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成名的京劇藝術家們真的比過去的角兒們差嗎?


個人感覺差好多。

就拿這些年京劇界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角兒于魁智來說吧。

以前看網上討論他宗的哪一派,有人說是余派(余叔岩),有人說後來學的楊派(楊寶森),還有人說他兼學李派(李少春)。

那麼就說說這幾派吧。

先說余派,余叔岩先生主要是宗的譚鑫培的譚派,後來加上自己的改進和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余派,在老譚去世以後,算是當時老生裡面的頭一份了,後來的馬連良,奚嘯伯這些個大角兒都學過余派的,包括譚富英,因為余先生跟老譚是師徒關係,余先生也教過譚富英,據說教了一出《戰太平》,而《戰太平》也是老譚教余先生的一出正宗譚派戲,余先生也算是想要譚家的人把譚家的玩意兒傳承下去。

再說楊派,楊寶森沒機會拜余先生為師,但是楊寶森的堂哥,胡琴大師楊寶忠是余先生的入室弟子,所以楊寶森從他堂哥那裡學到的也是正宗的余派的戲,只不過楊寶森因為嗓子不算上佳,唱余派有些難度,所以就融合自己渾厚蒼涼的嗓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

接著說李少春先生。李少春也是余先生的弟子,只不過學著學著中斷了,因為李的爹貪財,非得讓李經常上台演出,李也就沒那個精力經常跟著余先生學,但是李少春前期的唱腔,還是正宗的余派板眼。

介紹完三個大角兒,再回頭來說說于魁智。

拿《四郎探母》這齣戲來說,于魁智跟上面三位就差的遠了。余叔岩的《四郎探母》由於時代久遠,沒有完整的唱片,但是呢,有可以拿來代替他比較的,就是另一個余派傳人王少樓先生,他的唱腔被譽為學余里嗓音最像余的。聽他的坐宮這一段,完爆于魁智好吧。李少春的《四郎探母》可以去聽聽錄音,就是給杜月笙拜壽的堂會那段,現在網上有,還是余派的韻味,跟于魁智一比,感覺於的唱腔,太飄,沒有韻味,嗓音給人的感覺很薄。

跟楊寶森比,可以聽聽楊《烏盆記》,這齣戲,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張半留有錄音,楊寶森唱的烏盆記,簡直是余叔岩再生,婉轉,有味道,他的蒼涼的嗓音正契合了這一段唱,而於的《烏盆記》則差的遠了,比如這段有句念白,老丈。。。,楊的念白,悲涼,渾厚,似乎蘊含著無數無奈,而於的念白,讓人覺得嗓子又尖又細,跟汽車急剎車似的,聽了別提多刺耳了。不服氣的可以再去聽聽《李陵碑》,老楊業的那段唱,楊寶森的唱加上楊寶忠的胡琴,簡直是絕配,反聽於魁智的這一段,又薄又快,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

再比如余派的拿手好戲《珠簾寨》,有一段昔日有個三大賢,最後有三個嘩啦啦,余派的名段,聽聽余叔岩的唱,再聽聽於魁智的唱,韻味差好多,沒得比沒得比啊。


說句不客氣的話,總體而言,當代的京劇演員們真的比過去的(民國時期)演員要差,京劇藝術家也比不上過去的角兒。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過去的角兒都是自己創造流派,現在的藝術家都是學習別人的流派。

關鍵在於,就連學習別人的流派都學不好,不管怎麼學都要被人詬病。比如一個流派有兩個不同的傳人,A純粹繼承流派,B進行改革創新,那麼矛盾點就要來了。

這時候兩邊的戲迷就會吵起來,B方戲迷說A只會固守傳統,學別人學的再好也超越不了人家,京劇需要的是改革創新。A方戲迷則說B把流派改的不倫不類,讓人覺得反感彆扭,毀了流派。

這就像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在民國時期那些角兒大多數是B,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懂得創新,才讓師出同門的四大名旦,學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同。

遺憾的是,現在的表演藝術家乃至青年演員們,基本上都是A,他們只懂得老老實實學戲,老老實實繼承流派。甚至一旦有了B出現,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這就是當代的演員不如過去的演員的原因,社會風氣不同了,他們在保護傳承的同時,也對京劇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因為就當今的戲曲界形勢而言,如果不出個超級大角兒,很難再讓京劇恢復輝煌時期的光輝了。但是,按照當今京劇界的形勢,基本上出不了像梅蘭芳那樣的角兒。

另外,兩個時期的學戲背景、經歷、目的、方式以及市場等方面的因素,也決定了現在的京劇演員不僅很難超越以前的角兒,就是想要接近,都要費上不少年的功夫。

我是戲曲說,專門說戲曲,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戲曲說


謝邀:在中國京劇史上,有口皆碑的梅、尚、程、荀四大京劇流派,何其絢麗多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的張派、袁派、葉派、關派等新流派,可謂百花齊放,令觀眾欣賞喜愛至今!然而近些年來,為何鮮有新的京劇流派問世呢?

主要原因:一是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二是京劇藝術的生存狀況、觀眾的欣賞需求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三是繼承與創新不夠,特別是缺乏具有獨特藝術特點的作品;四是缺少一批有代表性並得到觀眾認可的劇目。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於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因此,京劇藝術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借鑒,才能湧現出更多流派和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很多人感嘆戲曲沒落,可要說到現在的角兒是不是一定不如過去的角兒,還真是不一定可以回答:是。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潮流:唐傳奇、宋話本、明清小說,到了清代京劇形成,而後迅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大眾娛樂,出現了老生三鼎甲,青衣四大名旦,老生四大鬚生,而後四小名旦,後輩演員爭相拜師也好,效仿也好,京劇呈現一片繁榮之勢力。

現在,京劇/戲曲衰落了,從大眾文化變成小眾文化,但與其同時期存在的電影、電視、綜藝、音樂等等從藝術形式上來講是出於同等的位置。從沿襲、流傳上來看,京劇的根脈可以說更紮實,現在的于魁智、李勝素、杜鎮傑、史依弘、王珮瑜、張火丁等等戲曲界的名人他們從藝術上來講真的比原來的角兒差嗎? 未見得。

比如史依弘學梅派,但是不排斥其他流派,尚、程、荀同樣演的好,她還曾經參加舞蹈大賽拿下不錯的成績,她從審美到舞台表現,都有意或者無意融合和借鑒兄弟藝術,是對京劇的發展和探索。

再如宗梅的李勝素,雖然多年來一直宗梅派,但是她並不是完全在模仿梅先生,首先她會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處理人物,做技巧調整,另外,多年的國外演出也讓她的眼界更加開闊,對於什麼樣的京劇才是最好京劇,什麼樣的梅派才是最好的梅派,也有更深的更符合時代的理解和表達。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是男旦的藝術,世界上獨有,沒有角兒誰看?過去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是男旦,觀眾花錢就是去看角兒的,那樣的美、那樣的唱,讓人陶醉!自從京劇不用男旦後,就在走下坡路。因為男聲和女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女聲再好再亮,唱不出那種瓷音。加上梅葆玖先生的辭世,京劇徹底沒了名角兒,剩下梅先生最後一名男徒胡文閣先生,因為學戲太晚,所以至今出不了名。這就讓京劇陷入了靜默階段。雖說「北有李勝素,南有史依弘」,但因為女旦嗓音的限制,總也達不到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那樣的高度!京劇要再度走向輝煌,必須要用男旦!最後我要說的是,京劇有二百年的輝煌,是京劇男旦的輝煌!


現在成名真正的藝術家應該不會遜於前輩的大師,比如于魁智、張火丁、李勝素、康萬生、張幼麟、蘭文雲、孟廣祿等等。怕就怕那些濫竽充數的所謂名家同前輩大師那差的就不是一點點了!典型的案例:第七代、葉金援、宋小川、王晶華、李薔華等!真是京劇的悲哀!


當然,這個問題只有不懂京劇的人才會提的,現在的京劇演員稍微有點名氣就稱藝術家,大師!過去連馬連良先生也只稱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先生也是著名演員,現在於魁智,張克,王佩瑜都稱呼大師藝術家,他們的玩意兒能跟前輩的京劇演員比嗎!所以可以斷定:如今京劇演員絕對比不了前輩演員!


前輩名家都是開宗立派的宗師,一派的掌門,不在一個水平,不具可比性!後人只是模仿而已,另外練功的時間也遠不如過去,富連成科班出身的演員,練功的時間是現在演員的多少倍,根本不成正比,有時間讀讀程硯秋傳和馬連良傳,就知道大師是怎樣煉成的,注意我用的是這個(煉)字,你可知其中的意義?


推薦閱讀:

宋朝除了蹴鞠還有別的普遍的娛樂方式嗎?
一味好葯——我不是葯神
周民軍制;戰國徵兵制;秦漢服役制;隋唐府兵制;宋募兵制;明世襲兵役制,內容是?
相撲有什麼魅力?
《西遊記》中孫悟空和如來打賭失敗後,為何大呼如來騙他?

TAG:京劇 | 戲曲 | 藝術家 | 藝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