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工廠賠錢也要開下去呢?


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都說經濟進入了嚴冬期。

可是為什麼有的工廠賠錢也要開下去呢?

第一、不開的話,賠得更多。

工廠購入生產設備費用,簽訂長期租賃合同或者購置場地建廠費,預購的原材料費用,庫存商品積壓費用,這都是一大筆固定支出啊。現在繼續開下去可能賠一百萬,不開可能就是賠一千萬了。生產出成品,還能賣掉回點本;要是就這麼關了,這些錢就一點也收不回來了。

第二、員工人力資源問題。

一般員工入職工廠都會簽訂時期不短的合同,突然關廠的話,一方面違約金是一筆支出,一方面這麼多人失業也是個大問題。廠里的人多是進城務工的人,突然失業,說不定還會影響廠區周圍社會的動蕩。

第三、機會成本問題。

經濟低迷期,很多行業都不景氣。可是如果你關了廠,你就永遠都回不去了。而且因為你關了廠,同類競爭者的生意就好做多了。你會甘心嗎?雙方博弈,誰也不願意退讓,於是就死撐著繼續開下去。

第四、隱性收益。

我們以鋼鐵行業為例。為什麼大型鋼鐵廠產能嚴重過剩,收益也不抵支出,還不停業呢?因為國家會給一筆不小的補助。在很多地區都是如此。經濟開發區里,你建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一批人就業問題,那麼政府就會給你一些項目和優惠。當這些收益高於你虧損的成本時,你當然願意繼續開下去啦。


作者簡介:賀嘉老師,長江商學院CEO班演講教練,教過1000+高管的演講,現在想帶你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


做老闆,開公司,這其中賺錢與否,外人往往都不一定了解真相。若財務相關的事都被你一眼看出來了,那豈不是人人都能開公司賺錢了。老闆到底是真窮的只剩內褲了,還是內褲裡邊還穿了七八條鑲鑽的丁字褲,估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當然,馬菠蘿最喜歡的就是扒開職場真相,拒絕一切故弄玄虛。對於很多公司或工廠賠著錢,卻依然不關門停業,這樣的怪事,通常有以下三類內情值得琢磨:

第一,不是老闆不想關門,而是當地的衙門不讓關!

對於很多國企或大型企業來說,身處如今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虧損的事情已不少見。不過,這些大企業往往都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或金字招牌。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或者是中小鄉鎮,一個大企業往往佔據了當地經濟指標的絕大比重。不論從納稅,還是每年的GDP業績,都指望著這家企業來做貢獻,怎麼能隨便讓它就關門了呢!

還有一些是因為拖欠了大量的銀行貸款,遲遲還不上,當地的銀行信貸部門自然不會輕易讓企業倒閉,就是為了避免申請破產爛尾抵債的結局。

第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準再堅持一段兒就能活過來。

不論誰辛辛苦苦創業,打下一片江山,甭管規模大小,掙錢多少,好歹是一片心血呀,怎能說停就停!記得當年褚時健老人家的橙子,也是賠錢堅持的好幾年才有了今天人盡皆知的「褚橙」的。創業者也許曾經還多多少少賺過點錢,也許對企業未來的發展依然抱有信心,好不容易打下來的產業,不忍心關門啊。當然了,這份對事業的執著,有可能成就低谷反彈的成功企業家,也有可能造就賠得更慘的破產老闆。總之,充滿不確定性的商業環境,只存在「勝者為王,敗者寇」的生存法則。

第三,東邊不亮西邊亮,未雨綢繆在明天。

馬菠蘿和一些企業經營者有不少交往,發現一些較為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會在關聯的一兩個產業布局。通過此前較為賺錢的公司,逐漸培育新的事業方向。因為絕大多數企業家每天都如履薄冰,充滿了危機意識,總擔心賺錢的日子不會長久,所以通常會尋找第二個未來產業方向,用賺錢的公司養活暫時不賺錢的未來事業。沒準兒再過兩年,老的生意不行了,新的買賣正好暴發。

【你敢問我敢答】馬菠蘿扎心問答

網友路易斯:感覺公司一直不怎麼賺錢,還有必要呆下去嗎?

馬菠蘿:公司賺不賺錢,其實也要看短期和長期的發展。如果公司處在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或擁有了得天獨厚的產業資源,或者是一些優勢明顯的創新產品,也許短期內賺不到錢,但長久的發展態勢應該是值得期待的。別急,還有一個判斷的依據,就是公司是否有投資商持續的關注與燒錢,畢竟很多成功的商業,前期都是投資上大量燒錢堅持下來的,您說對吧?

歡迎大家與職場大咖「馬菠蘿」一起扒開職場真相,探究職場攻略,同修進階秘技!任何平台搜索【馬菠蘿扒職場】都能找到馬菠蘿哦~期盼您的關注與評論交流,快來加入吧~


大家都知道,現在實體經濟是越來越難做,很多原來開工廠賺到大錢的,現在可謂是遭遇嚴寒,好多都入不敷出,在艱難的支撐著。這個時候也會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都虧本了,工廠還要這樣堅持下去呢,幹嘛不先關停再說。

其實這裡面是充滿了無奈,試問作為老闆的誰願意每月虧本往裡面砸錢呀,這也是諸多原因,確實沒有辦法才這樣無奈堅持的。

1、關閉就等於永遠失去機會

工廠關了,自然生意一停,客戶也散了,作為企業來說,就等於放棄了這行,以後都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雖說現在還在苦苦堅持,起碼還保留了重整旗鼓,再次發展的基礎。

2、工人走了就很難再招得回來

這幾年很多工廠面臨招人難的困境,一個正常經營的工廠,從管理層到基層工人,都不是說簡簡單單就能搭建起來的。一旦工廠關閉了,人員就散了,再想有機會重新來過,哪裡一下子招這麼多熟練工人,所以很多老闆情願繼續給工資,也要留住這幫人馬。

3、設備等固定資產一變賣就成了廢品了

很多工廠的生產還是需要靠很多設備來運作的,所以工廠的設備也是廠里的一大資本來的。很多關停的廠家,原來高價購買的設備,雖說也一直在用著,但是回收方一看到你這樣的場景,還能給什麼好價格跟你回收呢,基本都是以廢品差不多的價格草草賣到。如果一家還在經營的工廠,有著固定的客戶和訂單,有著穩定的工人,還有正常運作的設備,那開出的收購價格可比關停後的工廠要翻不少價錢。

所以,你說作為老闆能輕易的關停工廠,放棄自己一直打拚的行業嗎?

職場上的你覺得有道理嗎?


謝謝樓主的邀請,點點關注 不迷路。個人認為不關廠的一下6點。

1、互聯網時代,補短板根本沒必要,打造長板效應才是上上策。一個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的事業就在哪裡。這位朋友大學畢業,從事銷售與營銷出身,業務的重心也是在於銷售端,結合個人基因還是把不該自己賺的錢讓給更專業的人去賺吧。

2、一切不以贏利為目的企業戰略都是耍流氓,開設了工廠只想著工廠充當個形象不以獨立核算賺取合理利潤,工廠就一定會經營不好,一個公司有多個業務部門的應借簽參考阿米巴經營理念,工廠應獨立核算,哪怕離開檔口也能活才有開下的必然意義。

3、版房還是需要保留,因為目前市場上打版與出格大部份以復格為主,針對自身顧客開發還是需要有自已版房結合自身市場情況來做。開料車間不保留的原因是,開一個開料部,就需要租廠房、請採購收發等,業務還是偏重一個月下來省不了太多錢,還是會形成有自己有廠的依賴。

4、要解決質量、貨期、價格等因素核心不是自己開工廠能解決的,需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從自己定位、梳理業務鏈、砍掉一些價值不高的顧客、產品線努力集中相對單一群體單一品類集中原材料等儘可能的長板做起。並且在此基礎上充份利用互聯網技術抱團協作(如聯合成立接發單中心、加入一些平台協作組織等)形成模塊化生產製造才是解決之道。

5、選擇大於努力,對於互聯網去中間化實體批發檔口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小而美髮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可以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但很難與趨勢斗。

6、時間就是成本,就是機會,不賺錢或少賺錢對生意來講就是賠錢,與其在苦苦糾結矛盾中浪費時間,不如短痛投入到符合新事物的發展中去搶戰先機。


1、這是大格局,下了大決心

(1)每月300萬的虧損對應到投資沒有過億也差不多,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等於是押上了身家性命的,所以必須拚命,不能撤退。

(2)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為遇到困難就躲開或者繞開,如果這個工廠老闆賠一個月就換行業,那他的廠房需要賠租、機器需要折價、供應商需要馬上結算、工人需要遣散,光這個損失可能都不止300萬,不輕言放棄就是格局和決心。

(3)不說大生意,就說開個小飯店,如果你只是吃飯,會覺得人少冷清,如果你是老闆,一天沒有進來一個客人,你會發瘋,恨不得把每個路過的人都拉進來吃飯!

你不能理解很多職場人和創業者的瘋狂是因為你沒有下過決心,所以不會孤注一擲。

2、這是大希望,準備大戰鬥

按照你的描述,雖然賠錢,但是其他一切正常,也沒有裁員、停產、減產之類的,說明心存希望,正在積極想辦法扭虧。最重要的,這些生產和運營都是需要成本的,說明資金鏈還是正常的,說明實力雄厚。老闆不會倒,你這九品操著極品心呢,呵呵

3、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洗錢的、比如富二代練手的、比如做空來併購的,等等。

實業維艱,長點心踏實工作吧,胡思路想,等到不虧的時候,你可能沒機會再在裡面工作了。


開工廠,也就是做生意,有一個前提就是天下所有的生意都是有可能虧有可能賺的,而且沒有人能保證每年每個月都是賺錢的狀態,如果因為一時不賺錢甚至虧錢就停業的話,那麼如今的世界500強公司你可能看不到幾家。至於公司虧到什麼程度才應該關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止損線,而且我們現在的公司多數都是「責任有限」的公司,公司虧損不意味著公司的擁有者就一定會虧損。

有道是做生意就是有賠有賺,起起落落都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大多數人是沒有勇氣去承受看得見的大額虧損的,所以如今打工的人數遠遠超過老闆的人數。而老闆往往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的虧損,還有渡過虧損期以後的盈利期。近些年各種互聯網公司在搶佔市場時不惜瘋狂砸錢是不是就補貼,不需要專業的財務知識也是可以分析出短期內一定是虧損的,但是很多公司還是堅持「補貼大戰」不過就是盯著佔領市場後的巨額回報而已。因為有了足夠的吸引力,所以一時的虧損都不再是無法接受的痛苦。

如今的JD,在淘寶大賺特賺的時候仍然堅持給員工交社保做自己的配送物流,這種堅持也導致了JD的連年虧損,但是這些年的虧損並沒有讓JD倒閉,而是不斷的堅持,如今市值高高在上的亞馬遜,當年也是連年的虧損,甚至一度虧損的嚇死人,然而亞馬遜還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不因為眼前一時的得失而一味的去迎合市場,如今的亞馬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回報,也是經歷了風雨後見到的彩虹。

公司盈虧很多時候並不是員工看到的簡單的盈虧,一個體量足夠大的公司往往涉及各種資本運作,而這些資本的背後往往無法用簡單的盈虧衡量,所以,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存在的。特別是一些新開的工廠或剛轉型過來的工廠。

因為每個人站在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你可能做為一個工人或企業管理人員,只知道工廠當前的狀況在虧錢,還在繼續運作,虧本生意都要做,感到不同理解。但做為一個企業經營者或投資人來說,是要看重這個企業的發展前程和未來的戰略布局。

舉個簡單的現實,摩拜共享單車,為什麼理念一出來,就有投資,並且經過了多輪融資,到現在都沒有賺到錢,而總共燒了幾十個億了呢。因為當初投資人都相信摩拜的經營理念和將來的贏利模式,看到共享單車的前景,所以虧錢也還不是一樣能融資,一樣在投入。

也許你說的工廠,做手機殼虧損就是想在市場通過一段時間的技術積累和品質提升,達到某些大品牌手機的標準,才能贏得更多的手機殼訂單,就能扭虧為盈。所以每個人看問題的解度不一樣,得到的解釋和答案就會不一樣。


這其實應該是個人對自己生產產品,有沒有信心的概念,如果有信心,認為產品還有市場,還可以把虧損的錢賺回來,那麼,短暫的虧損就是戰略虧損。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國營企業,她還肩負著安置職工就業的問題,考慮到安定因素,還暫時不能破產,所以,要繼續經營。

大概我們想就有這兩種情況,當然,可能還有第三種,第四種情況,我們就不一一列舉。


董先生個人觀點:

一,實業的核心是技術,秘訣是堅持。

二,很多工廠都有輝煌的時刻,大家期待明天還會東山再起。

三,正因為有無數企業家的堅持,社會財富才會不斷被創造。

四,希望堅持的同時做好技術革新。

五,祝福企業家朋友們未來更美好。


分享下別人開廠的經歷:

最近緬甸服裝廠的新聞在各大服裝資訊平台上一度成為網紅!在緬甸,有一位中國商人在當地開辦服裝加工廠,沒想到經常會遇到工人罷工,工廠停產的情況,那他是如何化解罷工危機的呢?

郭連學,66歲,上海人,上海東隆羽絨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連學在江蘇、山東等地都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2011年,他把在中國的服裝加工生意發展到緬甸。

這是郭連學在緬甸最早開辦的仰光東隆服裝有限公司,每天大約有800多名緬甸工人流水作業,生產羽絨服、夾克等衣服。

現在的工廠秩序井然,然而六年前,工廠生產可不像現在這樣井然有序,工人們還經常罷工...

從工作常識開始科普

郭連學說,當時中方管理人員要求招聘來的緬甸籍工人必須要遵守工作紀律,比如有事提前請假等等。但是這些工人原本都是當地的農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工廠,根本不明白在工廠應該如何工作。

「原來做農田,散漫慣了嘛,今天我要休息,今天我要睡覺,今天我要下班不去了。他們不能接受多勞多得,就是你做多了你不可以多拿,我做少了不能少拿。」

——郭連學

一次,緬甸籍工人因不想加班罷工了一個多月,還砸壞了不少生產設備,郭連學損失了十幾萬元人民幣。

這次工人罷工給郭連學帶來不小打擊,但他沒有放棄。工人在罷工的一個多月里,沒有生產,郭連學還是如數發給工人工資。安撫工人情緒之後,他就想怎樣才能讓緬甸籍工人接受工廠工作紀律呢?

瑪德塔,在大學畢業不久就應聘進入服裝廠工作,負責日常行政管理。郭連學在和瑪德塔共事的過程中發現她顧大局,接受新事物很快,也很認可現代工廠生產管理制度。郭連學就想,既然中國人給緬甸籍工人講工作紀律,工人不能接受,那麼就讓緬甸人自己講給自己人聽。

郭連學一有時間就跟瑪德塔聊天,交流現代工廠生產管理規則。他為瑪德塔專門安排了現代工廠管理培訓課程,還定期帶她到中國參觀工廠生產等。

之後,瑪德塔把所看到的和學到的講給其他緬甸工人,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緬甸籍工人也開始慢慢轉變觀念,懂得工廠生產要團結協作。現在,瑪德塔已經成為伊洛瓦底省勃生服裝廠的副總經理。郭連學說,像瑪德塔這樣的緬甸管理人員他培養了大約有100多人。

培養工人,停止賠錢

找到了有效管理緬甸籍工人的辦法之後,郭連學並沒有感到輕鬆。因為招聘來的緬甸籍工人不會使用縫紉機,也沒做過羽絨服,儘管中國師傅手把手教,可一個緬甸籍工人平均一天也做不了一件衣服,產量很低。前五年里,工廠都是賠錢的。那郭連學為什麼還要堅持做賠錢的買賣呢?

「我給他們說,首先要保證質量。我的理念呢,年年賠錢,要培養一些有質量的工人。」

——郭連學

考慮到成本,郭連學也想過放棄,可轉念一想,自己的企業總要走出去,雖然賠錢,但這是在為以後儲備技術工人。於是,他把中國江蘇、山東等地分工廠賺的錢很多投入到緬甸三家工廠,維持正常運營。

在郭連學的堅持下,緬甸籍工人做衣服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現在一位緬甸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能生產4件衣服。從一年前開始,郭連學在緬甸的三家工廠都開始轉虧為盈。年總銷售額從最初100多萬美元,增長到3000多萬美元。

郭連學怎麼想到在緬甸開服裝加工廠的呢?

1992年,郭連學在上海創辦東隆羽絨製品有限公司,服裝加工生意越做越大。六年前,他受客戶邀請到緬甸仰光參觀考察。當時,當地人的貧窮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形容家裡窮是叫做家徒四壁,這裡有的工人家裡連四壁都沒有,喝水就是在那個油漆桶里喝。」

——郭連學

郭連學當時就決定把自己在中國的服裝加工廠開到這裡。一來,這裡的勞動力成本較低,適合投資。二來可以給當地人帶來收入,改善生活。

就這樣,從2011年到2014年,郭連學先後在仰光省和伊諾瓦底省開辦了三家服裝加工廠,給當地帶來將近4000個就業崗位。生產的衣服遠銷歐洲,也有很好的口碑。

未來,郭連學還將把更多的中國服裝品牌介紹到緬甸進行生產。

「我和一個客戶說,你要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要把品牌放到這裡生產。在海外辦企業,一定要融入當地的文化,尊重當地的文化,這樣大家感覺到平等的在一起。」


推薦閱讀:

30歲前學到哪些能力會讓你的一生決勝千里?
職場知識:從20歲到29歲應該做什麼?
中三條以上的你,可以考慮離職了!
收集了那麼多所謂的高效工具,你都用對了嗎(下篇)
現在有一份真摯的OFFER擺在你面前

TAG:手機 | 社會 | 職場 | 2017中國經濟年報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