可以說是從品派生出來的另一種制度,形成於唐代。

其實從漢代開始,朝廷常常對一些重臣在實際的官職之外,再加賜一些閑散官號,以表示他的身份高低和功勞大笑,這些官職不是實職,只是享受官位帶來的俸祿和禮遇罷了。在北魏道武帝年間,這類虛銜便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散官。

隋朝將有實職的官職稱為「執事官」,把榮譽性的虛銜進行了整理,還是稱為「散官」,唐代繼承了這個制度,使得散官成為標誌官員身份高低的稱號,成為了品級的代稱,因此,散官又被成為階官。

【隋文帝】

唐代的文職官員一共有九品三十級,第一級正一品經常空缺不受,所以實際上是二十九級,我們在閱讀史書的時候也經常遇到,比如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的「特進」等等,都是文職階官。

唐代的階官制度為後代繼承,宋代稱之為「寄祿官」(即元豐改制前的「官」),以此說明官級的高下和俸祿的多少。宋代的階官最複雜,清代的階官最簡單,一般是官居幾品就授幾品的階官。其他朝代的階和品則沒有直接關係。比如送代,階高的官員擔任品級低的官職叫做「行」某官職,階低的官員擔任品極高的官職則叫做「守」,沒有這兩個字的才是平級擔任,十分複雜。

【宋徽宗】

3.勛

勛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和散官相近的榮譽性稱號,作為對高級官員有勛勞的人的贈賜。

在隋代,勛就已經被整理為與散官不同的另一個專賜大官功臣的系統,隋高祖楊堅採用後周的制度,從上柱國開始到都督,一共十一等;到了唐代,則變成「十二轉」,從勛級十二轉上柱國到勛級一轉的武騎尉,一共是十二轉。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勛官完全是一種榮譽,和俸祿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授予那些作戰有功的功臣,一般來說,如果立了大功,必須要封爵才有利益可言,所以勛的地位實際上比爵低,到了清代,乾脆把勛給廢除了。

4.爵

爵是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在所有表示官員地位高下的稱號里,爵是出現得最早的,《禮記·王制》中記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古代學者也常說周代有五等爵,其實經過郭沫若等金文大家的研究,周代並沒有嚴格的五等爵制。

【先秦巨擘郭沫若】

可以確知的最早的爵位等級制度應該是出現在戰國秦國,秦代爵位從最高二十級徹侯開始,到一級公士,一共是二十等,其中又有官爵和民爵的區別。

漢承秦制,當然漢代並沒有像秦朝執行得那麼徹底,爵位制度一直到晉才開始系統化,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南朝劉宋的時候,又有開國和不開國的區別,帶有開國兩字的,不能襲爵。

這種爵位制度,為後代所繼承,如唐代的爵位就是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等等。

【唐高祖】

清朝取消了勛,所以它的爵位制度是把爵和勛混在一起的,滿族宗室和一般功臣的爵位是分開的,宗室的爵位稱之為「王爵」或者「顯爵」,也就是那十二個宗室封爵,最高是和碩親王,最低是奉恩將軍;一般功臣叫做「世爵」,即「公侯伯子男」,上面再加「一等」「二等」等加以區分。清代王爵不封給一般功臣,世爵里的「公」一般不封給漢人,清初平西王那幾位是特例,算不得數。

【吳三桂】

綜上所述,在隋朝之後,每個官員身上都會有幾種等級身份,高級官員身上最少也有四種登記身份,再加上實職和別的虛銜(如師傅保之類的加官),可能有多重稱呼,甚至各不相關,讀書的時候需要小心注意。


中國古代的爵位制度,始於商朝時期。

一、古代的爵位,主要授予皇親國戚,以及對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文武勛臣,是一種崇高的榮譽性稱號。

而且,伴有豐厚的優異生活待遇,如享有封地食邑, 收取稅賦,豐衣足食,生活優裕;高等爵位,甚至擁有封地管理權,豢養軍隊,儼然獨立王國!

多數朝代,最高爵位為王爵,其下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爵位與官職品級木有必然關係,可以享有爵位而並無官職;有官職品級,不一定有爵位。

當然,有官職、又有爵位,一般情況下,官職越大、品級越高,爵位越高。

中國家喻戶曉的天才軍事家,助漢高祖劉邦開創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戰神韓信,初被封為齊王、楚王,後降為淮陰侯;「大名垂宇宙」的千古賢相諸葛亮授爵武鄉侯。

三、爵位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而於清朝滅亡時終結,但是在中華民國初期,曾短暫的苟延殘喘一時。

僅供參考。


官位和爵位其實是兩套不同的系統,不過又有些聯繫。官位屬於行政系統,一般顯示的是行政級別,這個與它的具體職務、負責的工作和相應的權利有關,而爵位是一種榮譽系統,是象徵榮譽的稱號,一般是有一些賞賜或者福利,不過沒有什麼具體的職責和權利。一般情況下來說,有爵位的人都應該兼有官位,許多得到爵位的人是因為做官做的好,皇帝欣慰而賞賜給其爵位,而且這些爵位有的是終生的,在許多朝代有的還是世襲的。不過有官位的人,不一定有爵位。道理很簡單,並不是所有人都做的好工作並被皇帝所嘉獎的。「職以能授,爵以功賞」可以充分總結這兩者的關係,即官是通過選官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根據他的才能授以官職,而且會定期考核,會升遷和貶謫等流動;爵位則是通過功勞決定的,比如開國功勞、救主之功等。爵位一般是公侯伯子男。而官位因為朝代不同而分為很多種,例如魏晉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北朝是九品六十階,隋唐為九品三十階,宋代及以後是九品十八階。

下面分別舉唐代職官志和清代職官志的例子來看一下不同朝代官位和爵位的對應關係:

《舊唐書·職官志》中:王是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是從一品;開國郡公是正二品;開國縣公是從二品;開國侯是正三品或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上;開國子是正四品下或者從四品或者正五品上;開國男是正五品下或從五品上。

《清史稿·職官志》中記載的則是:公、侯、伯:超品;子:正一品;男: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騎都尉:正四品;雲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


前面的答案靠譜的比較少,大家要注意審題,這裡問的是爵位跟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下面有回答秦二十等爵的,然而秦漢施行二十等爵制的時候,有官位而沒有品級。

還有回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九品中正制跟官位品級當然不能說沒有關係,但是九品中正制主要講的是人品而非官品,也跟爵位沒有關係。

還有更匪夷所思的錯誤,說北朝九品六十階,這就更不靠譜了。北朝官品變化較大,且不說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有一個官品結構不甚了了的階段,現在只能依靠碑刻材料如北魏文成帝《南巡碑》等材料進行一些推測。即使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也存在太和十七年和太和二十三年的前後兩次官品令的不同。太和十七年官品令,將百官從一至九品拆分為正從與上中下三部分,則一共是9*2*3=54階。太和二十三年官品令,則將一至三品僅分正從,不分上下,四品以下至九品,分正從、上下,而取消了中階,一共是(3*2)+(6*2*2)=30階。不管是前令還是後令,都不存在九品六十階的說法,也不知道是怎麼數出來的。

古代官品的確立,現在史學界一般認為是在曹魏末年至西晉初年,採取了官分九品的做法。此後又在九品的基礎上拆分正從、上下,形成更加複雜的品級位階。

爵位則存在由秦漢時代的軍功二十等爵,到魏晉以後慢慢轉變為周制五等爵的過程。主要是用於對大臣功勞的賞賜,其中伴隨一些優待,比如加食實封后可以得到經濟上的利益等等。

那麼,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回答呢?正確答案是,在官品創製之後,官品和爵位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謝謝大家。


簡單的說,爵位是對一個人的功績的認可,同時附帶了很多特權,是終身制的,甚至可以承襲;官位是具體做事任職的職位,一事一任,不是終身制,也不可繼承。官位是在其位則有對應的俸祿;不在其位,則沒有俸祿。官位與爵位基本上是對應的,在官位上有了功績,則爵位高;在官位上沒有功績,則沒有爵位,如果有爵位也會降低爵位。

一、春秋以前官爵一體化

官爵在春秋以前是一體化的,爵位與官位區別不明顯,高爵者在高位任高官,低爵者在低位任小官。春秋以前的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爵。天下只有一王,就是天子;公則是較大諸侯國的國君或者中央王朝的三公才能擁有的高級爵位。子與男則是較低的爵位,比如先秦的諸子百家,都是子爵,唯有法家的商鞅爵位是君爵。

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基本上是官爵一體化,變法後慢慢官與爵相分離。比如衛鞅以左庶長之身在秦國變法,這個左庶長即是官位,又是爵位;衛鞅收復河西之地後,以其大功封爵位為大良造,這個大良造還是官爵一體化。後來的秦國上將軍白起,因多次打敗六國,以赫赫戰功封爵為大良造,這時官與爵已分開了,白起的官身是秦國上將軍,爵位是大良造,後升為武安君。

二、秦朝之後,官爵正式分離

秦始皇有了皇帝爵位後,慢慢的爵位就多了。王、公、侯、君都是高爵,漢朝的爵位承襲秦國爵位,從下至上分別是: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飛將軍李廣的官職多次變化,但爵位一直沒有上去,他一生想得一個侯爵而不能如願,最終獲得了一個懷柔伯爵位。因為沒有軍功,沒有大的功勞,是不能封侯爵的。就是當了丞相高官後,也不一定能得到王、公爵位,最多是侯爵。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註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中國古代官制是一個由爵位向官位過度的過程,在先秦時代,中央王朝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對於本家貴族、有功之臣或者大的部族,都實行分封制,也就是公侯伯子男,這就是爵位,把土地分封給這些人,讓他們世代沿襲,獨立管理自己的封地。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分立,而且每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變法,所謂變法,大多都是取消了這種世爵世祿的做法,以秦國最為典型,立郡縣和軍功爵,確立了官制,基礎官僚體系都是唯才是舉,且不能承襲,只有王族和有戰功的人才能有封爵的可能,這一做法也為後世所延續。

到了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通過白馬之盟,又從中央統一王朝的角度,再度確立了非同姓不封王的制度,一直沿襲到封建社會結束,除非準備篡位,而非皇室成員不得封王,像曹操的魏王,司馬昭的晉王,都是篡位的一種預備。

漢以後,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還在一直沿襲,算作是品級以外的超品大員,因為可以世襲,可以算作是一個朝代的貴族。傳至後世,爵位的封賞基本以軍功為主,恩封為輔,比如明代的徐達,因軍功封魏國公,同時還擔任丞相,清代的曾國藩,因軍功封一等毅勇侯,同時還擔任總督和大學士。恩封,一般是指的是國仗或國舅,尤其在清代,這種爵位就被稱作承恩公,比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恆,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都是這種姻親形成的恩封爵位。


提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官職等級」等相關基礎性知識。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歷代君主為鞏固統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中國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執掌等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其中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官位分等。《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也。此據周制也......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和《續漢書·百官志》都明確記載了某些職官的位,表明官僚體系中,還存在著以「公卿士大夫」序列排列的位。「公卿士大夫」的說法起源於先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公卿大夫相繼於朝」的記載。《孟子·萬章下》敘周室班爵錄:「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賈誼《新書·階級》:「故古者聖王製為列等,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施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白虎通義·爵》:「爵有五等......」。因此,「公卿大夫士」的本質為爵,至遲在戰國中後期已形成公侯伯子男的外爵和公卿士大夫的內爵兩套體系。有學者認為,秦及西漢時期的官僚體系是由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和以石數標稱秩級的祿秩系統共同構成的,它們又與二十等爵系統共同組成支撐秦漢官僚政治社會的三個支架。

總之,爵位與官位有一定關係,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在某些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皇族封爵、功勛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用現在的白話來說有爵位不一定有官位,有官位不一定有爵位,有些人既有官位又有爵位,有些人因為有了爵位能獲得更好的官位。

主要參考:楊振紅,《秦漢官僚體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及其意義-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社會構造研究之一》


根據朝代不同,不僅爵位的設置是截然不同的,其爵位的影響力以及與職官的關係也是不同的。有的朝代爵位單行化,和職官基本上完全沒有關係,有的朝代則有相當深的關係。

我個人對清代比較熟悉,就說一下清代的。清代爵位跟職官有兩個關係,第一是決定品級,第二是決定初官。

決定官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一個人既有爵位又有職官的時候,其服飾等品級是根據二者哪個更高來決定的。舉個例子,一個人,擁有二等男爵的爵位,男爵是武二品的身份,他另外還擁有前鋒參領的職官,這是一個正三品的武職。那麼他應該穿什麼品級的服飾上班呢?答案是哪個高穿哪個,穿二品的。

至於初官呢,就是說清代讓爵位的擁有者當差,本身就是為了杜絕只領錢不當差的想法,同時,也是為了考察他們的能力。如果一個爵位者能力不高,那麼給其擔任的差事也基本都是閑差,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算得上是「太平王公」。若是稍有能力,就有可能轉為同品級的事務更重要的差事。比如說還是那個人,是二等男爵的爵位,男爵的初官有副都統、前鋒參領、護軍參領、參領、郎中、散騎郎,朝廷會給他一個這樣的初官來「當差」。

另外,清代官方嚴格規定了不同等級的爵位擁有者入仕的「初官」不同,實際上也是在「官品制」的統一衡量之下,杜絕了「高爵低官」的尷尬現象。否則若一位旗人公爵按照普通人的方法考取筆帖式來出仕,以超品的爵位去擔任末品的小官,其往上幾層上司都沒有其品級高,勢必會出現各種不方便的情況。


中國古代的爵位一般分為「公,侯,伯,子,男」這5種,比公爵還大的是「王爵」。王爵當中也分大小,分:親王,郡王兩等,比如某親王死後,兒子繼承父親爵位就是「郡王」。親王又分為一字親王和二字親王,比如:鄭王,南安王,膠東王相比較,鄭王就比南安王,膠東王爵位要高一級。一字親王中排在靠前的是:齊,楚,燕,韓,趙,魏,梁,遼,代,越,晉,漢,魯一般是用中國地域名,古國做王號,其中以「秦王」最高,最尊貴因為「秦」在戰國七雄時代實力最強,「秦」又是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也大。王爵以上都屬於超出品級的!雖然爵位高,但不一定有實權!除非有很大的權力那就很厲害??。沒有權力也只能是「貴族」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