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來非誠勿擾是真人真事還是演員作秀?


謝謝邀請,這是收視率及相關KPI下的蛋。

雖然曾經有「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詬病,但沒有收視率,大多數娛樂節目的存在都堪憂——當然總歸有一些特殊情況,那不在討論之列。

從《非常勿擾》到《緣來非誠勿擾》,一檔真人秀節目存在了這麼多年,一定有相應運行模式和內在機理。回到話題,幾乎可以肯定的說:真事應該有,但大多數是作秀。

從最簡單粗暴的動機揣測,一場錄播,屢屢被牽手的話,男女嘉賓的成本也過高啊,包括主持人介紹新人情況等等,都對卡時間的節目有太多不可預測的麻煩,何況,就算最初的初心,一般人也會有共識是:被太猴急,好的還在後面,一定要耐心守候一下,說不定更好的就在下一個。這是最表面的動因,一個人到了那樣需要「表演型人格」的時候,都會在那特定的場域里,糾纏各種動機,下意識的是在這個眾人矚目的場合「多待一會」,那就只有多作,多停留在台上。

從劇組的定位,角色的設置,都需要作秀,哪一位充當什麼角色,在上場之前都有劇組的安排,表明看來,相關背景資訊是不對稱的,但劇組是相對對稱的信息,因此,也只有多停留,多按照設定表現,做作秀,才能脫穎而出,多「留下印象」和「話題」,才能除了收視率當下以及延伸的社會化媒體及傳統媒體的一輪又一輪傳播、放大和收割。才能達到傳播最大化的目的。

作為一個長線的節目,需要不斷的發酵、放大,出位的表現(作秀),才能成為「社交貨幣」進入更多的輿論場,而「社交貨幣」,需要的不僅僅是價值觀的是非,還包括「故事」需要的衝突和對立、戲劇性,除了場上的那短短時間的表現外,還要留下更多的線索、更多的「料」供給給傳播領域。每一次提及這個節目,提及節目里的某個人的表現,提及這個節目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及行為……總之,只要節目本身及相關的內容,都會多影響力因子加分,所以,一定會主動被動的選擇作秀,否則就會出局。

順及,對於該節目的觀眾畫像,大概四年前曾經在車管所辦理車輛年審的時候,就聽到辦事人員對之的討論,大概撒年前,家裡的老人學會在電視機頂盒裡的搜索「回放」,就是這個節目。但近兩年,彷彿這個節目從身邊的話題「消失」了。真是熱點太多,追的人數不夠啊。


《緣來非誠勿擾》前身是《非誠勿擾》。之前是孟非主持,固定嘉賓是黃菡老師。模式是男嘉賓選女嘉賓。當時看的時候覺得挺好看的。現在節目改名了,黃菡老師也不再當嘉賓了。嘉賓可以互選,但是覺得沒以前好看了。至於是不是作秀,個人覺得的是站台嘉賓肯定有勞務費。不然誰白站呀。我們觀看的時候就當看戲吧。想太多會心煩。


說實話,看了那麼多的非誠勿擾,總感覺要麼是女嘉賓太作,太現實或者說太拜金;要麼就是男嘉賓太作,太虛偽。總之,很少看到真誠,坦誠。

現在的社會,公司利益當先,為了利益,沒有底線;為了利益,可以違背良心。所以,在現在這個缺少真誠的世界中,很多時候都會被認為是在作秀,事先安排好,直播時就能按照計划走,目的就是為了搏眼球。所以很多時候,有些綜藝節目不可信,只當是休閑娛樂一下,不可當真。


綜藝節目為了收視率,提前安排作秀都正常,多數都是真人真事吧。非誠勿擾以前特別好看,相親類節目最棒的,後來嘉賓不固定了,名字也改了,內容也有變化,漸漸的就沒以前好看了。畢竟現在綜藝太多,競爭大,不進則退。


推薦閱讀:

我們可以沒有評書 但不能沒有自己
如果給你1500隻土雞,你會通過什麼方法3個月內賣完?
自卑的孩子活的多麼辛苦?
蛋糕配送秘籍

TAG:綜藝 | 娛樂 | 社會 | 非誠勿擾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