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洲七大洋」是怎麼形成的?


首先,請大家看一個美麗的星球。

這顆星球位於室女座超星系團, 是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星系中不起眼的小恆星的不起眼的小行星之一,距離我們大約有兩億年

嗯對,不是兩億光年,是兩億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顆星球就是兩億年前的地球。

當時的地球上沒有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有的是一個超級大的陸地--泛大陸 和超級大的海洋--泛大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當初的「泛大陸」和「泛大洋」是怎樣變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100多年前,有一個叫魏格納的人

他在看地圖的時候發現:大西洋兩岸的海岸線輪廓竟出奇地吻合。

隨後他收集了有關地質、生物、氣象等方面的許多資料,最終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在很久之前,地球上可能只有一塊完整的超級大陸,這塊大陸後來發生了分裂,形成了一塊塊的新大陸。

而這些新大陸也在不斷地漂移,彼此遠離或碰撞,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裂谷和山脈。,比如:我們熟知的東非大裂谷和喜馬拉雅山脈。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有這麼大的力量,可以推動整個大陸,創造出像喜馬拉雅和東非大裂谷這樣的雄偉地質景觀呢?

魏格納依據當時人們所掌握的相關知識,做出了這樣的猜測:在地球的深處是一片沉重的岩漿,而我們腳下的大地只是漂浮在這岩漿上的一層較輕的岩石殼。

這個岩石殼會同時受到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和月亮公轉產生的的潮汐力,並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產生漂移。

但是,有人對此進行了計算,發現這兩個力實在太弱了,根本不足以推動大陸發生這麼明顯的移動。

此後,隨著人們在地質領域研究的深入,一個更加完善的理論被總結了出來。

這個理論為大陸漂移做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想要了解這一切,首先要走進地球的內部。

我們剛才提到了喜馬拉雅山脈,其中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8米,相當於20多座帝國大廈。不過這個看起來無比雄偉的尺寸,跟它所在的地殼相比則微乎其微。

而即便是這個在我們看來已經很厚的地殼,它的平均厚度也遠到不了地球半徑的百分之一。

這麼看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岩石大地,就真的只是一層小薄殼而已。

在這層小薄殼之下,有著厚達2900千米的地幔包裹著半徑3500千米的滾燙地核,大陸漂移的動力就是正是來源於此。

貼近地殼的地幔溫度較低,非常粘稠,可以帶著地殼一起移動,這部分地慢也因此常與地殼合稱為岩石圈。

地核附近的地幔具有極高的溫度,它們會一路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在那裡向四周分散。沿著岩石圈下層流動並慢慢冷卻,然後再沉回地核附近。

在這個過程中,地幔拖動著上面的岩石圈也在緩慢地移動,這便形成了所謂的「大陸漂移」。

而在這些位置,彼此匯聚和分離的地幔,則會帶動上面的岩石圈彼此碰撞和分裂,形成了山脈和裂谷。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以馬里亞納海溝為代表的各種海溝地貌--可能會有人認為它們是海洋板塊分裂出來的。

但事實可能會出乎我們意料:海洋所處的兩個板塊間的俯衝作用形成的。

當兩塊板塊在互相擠壓時時,其中較薄的一塊會俯衝到另一塊的底下,然後把另一塊也拖下地底,這就形成了深深的凹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海溝。

並且這個過程還會產生一些意外收穫:俯衝板塊隨著俯衝深度、壓力的增加,加上海水的裹入最終生成了大量的岩漿,這些岩漿最終在俯衝熔融位置的上方噴發,形成了一個個火山島。

而俯衝進地下的地殼隨著應變的累積容易發生斷裂,這些斷裂產生的震動傳遞到地面,就形成了地震。

我們熟知的日本、菲律賓這些國家之所以經常發生地震,就是因為它們位於兩個海洋板塊相互俯衝擠壓的位置。而這些國家所在的陸地,上面也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火山島。

我們剛才說了,板塊俯衝會形成海溝。那麼,板塊分裂的話又會形成什麼呢?

答案可能會再一次出乎我們的意料:板塊分裂反而會形成海底的山脈。

這是因為隨著板塊分裂減薄,在板塊分裂的位置,上升的地幔會產生大量的岩漿,這些岩漿湧出裂隙,逐漸被冰冷的海水凝固成岩石山脈。

總的來講,大陸之所以會漂移,是因為地幔的對流帶動了岩石圈跟著一起發生了移動,而這些緩慢移動著的岩石圈,也在不斷地塑造著高山和海島,改變著我們現有的地貌。

哦對了,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

現如今人們鑽出的最深的洞僅有12km,這麼看來:哪怕是科技水平已經十分發達的現在,我們仍然無法親自去探尋地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我們能夠做的,只有根據在地表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推理和計算總結出一種較為合理的假說。

而魏格納,就是從一張地圖入手,最終總結出的《海陸的起源》這本地質學巨著,他在書中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更是為人們之後的研究和推理指明了方向。

就像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可以概括世上的一切。

保持好奇

不斷思考


環遊世界,是許多人的夢想。是啊,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去看看喜馬拉雅山上的植物,去看看非洲草原的動物,去看看蔚藍海洋中的多樣珊瑚,去看看這個世界的風情萬種……

打開這套書,把世界收在眼底、裝在心中。

《美麗的地球-亞洲》

這是地球上面積最廣闊的大洲,這裡有著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生活著地球上三分之二的人口。

這裡有高聳的世界屋脊和最高的山峰,有曲折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海島,有奔騰的大河和富饒的沖積平原,有荒涼和戈壁和浩瀚的沙漠。

在存留的原始自然生態環境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讓人驚嘆。

《美麗的地球-北美洲》

一塊年輕的「新大陸」——大航海時代哥倫布踏足的神秘土地,歐洲殖民者驚喜發現的豐饒世界。如今,這裡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血液。

它的名字是北美洲。

一片古老的自然天堂——北極圈內延伸著廣袤的綠色苔原,大西部的紅色羚羊谷上演著晨暉交錯的光影傳奇,野牛奔騰的大草原倚靠著落基山的皚皚雪峰,大自然的手造就了它的壯美與雄奇。

美麗的地球-南美洲

南美洲具有獨具特色的魅力,從神秘的亞馬孫河豚,到巨鳥安第斯神鷹;從伊瓜蘇瀑布,到阿塔卡馬沙漠;從馬丘比丘的悠久遺址,到的的喀喀湖的迷人美景;從獨一無二的熱帶雨林,到冰潔的莫雷諾冰川……

南美洲的30個地點,豐富的景觀和動植物。專業的地理知識介紹,300餘幅精美彩色圖片,向你展示南美洲的美麗。

《美麗的地球-歐洲》

穿越歐洲大陸的浪漫之旅,領略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

在歐洲這片土地上,信仰交織與民族融合孕育了古老的希臘文明;文化復興與工業革命積澱成如今的現代文明。雖然它只是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小小「半島」,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則賦予它無盡的美妙與神秘。

歐洲溫和宜人的自然氣候、優美獨特的地質景觀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冰火兩重天的冰島、「千湖之國」芬蘭、「綠色海洋」巴伐利亞黑森林、歐洲*山阿爾卑斯山、流經11國的多瑙河……都在其中。

美麗的地球-非洲

非洲,僅次於亞洲的世界第二大陸,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千米。與其他大陸相比,非洲大陸擁有著自身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同時完好地保留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這種生物多樣性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甚至連完善的分類都沒有。

不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大自然領域,非洲大陸都是一個反差分明的世界:有些國家飽受貧窮、戰爭、種族衝突和饑荒的摧殘;有些國家則具有現代化的都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等同於歐洲的生活水平。

從地中海到好望角,在穿越這片廣袤大陸的旅途中,高山、沙漠、稀樹草原和森林次第顯現,眾多珍稀的野生動物自由生活在為它們提供保護的國家公園裡。

《美麗的地球-南極洲》

這片大陸為浩瀚的南大洋所環繞。

這裡氣候嚴寒,風暴肆虐,但並不是自然界生命的禁區:在沿海地帶及周邊的大洋里,企鵝、鯨、海豹、海鳥在冰天雪地之間自在生存,苔蘚、地衣等植物綻放著綠色,生命氣息蓬勃盎然。

人類已經認識到南極不可替代的價值,並儘力來保護其原有面貌。南極洲給予世間的恩賜便是和平與寧靜。

推薦閱讀

《美麗地球系列》

各大洲的自然環境、生態系統、風光景緻、華美圖片,都收錄在這裡。

把世界裝進書櫃,把夢裝進懷裡。


答 | 獬執事

以目前學界的通說,應該是「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及南極洲;四大洋則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當然,七大洲中因為南極洲無人居住,而南北美洲又合稱美洲,故「五大洲」之說也極為常見;而在2000年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將南冰洋確定為第五大洋之後,「四大洋」之說就變成了「五大洋」——不過關於南冰洋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大洋依然有爭議,有些專家認為所謂南冰洋並不存在大洋所需要的中洋脊故而不能算是一個大洋,再加上「四大洋」的說法由來已久,所以「七大洲四大洋」依然為能說。

至於「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先說七大洲,這一稱呼是以西方文明——或者說是以地中海為文明中心的視野作出區分的。愛琴海以東就是「Asu(日出地)」亞洲,愛琴海以西則是「Ereb(日落地)」歐洲(這一命名方式在《冰與火之歌》中以及日本致隋朝皇帝的國書中都有雷同之處),而地中海以南則統稱為「aprica(陽光灼熱)」的非洲。

在西方人眼中,最初的世界只有亞歐非三洲。這三個地方有多大、是否在遠方相連、之外還有沒有新的大陸,沒有人知道——直到大航海時期,義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在其航海圖上用其名字標註了美洲,遂成定製。

同樣,在古代西方人眼中,世界只有以大力士神阿特拉斯命名的亞特蘭蒂斯洋(大西洋)以及厄里特里亞海(紅海)。直到16世紀,這個厄里特里亞海才與東方的大洋分開,成為紅海與印度洋。而北冰洋在最早並沒有統一的稱呼,只是被泛指為北方之海,直到1650年,德國將其劃成獨立的「大北洋」,後由倫敦地理學會命名為北冰洋。

太平洋是最後步入西方人視野的傳統大洋,由麥哲倫命名。當然,與「好望角」一樣,這實在是一個太具有迷惑性的名字了……


是地球自轉中受太陽引力影響而激烈波動引起而形成的,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

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大致在數億年朱羅紀時代,外太空小行星竄擊地球,導致地焦運動,小行星衝擊地球時產生無量熱能,觸解大面積冰層形成海洋,形成陸地。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地級市古代府治的所在地依然位於母縣(或縣級市),而沒有劃入市區?
北方有哪些東西可以嚇壞南方人?
我國的海岸線具有哪些特點?
清朝時日本為什麼沒有佔領庫頁島?
射鵰英雄傳里的桃花島到底在哪兒?

TAG:科學 | 地理 | 海洋學 | 社會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