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果敢地區的漢民為什麼使用簡體中文而不是繁體字?


果敢地區在緬甸行政區划上屬於緬北民族自治第一特區(自治區)。而特區的形成跟緬北的歷史密不可分:直至2009年8月8日緬甸政府軍發動驅逐彭家聲勢力的戰爭之前,緬甸中央政府對果敢這片土地的實際管控能力一直都沒能落實。今天的果敢漢人(緬甸政府稱為果敢人)主體來自於明朝後期兵敗潰退緬甸北部地區後留在當地的後裔。如果有機會行走在果敢東山區,就能看到許多令中國人感到非常驚奇的現象:在果敢民眾家的正廳里,供奉著當下中國普通家庭都很少見的祖宗牌位和天地宗師,其中不少祖宗牌位顯示,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的江寧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在果敢的家族墳地里,其墓碑基本面向北方,也就是他們心中母國的方向,而上面的祖藉也多是中國江寧府;果敢人說的中文雖然已經是帶有濃重雲南口音,但用辭及腔調仍有中國江南的淵源。這些源於明代先民的文化讓許多果敢民族心中認定,他們的母國是中國,而他們的祖地是中國的江南。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里,儘管英國殖民下的緬甸將包括果敢在內的緬甸劃入其統治旗下,但事實上緬北各地實際統治者土司們仍然將中國視為他們的母國,仍向中國中央政府繳納貢賦,接受中國中央政府的委任。抗日戰爭時期,包括果敢在內的緬北各民族統治者和民眾都站在抗日陣營這邊,立場截然不同於緬甸主體民族(包括昂山素季父親在內都是站在日本政府一邊,全國打擊中國遠征軍和英國軍隊)。果敢楊姓土司還帶頭組成抗日武裝,接受重慶方面的任命,並且與日本軍隊進行過激烈的戰爭。果敢兒女在抗日戰爭中貢獻出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直到今天,果敢境內仍保留著緬甸全境唯一仍存的舊有的抗日紀念碑,上面詳細記載著果敢官民抗日事迹和獻身者的名字(這與緬甸全境遍地日本軍人紀念處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緬共時代,果敢是緬共治理緬北時期重要的根據地。

緬共解體後,緬甸中央政府仍無法對果敢進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因此採取妥協措施,允許彭家聲等人在果敢地區高度自治,但同時卻並沒有給果敢民眾完全的緬甸國民待遇,甚至連身份證都無法辦理,更談不上接受緬甸的全面教育。因此,果敢自治區自辦的小學與中學採用中國內地的教材,受此教育的果敢民眾自然是採用簡體中文;更為重要的是,在緬共解體之後的三十多年間,包括果敢地區在內的緬北因為與緬甸政府軍衝突不斷,緬甸政府無法無力也無意在緬北發展經濟,因此緬北只能與中國發展邊境小貿易。行走在果敢,你能感受到當地的特別之處:全民使用的是人民幣而非緬幣;當地的移動與固話是中國邊境縣市的區號;經營生意的多是與中國有親朋好友的果敢人或者中國內地生意人……經濟基礎決定文化的影響,因此,講中文,用簡體中文自然成為果敢民眾的首選。

不過,隨著2009年緬軍驅逐彭家聲,以及2015年再度發生的果敢衝突,緬甸政府和軍方進一步加強了對果敢的有效控制,並且將「去中國化」當成重要的治理舉措,這包括:引進日本的通訊公司逐步取代中國通訊公司以及信號;在學校禁止果敢人學習中文;將海關的中文全部換成緬文;果敢境內的店鋪標識必須有緬文;大量向果敢地區派來教育人員、NGO組織,並且逐步用緬族官員取代果敢影響人士。有消息稱,在未來五年內,果敢自治政府將最終取消,而果敢族的官員也將全部為緬族官員所取代。屆時,果敢地區的中文也將成為歷史。


果敢屬於緬北地區,同時,果敢在緬北地區里也是緬甸華人最多的一個區域。果敢地區的文字的轉變與緬甸,特別很多緬北地區的文字的轉變有著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隨著台灣實力的消退,而中國實力的增強,緬甸很多華校越來越多採用中國大陸版本的教材。這些地區的學生與民眾自然越來越多使用簡體字。

既然提到語言,就一定離不開華校。在果敢境內,從幼兒園到高中,各種班次俱全,目前基本使用簡體漢語授課。截至至今,果敢全境共有各種類型學校220餘所,其中這些學校都開辦有華文課,開辦緬文班教學的學校有80餘所,辦有初中班的小學4所,辦有師範班的小學有1所,幼兒園2所,共有在校學生萬餘人,教師600餘人,其中漢語教師400人左右,緬文教師200餘人。

在8.8事件之前,果敢的學校基本以果文(漢語)為主,現在果敢的教育事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以緬文為主、果文、英文為輔的。未來果敢地區的小學生都能成為「懂英文、識緬字、通漢文」的學生。

雖然果敢地處緬甸,原來大多數果敢人對於緬語一直都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度。如今,形勢改變了,政策變化了。很大果敢人的觀念一時無法轉變回來,還會有排斥學緬語的心理。於是,有些果敢地區的教師也發出警告,如果沒有一套適合果敢地區當前的教育的方法,果敢地區的教育情景是不容樂觀的!尤其是緬語教育這一塊,極有必要改革!如果不思改革良策,任其發展,或許真會如同某學校教師所說,「若干年後果敢地區的大部分小學生將會緬文學不好不說,連果文(中文)也學不好!!!」


謝邀!

看了下其他網友的回答,基本上已經很全面了。果敢屬於緬北地區,而果敢在緬北地區是華人最多的一個區域。這裡的華人基本上都是以前國軍留下來生活,而後演變成華人的,一開始他們使用的是繁體中文,和台灣香港的一樣,後來由於中國大陸的強大,果敢教育使用的教材開始轉變為大陸的簡體文字教材,所以繁體也慢慢消退,簡體成了主流。本人在瑞麗,認識不少的華人朋友,他們很多人使用的文字還是繁體,一開始他們寫中文的時候寫了繁體,我還覺得好奇怪,一直到後來才知道他們以前學的是繁體。不過現在的華人教育基本上是以緬文為主了,簡體中文和英文也學,不過很多華人對緬文非常排斥,以至於很多華人中文很好,而緬文只能說一般,英文也是一般。在緬甸有些地方,有分別設立緬文學校和中文學校,大多華人選擇上中文學校,這一部分人對緬文只會說不會寫不會看。


緬甸果敢的漢文化在80年代以前緬甸政府是嚴禁傳播的,也不可能給你辦學的。8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境外華人對祖國富強感到自豪,漢語在他心深深情緣,從家庭教育都於漢語作為母語,洽好遇上了中國漢字簡體字的改革應用時期,在果敢大部分台灣版的教材進入緬北地區華文教育部門,少部分接近中國邊境華人接受了中國簡化漢字的教育,緬政府看到中國越來越強大,對學漢語的華人也再禁止,也不提倡,華人也有個理由具然我們是緬甸果敢族我們傳播和學習的是民旅語言民族文化,所以漢語在緬甸叫果敢語,漢文字簡化字叫果字簡化字,近期在果敢成立漢語言教育與地方方言教育研究會,下一步的教材在果敢民族中叫漢語與果敢土語地方語言結合(土洋結合)版本進行傳播教育。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在緬甸,無論是雲南籍的僑民,還是廣東福建籍的華裔,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是百分之百使用繁體字,會熟練使用簡體字的少之又少。

但也就是近十年間的功夫,緬甸的眾多華校都改用了簡體字大陸版教材,因此,作為與雲南關係甚為密切的果敢特區和佤邦,也順應潮流,採用了簡體字中文。

這也是個很無奈的事情,果敢離中國雖近,畢竟是在異國異域,只能適應經濟發展趨勢的潮流!

仔細分析起來,第一要怪台灣太不爭氣,從民進黨陳水扁時代開始,就以駝鳥心態對待海外華人,將原來支持海外華人的資金和項目,盲目地亂砍亂減,終於使得原來依靠台灣的海外華人,華校,華社,紛紛拋棄了台灣,不得不追隨大陸。民進黨這幫狗賊,誤國誤民,遺害海外太深了!

果敢人本來就是雲南的漢族,無論從傳統文化還是語言文字,都是保存弘揚得最好的地方,並且,果敢人天生就以大漢大明的後裔為旗幟。雖然定居在緬甸泰國台灣或歐洲,但只要是果敢人,家裡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嚴格遵守祖先傳下的規矩,在道德倫理上是很保守的。

不改姓氏,不改鄉音,不改良俗,是絕大多數果敢人的信條!採用簡體中文,對發展經濟很有利,但對於傳承中華文化,未必是好事!


「果敢」地區是緬北眾多民族武裝割據區域中最小的一個,控制當地的軍隊被外界稱之為「果敢同盟軍」。不過與佤邦、小勐拉等其他區域不同的是,果敢還是緬甸北部最大的華人聚集區,其主體民族「果敢族」(緬甸官方稱呼他們為果敢人)實際上就是當年從雲南進入緬甸定居的華人後裔。

現在的果敢地區是彭家聲所建立的,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只是在名義上歸屬緬甸聯邦。在1989年,緬共的將軍彭家聲組建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即現在的果敢同盟軍),並以老街作為割據中心。因此,果敢與緬北其他民族武裝一樣,始終保持著武裝割據和高度的自治權,並與緬甸政府軍隊處於對立狀態。

由於歷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當地通用的語言就是漢語,只不過普遍帶有雲南口音。而且,現在果敢通用的文字也是與我國大陸一樣的簡體漢字,而不是台灣、香港等地區所使用的繁體漢字。這是由於果敢十分貧窮,所以教育力量稀缺,十分依賴雲南的教育資源。許多果敢學生會選擇到雲南接受教育。因此當地使用簡體漢字,是為了方便雙方溝通、交流。

在果敢境內,人們所使用的也是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的網路,就連最基本電力供應問題都是由我國雲南電網負責解決的。因此,果敢地區之所以使用簡體中文,主要是因為果敢與我國的雲南省接壤。多年來,當地採用的教材和教學用語也都是漢語和簡體中文,這是為了與雲南地區保持一致。

除了使用簡體漢字以外,他們也使用我國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現在,有許多果敢學生從小接觸的就是中文,學習和使用的也是中文,連生活習慣都幾乎和雲南地區相同。


果敢地區的華人在緬共時期大體被割裂為兩波,一些親近緬甸當局和台灣方面以羅星漢為首的舉家遷往臘戌貴概等地,一些對緬甸當局有戒心親近中國大陸以彭家聲為首的留在了現在的果敢。當然後來的勐古被緬軍佔據後,江西(薩爾溫江以西)地區又再次分離,不過因時間較短,區別還不是很大。

由於緬甸不允許中文學校,也對華人多有打壓,在果敢地區外的果敢人和之前就在下緬甸(泛指非山區少數民族群居的區域)的華人一樣,基本上只能用課外時間學中文。緬甸教育不好,於是他們要讀大學也會去台灣(台灣有這政策),所以都是以繁體漢字為主,不過這些年大陸影響力大了,也用簡體字。果敢地區由於意識形態和地理原因,所以當年留下來的都是用簡體字了,一些家庭條件好的也會在中國的學校讀書,不過讀大學還是有點麻煩。

目前果敢地區並不太平,果敢人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風俗,但緬甸當局可不願意讓這個漢文化孤島繼續存在,所以在緬軍09年發動88事變後便開始了緬化步驟。譬如店鋪招牌必須緬文在上中文在下(以前很多華人做生意壓根不用緬文),且中文要比緬文小才行,學校也開始實行緬語教育。不過這之中還是用了一些懷柔政策,但總體來講還是在逐漸把果敢變成緬族征服的地區之一,可能未來的果敢繼續下去,會變成和其他海外華人地區一般,不再是那個身處其中感覺不出在外國的「小雲南」,而成為真正異域風情的地方吧。


2003年果敢全國人口約14萬人,果敢本地籍約10萬,其中漢族約佔百分之九十,其餘則有緬族、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僳僳族、白族等,此外的人口多為華僑。在果敢經商務工旅遊的中國人很多,流動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萬左右。果敢雖現在屬緬甸管轄,但是果敢人的先祖是中國人現在還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所以果敢地區的漢民現在說的也以漢語為主,他們學習的也是漢字,至於為什麼他們用簡體中文而不用繁體中文,畢竟果敢與雲南離的近,現在中國大陸都採用的是簡體中文,並且果敢地區的小學課本也都採用的是雲南地區的小學義務教育的課本,採用的是簡體中文教學,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果敢漢民都採用簡體中文而不用繁體中文。


果敢是被英國人通過不平等條約割讓的,但是直到2009年,緬甸中央政府無法實際控制果敢。

果敢的漢族與雲南漢族一脈相承,交流極為頻繁,人民幣被廣泛使用,用的中國移動,連快遞都是聯通的。實際上和雲南的小鎮別無二致。

果敢不同於香港和台灣,連中小學課本都是大陸的,用簡體也是理所當然。


清朝時期中緬並沒有邊界,英軍入侵緬甸後跟清朝劃定界限,果敢確定為緬甸領土,緬甸對此有主權,中國跟國際社會都承認,不存在什麼收復不收復的問題。而且要收復也是要公投的,國際社會才會認可,但是果敢人並不想做中國人,以前他們對華交流都打著緬甸旗號,從不會說自己是漢族或者是中國人,他們只是想留在緬甸保留自治特權。


推薦閱讀:

請公平評論華歆《止戰疏》與諸葛《出師表》的歷史價值?
為什麼人們如此反感整容和打針?(不考慮手術失敗和後遺症的因素)?
小說《金瓶梅》的命名是根據小說中三位女主角的名字而來,這三位女主角分別是?
解讀特色小鎮商業模式
用卑亢可以組成什麼成語?

TAG:語言 | 果敢 | 國際 | 生活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