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商朝滅亡,紂王大將攸侯喜的十萬大軍為何會突然消失?


商朝末期,最大的諸侯國是「周」,攸侯國只是只是今江蘇的一個小國,歷史上稱為淮夷。商湯時期,商征服了淮夷。據傳說,商王武丁中興時,曾把自己的兒子派到淮夷。

武王伐紂的時候,天下勤王者諸侯有50萬兵力,加上商紂王的常備軍20萬,殷紂王以70萬兵力,對抗武王八百諸侯65萬兵力。由於缺乏歷史記載,淮夷到底出兵勤王與否,出兵多少不得而知。

1996年,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動用國家力量,組織幾百位考古歷史天文等學家,成立「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部,由李學勤教授牽頭,歷時四年多,於2000年完成第一階段工作,並且發布「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基本確定,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

據冷清了解,2001年,王大有辭去江蘇畫家協會的工作,提出「三皇五帝」工程的概念,並且為此自費到全國去考察。大約在2007年的時候,王大有出版《三皇五帝時代》一書和《殷地安之謎》一書。攸侯喜這個人物,以及攸侯喜十萬淮夷勤王,就出自《殷地安之謎》一書。

冷清對王大有先生,抱有深深的敬意,在當今中國,王大有先生是研究「三皇五帝」的先驅者。對於王大有先生的《三皇五帝時代》和《殷地安之謎》,這兩本書中的內容,除個別情節冷清認可外,對這兩本書的大多數內容,冷清不能認可。

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時代》和《殷地安之謎》,不是正規的歷史考證專著,其中內容想像和杜撰的成分很大,考證的依據很少。這個攸侯喜,先秦的典籍中均無記載。在甲骨文的片段里,曾經出現一個叫攸侯吉的人,據說是武丁王之子攸的後裔。

商王武丁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而攸侯喜生活在商末,即公元前1046年前後,相差260年,按照王大有的說法,攸侯叫攸,第二代叫唐,第三代叫吉,第四代叫喜,四代人的跨度是260年,那麼每一代人,必須到80歲左右才生孩子,這根本就講不通。

另外,王大有說,武王伐紂時,攸侯喜帶領十萬大軍失蹤了,然後乘船去了美洲,冷清就更不敢苟同了。在3000多年前,航海技術非常落後,憑藉小船跨越15000公里的太平洋,實在是沒有這種可能性。假如說,攸侯喜出海到了日本或韓國,還能說的過去,畢竟只有一千多公里。

關於印第安文明和華夏文明的相似性,在13000年前,華夏民族的祖先中的一部分人,因為追逐獵物,分期分批的越過白令海峽冰橋,進入到美洲生活繁衍,這是目前世界學術界公認的。當然,印第安人,是不是和華夏民族同源,世界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從人種長相上,印第安人和華夏民族有相似性。


推薦閱讀:

TAG:商朝 | 帝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