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歷史上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是真的嗎?


成鳩氏經過一番積累,發展出了一個有虞氏、又叫虞朝,《禮記·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裡面的皇字很象形,就是大王的頭上帶著良渚的三叉形羽冠,見本號之前的文章,皇字即起源於良渚的越人。虞字就是吳的意思,良渚即位於吳越之地。《韓非子·顯學》說「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由此推斷,虞朝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良渚,但勢力在不斷擴張。

虞朝也有好幾個出色的領袖,例如幕,他是帝舜的先祖,依稀見於史籍的一角。《國語》上說:「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又雲「虞幕能聽協風,以成物樂生者也」。說的意思是,幕是有虞氏的老大,他發展物候曆法,推動農業生產。實際上,幕只是繼承了成鳩氏的技能。

虞朝後來到了陳地,晉平公問太史趙曰:「陳遂亡乎,對曰陳顓頊之族,陳氏得政於齊,乃卒亡,自幕至於瞽叟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

宋朝羅泌在《路史·餘論七》記述了一個「呂梁碑」,碑文道:「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產舜,命禹行水道呂梁」。

下面這幾個應該是定都陳地之後的虞朝首領——

《左傳·哀公元年》: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山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

《左傳·昭公三年》,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這個碑文最大的亮點是,沒有說舜出自黃帝。常看我們「基因看歷史」號的讀者都知道,五帝同源說是大一統後的產物,把所有牛逼的人物都歸為一體了。但是這個在考古上、基因上是站不住腳的,從基因上來說,就算是同一個姓氏的人,都有非常多個不同的祖先。又說帝舜出自顓頊,但顓頊為黃帝一脈,黃帝起源於西北,與東南的良渚不同。而帝舜的陳姓後人,經過基因檢測發現,O1a的比例偏高,說明帝舜和良渚為一脈,故不採納出自顓頊說,虞朝的總體世係為:

成鳩氏...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

話說到了良渚後期,約4000多年前地球出現小冰期,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氣候惡化,氣溫和降水量的年變率較大,大規模的洪水進入良渚,良渚文化毀於海侵。於是成鳩氏、虞朝的人民,紛紛外逃,一些跑去華中,一些揮軍北上。帝舜那支就是北上了,帝舜進入中原之後,把自己的祖先出處附會到了黃帝世系裡面去,因為黃帝一系是中原爭霸的勝利者,攀附能使帝舜顯得血統純正,增加政治話語權。

當時北方几個大的部族,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定期推舉精英來擔任「武林盟主」,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主席。黃帝的嫡系後裔是顓頊一系,顓頊一系把「武林盟主」傳到了帝堯。代表東夷勢力的舜,日益坐大,他動用東夷軍隊「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可見,舜通過軟禁帝堯、流放帝堯的兒子丹朱到南方,取得了「武林盟主」的寶座。

不久,中國再次被海侵困擾,西北崛起的大禹善於治水,因治水獲得了很高的名望,帝舜迫於輿論的壓力,名義上把大位傳給了禹,但讓伯益繼續控制陶寺。之後舜決定去追擊丹朱勢力,順便向南方發展,舜一口氣殺到了長沙零陵界,可能因為水土不服,舜很快便病卒。大禹的兒子啟看在眼裡,他馬上從石峁殺向陶寺,打敗了伯益,中國從此進入了夏朝。

伯益雖然敗下陣來,但他的後裔創立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趙國,趙姓的O1a非常高頻,此是後話。伯益有一個後裔叫惡來,據說是大力士,能夠力博猛獸,成為勇猛的代言人,後世要讚揚猛將,便稱「古之惡來",可以說,惡來繼承了祖先成鳩氏的勇敢好戰。

良渚文化是一種擴張型的戰鬥文化,他的輻射範圍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北及甘青,南至贛粵,莫不受其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良渚文化對中原的華夏文化有直接的影響,其文化內涵直接注入夏商周三代的文明,至今人們還流傳著「三皇」的傳說。


「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虞氏,為什麼名字叫「重華」?傳說舜的眼睛是雙瞳仁,故為「重」。「華」字可能為華夏族的華族之意。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夏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殊不知,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極為神秘的虞朝的存在,且歷史久遠。

《韓非子·顯學》之中曾有記載:「虞夏兩千餘年!」,意思是虞朝和夏朝共存在了兩千多年。大家都知道夏朝存在了大概500年左右,這樣推測虞朝存在了1500年之久。虞朝存在時間如此久遠,如果被證實絕對會巔峰現有的認知,可虞朝為什麼不被承認呢?

史料大量遺失,缺乏記載。

首先根據專家們所說,歷史是嚴謹的,任何沒有證據的問題都不能被確切的提出。拋開虞朝不說,就連被大家熟知的夏朝到現在為止都充滿爭論,一些人認為夏朝同樣也是不存在的,特別是在西方,他們普遍認為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關於夏朝的記載是相當少的,除了曾出土的一些夏朝的青銅器、玉器幾乎沒有什麼能確切的證明夏朝存在的東西。更不要說虞朝了,除了文獻上的模糊記載,並沒有證據能證明虞朝存在過。

西方人將西方的一些神話傳說都列為歷史,卻不承認中國的虞朝甚至夏朝。例如著名的《荷馬史詩》,這個一直都被認為是傳說中的東西,可是卻被西方人列為西方真實歷史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可能有人要問了,荷馬就是一個盲人而已,是怎麼能寫出來一部近300萬個單詞的文學巨著的?這個只有西方人清楚。

大膽設想,虞朝為世界文明起源地!

做一個設想:虞朝的的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且時間相當的久遠。在這個大膽的設想的前提下,咱們再提出一個更加大膽的設想:西方的亞特蘭蒂斯,以及南美洲的瑪雅文明都跟虞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樣我們接下來的故事就順理成章了,虞朝時的中國相當的富裕,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安康,堪比天堂,猶太人的祖先就和我們中國人的祖先一起生活,大家都知道那時候的國家是部落聯盟制,猶太人很有可能就是當時虞朝統領下的一個附屬小部落。

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很有可能就是虞朝的帝王,虞便被諧音成了耶和華。不要忘記了,古代的帝王都是被神化的,這樣說並不是無的放矢。

下面說一說瑪雅文明與虞朝的關係。

那時候虞朝的國力非常的強大,於是發動遠征軍東征,一直打到白令海峽,之後打到美洲,南美建立了瑪雅文明,後來這隻遠征軍的首領叛變,切斷了與虞朝的聯繫,於是瑪雅文明自南美正式建立。

之後這隻遠征軍也愈來愈強,於是發動了一場更為強大的戰爭,橫跨大西洋一直打到地中海附近,雖說他們叛出了虞朝,但是口口相傳下虞朝的威名還是傳到了希臘,之後便成為了他們口中的亞特蘭蒂斯。

後來虞朝由於不斷發動戰爭而導致國力下降,這時候又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虞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同時在南美、希臘的虞朝人員也遭遇了不測。由於這些太過匪夷所思,便被列為了神話傳說,一直流傳到現代。


首先看下虞朝出自哪裡,這在古籍《左傳》和《國語》中就有非常明確地記載,儒家經典《論語》中也屢屢提到堯舜,並且有虞氏的世系: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則不能不承認有虞氏是一個朝代。

史料還記載,堯傳位給舜,同時留下「允執厥中」四字遺言;舜再傳位給大禹,進一步歸納為十六字遺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遺言又被大唐文學家韓愈稱之為「原道心法」,象徵著中華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學說。

夏朝之前的虞推斷,並將虞朝古都估計在現今的浙江 江蘇 安徽 江西範圍內的30萬以上公里內。 但是,就是這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仍然沒有文字記載,現今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以及考古學家也沒有證據證明虞朝的存在。


我借用金將軍講史前篇的一些內容,我還是覺得比較通俗靠譜。

中原人,來源三大族群,每個族群,都有關於祖先的傳說。後人在春秋戰國以後寫歷史,比較早的也是春秋左傳尚書之類,到了呂氏春秋和史記就更晚,到處收集來的材料無法統一,於是爭來爭去,永遠也無法統一意見。

每個大部落族群,都有自己的祖先傳說,問題就容易了。為什麼古人不這樣分析捏?因為正統思想作怪,老是企圖奉某一系統為「正朔」。按照某些謊言所說,黃帝部落僅僅打了2仗,分別擊敗了炎帝和蚩尤,於是就「天下歸一」了。黃帝成了正統、正支,按照中國傳統的帝王傳位,只記錄主支的習慣,沒有當上皇帝的其他王子,予以忽略不計。按照這個思路,被黃帝打敗的其他部落,都乖乖臣服,其實,怎麼可能?

要搞清歷史原貌,爾等就不能按照後來的中央集權王朝的思路來理解部落時代的事情。

按照百度的說法燧人氏 約公元前10000年前 在位110年 ,華胥氏、伏羲氏約公元前7724年前 在位118年,女希氏 約公元前7000年前 在位130年,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陸氏   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 ,祝融氏 ,渾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遷巢湖),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朱襄氏 ,無懷氏 。。。。這些東西,不叫傳承表,這叫各部落的名字而已。總之,所謂三皇,皇這個詞,是苗黎部落稱呼大酋長的稱謂。蚩尤,就是苗黎部落最有名的大酋長。

而帝這個稱呼,則是西北來的羌人對於大酋長的稱謂了。所以,什麼黃帝,炎帝,帝承,帝明,帝直,帝來,帝裹,帝嚳 ,帝摯這些,是羌人的傳承系統。

好了,講到這裡,首先把皇和帝的系統分開。就起碼能解決不少爭議了。有人說了,咦?怎麼沒有夷人的系統?夷人怎麼說?

在5000年前,夷人處於非常分散的氏族社會,大部落都沒有形成,以最原始的漁獵為生,比原始人也強不了多少。所以,夷人當時還沒有這套大酋長系統,更談不上傳承了。夷人部落只有一個關於祖先的傳說,就是盤古,夸父之類的。

好了,講明白這些以後,再講講所謂的部落聯盟是怎麼回事。最先,前面講了,炎帝部落半耕半牧,人數較多,而且發展程度較高,所以炎帝部落和其他羌人部落最先形成了部落聯盟。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部落聯盟還算不上國家政權,是一種鬆散的聯盟。平時各管各的,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長,也有自己的傳承系統,只不過遇到外敵,也就是苗人部落的時候,這些羌人部落聯合起來打仗。為什麼要聯合捏?我前面提到了,苗人的數量極大,遠遠超出羌人部落,所以,單對單,羌人打不贏。所以羌人就聯合起來形成了部落聯盟,由於炎帝所在的烈山氏最強,所以就成了盟主。

有人說了,那苗人為什麼不形成部落聯盟捏?按照我的分析,苗人一個是相對比較分散,分部面積太大,從雲貴川,兩湖,一直到江淮,到處都是,所以難以聯合。另外一個是,苗人由於是單純的農耕部族,每個部落相對固定,活動範圍較小,不太可能放下耕地,大老遠跑去打仗。而羌人相對,活動範圍比較靈活,所以更加容易聯合行動。

請注意,我講的這個問題,是幾千年以來的一貫問題,就是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優勢,機動性強。這個優勢,影響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無知的同學,還以為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入侵從漢朝開始,那就大錯了,其實,從炎黃時代,這種戲,一直演到清朝,是幾千年的主旋律。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羌人對數量遠遠大於自己的苗人的征服優勢,苗人因為無法聯合,一盤散沙,所以被炎帝的羌人聯盟,各各擊破,紛紛稱臣。這也是最早,史書所描述的,原來蚩尤是炎帝的臣屬部落。要知道,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幾百年,並非一代人。

話說黃帝集團,這種從北方草原南下的純游牧部落,一開始是不敢對炎帝集團發起挑戰的,因為炎帝集團太強大了。人口多,又是半耕半牧,又有聯盟。所以黃帝集團不敢造次,只能在邊緣,臣服在炎帝集團之下。

事情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捏?就是,東南方的苗人集團,被炎帝集團壓制了幾百年,雖然不是直接統治和奴役,但是我估計經常要進貢被勒索是少不了的。而且,隨著苗人生產力的提高,處於散沙的苗人部落產生了變化,什麼變化捏?

就是苗人部落,有了餘糧。不用人人都從事生產了,可以養活武士階層。這就發生了質變。這也是幾千年來,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大家知道,游牧民族,男人人人都是戰士,除了長期打獵的習俗以外,就是,游牧不太需要長期固定勞動,可以走的開,女人,小孩,老人都可以放牧,所以青壯年男人,可以有大量時間出去打仗。而農耕民族就不行了,男人是主要勞動力,走不開。被土地束縛住了,所以,農耕民族的軍隊,必須是職業軍人。養活職業軍人,也就是武士階層,需要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支撐,就是要有大量餘糧。後來的幾千年一直是這樣,漢人需要養兵,而游牧民族人人皆兵。好在漢人數量基數超大,養活的兵,數量都超出別人整個民族,所以才能維持中原王朝。

苗黎部落,到了蚩尤這代,終於漸漸的,形成了大量軍隊,苗人也可以聯盟了,據說蚩尤有81個勇士,其實,這是蚩尤聯合了81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派出了武士,參加了蚩尤的聯軍。這樣一來,炎帝集團對苗黎集團的形勢發生了逆轉。由於蚩尤的軍隊,那都是職業軍人,而炎帝集團,那不過是烏合之眾的民兵,所以,炎帝節節敗退。打不過蚩尤了。

這下炎帝慌了,於是,他們向北方的近親,黃帝集團發出了求援的要求。黃帝集團,由於都是羌人,所以為了共同的利益,馬上出兵援助炎帝。史書記載: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鶡等為圖騰的氏族,參戰。這顯然是一個北方游牧部落的大聯軍。炎帝軍,黃帝軍聯合以後,蚩尤那邊也沒閑著,蚩尤把東夷集團也請出來了,夸父帶著東夷部落也參加了戰爭。

雙方大戰幾年,互有勝負,這是一次中國歷史上的黃種人和白種人的大PK。最後,黃帝集團請來了生力軍,就是所謂的玄女參戰,才一舉擊潰了蚩尤。關於這個玄女,也有稱玄鳥的。這是一個女王主政的部落,圖騰就是玄鳥。從西方來,比較先進,技術相對發達。《山海經.西山經》所載的「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等。據說這個玄鳥,就是後來的鳳凰。後來這個玄女族,長期和黃帝族聯姻,就有了黃帝內經御女術之類的東西。

關於這個涿鹿大戰,百度上面望文生義牽強附會,說什麼發生在河北涿州,相當不靠譜。苗蠻集團,怎麼可能跑去北京和山西來的黃帝族大戰?眾所周知,蚩尤墓有2處,身體被黃帝肢解了。分別安葬,但是兩個墓都在山東。所以,大戰發生在山東河南山西交界的區域,比較靠譜。

苗人被擊敗以後,向江淮退卻,徹底撤出了山東河南的爭奪。但是如果說此時就發生了什麼天下歸一,民族融合也不靠譜,苗人並未和華夏融合,一直到周朝,以苗人為基礎班底的,形成了楚國。楚周對立。這是後話。但是,一些苗人部落,成了黃帝的戰俘,奴隸。

話說,黃帝集團參與大戰,並且主要戰果來自黃帝集團,當然也就不再把炎帝放在眼裡,而且眾多炎帝集團的部落,看到黃帝如此顯赫威猛,紛紛投奔黃帝。炎帝這個盟主地位不保。按照中國史書說法:這叫黃帝「有德」。於是,眾望所歸。於是,「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阪泉之戰發生在山西南部運城一帶,也就是河南,山西,陝西交界。這是北方來的游牧部落和中原的半耕牧部落的一次PK。黃帝的老班底還是熊羆貔貅貙虎這幫,打敗炎帝。

按照中國教科書的說法,從此炎黃合流,形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這也是演義。

在炎黃時代,不可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也不具備部族混居的條件,只能說,盟主從炎帝部落,變成了黃帝部落。各部落照樣有各自的酋長,並且每個部落,照樣有自己的世襲傳承系統。

為什麼我這樣說捏?因為史書記載的清楚,炎帝子孫繼續傳承,黃帝的子孫,也照樣分成幾個部落,傳承。黃帝的優勢,在於搶到的奴隸多,他的部落迅速膨脹,可以分給不同的子孫,建立不同的部落。並且分別發展,佔得地盤較大。而跟著黃帝打天下的羆貔貅貙虎這些部落,當然也不可能被吞併,他們繼續以自己的部落存在。

所以,實際上,在中原,形成了若干個大部落,當然統治者都是以羌人為主,以黃帝子孫為酋長的居多,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說明有14個部落是黃帝子孫。需要指出的是,黃帝子孫裡面,有一些得到的是原來的九黎部落,比較出名的就是少昊,顓頊。少昊封于山東,顓頊封於河南。史書記載了大量顓頊對九黎部族的「教化」事迹,而且顓頊的老婆就是九黎人。這倒不是因為顓頊覺得苗族女孩子漂亮,完全是統治需要。

而炎帝部落,還有羆貔貅貙虎這些部落也單獨存在。剛開始黃帝正支部落最強,後來就演變成諸侯爭霸。

必須指出,黃帝後裔並未單線長支傳承盟主大位。後來所謂顓頊,少昊,帝嚳,唐堯,虞舜雖然都是黃帝後裔,但是不是一個部落。甚至炎帝的後代,祝融,共工之類的,也偶爾來插一腳,當上盟主。而且這些部落之間,小打不斷,大打也經常發生,比較有名的,就是顓頊對共工的大戰。

所以,爾等不要被教科書忽悠了,以為黃帝戰勝炎帝後,就天下統一了,然後像後來的皇帝那樣傳承了。其實在那個時代,就是春秋戰國的預演版本。所謂5帝,不是傳承了5代,而是很多代,5帝的概念,打個比方,這東西類似於,後來的春秋5霸。

什麼所謂的堯舜禪讓,那也是扯淡,不過是不同部落,在武力逼迫下,讓出霸主地位而已。後來,在夏啟的時代,這些部落結束了爭霸的局面,變成了夏族一家獨大。

通過這些介紹,其實世襲制,不是從夏啟開始,古代部落,從來都是世襲制,你去全世界看看,哪個國家古代部落酋長不是世襲的?教科書一邊忽悠什麼黃帝子孫紛紛繼承帝位,一邊忽悠禪讓制,後來有忽悠夏啟發明了獨霸帝位的世襲制,真是自相矛盾,不知所謂。

明白了?每個部落都世襲,只不過盟主地位在部落之間傳來傳去,這居然成了禪讓制,嘿嘿。只能說,到了後期,長期強大的部落,圍繞霸主核心的,主要成了這幾個部落:夏,唐,虞。其他部落退出了競爭。

唐和夏,顯然都是黃帝後裔的封國,唐的代表就是堯,傳說唐堯統治70年,這有點扯,古代哪有那麼長命的?顯然也是陶唐氏傳了幾代。後來陶唐氏的霸主地位被虞舜的有虞氏搶了而已。虞舜就更扯了,百度說他統治長達99年,這稍微智商正常的人就知道,這是好幾代。後來有虞氏的霸主地位,被夏禹給搶了。夏族的統治比較長,有400年左右。這就是所謂夏朝的來源。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自然也有一個唐朝,虞朝,然後才輪到夏朝。但是,不論唐,虞,夏,都不能叫朝。那不過是部落聯盟的盟主而已,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統治,有自己的酋長,而且不論唐,虞,夏,都不斷的發動對三苗部落的戰爭,搶奪奴隸,和驅趕苗人部落。遠遠沒有達到教科書所描繪的那種一派祥和的統治景象,那些不過是意淫而已。

夏禹,夏啟父子,對有虞氏也展開戰爭,把虞舜的子孫驅趕打跑了,所以哪有什麼禪讓?又來有虞氏子孫跑去甘肅,建立了月氏國,也就是西域大月氏的祖宗。


如果放飛你的想像力,那麼大可以說是真的。但是,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從目前的文獻和考古情況來看,這個判斷當然是錯的。

一、從「朝代」二字說起

朝,是一個古已有之的名詞,最開始指的是朝廷,是一個地點,也就是君王發號施令的地方,可以理解成「政府所在地」,或是政府辦公區。但是「朝代」,則是後人逐漸形成的對歷史上前後相繼的不同政權統治的一個模糊的概念。

所謂朝代,一般是指那些為天下所共同承認,名義上統一天下,有一定的世系的政權。能夠建立起範圍廣闊的統治秩序,就意味著建立朝代的多少也得是個「國家」。比如,說秦漢元明清是朝代,大家都沒有意見;說南朝的宋齊梁陳、和東晉並立的「十六國」,唐宋之際的「十國」也是朝代,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不那麼有說服力了;而倘若說商朝之前的夏,乃至更早的部落聯盟、智人的群居社會、新舊石器社會,甚至於更早的山頂洞人、北京人,能說他們是朝代嗎?

所以,先不說夏商之前的所謂「唐虞之世」算不算朝代,首先要理解的是,朝代根本就不用來指稱這些部落時期。

二、唐堯、虞舜,到底是什麼?

從目前的考古來看,沒有直接、確鑿的考古證明存在一個由堯建立的「唐朝」,也不存在由舜建立的「虞朝」。沒錯,沒有考古證明,也許是沒有挖出來,但既然都沒有挖出來,憑什麼言之鑿鑿說存在這個朝代呢?態度要科學嘛。同樣沒錯的是,考古的確發現了許多在所謂的夏朝之前的遺迹、遺址,但這些遺迹、遺址,誰來證明是「唐虞」的朝代呢?有些位於山西的遺址,據說可能是虞舜的故地遺址,但要想確鑿的證明出來,那是要經過許多研究的,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沒有。

從文獻上看,倒是記載了不少「唐虞之世」的說法,比如《論語 泰伯》里就有,但是,古人在描述唐虞的時候,是把唐、虞分別作為堯、舜的「號」來說明的。換言之,唐虞,只是堯舜這些上古的帝王的名號。

堯、舜,留下的文獻記載太多,而且圍繞著堯舜也沒有什麼過於荒誕不經的言辭,所以,堯舜是有可能存在的,是夏禹之前的古代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共主的名字。

但是唐、虞,則只是他們的號而已。為什麼叫唐虞?比較可靠的原因,是來自於地名。唐,大約是現在的山西晉陽;虞,大約是現在的山西蒲州。這已經是經過了複雜的考證推測得出的結論了,而且也只敢說是一種較為可靠的猜測而已。

三、不要老想著搞個大新聞,把中國的歷史毫無理由的往前去過分延伸

為什麼?因為這是一種民族自卑的表現,以中國如此發達的歷史學傳統和近代以來已經中國化了的考古學水平,沒有考古和歷史依據的拔高、延伸我們祖先的歷史,這就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只會讓我們自己人和我們的後人笑話。


唐堯、虞舜應該都是存在的,但這不意味著它們能被稱為朝,現在夏被稱為朝代都還有些爭議呢。

那時還是部落方國的狀態,唐虞夏是同時存在的,各有各的地盤及世系,他們和其他部落又組成一個大的鬆散的部落聯盟,這個聯盟至少在黃帝時就存在了。當然,他們不一定是總有盟主的、緊密的聯盟,而是各自獨立的,在經濟交往不斷密切的,文化上逐漸同質化的共同體。唐堯虞舜都是各自部落在聯盟中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存在,他們與夏禹,有時間上的先後,但不存在所謂的朝代更替。

正如「古史辨派」的觀點,筆者雖然還願意認同炎黃堯舜的存在,但古書記載的古史系統,基本是不可信。炎黃二帝分別姓姜和姬,這不就是羌周聯盟么,顯然是周人加工出來的嘛;至於堯舜皆黃帝後裔的世系傳承,當然也是周人加工演繹出來的,並在春秋戰國時期給體系化了。

既然周人記載的文字這麼不靠譜,為什麼不幹脆否認炎黃堯舜等的存在?

一是周初分封不可能完全是無中生有的。西周的諸侯國只有七個屬於公爵,其中虢國是因其開國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為公爵,其餘六國君主之所以被封為公爵,皆因其為之前的王者之後裔。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祝國、焦國、薊國、陳國。

二是考古發現,在公元前約2900-前1900年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區或長或短、或前或後,出現一個銅石並存的「龍山文化」。這表明那時我們開始進入文明時代了,一些強大的部落方國是存在的,並且是可以被流傳下來的;不過那時期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它們只會是部落聯盟的形式,還成不了朝代。到了夏,才形成了較為強大的國家形態,並得益於幾百年的演進歷史,所以我們更願意承認夏是我國最早的朝代。

第一次在頭條回答問題,一字一句敲出來的原創文字,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謝謝!


在當今夏朝還在爭論存不存在的時候,討論夏之前的虞朝沒有意義。不過在史書記載中有個"禪讓制",講敘的是堯讓位於舜的故事。舜是虞氏,也就是虞舜,他是否就是所謂虞朝的末代統治者呢?我想不太可能!上古社會不是後世的家天下,而是禪讓制,那麼上推幾代,統治者還是虞氏嗎?

中華大地上發現的上古遺存眾多,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窖遺址、大地灣遺址、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等等,許多遺迹都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比如陝北的石卯遺址有巨大的城市和官殿,還有玉器等發現,按其規模部落聯盟是搞不成的,那時是否有現今的國家存在呢?留待後人解釋吧!

一家之言,博你一笑。喜歡可以點贊並加關注哦!


公元前3500~前1800年間,也即仰韶時代後期至龍山時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呈現出眾多相對獨立的部族或古國並存且相互競爭的態勢。

這是一個滿天星斗的時代,邦國林立是那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如中原及周邊的仰韶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王灣三期文化,西北地區的大地灣文化、齊家文化,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江淮地區的薛家崗文化,長江下游的凌家灘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長江上游的寶墩文化等,異彩紛呈。

裡面有的文化已經形成了文明的形態,但是具體哪個是最早最公認的文明,還有待統一認識,著名的有良渚文明、石峁文明、陶寺文明。

我對古書里寫得的東西將信將疑,什麼夏朝,虞朝

還是考古遺址靠普。也就是說,那個年代的確有遺址,但是是啥朝不知道


不僅僅是虞。而是兩個:唐堯虞舜。就是說堯建立古唐朝,舜建立虞朝,並且都各自有一定傳承的年代。這與一般認為的堯舜禹三代禪讓有出入,原因是這些來源於古書史料,由於年代久遠的滅失和謬誤,材料相互間出入很大,所以算不上信史。連夏朝的記載都是史書為主,考古實物尚無定論。

但是現在這個有可能被解密。陝西有個陶寺遺址持續發掘很多年了,今年基本已出全貌。考古證明這是距今3900-4300年的古城市遺址,墓葬,宮殿,城牆,民居等一應俱全,甚至有文字,基本可判定為古代都城遺址,可能是堯建立的王朝(陶唐)都城,延續了400年,中後期有被毀滅的證據,似乎證明禪讓制並不是那麼和平的。


不僅有虞朝,還有一個唐朝也就是唐堯時代。唐朝之前還有,但說不來叫什麼。再往前叫迪斯尼也就是狄司黎時代,狄司黎時代之前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狄司黎可以百分百肯定,因為這個名稱存在於猶太文化裡面,猶太就是這個文化的見證者。狹義的猶太指的是七仙女父系群體和七仙女嫁給的九黎孕育的夏後氏。最狹義的猶太只是指他們中間的一支黃白聯盟向西進入埃及中東的那一支。廣義的猶太可能包含了黃白印第安三族,也就是三K黨叫囂的KKK。只是他們不知道原意罷了。中國歷史由於刻意毀史,可能損失了最少一千年到兩千年。大洪水之前,中國的中心在江浙長江文明,主要是蘇杭兩地。大洪水後北移進入河南山東等地,開始黃河文明。所以考古圍繞中原,那一定不可能很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夏朝到底是不是存在吵得這麼厲害,判斷一個國家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夏朝算是中國封建制度的一個開端嗎?
為什麼沒有夏朝的文物?
現在很多史學家不承認夏朝,那怎麼解釋商湯的天下從哪裡得來的?

TAG:夏朝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