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私的基因》的正確心態是什麼?


自私的基因,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要認為我們人類很偉大,我們是很渺小的存在。至於書中的內容,我可以為你簡單概括一下,並分析其背後的道理。

我們和其他所有動物都是各自基因創造出來的機器,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的自私性。而成功的基因一個突出的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當然,為了達到某種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一些有限的利他主義。

上述有關的利他和自私的定義是指行為上的,而不是主觀意識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當然,本章或許在某些觀點有悖於哲學,甚至違背了讀者的哲學觀。但我依舊必須把它展示出來,因為這本身就是哲學。哲學讓熟視無睹的事物變得陌生,引導我們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而迴避的唯一方法就是哲學中的懷疑主義。科學和哲學一樣,喚醒我們魯莽的推理,然後看我們思維最終會到哪裡去。本書也一樣,從頭到尾,讀者都會思考,希望讀者也能保持懷疑主義,懷疑科學,懷疑我的內容,向我和百度以及大師們提出問題,或許在這些一個個問題中就蘊藏了真理,而真理就是人類懷疑推理的安息之地。

我寫本章的目的在於引起讀者的興趣,可以從中知道我們人類不過如此,成為一種告誡,讓人們了解我們的基因居心何在,這樣才能讓我們至少有機會去打亂他們,從而建立一個人與人慷慨大度、無私的社會。

當然,本章有一個很大的意義:所有對人生意義感到困惑的人們,可以在本章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觀點和開拓性的視野。

現在我們可以舉一些典型例子。

雌螳螂喜食同類,廣為人知。交配時,雄螳螂騎在雌螳螂身上,雌螳螂一有機會就把雄螳螂吃掉,而腦袋的丟失並不會影響交配的過程。整個過程中,主要的收穫是雌螳螂飽餐了一頓。這是較為明顯的利己例子。

我們再來舉一些明顯的利他例子。工蜂會犧牲自己保護集體,這種自殺式的行為可能保存蜂群的食物,但自己只能捨命黃泉,按我們定義,這是一種利他性行為。

最典型的利他行為就是父母對子女表現出的利他性行為。這樣的例子太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或許這些例子即將推翻我的論斷。但不要忘了我所說的是基因的自私性。仔細想想,這些利他主義無疑是為了其物種的永存。同一物種的基因大多相似,所以,一定程度上,這種利他性的犧牲,也是為了保護其他相同的基因。所以,我們可以歸根於:動物的行為方式一般是為了有利於其物種的永恆性,因而才有對同一物種其他成員的利他主義。同一物種中的成員和其他物種的成員相比,前者應該得到道義上的特殊考慮,這種感情古老而根深蒂固。

根據道金斯先生的觀點,談到自私的基因,自然就要談到自然里普遍存在的進犯行為。

對某個生存機器來說,另一個生存基因(不是子女和近親)是它環境的一部分,就像我們周圍的環境一樣,但這生存機器和我們常規意義的環境不同:它往往會還擊。因為它也會為了保存自己的基因而赴湯蹈火。它可以製造麻煩,同樣也可以被加以利用。

不同物種的生存機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互影響。

屬於同一物種的生存機器影響往往更加直接。通常雄性動物為了爭奪雌性配偶而相互競爭,因為,這也許能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續。對於生存機器來說,合乎邏輯的策略似乎是將其殺死,然後最好吃掉以補充營養。事實上,動物間的搏鬥具有克制和紳士風度的性質。為什麼呢?

一般回答是,破釜沉舟的好鬥精神不但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致命的損失,並且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的損失,例如很可能會有第三者的介入。

這種策略是很多種群都會採取的,另外還會有很多類似策略。所有這些凡是種群的大部分成員採取的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這種穩定策略讓我們看到,一個許多獨立的自私實體所構成的集合體,最終變成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如果有關個體是近親,這樣每個基因就同時忠於不同的個體。

現在我們需要回到我們的生存機器本身了,有人說我們有大腦,大腦不會支配人進行普遍自私的行為。大腦控制了我們的行為,實際上,它控制了協調肌肉的收縮。大腦甚至控制了我們的意識,意識的產生是因為大腦對世界事物的模擬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它還獲得了預測未來並作出相應安排的能力。它甚至能不服從基因的命令,例如計劃生育。(為什麼我們社會體制會是一夫一妻制?我想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人的進化越來越複雜,需要後期大量的學習,這樣自然就需要家庭為單位來承擔,逐漸就形成了穩定的一夫一妻制)

但不幸的是,這些行為依然在基因控制之下。儘管這種控制是間接的,但卻足夠了。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的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對行為進行根本影響。簡單而言,基因是策略制定者,大腦是執行者。但隨著大腦越來越發達,逐步運用了學習的技巧。這種進化的趨勢是:基因給予生存機器一個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請採取任何你認為最適當的行動以保證我們基因的存在。

總之,自私的基因存在於我們身體中,支配我們的行為,心智。而這似乎到最後會演變成一個罪惡的社會,這似乎不合常理。實際上,自私的基因有一個普遍的誤解,甚至出現在大學教授的課堂上,就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個體自私」混為一談。

所有的基因都在自私而盲目地追求在基因池中的最大化,但只有很少基因決定個體本身是自私的。比如,一些有「無私」和「善良」傾向的基因同樣也會自私地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它們沒有滅絕,因為它們和「損人利己」的基因在進化的博弈中達到了動態平衡,而這種關係我會在下一章用博弈論來解釋。

想像現在有兩個陌生人,你是遊戲的主人。

他們倆人手中有兩張牌:「合作」和「背叛」。他們各自選擇一張,兩人都不知道對方會出什麼牌。

現在,結果如下:

1.甲乙均出合作,每人獲得300元。

2.甲出合作,乙出背叛,甲懲罰100元,乙獲得500元。

3.甲出背叛,乙出合作,甲獲得500元,乙懲罰100元。

4.甲乙均出背叛,每人損失10元。

對於個人而言,背叛的誘惑>相互合作的獎勵>相互背叛的懲罰>失敗的代價。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博弈論案例。

在簡單的一次博弈中,很顯然,「背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這似乎暗示了基因的自私性。但我們還不得不考慮重複博弈。兩個人毫無疑問會進行心理的博弈,有機會建立信任和懷疑,實施對抗或原諒的和解,給予報復或寬恕。

當然我們可以在大多數時間選擇合作,而在隨機的小範圍時間內實施背叛。顯然,重複博弈可以使用的策略取決於我們個體的創造力。計算機得到的結果是:「針鋒相對」策略最終能勝出。這個策略在第一回合使用合作,其他所有回合只是複製對手上一次的行動。當然,還有「兩報還一報」策略,允許對手連續兩次背叛再實施報復。但它確實能獲得冠軍,因為它能有效避免長期的互相傷害。

最終,我們得出贏家策略的兩個特點:善良和寬容。實際上,這種策略既善良又容易被煽動報復。

基因也如此,他們就是採用「針鋒相對」模式,實現自我的進化。這是一個善良的策略,它不會首先背叛,它又是寬容的策略,只記得上一次你是否背叛。這種策略從沒有「贏得」比賽,因為它除了報復以外從未背叛。最好結果就是平局。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當心理學家在人群中實驗這種博弈時,幾乎所有選手都會產生嫉妒,但獲得的金錢並不多。這表明,許多人在潛意識中更傾向於擊敗對手,而不是合作。

這個遊戲是一種「非零和博弈」。是指雙方均可勝出的博弈。

另一種博弈叫做「零和博弈」。是指一方的勝出即是對方的損失。球賽就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一方獲勝,另一方必會失敗。

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都是一種非零和博弈。社會扮演了第三者的角色(也就是前面遊戲中支付錢的人)。個人可以從對方的成功中獲益。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私的基因的基本原理下,即使在自私的人類世界裡,合作與互助同樣興旺發展。

如果你知道博弈會進行100次,那麼當你遵循了99次「針鋒相對」策略時,不考慮情誼等其他因素,為獲取更多利益,你會選擇在100次進行背叛。這是一種常態。

選手對於博弈的長度的預測越長,他的選擇會越來越接近善良寬容,反之越短,選擇會越來越接近惡劣和不寬容。

這樣的博弈論已經可以解釋很多東西。例如,寄生細菌(無害且有益)在人體受傷時,會變成有害致命的敗血症。醫生說人體的「自然免疫力」下降。也許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細菌預測的未來博弈大大縮短,「背叛的誘惑」大大高於「合作的獎勵」。當然,這些細菌並沒有計算,代代進化已經讓他們培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的生物。

為什麼有人無償獻血呢?

那些長期血液捐獻者在需要輸血時,沒有任何的優先次序。我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純粹的利他主義。

總而言之,只有在一次性的簡單博弈中,背叛才是理性的策略,而在重複性博弈里,善良策略總是奏效的,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因此,即使我們都是由自私的基因掌舵,好人終將有好報。原因在於這種執行「針鋒相對」策略的基因也在自私地追求最大化,於是形成了我們如今相對穩定的社會


中國文化對私有偏見。其實私是一個中性概念,人之初性本私。誰敢說自己心中無私。私是最基本的人性,它既不惡也不善,我僅僅是關注自己的需求而已。如果我既不害人也不助人,你說我是惡還是善?都不是。惡與善是社會概念,我害人了,那是惡。我助人了,那是善。惡與善都是私的異變。


推薦閱讀:

童年生活對人的性格究竟有多少影響?
思維慢半拍的人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
那些被抱養的孩子與親生父母相認後關係怎樣?
總擔心自己遇到最糟糕的意外|漫畫
真的能在人眼睛/眼神里看出什麼情緒嗎?

TAG:自私的基因 | 讀書 | 文化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