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法西斯德國為什麼會在後期逐漸喪失控制權?


謝謝邀請,遲回見諒。

二戰中德國逐步喪失戰略主動其原因就是由一系列錯誤的戰略造成的。

首先,戰爭之初德軍在歐洲大陸高歌猛進,把英法聯軍趕進英吉利海峽時,卻沒有堅定的實施「海獅計劃」攻入英國本土,而是轉頭開闢了東線戰場,雖然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給自己造成了極其尷尬的兩線作戰態勢,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隱患。給30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的機會,就可以看出希特勒並沒用下定決心攻擊英國本土,還幻想著能不戰而勝,這個戰略失誤也導致最終放棄「海獅計劃」的重要原因。希特勒沒有吸取一戰的教訓,他盯著的只是英國,卻忘卻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整個英聯邦。一戰時英國從殖民地集結幾百萬軍隊,從殖民地調集大量物資,支持了整個一戰的全過程,而這些德國就是不具備的,因此在整個英聯邦還沒運轉起來時,佔領英國本土才是首選。

其次,在東線戰場失誤連連,一手好牌最終打壞,致使自己掉入敗退的境地。失誤一,沒有完成「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時曾強調計劃的核心「列寧格勒第一、頓涅斯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然而這個第一的列寧格勒就沒拿下。為了第三的莫斯科而放棄可佔領已經岌岌可危的列寧格勒的機會,調走了北部集團軍群幾乎所有的裝甲部隊。導致圍困列寧格勒近900天不得,一個列寧格勒戰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保護了蘇聯北方的其他地區,阻止了希特勒由北部包抄莫斯科及進逼阿爾漢格斯克的可能。也是直接導致莫斯科沒有拿下的原因之一。失誤二,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覆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失誤三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下,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也就是「庫爾斯克會戰」),戰敗後失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蘇軍開始了大規模反擊。失誤四,對斯拉夫人的政策過於鐵血,使得佔領區極不穩定。被佔領的地區沒給德國帶來任何利益,還要分出大量兵力來維持佔領。簡直是焦頭爛額。連連的戰略失誤不僅沒有全面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當時蘇聯的絕大部分國力都集中在蘇聯的歐洲部分),而且損兵折將,敗退已經不可避免了。

最後,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至此納粹德國的敗亡已經註定了。以後的什麼「阿登戰役」什麼的都已經是迴光返照了……

歷史沒有「可能」,「也許」,目前也不會重來一次。我們P民,也只是放放「馬後炮」,打打嘴仗。真心希望這樣的歷史不要重演,人類再次經歷世界大戰的話地球會不會毀滅我不知道,但是人類絕對會回到原始狀態。願世界和平……


納粹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逐漸走向守勢,並一步步走向失敗,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德國內部的原因,也有來自外部的盟軍的壓力。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於1943年初,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超過150萬德軍,超過了德國總兵力的近四分之一。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這也直接導致了德軍後期的兵源枯竭,後來不得不徵召未成年的兒童進入德軍,組成希特勒青年團。而另一方面,蘇聯的軍事實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已經得到恢復,逐漸走向對德軍的攻勢,先後收復了東歐各地,並進一步向德軍腹地進逼,英美聯軍雖然還未登陸,但自1942年開始也已經以轟炸德國本土、摧毀德國工業生產的方式配合蘇軍的行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雷斯頓大轟炸」,德國的工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阿拉曼戰役之後,德軍在北非戰場也開始節節敗退。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收復了法國,開始和蘇軍形成東西夾攻的態勢,納粹德國腹背受敵,開始走向末日。希特勒彼時仍然寄希望於一些神秘的特殊力量來改變頹勢,比如他曾派人到中國的西藏地區,希望通過改變地軸,使時間倒流,但最終都歸於失敗。

長期的戰爭讓普通德國民眾也疲憊不堪,德軍軍官施陶芬貝格在1944年7月策劃發動了刺殺希特勒的活動,但以失敗告終。希特勒因此在德軍將領中進行了大清洗,包括隆美爾在內的一批德軍名將被懲斃,納粹德國高層在1944年以後也發生了內訌,納粹德國層級的二號人物戈林最終也被希特勒軟禁。

美國和蘇聯在戰爭後期,工業生產開足了馬力,國家機器的動員發揮到了極致,美軍擁有近1600萬士兵,蘇軍擁有近1200萬士兵,在海空軍實力上,盟軍軍隊對於德國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而德國因得不到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並且在道義上是非正義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二戰德國之所以後期失去戰爭控制權,最終被擊敗,根本問題,歸根結底在於總體實力不濟。

首先,德國自身是歐洲強國里起步比較晚的,屬於新興列強,底蘊上本身就弱於英法俄多年的積累,工業水平雖然很高,但是由於海外殖民地早已瓜分差不多,德國自身資源和市場不足以讓德國進一步發展,這也是德國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原因。戰後,工業基地被搬走,軍備基本清空,外加賠款,可以說二戰時期真的是一窮二白,人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損失不小。

所以德國指定的計劃,是藉助蘇聯對歐洲的威脅,在英法默認情況下,先收蘇台德區和捷克這倆工業地區,然後瓜分波蘭,補充下自己匱乏的國力。再和蘇聯假意結盟,閃擊法國,最後閃擊蘇聯。可以說,這一套連招就是當年鐵木真崛起的現代翻版,遊走在各國利益衝突的邊緣來壯大自身。

說到德國的戰略失誤,我想很多人會想說是放棄登陸英國本土而轉身去攻打蘇聯,因此才導致最後的失敗,但我想說關於這點,很多人可能有些想當然了,實際這點可能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首先,英國是一個島國,自身海軍空軍實力是非常強大的,遠超過其陸軍作戰水平,而德國由於進入大西洋的入口被英國鎖住,所以不得不大量發展潛艇潛入大西洋搞破交戰,可以說,以薄弱的德國海軍艦隊實力是無法保障德國精銳的裝甲部隊登陸英國本土的,而背後的蘇聯當時不要臉的斯大林已經制定了閃擊德國的計劃,只是被德國搶先一步而已,可以說,如果德國主力進攻英國本土,那麼二戰在當年就直接結束了。另外,當年制定的閃擊蘇聯的計劃,是控制整個東歐地區即可,並不是直接佔領整個蘇聯。(西伯利亞平原打的費勁,失去東歐的蘇聯也沒有反攻的能力,沒必要著急打過去)之所以沒有成功,主要是德軍真的打不動了,攻堅戰消耗戰並不是德軍所擅長,那精銳士兵和蘇聯督戰隊帶著的菜鳥士兵打消耗更不是德國打得起的……最關鍵的,還有一堆二逼隊友,義大利搞不定北非英軍那點部隊,還要把隆美爾拉去救火,要麼在東線蘇聯作戰不就又多了一個悍將。西班牙,磨磨唧唧的,法西斯國家,不幫忙打北非和控制地中海,在那玩騎牆派觀望。最後一個傻逼日本,要你當隊友,卻是是為了讓你打美國,但是那是在發育一段時間後,現在德國東線僵持著,正是關鍵時刻,你不搞毛子一刀,把美國逼得提前參戰干毛?

可以說,德國知道自身問題在於整體國力偏弱,所以計劃以閃擊、突襲為主,盡量減少損失,取得更大的戰略優勢,在英法美俄等國反應過來發揮其整體實力前,讓自己發展起來消滅這些大國。


謝謝邀請:回復遲,請見諒。

德國在戰爭後期逐漸失去控制權,還要從斯大林格勒戰役說起:

德國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主要戰略目的有三點:

一:切斷外高加索油油田對蘇聯的石油供應。

二:打通中東通道,佔領伊朗和伊拉克等產油區,控制海灣地區的豐富石油資源,為自己稱霸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控制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

有個軍事常識我們大家都懂,現代化的戰爭,如果沒有油料供應,飛機不能升空做戰,潛艇軍艦不能出海作戰,裝甲部隊和軍用車輛無法啟動,總之,就是一句話:「現代化的戰爭,沒有油料供應,再先進的武器也是廢鐵一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勝利國之一的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有感石油的重要性:「石油就象血液一樣重要」。例如一戰:「在1918開始的頭幾個月中,戰爭的控制權依然掌握在德國手中」,英國人佔領了俄羅斯巴庫裏海的產油區,掐斷了德國的石油供應後,在幾個星期內,石油儲備枯竭的德國就宣布戰敗,向協約國投降。做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更清楚的知道石油在其稱霸世界計劃中的重要性。在1939年德國閃電戰領佔領波蘭以後,利用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閃電般的橫掃歐洲大陸,佔領挪威,又用閃電戰打敗並逼降歐洲老牌的陸軍強國:「法國」。希特勒這麼做,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掠奪這些國家的石油資源,增加其石油儲備。」

再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式,對盟軍是相當不利的,希特勒裝甲部隊閃電般橫掃歐洲,打得歐洲陸軍強國法國投降,把英國空襲的已經接近癱瘓,如果美國不出手援助英國,英國已經很難再堅持下去。在亞洲,日本橫掃東南亞,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接連淪陷,連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汪精衛,己經對二戰前途喪失信心,叛國投敵。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淪陷時,我們所熟悉的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將軍也是黯然的逃走於菲律賓。日本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雲南邊境,當時國民政府經濟時時刻刻處於崩潰邊緣,日本並計劃切斷當時中國外援的國際生命線:「中緬公路。」這時候是法西斯勢力是最昌盛的鼎盛期,而此時做為反法西斯主要力量的盟國確處於,不利的相對低落期。此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最明白危翼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如果再不出手援助中英兩國:「中國經濟崩潰國民政府倒向日本,英國熬不住德國的空襲倒向德國。」而當時的蘇聯也正處於衛國戰爭的低潮期,大面積國土淪陷,大批軍隊投降納粹德國,連重要的糧倉基輔都被德國佔領,也是無力自保。當時世界上唯一有力量有實力支援反法西斯國家的美國如果再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等到德日逼降中英兩國之後,美國真的要被德日意三國聯軍徹底的孤立打敗。

如果要是德國在斯大林戰役中獲勝,實現其戰略構想,不只是戰爭獲勝的問題,恐怕二戰後的歷史都要改寫,主要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對當時的國際形式來說:會有更多騎牆觀望的國家投入法西斯陣營的懷抱,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徹底的崩潰或瓦解。例如當時的中立國:「瑞典和瑞士,出於對反法西斯陣營前途悲觀失望情緒影響,都開始腳踏兩隻船的同納粹德國展開金融和貿易上的合作。

二:戰役失敗對蘇聯來說:一:莫斯科會直接裸露在德國的戰略縱深攻擊範圍之內。二:會有更多的國土淪陷。三:會有更多的軍隊和國民投降納粹德國。四:蘇聯要是失去外高加索的石油供應,生產多少飛機坦克都只能是數字上的意義,其戰鬥力的形成也會大打折扣。四:一直夢想棄島登陸建國的日本一定會在蘇聯的背後再狠狠插上一刀,讓蘇聯顧此失彼,首尾難以相顧,歐洲和亞洲遠東地區的領土必然會被割裂,真正到那時候:「蘇聯的國運真是未可知了。」

三:對於假如勝利的德國來說,一:切斷美國援助蘇聯的通道,有可能逼蘇聯投降,或和蘇聯簽訂停戰協議書,使蘇聯倒向反法西斯陣營。二:德國佔領中東後,不僅僅只是獲取中東的石油問題,會爭取到更大的戰略利益空間:「和非洲的德國隆美爾軍團合擊英國在非洲的部隊,等打敗非洲的英國軍隊之後,英法等西方國家在非洲的殖民地會都轉入到納粹德國手中,為希特勒稱霸世界奠定更加堅強的人力,物力,資源等基礎。三:日本己經佔領重要戰略咽喉位置的馬六峽海峽,如果德國佔領中東:「會達到和日本在中東戰略會師的目的。」

四:對於日本來說: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其石油短缺的危機。二:如果德國獲勝,日本也,不會偷襲珍珠港,冒著巨大失敗的危險和美國開戰,原因是:「美國對日本實行禁運後,日本的石油只有三個月的儲備,而日本聯合艦隊往返珍珠港所耗費的汽油相當於日本海軍一年的用量,結果是贏了偷襲珍珠港戰役,確輸掉了整個戰爭「。日本在此期間犯下更嚴重的錯誤是:「沒有摧毀瓦胡島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450萬桶各種油料。三:日本一定會重新執行北上的戰略政策對蘇聯宣戰,並搶先出兵攻打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基地海參崴。

這就是德國在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斯大林破釜沉舟舉全國之力,殊死與德國一戰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向不做虧本買美英不惜血本毫無代價的支援蘇聯同德國做戰的主要原因。也是德國勢在必得,投入百萬重兵和蘇聯決一死戰的主要原因。可以說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主要有三點:

一:關係到蘇聯生死存廢的一戰。

二:關係到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事業的勝利與失敗的一戰。

三:關係到德國以及整個法西斯陣營生死興亡的一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的失敗,也可以說整個法西斯陣營開始由盛轉衰,在戰略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註定法西斯末日的倒計時己經開始,雖然以後的德國也取得幾次戰役的小勝,甚至研究出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V2飛彈,但已經於大局無補。有些文章說希特勒特別獨裁,嚴格的控制裝甲部隊的使用權,並不允許隆美爾動用裝甲部隊才導致北非戰役中德國的失敗,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隨著時間一天天的流逝,兩線做戰的德國油料供應已經出現嚴重不足現象,做為貧油國的德國石油儲備已經接近枯竭,已經無法維持裝甲部隊的正常做戰需要,再加上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嚴重減員,新兵戰鬥力減弱,士氣低落等因素,讓德國的中上層軍官開始對戰爭前途喪失信心,並開始發動刺殺希特勒的兵變計劃。執政權威受到威脅的希特勒處決清洗了大批以隆美爾為首,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中上層將帥,而這種惡性因果的循環「:「嚴重的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使德軍的士氣也受到嚴重影響。」而此時的蘇聯,已經走出了斯大林軍隊大清洗時的陰影,一大批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中上層軍官迅速成長起來,部隊的士氣,作戰熱情高漲,部隊戰鬥力旺盛,和士氣低落的德國軍隊形成巨大的反差。隨著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和蘇聯戰略大反攻的開始:「表明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盟軍已經勝利在望,法西斯陣營的軸心國失敗的喪鐘己經敲響。」


什麼控制權?對德國國家的控制權,是因為戰爭失敗!戰爭為什麼失敗?因為它進攻了一個看似不強大的國家,它參照蘇芬戰爭來判斷蘇聯的軍事實力,把一場因為輕敵和錯誤的指揮而損失慘痛的局部戰爭當成定勢,卻不明白輕敵者將吸取教訓,錯誤的指揮可以改正,而真正的實力卻不會因為幾個小錯誤而改變。人們只看到中央集團軍群的高歌猛進,以為德軍如何強大,蘇軍弱不經風。卻沒看見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如何困難,而迫使中央集團軍群去幫助它們,南方雖然成功了,北方依然沒有效果。這其實己經證明了蘇軍並沒有那麼弱不經風。只是,人們只看見了衣服光鮮的表面,而忽略了不易看見的襯裡。德軍計劃三個月擊敗蘇聯,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但三個月後,天氣並沒有變壞,它一個目標都沒有實現,蘇軍原來不是蘇芬戰爭中那個蘇軍。相比之下,德軍有一大批活著的,有戰鬥經驗的各級指揮官,而蘇軍剛剛自己把旅以上99%有經驗的各級指揮官都殺害了,德軍居然還打不過,還要怪天氣,真是恥辱!


德軍最後一次大的攻勢是在庫爾斯克我認為二戰中的轉折點應該是庫爾斯克,即便在莫斯科損兵折將但德軍依然佔有主動權只到到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本來有機會取勝的但希特勒過於迷信新式武器的作用在原地休整了數個月等待虎式重型坦克以及豹式中型坦克和斐迪南殲擊車到來讓蘇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構築防線而且蘇軍強先發起炮擊德軍被迫發動全線進攻黨衛軍裝甲集群花了17個小時才攻破蘇軍修築數月的第二到防線這不得不說明德軍此時戰鬥力依然強勁開戰一個星期200輛豹式坦克就只剩16輛可以用這足以說明雙方戰鬥的激烈程度非同凡響隨著蘇聯最高統帥部的y預備軍團到來德軍的堡壘計劃也徹底失敗德軍開始有計劃的撤退,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此後節節敗退。43年正是蘇軍裝備高速恢復的一年正因為蘇聯在43年的勝利才得以有機會發起十次反擊打到柏林


謝邀。

德國人閃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沒有實現,就已經註定了其敗局不可避免。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拖在蘇聯戰場不說,希望得到的戰略資源也落空。以一國之力兩線作戰,同時面對強大的對手,神仙也救不了希特勒。

如果希特勒不惹蘇聯,日本人不惹美國,二戰結局會不會不一樣?誰都沒辦法肯定如何如何。以蘇聯人的尿性,打怕了日本,再在背後捅德國人一刀,是完全有可能的。


謝謝提問。

納粹德國法西斯野心太大,它發動的侵略戰爭不是為侵略而侵略,而是想霸佔全球,它的戰線拉得太長,到了後續更為分散,由其它們進攻西伯利亞蘇聯莫斯科,想法不錯,但是德軍忽略了冰冬氣候的無情,而且後動跟不上,這就給了蘇聯紅軍戰略反攻柏林的必勝機會。同時既定戰略反攻,一路解救了一大批猶太人及許多歐州地區和國家。!


古人云:善攻者,不善守。德國納粹以強大武裝力量,閃電式橫掃歐洲大部一一度佔領了南至地中海,東到伏爾加流域的廣袤地域,然而以擊敗對手為主要目的納粹德國元首及統帥部,根本沒有考慮到如何管理佔領區,怎樣讓其變成穩定的後方,或者是相對穩定的後方,沒有充分的利用歐洲複雜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矛盾問題,宗教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懷柔的佔領區政治、經濟政策。而是採取中世紀直接的野蠻的以戰養戰的強盜政策,更是推行種族滅絕的殘酷手段,在主要敵人沒有被擊敗時,此政策最終結果,導致了抵抗運動的不斷壯大,使得德國逐步喪失了佔領區的控制權,其結果是從本已捉襟見肘的前線,抽調兵力,四處鎮壓,進而導致最終的失敗。


推薦閱讀:

日本投降時何應欽有辱國格?他鞠躬比日本人還低?
致命鋒刃:一把沒有舔到鮮血就不肯回鞘的彎刀
紀念九一八! 中華兒女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世界紀錄開創者——鄭和艦
北約舉行兩棲作戰兵棋推演

TAG:世界 | 較量 | 軍事 | 歷史 | 軍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