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我認為這是今人的誤解?


傳統印象中,唐朝的審美一向具有盛唐氣象——如楊玉環,端莊豐腴,而不是趙飛燕那種弱質纖纖輕盈如燕的美。

從唐朝留下的繪畫作品來看,唐朝的女子無論嬪妃宮女,都是臉如銀盆,豐腴飽滿。唐代陶俑中的女性形象看起來也都是走肥胖路線,豐腴得看不清腰線。所以,唐朝「以胖為美」似乎理所當然。

很多人從李氏家族的起源來探究,認為唐朝喜歡豐腴健碩的美人與皇帝家族本身具有鮮卑少數民族血統相關。但唐玄宗在給太子選妃時,分明是讓高力士選了五個「頎長潔白」的美女啊。

對於楊玉環,則是形容為「纖穠中度,舉止閑冶」,可見楊玉環雖非纖弱女子,但也絕不是現代人眼中的」胖「。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來看,楊玉環應該屬於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的類型,想想一個善舞的女子能胖到哪兒去呢……

很多學者對唐代的文學作品做過研究,發現唐人筆下吟詠女性肥美的文字並不多見。描繪女性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反而是: 「細腰」、「狹腰」、「纖腰「、「婀娜」、「窈窕」、「縴手」、「纖麗」等等。譬如李賀《將進酒》中的 「皓齒歌,細腰舞」;劉希夷《公子行》中的「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姣面」 ;白居易《楊柳枝》中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所以說,「環肥」可能只是大家對於唐朝審美的刻板印象。即使是「環肥」的「肥」,也不是大家以為的大胖子,頂多就是不做骨感美人,摸上去有肉感很舒服的那種,畢竟勾魂攝魄的《霓裳羽衣舞》怎麼也不可能是一個胖子能跳出來的啊!


先說一下,並不是整個唐朝都「以胖為美」,這是一個微妙而緩慢的審美轉變過程。

初唐時期,人們的審美觀秉承的是前朝遺風,以纖瘦窈窕、婀娜柔軟、體態輕盈為美。有初唐時期的詩歌和繪畫為證——

比如劉希夷的《春女行》中寫:「纖腰弄明月,長袖舞春風。」吳少微的《怨歌行》中載:「小腰麗女奪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顧。」盈盈一握的A4腰,不光是今天的主流審美,也是當時流行的美女標配。

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可以直觀地見到那時的姑娘長啥樣。九位為唐太宗李世民抬轎、舉扇、撐華蓋的宮女,無一不是瘦削臉龐、纖細腰身,臉比太宗的小兩圈不止,目測體重絕不超過90。胖嗎?簡直是骨感美人。

中唐時期,社會日趨穩定,經濟逐漸繁榮,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得好了,自然心寬一些,體胖一點,人們的審美觀隨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但這個時候追求的也不是肉感,而是看起來健碩。

還是以畫為例吧,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周昉繪製的《簪花仕女圖》中,有六位衣著華貴的貴族婦女。與初唐時期的畫風相比,這六位姑娘的身材顯然豐腴了許多,臉也圓乎了不少,當然,這時的美人,也還談不上胖,最多只是微胖界的。

盛唐時期,經濟空前繁榮,社會風氣開化,對女人的束縛遠遠少於前朝,女性也能走出閨閣,參與許多從前男子才能進行的社會活動,諸如騎射等。人們的審美觀向著「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不斷進化。兩位位高權重的女人一度刷新了大家的審美觀,一是武則天,二是楊貴妃——

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中記載,武則天是「方額、廣頤、鳳頸」,翻譯成人話,就是額頭寬闊、臉頰豐滿、頸部圓渾,怎麼看,這都不是一個瘦美人。

《資治通鑒》中則說楊玉環「素有肉體、資質豐艷」。對這位貴妃的描寫,最濃墨重彩的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一句"溫泉水滑洗凝脂」,傳神地體現出貴妃的豐腴之姿。

還是看圖說話吧,貼幾幅張萱的《搗練圖》中的洗衣姑娘,這時的妹子肩膀已經渾圓了,腰身不大明顯了,雙下巴也呼之欲出。

然而話又說回來了,以胖為美,當然並不是光胖就OK的,而是有很多可以說是非常嚴苛的附加條件。

首先,你得五官明艷,回眸百媚,讓人過目難忘。長成包租婆那樣,就算重兩百斤,穿越到唐朝,也是沒人追的;然後,你得體態勻稱、身姿靈活、豐而不肥,說白了,就是比例要好,腰上三個游泳圈,胸前偏偏又是個飛機場,那是怎麼也美不起來的。

杜甫在《麗人行》中概括得非常精準——「肌理細膩骨肉勻」,這種健康的豐腴之美,可以說是門檻很高的。

晚唐時期,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社會日趨動蕩,全民體脂率下降,人們的審美終於又慢慢靠近前朝。纖瘦輕盈最終取代了豐肥穠麗,成為主流審美觀。仍然以詩歌和繪畫為例吧。杜牧的《題桃花夫人廟》中有一句:「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敦煌莫高窟第12窟的《婚慶圖》中,可以看見女性的身材已經回歸健碩了。

唐朝之後,五代十國時期,歷史上如曇花一現的「以胖為美」的審美時代終於結束,審美觀全面回歸到「以瘦為美」,臉如滿月、豐乳肥臀的美人從畫作中漸漸消失了。放上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韓熙載夜宴圖》,大家直觀感受一下吧。


考察一個古代的社會風俗史,在沒有相機的年代,最好的參考大概除了文字描述,就是畫作了。唐朝以胖為美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然而對於胖的理解,我想現在的理解與古人有點理解上的偏差。唐朝所說的「胖」,應該叫做「豐腴」,而非「肥胖」。而且,這種以豐腴為美的審美不光是受到了統治階級審美的影響,同時也是一個時代開放與富饒之風氣的體現。

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女性多是秀骨清相,推至唐五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說法出現,畫中的形象也演變成張萱所描繪「豐頰肥體」之態。《搗練圖》圖中的女性身份雖是從事勞作的下級宮廷奴婢,但衣著艷麗華貴,體態豐滿慵懶,頗有貴族氣質,這也是唐代社會盛行肥美之風的體現。

《資治通鑒》記載,唐女皇武則天身材豐滿、「方額寬頤」;貴妃楊玉環則「素有肉體」,「資質豐艷」。宮中在民間徵選干雜役的女工,不但技藝要精,還要體態豐腴,身材豐滿,否則即使手藝很好也不會入選。這兩位在唐代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女性,引領了以肥為美的社會風潮,導致唐代繪畫的逐步演變。

唐高宗永徽至玄宗開元年間,「面短而艷」依然為畫中女性的審美標準,如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仕女,體態勻稱,神情還略顯拘謹。到了玄宗開元天寶至德宗貞元年間,社會物質豐富,生活富足,都市豪門盛行奢靡之風。放縱逸樂中充滿豪邁之氣。盛唐,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崇尚肥美。張萱筆下女性臉圓而飽滿,體態豐腴健碩,都體現了大唐女性的華貴之美。


我覺得豐滿不是肥胖,難道不是嗎,唐朝要是三觀不正審美有問題,怎麼有大唐盛世?????????????????


以豐腴為美,並不是以胖為美。這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個人認為唐朝以豐滿,健壯和氣度不凡為美。和西方古代大理石雕像,西方古代油畫中人物像表現的美類似。也和現代某一批豐滿健壯男女明星類似。絕不是肌肉美,而是骨頭和身材的整體美。


豐滿與胖,不是一個概念。也可能唐朝前期隋朝末年。災夠了咧。胖,有錢,吃好的。嗯,不錯不錯。娶了。這跟非洲某個部落也差不多,他們覺得胖代表富有。越胖越美。不過唐朝。。應該吧可能。還是不確定


推薦閱讀:

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智不如曹沖的曹丕為何能成為繼承人?
電影應該滿足哪幾個要素才是一場成功的演繹?
吳三桂最後為何會失敗?
下聯:亂來答對惹人笑,如何對上聯?

TAG: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