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誰的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出自初唐著名詩人王勃的一首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地淚濕佩巾。

這是詩人王勃在長安相送朋友杜少府到四川做官,臨別時贈送的一首送別詩。少府是古代的官職,指掌管治安的縣尉。之,指的是去,到的意思。蜀州,指現在的四川崇州。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安慰勸勉朋友不要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一幟。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的悲苦纏綿,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這句話是說,關中一帶的茫茫大地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繫。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與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楊柳,淚痕,酒盞絕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初唐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形成了跌宕起伏。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詩人在這裡將離愁別緒都淡化,勸朋友不要哭泣,但卻傳達出更為深沉的離愁。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萃辰天心書院【開心學國學之「天心365」】詩歌賞讀欄目每日一首詩歌賞讀。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一同來賞讀詩歌哦~


當然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啊,也是天才詩人王勃。如果連這都不知道,也難怪「百萬英雄」那麼簡單的問題都答不對。不過趁著這個機會,我也好好講講這首詩。

這句詩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一首送別詩,原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開頭一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就氣勢不凡,以「三秦」、「五津」這樣開闊的境地點明送別的地點和友人去向。盛唐人的送別,總是別開生面,沒有兒女作態,也沒有傷感消極,有的是新氣象和昂揚的格調。

像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像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其他朝代的詩人,所沒有的格局。

而王勃的這首詩,更是意氣豪邁、新穎別緻,不落巢窠。「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格局之高,在唐代五言中鮮有其匹。用開朗壯闊的胸懷將纏綿的兒女私情一筆撇開,惜別而不怨別,體現出一種超拔、曠達之氣。

一個國家的精神,最深刻的反應在它的文學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僅是一句好詩那麼簡單,也是代表了整個盛唐青年的胸襟和氣度。

彼時的大唐國力蒸蒸日上,人們都有一種昂揚進取的精神,無論是邊疆的將士軍人,還是文壇的騷客才子,都有渴望建功立業、成就大事業的拳拳之心。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還是岑參的「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等等,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首詩還好在氣脈的一貫流注,全詩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這也是唐代律詩的高妙之處。後世的宋明清詩,都缺少這種藝術表現力。

對於王勃的這首詩,無論怎樣拔高都是不為過的,或者說,它當得起。這就是一首絕世詩歌,開啟了盛唐、中唐的詩境先河。

王勃就像一顆燦爛燃燒的流星,划過盛唐的星空。雖然短暫,卻有耀眼的一生。他的年紀輕輕,卻位列「初唐四傑」,躋身於整個大唐帝國文壇的中央,十四歲即席寫就千古名篇《滕王閣序》。24歲的生命歷程,擁有許多活了七八十歲而無法取得的成就。

王勃,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名字。



最後,奉送鄙人對這首詩的白話譯文:

三秦大地拱衛著長安城闕,風煙彌望是你遠去的五津。

與你分別時刻有重重心意,同為漂泊在外的宦臣遊子。

四海之內存在你這個知己,無論天涯何處都像在鄰居。

在這分別的岔道路口,請別像矯情兒女一樣淚灑衣巾。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兩名句對任何歷史時代時期都有著對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深遠的人性化,人文化的重要意義,有著拉近社會距離和人與人的親情聯糸和情感距島,不比管你遠離千萬里距離,就感覺情感倍增,信心十足,感覺跖離驟然縮短一樣,總感覺誨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樣的各句永不過失,須將它列入優秀文化之列,四五十年代書信中是必用之名句,讓這樣的優秀名句為中華為社會繼續傳承文明發揚光大。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是初唐四傑王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原句出自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而王郣的創新達到了極致。幾乎使人忘記了前文,而只記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見這個英年早逝的人才,是多麼的了不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詩人王勃在他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寫之句。全詞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勸摯友不要離愁恨別,我們的心永遠相連在一起的曠達胸襟!…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的意思是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好像近在眼前。出自《

王子安集

》,形容思想

感情

相通;再遠也能感受到

親近

  • 作品名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作品別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

    王子安集


出自於唐朝詩人王勃的《送杜少陵之任蜀州》的名句,這首詩格局非常大,說它打開了盛世大唐詩文宏大格局也不為過……所以唐人的很多送別詩都是意境宏遠,這是唐代人獨有的藝術風格,其餘朝代的人想學也學不來啊!


推薦閱讀:

少年張三丰冰心為什麼有2個人演?
宋徽宗的花鳥畫,不知道值不值錢?
賈詡既被稱為毒士,有何能位居魏晉八君子之首?
為什麼說五百年出一個張大千?如何欣賞他的畫?
如何評價在現在這個社會嫁妝還重要嗎?

TAG:全唐詩 | 文化 | 中華好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