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不是通篇都在談反向思維?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點中了《道德經》的要點。但不能簡單地說通篇談的是反向思維。

《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建立在「道」的概念之上的,整部《道德經》上篇就叫《道經》;體現「道」的具體性質的是「德」,後半篇就叫《德經》。(馬王堆出土帛書剛好相反,另當別論)道德經的核心是「反者道之動」,這句話才讓整部書充滿了辯證法。

一定意義上,《道德經》整篇都在講「反者道之動」(《道德經》第四十章)的道理。包括什麼事「反者道之動」,如何在進行著「道之動」,聖人君子都在向哪個方向做「道之動」,等等。比如,這個「反者道之動」,還有自己的過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講,「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但是《道德經》不會承認它在講我們現在所說的「反向思維」。因為,反向思維是有預設前提的,是向我們的常識和慣性、刻板思維的反面去思維,是建立事物和它的相反方向上的聯繫。我們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思考,把事物定義得清清楚楚,事物是分清楚了,但是與此同時,也切割了事物之間的辯證聯繫,採用反向思維這樣的變通思維方法,就是分析思維用自己的語言和方法,反映辯證思維的方法。

我們所說的反向思維是主觀意識的自覺的運用,是思維的方法。「反者道之動」卻被認為是世界和社會運動變化的本質規律,這個差別是巨大的。《道德經》認為凡事都是向對立面轉化的,它包括了「反向思維」,但比反向思維更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當然也有局限性,就是把事物的變化看得過於簡單化和絕對化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距?我們認為這是來自兩個哲學體系的差異。反向思維的概念是分析主義和還原論的概念,是來自我們的分析主義的概念體系。《道德經》則是中國傳統辯證法的思想體系。當然,分析主義的概念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分析「辯證法」的概念,只是要注意到概念之間的差異。劃分清楚了的概念之間的差別,中國傳統辯證法和其它哲學同樣可以對話。

對於「反向思維」這樣的概念可以用來分析和認識中國傳統辯證法,同時,對於象《道德經》這樣的所謂中國傳統「三玄」之一的經典,也不要真的覺得是「玄而又玄」,把他們神聖化和神秘化。把「道可道非常道」變成「不可道」,那樣就在實際上阻止了他們在現代的生命力,和走入人們心靈智慧的道路。


從表面看,道德經的確通篇都在闡述一種反向思維。比如:第76章「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77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等等,不勝枚舉。

其實反向思維只是一個側面,老子實際上通過這種表達方式,來揭示萬事萬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什麼規律呢?——一句話:反者道之動 。 反者道之動,這個反有兩層意思:①相反②反覆

先說相反,也就是對立面

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陽,也就是對立屬性,太極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有大就有小,有多必有少,有善也有惡,有好亦有壞。事物都具有對立面,並且時刻想著對立面運動轉化,對立面不會消失,轉化也不會停止。比如月盈即虧,物壯則老,否極泰來,盛極必衰。

再說一下反覆,事物向著反面運動轉化,不是一個周期就結束了,可以這麼說,存在的一切都不會消失。我們知道能量守恆,任何事物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會無故消失,所謂有無相生,看不見了,不代表不存在了,它只是換了一種存在形式,換了一個維度,換了一個狀態而已,本質其實從未改變——萬物源於大道,歸於大道。正如道德經第16章所言,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萬事萬物從對立面而來,也會回歸對立面,如此循環往複,周行不殆。

總結:

道德經的反向思維,是由正到反,再由反到正,是立體的,完整的全過程。

看問題要全面,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存在不為我們認知的另一面,所以就不能只看到表面。不片面,才能不偏執;善於發現隱藏的一面,才能不困惑,不犯錯

道德經的反向思維,其實是在提示我們——萬事萬物存在反面,走向反面,循環往複。任何一個反面同時也是正面,反面不會靜止不動,還是會轉向正面,所以做人做事,就要懂得把握機會,順勢而為,應時而動,同時,任何勢頭不要過度把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

悅讀國學(經典國學)原創


這個提法是錯的,不管是正向思維還是反向思維,都只是一個面

道德經,他提倡的是從一個整體去考慮。假如正向思維可以理解成陽,反向思維可以理解成陰。那麼不管陰和陽,他其實都是只是一個面。

你以正向思維或者反向思維去思考一個問題都是不對的。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裡提到的有用和無用,他並不是說強調無用的大的用處。而是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有它恰當的地位,只要你合理的利用。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有用和無用,他都是有大用處的,而不是說強調無用的好處。如果單單強調一個方面的作用,那跟強調有用的好處有什麼區別。所以你朝一個方面理解,那就錯誤了。

我寫過道德經的前面15章的翻譯和理解,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我的頭條號裡面看看。怎麼找到這15章,置頂文章裡面有說明,你也可以參看下面的查找說明。只是本人原創,不希望被轉載。


讀書,尤其是《道德經》這類的書,千萬不要先給她歸類,下定義,也不要拿他們跟西方哲學作比較,中國古代沒有這一說;更不要相互比較優劣,這樣會讓人誤入歧途,失去我們最寶貴的東西。

《道德經》其實告訴你的就是一個思考方式!是在一個在宇宙的架構下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萬物之間共生共榮的生存方式。


不能說通篇都在談反向思維。可能有一多半在談吧。

因為道是全。所以有正有反。因為是全,道德經還有一部分在談無思維。(這個不好理解。我說無思維的時候,反而卻正在思維)。

另外,道者反之動。反是道的規律。所以道應該有一多半的談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用詞太小了。《道德經》是講道的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看起來和我們平常是相反的,但實際應從方法論,這個角度去認識。「正言若反」,聖人的正確言論都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去責人。一個是外求,一個是內求,修道都是內求。講思維,把道講低了,用思維是見不了道的。

再看具體修道時,如何運用這個反求法?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反通返,《易經》的復卦也,天地混沌,一陽來複,道之初動之時也,是形容陽氣初生的,這個一陽來複非常關鍵,我們要摶氣致柔,弱者,柔的意思,我們小心翼翼地守候這個一陽,慢慢一陽二陽三陽,逐漸長大,是「道之用」也。三陽為乾,乾為有,天下萬物都是從這個三陽乾生出來的,這叫「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三陽的乾從哪兒生出來的呢?從無生出,這個無就是至陰的坤,後世丹經里講,「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就是脫胎於此,「產在坤,種在乾」也成為丹經之骨髓。

綜合以上,《道德經》的修道方法,就是古人講的內求諸己的內求法了。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7-01 13:51:53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 其 死 也 堅 強 。萬 物 草 木 之 生 也 柔 脆 , 其 死 也 枯 槁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是 以 兵 強 則 不 勝 , 木 強 則 兵 。強 大 處 下 , 柔 弱 處 上 。

「專氣致柔」、「柔弱勝剛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人生下來的時候是柔弱的,但是這是生的開始,等到老了,要死的時候,就硬了,看似強壯。「物壯則老」。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抱在手裡軟綿綿的,骨頭都是軟的。小孩子跑著跑著,吧唧摔一跤,哭兩嗓子,爬起來拍拍土又跑了,要是一個大人,一跤摔下去,估計得坐地上哼哼唧唧半天才能爬的起來,說不定還得骨折,用一句俗語說,就是「骨頭硬了」。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草木,其他動植物,也是這個道理,初生時都很柔脆,但是老了快要死的時候,都是骨頭硬皮硬,血管也都硬化了。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說,走向了強壯、堅硬,就慢慢的步入了死亡;柔柔弱弱、心平氣和是走向生命的途徑。

但是,強硬,物壯是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不能因為老子的這句話就「拒絕長大」,強壯、柔弱,是相對的陰陽,那麼中間還有個「和」,做人做事,只是一味的柔弱退讓,也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讀書,不能讀死書,小時候老師一直教我們「不能死記硬背」。

引申到政治層面,「兵強則不勝」,太強大了,就會驕兵必敗。這裡又是引申了前面對於兵法的概念,所以得時不時的翻看前面的章節。不去過多的贅述。「多言數窮」,呵呵。說多了,就不會說了。

「木強則兵」。春秋時代冷兵器為主,比如長矛不可能像後來一樣全是鐵制,鐵質的頂多是個矛尖。所以當一棵小樹或者紙條長的很硬很直溜的時候,就會被砍去作為兵器。當然,這裡應該就是老子行文時候的一個方便,舉個例子而已,不是說所有木頭都會變成兵器。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的東西往往處於下面,柔弱的東西處於上面。一座建築,最強大不易被摧毀的,就是地基,地基不強大,上面的建築很快就會倒掉。放到國家層面,底層的老百姓才是一切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所在。企業更是如此,離了強大的員工和對經營理念的堅守,是長久不了的。

做個強人,但是別太強;做個強人,但是別忘了讓你強壯起來的根基;做個強人,但是記住「強梁者不得其死」,小心謹慎……


不是,《道德經》是我國傳統瑰寶,對我國歷史發展,還是世界都有傑出貢獻。《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從哲學意義上說,《道德經》比西方哲學更早提出了對立統一思想,對西方的哲學形成提供重要的支撐。

從我國自身發展需要來說,《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和道教思想的重要經典,是我國道教修鍊的重要丹書。

它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蘊藏著正宗道家修鍊方法,被後世道家弟子尊稱為「道家始祖」。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奇才都出自道家,中國人都是道教徒。


我讀的是老子《德道經》,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其核心是「想要近道,必須先積德」,老子說的「德」,不僅是我們的「品格」的意思,「德」還是具有能量的,所謂「厚德才能載物」,我們每個人的「心,肝,脾,肺,腎」都承載者「有質無形」的「禮德能量,仁德能量,信德能量,義德能量,智德能量」這「五德」能量,只有「五德」能量綜整歸一,才能入道


推薦閱讀:

作為反唐七反抄襲的人,如何對待唐七的粉絲?
這首詩作得如何?
上聯:前生有約今生見。下聯是什麼?
古錢怎麼清洗?
誰保護了今天雄偉的故宮?

TAG:道教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