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現在,你領悟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


活到現在我領悟最深的道理!就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回歸原始自然本真與本質現象。不要貪心妄念太足,因為慾望貪心太多,人會活得心累痛苦。


也不要心太寬什麼事都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想法、那樣只會把人變得好吃懶做,人越變越沒鬥志!只會變得更加懶惰。


以我個人認為: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來,不要有那種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人一旦腦袋想多了,現實又實現不了,會活得心煩意躁?身與心疲憊不堪痛苦不堪。把一天一天的事情安排妥當,做好完成任務就是最好的。至於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就是做得不好,也不要耿耿於懷糾結不放?因為世上沒有後悔葯可買,那樣一來思想上更加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活好當下、把當天的事情做好就行,明天的事明天再來做?不要看得太遠太高,因為眼睛看遠看高了,不看腳下,會容易踩空跌倒?一步一個腳印看清地面,前進的步伐會更加走得穩重紮實!不會容易踩空鐵到。


也不能思想太放鬆想得開通,刀追得屁股上來都不著急?因為我們有家庭負擔壓力!不是心寬想一想不做事,天上就會掉餡餅下來?等你去撿。該是你的東西就要爭取,不是你的東西也不需強求?一切隨緣、順其自然、發展就是我最深的感觸、與最大的領悟…


健康,健康,健康,重要的話說三遍,健康最重要。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追逐。嬰兒時間追逐的只有一個,吃。當然也有情感的需求,母愛和父愛。到了兒童時期,追逐的就多了些,首要的還是吃,其次是穿,然後是學習成績的好、家長老師的表揚,當然還有情感的需求,母愛、父愛和兄弟姐妹的愛。再長些,到了少年時期,首要的是吃和穿,知道美了,不好的衣服不願意穿,女孩喜歡穿著打扮了。還有情感的需求,這時除了母愛和父愛,有需要朋友的需求。再長大些,到了青少年時期(初高中階段),首要的是對情感的需求和吃穿的需求,這兩方面應該是並重的。女孩男孩都開始春心萌動,有了對異性愛戀的需求,更愛美了,對外表更加註重。有了對性的需求,儘管很隱蔽。再大些,到了青年時期,性,性,性,重要的話說三遍,大量分泌的荷爾蒙催的男女性慾高漲,對性的需求已超過了對其他一切的需求。再大些,到了中年時期,性的需求逐漸降低,吃和穿的需求仍舊一直在,同時另一個需求顯著上升,那就是健康。健康的重要性日漸顯現,並逐步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從這以後,生活的重心就再沒有偏離過這一主題,到了老年至去世前,生活只追逐一個目標一一健健康康的活著。這一目標壓倒一切,所以你問我活到現在,領悟最深的是什麼,我說就是健康。健康要趁早抓,要早早的多攢些健康,以便於老了後用。人想長壽,但需要的是健健康康的長壽,而不是在病床上苟延殘喘的長壽,如果真是這種狀況,還不如一走了文。所以,所以,健康是一切的一切,這就是我領悟到的,也是大多數人領悟到的,但也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

就這些吧。


我領悟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同時,人不管多大年紀,都要學習,才能不被淘汰。

身邊有很多外地人,他們都是其他省市的,很多人還住在很遠的深山裡。他們說,如果當初自己不努力學習,依靠學習走出大山,學到更多的知識。最後留在北京,結婚生子工作。可能一輩子就只能待在山溝里,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單位工作壓力很大,但是,他們曾經承受過生活中更大的壓力,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生活得都很好。所以,我覺得: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

認識幾位長者,他們的思維理念非常新,與他們交流,知道他們每天晚上要花幾個小時讀書、讀報,他們在工作中和見識上都給了我們晚輩非常好的建議。同時,告訴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覺得:不管多大年紀,都要學習,才能不被淘汰。

我說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希望每個人都從生活中學到知識。


l謝邀:心態平衡,知定常樂,順其自然,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已,君不聞命里有終須有,命里沒時莫強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大丈夫!爬越高,跌更重,心越大,人更累,隨遇而安,悲歡離合,起落常情!孝當盡,子女教,因緣命定,得意須盡歡,紛紛不足道,處世夢一場!見諒!


【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是以問句的方式,佛直截了當地從正面肯定地提出來這個十八界,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一開始就直接亮出了這個金牌,來告訴與會大眾,十八界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句經文意思就是說:其次阿難啊,為什麼說十八界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本體呢?下面的經文佛就要具體開示,這個十八界啊為什麼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說佛接下來要把這個十八界歸入到第一義諦法中!也就是說,佛馬上要開示的是十八界的第一義諦了義的這個法理。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這句經文就是佛繼續對阿難說呀,阿難你以前啊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阿難你以前都是認為這個眼根呢與外面這個色塵相互和合為緣,然後呢才產生的這個眼識出來。你以前的這種認為是錯誤的!這裡的「如汝所明」就是指~阿難你以前知道的這個是我過去講小乘法的時候,我曾經講過眼根呢對外面的這個色塵,而產生了我們的這個眼識。這句經文啊其實是話中有話,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說:阿難啊你應該對你以前的這種認為啊,這個問題上你應該重新觀照了!如果過去佛講的這個小乘法是對的話,那麼佛在這個楞嚴法會上就不會這樣自己來打自己的嘴巴了,自己來糾正自己以前所說的這個眼根與色塵相互和合為緣才生出的這個眼識是錯誤的。這裡就足以證明,佛早年所講的小乘因緣法是方便引導啊;裡面所講的是錯誤的。現在楞嚴法會上,佛要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往第一義諦法上去引導!等於呢是自己在否定自己以前所說過的法!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我過去所講的眼根與色塵相互和合為緣,才生出的這個眼識,這個道理是錯誤的。你阿難當年也是聽我這樣講的,所以呢也是這樣認為的,你的這種認為也是錯誤的。下面我就即將要給大家開示,啊為什麼說是錯誤的!再往下看經文

【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這段經文呢,是佛要推翻自己以前所講的眼根對色塵才生出的眼識的這種說法,並要把這個『眼根,色塵,眼識』,這三處通通的破相歸性。大家要注意!圓教所講的這個破,是破而未破。什麼叫破而未破呢?就是把這個道理給大家講清楚了,把這個第一義諦法跟大家講述清楚了!大家明白的當下就是已經破掉了;讓你在相就能見性。下面呢佛即將要把『眼根、色塵、眼識』這三個東西破相歸性。破的辦法呢,是撿這三個當中的一個主要的來破掉。這三個東西呢?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你破掉了當中的一個,這個三腳架,就站不住腳,你破掉一個就全破掉。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阿難你認為的這個「眼識」是眼根生出來的,以『眼根』立界而有的這個眼識界呢?還是你認為眼識是這個色塵所生出來的,以『色塵』立界而生出來的這個色識界呢?我們再往下看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阿難啊如果說這個「眼識」是『眼根』生出來的東西,「既無色空」那麼啊這個「眼識」就與外面的這個『色塵』啦以及『虛空』啊都將沒有任何關係了。眼睛自己去生這個「眼識」就可以了。外界將沒有任何的關係。「無可分別」大家想一下,要「眼識」有什麼作用啊?「眼識」的作用就是對外面的這個『色塵』以及『虛空』啊,他能夠去識別去分辨;「眼識」是一種覺知。那麼你現在眼睛自己就能生出「眼識」了,與外界沒有關係!「眼識」也就失去了它所分辨的這種對象了。那麼你還講「眼識」幹什麼呀?都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供你「眼識」去分別去分辨了,對吧!叫「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那麼你講你有這個「眼識」,還有什麼用啊?啊一點用處都沒有了!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汝見」就是指這個「眼識」你能夠見的這種能力。「又非青黃赤白」你的這個見並沒有『青黃赤白』這種個別的自性,就是無所表示。「從何立界?」那麼你「眼識」從何立界呢?你這個『眼識界』如何存在呢?所以這個『眼識界』不能成就。我們能見的這個「見」啊,哪怕有一種個別的自性存在。比如說這個「見」是紅色的話,那麼當這個「見」看到綠色的時候,那麼也應該是紅色的!就是因為「見」啊它沒有任何的顏色,沒有任何一種個別的這種自性;所以呢眼前來『紅色』我們就見到紅色,來『藍色』我們就見到藍色,來『黑色』我們就見到黑色。如果我們這個「見」是『青黃赤白』當中的其中的一種,有這其中一種的這種個別的自性存在的話,那就壞了!我們的「見」如果是『紅色』的話,那麼當『綠色』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把綠色也會看成紅色;你也不知道這是綠色!而實際上是來什麼顏色,我們能夠見到什麼顏色,沒有任何的障礙。這就是因為我們的這個見它本來就是沒有任何的顏色,沒有這種個別的自性存在,叫無所表示。實際上啊這個「見」就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講是心變現的也是方面說;其實這個「見」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不存在誰變現誰!它就是真心本來面目啊,就是一個東西!大家也要往深處觀照一下,眼根是六根之一,它是無情的沒有覺知性。而我們能見的這個「眼識」它本身有覺知性,能夠去識別外界的種種的形象。無情本身它也不能生出這個有覺知性的東西出來。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這句經文,又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眼識」的產生。「若因色生」也就是說,阿難如果你認為這個「眼識」是外面的色相所生出來的話,「空無色時」大家注意一下,這裡面的這個「色」一定要記住在講色法心法的時候,所涉及到的這個「色」觀照為顏色,這個時候六塵都是色。如果不是講色法心法,如果講到一心三藏法理的時候,那麼這時所涉及到的這個「色」呢?你就不要觀照為顏色了。你要把六塵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八種意識心啊全部觀照為「色」;都觀照為有行有相的這個不空如來藏。而後面那個無形無相的空如來藏,方便觀照為我們的真心。啊這樣來講解。我剛才所講的這八種意識心,大家能對上號碼?前六識、加上第七識、加上第八識,叫八種意識心,這樣來觀照。所以在經文里涉及到這個「色」的時候,你要弄清楚啊!這段經文是在講色法心法呢?還是在講這個一心三藏法理?否則呢,你會把這個「色」啊解釋不清楚了;導致別人來讀這個《楞嚴經》啊,他是無法理解的。

看一下這句經文,如果說「眼識」是外面的色相所生出來的話,「空無色時」那麼當我們看到虛空的時候,大家想一下?虛空裡面是沒有任何的色相,對吧!虛空裡面如果有色相的話,就不叫虛空了,虛空是沒有任何的色相。那麼你說「眼識」由『色相』所生出來的,而虛空里呢又沒有色相;因此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就不應該有這個「眼識」;叫「汝識應滅?」,啊這是一個反問?難道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你的這個眼識當下就已經滅掉了?就已經不存在了?是這個意思!但事實上呢,我們能夠看到虛空,能夠感到虛空的存在!說明我們見到虛空的當下,這個眼識根本就沒有滅掉。如果眼識滅掉的話,我們就根本看不到虛空;也不知道眼前這是虛空。再往下看「云何識知是虛空性?」既然你的這個眼識當下已經滅掉了,你就已經沒有這種覺知了;那麼你怎麼能夠知道這是虛空性啊?再往下看經文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這是接著上面這句經文繼續來分析,「若色變時」這個顏色要麼是變,要麼是不變,就這兩種情況。現在分析的是這個顏色,如果變的這種情況;那麼會造成什麼樣的邏輯錯誤呢?往下看「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你剛剛不是認為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這個『色相』所生的嗎?是外面這個顏色所生出來的東西。那麼現在啊如果外面的這個顏色變化了,你的這個「眼識」如果不隨之變遷的話,叫「汝識不遷」,「界從何立?」那麼你這個『界』從何而立呀?你怎麼個立法呀?

我在這裡打一個比方,比如說你的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這個『紅色』所生出來的話;那麼現在外界不是『紅色』了,現在變成『紫色』了。而你的這個「眼識」是『紅色』生出來的。紅色現在不見了,現在變成紫色!你的這個「眼識」如果不隨『紫色』變遷的話,還是原來的紅色的話,那麼你這個『眼識』的功能啊,所產生的這種能夠分別外界的這種知覺,與對應的外界的這個顏色不能保持一致;既然不能保持一致,那還能叫做『眼識』嗎?是不是就不能了呀!不能叫做『眼識』。因為你『汝識不遷』呀,對吧!「界從何立?」你這個色識界啊又怎麼能存在呢?不能成立。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

這是講另外一種情況,也就是說你的「眼識」是外面的顏色所生出來的,而且呢「眼識」隨著外面這個顏色的變化「眼識」也隨之變遷。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呢,那麼又會造成什麼樣的邏輯錯誤呢?往下看「界相自無」外面顏色發生變化你的「眼識」也隨著外面顏色的變化而變遷,那麼變遷了以後呢,那麼你前面的那種意識心也就跟著銷滅掉。我在這裡打一個比方,比方說你的「眼識」是外面的這個紅色所生出來的。現在呢外面不是紅色了,沒有紅色了。外面現在是紫色,你的「眼識」隨著外面的這個紫色也發生變遷。大家想一下?是先有「眼識」後有『意識心』的。我剛才在前面把這個『眼識與意識心』又重複講了一遍,「眼識」是第一念的這種直覺,後面的第二念、第三念才是『意識心』。那麼現在外界不再是紅色現在變成紫色,你的這個「眼識」也隨著外面的紫色變遷。那麼你想一下?你前面的隨著紅色而有的這種「眼識」與『意識心』,是不是也跟著紫色的到來,同時銷滅掉了?啊同時滅掉!那意味著什麼呀?啊那就意味著沒有什麼『意識心』可談了。因為你是講「眼識」由外面的這個顏色產生的呀,你是講生的呀!而不是講「眼識」有這個心變現的呀!你是講生的呀。所以你講生的話,隨外面的這個色只要一變掉,那麼這個「眼識」也就跟著變掉了;「眼識」變掉了『意識心』也就隨之銷滅掉。啊一變化了連這個界相都不復存在,這個界相都沒有,無法界立;叫「界相自無」。

【不變則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這句經文呢,是反過來又再一次提出如果外面的這種顏色變化,而顏色所產生的這種眼識不隨之變遷的話,所出現的狀況。也就是接著上面那句經文,就是「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接著這句經文,又再一次的強調一下,那麼你的眼識如果是外面顏色所產生的話,而外面的顏色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呢你的眼識不隨著外面的顏色變遷的話,那麼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啊就是這句「應不識知虛空所在」也就是說你將不能看到虛空的所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啊你回想一下呀?你的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顏色生出來的東西。我打一個比方,比方說你眼識是外界的紅色所生出來的,你這個眼識能夠產生紅的直覺,對吧!始終都將是這個紅色的直覺。那麼外界現在變成其它的顏色,變成白色、變成紫色、變成黃色、這些其它的顏色,你的這個眼識啊是根本不能夠覺知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眼識是紅色生出來的嗎!所以你的眼識只能覺知紅色;所以你看什麼東西都是紅色的。那麼你想一下?你能不能看到虛空啊?虛空是無色相的,虛空裡面沒有任何的顏色;如果有一種顏色,它就不叫虛空。所以這時呢你連虛空都不會知道!「應不識知虛空所在」你連虛空都不知道那麼你還能知道其他東西嗎?是不是也不能知道啊?也都不能知道!大家要注意一點,在這裡把這個虛空說為無色相的;是以第二義諦的方面法來講解!佛這樣講,目的是要把這個「眼識」,歸入如來藏妙真如性達到這一目的。如果從第一義諦法上來講呢,這個虛空本身並不是無色相的,虛空本身就是一種相,虛空的這種相是通達之相;它本身就是我們的真空所變現出來的。大家在這裡一定要把第一義諦法與第二義諦法區別開來!如果在這段經文,佛不用第二義諦法來講解的話,是很難把大家的心結解開!這叫應機施教。要想把大家歸入第一義諦法,必須要有智慧,用第二義諦法分別的階段性地一步一步引導。想要把大家歸入到第一義諦法;要用第一義諦法直接做開示,你是根本就沒有辦法把大家引導到第一義諦法當中的。因為這個第一義諦法非常難講,只能通過第二義諦法來闡述;有的時候雖然你講的亂七八糟,但是大家能夠悟到你背後的那層意思。這個第一義諦法啊這個真理是唯知乃至!任何的世間的語言難以表達清楚!要用智慧去觀照,才能真正明白第一義諦法是什麼意思!我反覆的舉例子來說明。我給大家打個比方,這個比方啊我已經反覆地用過!比如說我現在想要大家知道「3」是什麼概念?比如說這個3就是第一義諦的法是真理。我直接跟大家講「3」大家能不能明白啊?雖然我的目的是想要把大家引導到這個『3』的概念當中;要讓大家明白啊這個第一義諦法是怎麼回事!但是我直接講出『3』,大家永遠都不能明白什麼是3;我必須要講第二義諦法,我必須要講:這個『1』是什麼概念;『2』又是什麼概念;再講『加減乘除』是什麼概念;把這些跟大家講好了以後。這個時候我再講啊這個『3』的概念是1 + 2 = 3!這時大家才能聽懂!啊原來是這樣第一義諦法原來是一加二才等於三。這就是佛為什麼要講小乘法,講這些方便的第二義諦法的根本原因。不講第二義諦法,你無法去理解第一義諦法。再比方說,比方說我想讓大家知道一心三藏的法理!想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界中啊任何的一法,任何的一個眾生當下啊就是這個三個如來藏;這三個如來藏為我們當人當下一念變現。我直接講三個如來藏,我怎麼也開不了口。因為三個如來藏其中的任何一個如來藏,當下都是另外兩個如來藏;我怎麼開得了口呢?我講:空如來藏吧!空如來藏當下是不空如來藏。所以我根本無法開口!這個第一義諦法非常的難講,難講就難講在他根本開不了口,只能唯知乃至。我為了要讓大家明白三個如來藏當下為一念變現。我只有分部講,先講: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再講不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最後講空不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然後我再最後告訴你,這三個如來藏之間的關係;沒有哪個如來藏當下不是另外的如來藏;法界中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另外的一法!你才能聽懂。如果我連分部講都沒有,你就根本就沒有辦法懂。諸佛出世就是要講這個第一義諦法。但是他們所講的階段性的方便引導之法,是為了第一義諦法做鋪墊、做引導用的。但是悲劇就悲劇在佛講了第二義諦法,是為了讓你認識到第一義諦法!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卻非常執著這個第二義諦法。這些修行人當中,有的人執著在空如來藏里;有的人執著在不空如來藏里;有的執著空相啊;有的執著有相;也就是說執著在路上,執著在這個方便法引導的這個路上!從而呢害了自己。不再跟隨佛去學這個第一義諦法;所以他不能成就。好,我們繼續往下看經文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就是說如果認為眼識啊,是眼根與色塵共同生出來的話,這段經文其實就是在破掉眼識是~眼根與色塵共生的產物;要破這個共生。大家要明白!眼識是隨著眼根與色塵的這種因緣和合啊,眼識跑出來顯現的;顯現它這種能見的能力。眼識絕對不是眼根啊或者是色塵吶或者眼根與色塵吶,所生出來的東西;它不是因緣和合所生的東西。它是通過因緣和合它出來顯現!『顯現』與『生』這兩種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理解為『生』的話,那就變了,成了別教境界了;別教就是強調~一切唯心造,『造』就是『生』;生是有次第的!有先有後,沒有媽媽能有兒子嗎?不可能。

而圓教呢是講顯現!媽媽當下就是兒子。你可以去觀照做夢,你夢裡夢見的媽媽、夢見的兒子、姥姥、爺爺、七大姑、八大姨、桌椅板凳、牛馬豬羊,啊!沒有哪一個不是你自己,都是你自己一念變現的;這叫絕待法!是平等的。這個別教的經典,就是《華嚴經》《圓覺經》他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但是他有次第性。別教境界是僅次於圓教境界的!但是呢他還是不究竟、不了義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華嚴經》有的人把它稱為經王,是因為《華嚴經》啊如果按照此經的原始數量寫成經文的話,那麼這個《華嚴經》啊連我們整個的地球都裝不下;它是數量上被稱為經王!屬於不了義大乘。

看一下這段經文「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如果說眼識是眼根與色塵共同的產物的話,「合則中離」那麼眼根與色塵合在一起的時候,「中離」就是中間必定有一個痕迹,那麼眼根與色塵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中間總要有一個縫隙,必有界線(注意這是佛在用世間邏輯推理來開示這個道理)。

「離則兩合」如果眼根與這個色塵離開的時候,那麼會發生什麼後果呀?往下看「體性雜亂云何成界?」如果眼根與色塵這時分開時,那麼這個眼識啊就變成一半分給眼根,另一半呢分給這個色塵了,叫「離則兩合」;怎麼叫體性雜亂呢?大家想一下,眼根與色塵是無情沒有知覺的東西。而眼識呢?它是屬於有覺知性的!『眼識』有能見的這個能力啊。『眼根』與『色塵』是無知。『眼識』呢是有知。一個無知;一個有知;合的話呢這個眼根與色塵都是無知,它也不能產生出來一個有知出來。所以合呢,也不對!體性雜亂。那麼離的話如果眼根與色塵離開的時候,眼識一半分給眼根,另一半分給色塵,每一半呢都是『有知』與『無知』兩個合在裡面又雜又亂,體性還是雜亂的。「云何成界?」既然『離』與『合』都不對啊,兩個東西又雜又亂,怎麼能生出第三個意識界出來呢?是不能的。叫云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

這句經文,是佛直截了當的自己破了自己以前所講過的法!所以阿難你應該明白呀!「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我當年啊曾經給你們講過的以眼根為能緣,以色塵為所緣,所生出的這個所緣緣啊生出的這個眼識,這三處地方都不是真話!都是我當年啊方便引導所說的!現在啊我佛當著與會大眾的面,要把這三處歸為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三藏十二部經典吶都是敲邊鼓,為這個第一義諦法做基礎、做鋪墊、做引導的。如果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全部都學了,唯獨《法華經》《楞嚴經》你不去學,你這個虧吃的就大了!你這三藏十二部經典啊還不如不學,啊是不能成就的!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成就!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把持的好!將來任何佛出世說法,都不需要從三藏十二部經典說起,啊,我們一定要相信。佛法與世間法都是一樣的,是與時俱進的!就看我們現在的這一代人基礎打得怎麼樣?能不能把《法華經》《楞嚴經》弘揚開來!讓更多的人來聽明白《楞嚴經》《法華經》。

這句經文意思就是說,所以阿難你應該明白!我以前所講過的以眼根與色塵為緣,而生的這個眼識界,這個說法不成立!三處都無。就是說這三處已經被破掉!已經歸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三處我剛才已經講了破掉其中的一處,就當下全部破除。在這段經文里,佛挑最主要的,已經把這個眼識破掉了,這三處破掉一處,當下全部破掉。

【則眼與色及色(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這句經文里的這個「眼」就是指眼根。「色」呢?是指色塵。後面這個色界三,應改為識界三,才是對的!否則於前文所講的這三處對不上號!『色界三』沒有這個說法。我們這裡在講這個眼根對色塵,然後呢這個意識界出來顯現。「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說眼根、色塵以及眼識,這三處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存在誰生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其實呢就是在描述我們的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啊它就是這樣存在~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如果你要是講成「亦因緣,亦自然」的話,那麼就變成了《華嚴經》的境界;變成了別教境界了。如果你只講一個本「非因緣」出來,而不講這個後面的「非自然性」,那麼就變成了通教禪宗的境界;叫真佛無相了。那麼如果啊只講「非自然性」,而不講這個「本非因緣」呢?則變成了藏教境界;藏教是執著有相。通教呢執著空相。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阿彌陀佛!


人一定要懂捨得,取捨之間把握好,該留留,該舍舍,千萬別猶豫,最深刻的領悟就是該舍的時候沒有舍,浪費了青春,錯過了年華,所以該得的時候什麼也得不到,數不盡的落寞繁華了不甘心,糾結的漩渦里心已無力掙扎,最後只能讓一切歸零,好在歸零以後生活不再困惑,捨得捨得,這就是我的領悟。

作者——萱語心陳


提問者問我,活到現在,領悟最深的刻的道理是什麼?我告訴你:我領悟到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人活著不能光為自己,給別人愛心的幫助,不但能使別人幸福快樂,自己也幸福快樂在其中了,這樣活著才有意義。

使我得到這個道理的是社會上的好人影響我的,受到了他們的教育。一個普通的保安,為了去救一個從高樓跳樓的輕生者,奮不顧身的去接她,結果雖是悲劇,但這愛心的善良之舉,足以感天動地。

兩個從大山裡第一次來到大城市,在火車站竟在和同一軌道的列車飛馳而來的列車竟不知躲避,當旅客們不約而同的閉上了眼睛,等待悲劇發生的千鈞一髮之際,一個人沖了上去推開了二個婦女,自己卻被呼嘯而過的列車碾過了高大的身軀,真英雄的壯舉被人們猜測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時,可他就是一個普通的旅客。

小學教師魏偉,在學生放學時,當一輛失控的轎車,沖向二個學生時,她義無反顧的衝上去,推開了二個學生,自己卻永遠定格在二十八歲年輕的生命里。

正是這些人的愛心善舉使我領悟了人活著不能光為自己,給別人以愛以幫助,使別人得到了幸福快樂的同時,自己的幸福快樂也在其中了,只有這樣,人活著才有意義。


活到現在,領悟最深刻的道理是什麼?誠實正義為人,第一孝道父母,因父母給予自己生命,無法報完養育恩;第二自重身體,因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什麼都可以創造和擁有;第三愛護親人,身邊只有親情最親,為難之時第一想到的是是自己最親的人;再敬於朋友,有了朋友,生活更有價值。


感謝我還活著,感謝我還基本健康 感謝我還能夠一步步的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任何人,任何關係,都不是絕對可靠的,都不是絕對可持久的!

最可依靠的,只能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任何關係,都只是形勢發展的最合理、合適的選擇而已,包括朋友、家庭、愛情等等等等!

所謂道德、仁義、禮法,其實就是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對天地,真正認識清楚了,然後,自然而然的採取那些合理、合適的做法,即所謂明白了、知道了,那你就具有了道德,具有了仁義,具有了禮法,不明白,那就只能依葫蘆畫瓢、錯漏百出!

所以,其實可以說:我們如果沒有了無明的遮礙,因而顯佛性、顯根本智,那自然就是一個道德的人,仁義的人,至善的人!


謝邀請!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錯過了年輕時大好時光,你再想補救會很難,悠悠歲月,驀然回首才發現彈指一揮間! 年輕就是資本,但不是你揮霍的理由,年輕人必須根據自已諸方面具體況狀結合自已實際能力,看準目標,給自已定位,要有抱負,要膽大心細,果斷周密,切記一一鑒賞成功人士經驗教訓,讓自已間接受益,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精力損耗,不要到一定年齡去追悔莫及,或以犧牲個人健康為代價去求得榮譽,到頭來給家人添亂,給自己添堵造成失落感,同時給社會添麻煩,得不償失,這就是活到現在所領悟最深的道理!


推薦閱讀:

想成為一個普通人有錯嗎?
是什麼原因讓善良者沉默?
有沒有唯美一點的頭像和名字?
人生不如意,怎麼鼓勵自己繼續生活?
你現在初戀變成什麼樣子了?

TAG:社會 | 心理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