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帝冠為什麼「掛珠簾」呢?


那不叫珠簾,叫冕旒。冕是一種冠,《說文解字》說「黃帝初作冕」,冕的作用是「垂旒目不邪視也,充纊耳不聽讒言也」。「旒」又叫「玉藻」,指的是「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看起來確實類似珠簾的東西。「冕」在《說文解字》里定義的應用範圍是大夫以上之冠。

商代就已經有冕冠,《尚書》「太甲」篇說,「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與冕相配的禮服叫冕服,在周代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周代天子冕冠及冕服並無實物,只有在《周禮》、《禮記》、《尚書》里有記載。冕服制度基本從漢代延用到明代,清代廢除。

天子與其他貴族公卿冕冠區別在於垂「旒」的不同,《尚書》里記載: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後來三國曹魏用過珊瑚珠;東晉用過翡翠珊瑚雜珠以及白璇珠。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帝王在出席重要場合時,頭上會佩戴一個前後均墜有十二串「珠簾」的冕冠。那麼皇上為什麼要將珠串兒戴在頭上呢?首先我們要為這兩扇「珠簾」正名,它們在古代有專門的名字——「冕旒」。冕旒不僅在冠服設計中具有裝飾和平衡的作用,在冠冕文化中還承載著諸多的象徵意義。

一、帝王之冕

冠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首服,廣義上的冠出現的非常早,在上古時代就已經有了冠服的雛形。冠的種類有很多,人人皆可佩戴,所謂「沐猴而冠」,便是說連猴子都可以佩戴冠,比喻虛有其表。而冕則不同,冕在古代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的。「冕,大夫以上冠也」,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帝王所戴之冠應稱為「冕」。

冠冕的最高級形態便是帝王之冕,各個朝代的樣式會略有不同,但主要都是由「綖」、「旒」、「纓」、「紞」、「纊」、「紘」等部分組成的。綖,就是頂部的長方形木板,也叫冕板,一般會用布帛進行包裹。冕板前圓後方、前低後高,寓意著天圓地方和俯察民意。旒,就是懸掛在冕板前後的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串聯五彩珠玉而成。纓,就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紞是絲製的線繩,而纊是掛在紞頭上的玉,紞的兩端自冕板兩邊垂下,而纊的位置正好位於左右兩耳旁,所以又稱充耳、塞耳,代表不可妄聽讒言之意。最後要說的紘,就是系在頷下起固定作用的紅絲繩。

說完帝王冕冠的樣式後,就要開始談談冕旒的作用了。

]二、嚴正端莊

首先冕旒作為帝王冕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設計上的實用性和裝飾上的審美性。冕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冕板前低後高的設計,使佩戴起來更加穩固。冕旒大氣而又有分量,增加了整件冕冠的莊重感和儀式感,體現了皇家的威嚴。由於懸掛的珠串易抖動,步履輕浮或沉重都會影響到冕冠的穩定性,所以冕旒存在的價值還在於提醒帝王不可心浮氣躁,要時刻保持儀態的端莊。

三、王者之尊

在古代森嚴的身份等級制度下,古人常常利用各種不同的器物、材質和數量來彰顯身份地位。在冠服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帝王常常擁有著獨一無二的配飾,正如冕旒在數量的使用上是有嚴格規定的,《周禮》說:「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帝王之冕墜有旒十二串,是數量最多的。十二串的數量象徵著王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層級分明的冠服制度。

四、大智若愚

東方朔對於冕旒曾有一番獨到的見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他認為,冕旒與充耳的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不可聰明太過、求全責備,該裝瞎時裝瞎,該裝聾時裝聾,彰舉大功,寬免小過,這才是帝王之道。

參考資料:《周禮》、《漢書》、《古代帝王冠冕上為何要懸掛珠簾?》、《帝王的冠冕——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九旒冕》、《先秦帝王冕冠設計的文化性及藝術性研究》

作者:我方團隊子繇


皇帝頭上戴的珠簾叫冕旒,屬於禮冠的一種,而且是其中規格最高最貴重的一種。最初並不是皇帝的專屬,大夫以上的官職都可以戴,跟皇帝的用珠子的數量做區分。

冕旒最初是從皇帝時候就有了,到了周代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矩,它上面的每一個部件都是有特殊含義的。

冕旒的頂端是平的,而且從上面看是一個前圓後方的形狀,這是象徵是天圓地方。

前後要掛好多串珠子,珠子是用玉做成的,而且顏色還不一樣,必須是朱、白、蒼、黃、玄五種顏色按固定順序排列。每個珠子之間的間隔也有要求,必須是一寸。

按照官職地位的不同,珠鏈的數量也不一樣,皇帝的最多,是前後各12串,每串上12個珠子。公爵9串、侯伯7串,往下依次減少。

為什麼要掛這些珠子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用來遮擋視線的,用古人的話說,這叫「蔽明」。什麼意思呢?

古人覺得作為帝王,要懂得馭人之道。想要群臣為自己辦事,就不能過分的苛責,不要把臣子們的缺點都看在眼裡,既要看得到大體,有要包容臣子們的小缺點、小瑕疵,不要把什麼都看到眼裡。在帽子上掛珠簾就是要時刻提醒皇帝們,讓他們記住這點。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這是源於古人對龍的崇拜。

龍在最初的發音和旒有點相似,古人認為龍飛在天上能發出五彩之光。

而皇帝們通常都自詡為龍的化身,認為龍光既是天子之氣。史記中就有頭上生出五彩是天子之氣的說法

我前面也說了,冕旒上面的珠子都是按照朱、白、蒼、黃、玄五種顏色製作的,這其實也是在模擬五彩之光,都是源於古人對龍的崇拜。


一看到題目,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曾看過電影或是電視劇里古代皇帝頭上頂著的飾物,即所謂的「珠簾」。皇帝的冠帽前後都會「掛珠簾」,有些人可能很好奇,皇帝掛這個珠簾有什麼用呢?下面,就隨有書君來一探究竟。

回答問題前,先糾正一個概念,古代皇帝冠帽上掛的不是「珠簾」,學名叫玉旒(liu)。

那麼,皇帝為何「掛玉旒」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代表一種地位

據了解,古代皇帝頭上戴著就叫冠,這冠上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塊長方體的搓板,叫廷,在廷的前後掛著一串串玉石珠子,就叫做旒。

皇帝掛的玉旒,可不是隨意掛的,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有準確記載的是自周開始用,當時已有正規的冕服制度,規定天子、諸候和大夫都戴此冠,身份地位在旒的數目上加以區別,分別是天子12串,諸侯9串,上大夫7串,下大夫5串, 12是個最高極限數,代表君主的最高地位。

二、除污辟邪作用

因為古代人很迷信,認為皇帝是天生之子,無比寶貴,天子是來拯救陷入黑暗的百姓的。生怕民間污穢的風氣玷污了天子。所以要帶冕冠。冕冠上的珠簾在當時也起辟邪的作用。

三、起到提醒作

一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體。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所以必須時時正身。那些珠簾就是提醒要皇帝兼聽公正。

二是時刻提醒君主在處理事務時,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總是明察秋毫。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塊玉,是為了正音,不聽奸臣的話語,不可聽信讒言,不要被溜須拍馬之花言巧語所蒙蔽。於是,有關「玉旒遮掩、視而不見,黈纊塞耳,充耳不聞」等成語的典故流傳至今。

西漢辭賦家東方朔先生對皇帝「掛珠簾」現象,曾有如下解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意思是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沒有了信徒和朋友。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大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千萬不能苛求每個人都完美無瑕。

其實,掛在天子眼前的這個珠簾,真正意義,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提醒帝王們,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過分較真,要做到難得糊塗。

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豈是一串珠簾能左右得了的,古代皇帝中哪個是暴君,哪個是明君,都緣於君主本人的脾氣秉性。冕服制度,只是反映中國那個時期的一種中庸之道的哲學思想,據悉,到清朝時期就被廢止了,但並未影響千秋盛世基業的和諧發展。正所謂: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有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有詩云:

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形容當時唐朝上朝的磅礴氣勢,萬國的使節都要來朝拜當時唐朝天子。

所以準確地說,皇帝頭上戴的整個頭飾叫「冕旒」,前面掛的珠簾是裝飾的一部分,古人說冕旒就是代指天子。

那麼為什麼皇帝要戴這種「帽子」呢?

其實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冕旒也代表著不同的目的,可以從3大時期來看冕旒的發展:

一、為什麼會有冕旒?周朝的治國的根本,等級尊卑

冕旒正式使用是在周朝,周朝治國的基礎是不是靠政治制度,而是禮樂制度,就是大家都要講道德,講規矩。那規矩最主要規定了什麼,就是等級尊卑。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就是天下都是天子家的,但分封給各個兄弟們,所以當時冕旒不止天子能戴,兄弟們也能戴,但是兄弟歸兄弟,誰是大哥還是要認清楚。所以規定冕旒前面的「珠子」其實就是「旒」或叫「玉藻」,天子掛12串、諸侯掛9串、上大夫7串、下大夫5串、士大夫3串。

大家都可以戴,但時刻記住,你是有領導的人,別忘了自己的身份,什麼身份就只能有什麼待遇,不要有其他企圖,否則天子就要教訓你。

所以大家如果都按規矩來,天下就太平了,可惜天下怎麼會因為少兩串珠子而太平

二、為什麼後來有的皇帝戴,有的皇帝不戴?

周朝到春秋的時候已經是吉祥物了,到戰國時候更是擺設了,所以那時被稱作「禮崩樂壞」。因為誰都不守規矩了,強的欺負弱的,大的欺負小的,這是自然規律。

到秦國統一,就開始講政治制度了,都禮崩樂壞了,那冕旒就不是誰都能戴的了,變成天子家專用了。

而且這冕旒戴起來挺麻煩,不是光戴個皇冠,還要傳配套的衣服,穿戴完成,戴著這麼個頭冠,走路還一定要氣宇軒昂才行,走的快了,珠子要打臉,走的晃了,珠子要扇臉。

所以基本在大型活動,像祭祀啊,給外國人顯擺啊,這種場合才戴冕旒。平時大家一般也都休閑裝。

後來的朝代,但凡太平盛世,要開展文化活動時,禮樂地位就提高,這冕旒出場就多,亂世的時候,都忙著打仗,這冕旒出場就少。

三、什麼時候開始不戴冕旒了?

到漢人統治結束,也就是清代,因為是少數名族,和漢文化也不同,所以不流行戴冕旒了,元也一樣,只不過明代又戴了而已。

雖說冕旒到清代就不用了,但冕旒其實代表的是華夏文化的厚重,能戴上冕旒的,都需要有能承擔起整個國家的氣魄。

現存唯一的冕旒,是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明代魯荒王朱檀的九旒冕。前面也說了,十二旒是皇帝,九旒是親王。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山東博物館看看這份中華的厚重。

我是ChrisQu,歷史愛好者,只講故事,不講道理。關注ChrisQu,看有趣的歷史故事


見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放小過,無求備一人。


Δ配圖

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皇上帶著帝冠有點像帘子。不僅皇帝是「掛珠簾」,一些朝代的諸侯也會帶著相似的裝飾。然而上面的珠數不一樣,皇帝上面掛著十二串,象徵著極致。而一些諸侯的只能十串。

其實皇帝頭上的叫「冠」,一般冠還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長方形的東西就叫做「延」了,像門帘一樣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其實在耳朵上面還有東西,有著玉做的兩塊「黈纊」,但是特別小,就是一個小的圓珠子,大小剛剛夠堵住耳朵。

Δ配圖

帶了冠之後,就會發現「眼睛被玉旈遮住,看不清楚;耳朵被黈纊遮住,聽不清楚」。這不是讓皇帝看不清也聽不清嘛,如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其實這個更多的是裝飾品,但是也代表著一種政治含義!

玉珠帘子擋住視線,是在提醒皇帝什麼事情不必看的太清,否則會造成法令嚴苛。耳朵用玉質的黈纊蓋住,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輕信溜須拍馬之人。也體現出古代對皇帝的要求,也就是開文的一句話。

Δ配圖

其實還有一個作用,是為了讓皇帝時刻注重禮儀。保持身體平穩與威嚴,不能讓上面的珠子碰撞發出聲音。後人也根據皇帝帶的冠,出來了一個成語――冠冕堂皇。


咱們經常看一些古裝劇發現很多皇帝的冠帽前後都會「掛珠簾」,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都相信你肯定聽過「冠冕堂皇」,古代皇帝頭上戴著就叫冠,這冠上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塊長方體的搓板,叫廷,在廷的前後掛著一串串玉石珠子,就叫做旒。所以古代皇帝冠帽上掛的不是「珠簾」,學名叫玉旒。

對於掛的玉旒,也有嚴格的規定,天子掛12串,而諸侯只能掛10串。在冠冕正對耳朵的位置,還有兩塊名為「黈纊」的玉。這玉不是用來裝飾的,它是用來拍耳朵的,於是有名為「充耳」。

大家看到這裡是不是想到了一些成語?

玉旒遮掩、視而不見;黈纊塞耳,充耳不聞。古代皇帝帶著冠冕,這其中可是包含了整治哲學。

十二串玉旒,十二是極數,代表君主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君主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免政治流於嚴酷;黈纊塞耳,是指君主不可聽信讒言,對於溜須拍馬屁要「充耳不聞」。這一頂冠冕,表現出古代君主「見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放小過,無求備一人,」的為君哲學。

當然,掛這些「珠簾」也時刻提醒著君主保持莊重,威嚴、畢竟,一不小心,這玉旒就會纏成一團,發出聲響!


首先謝邀。

題主所說的掛珠簾的帝冠指的應該是冕旒[miǎn liú],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絲繩12根,每根絲繩上用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序穿在一起,每塊玉間距離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也有用純白玉進行串珠的垂旒。

至於垂旒根數,早先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區分:一是禮數的輕重,二是身份的象徵。

按照禮數輕重的劃分方式主要是針對天子,分別是:

1.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

2.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3.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

4.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5.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照身份的劃分主要是針對服用者的身份和爵位,分別是:

1.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

2.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3.侯伯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

4.子男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5.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有6旒、4旒、2旒不等。

當然,這種劃分方法只是在封建時代的前期適用,到了中後期,冕旒這種禮冠也就只能皇帝佩戴了,因此冕旒也成了皇帝的別稱。

所以,題主所說的「掛珠簾」指的就是冕旒中的垂旒。


古代皇帝皇冠上的是冕旒,是中國古代禮冠之一,古代的皇帝幾乎都戴冕旒,但大多是在登基和祭天等大事的時候戴,元朝和清朝的皇帝不戴,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服飾。

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叫冠,冠上要加冕,冕上有塊長方體,叫廷,在廷的前後掛有一串串的寶珠,叫做旒。相傳,冕冠起於黃帝,完善於周朝。

至於為什麼要掛這個,有很多種原因:

一、為了「蔽明」,意思是皇帝觀察事物既需要洞察大體又要包容細小。

二、為了不讓大臣們看到皇帝的眼神、表情,受到影響。

三、警示皇帝要端正,不能影響形象。

四、是一種尊重,在登基、祭天、祭祖、結婚等大事面前要尊敬和重視。

五、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天子的冕十二旒,諸侯久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帝王的最大,代表其最高的地位。

六、戴冕旒辟邪,避免民間的污穢玷污天子,因為皇子是天子,是上天來拯救民間百姓的。

……


古代帝冠為什麼「掛珠簾」?雖然不想承認,但是也確實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理由,那就是為了「醒瞌睡」和提神醒腦。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其一言一行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頭頂掛珠簾的起因就是來於此,為了讓皇帝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至於在重要的時刻露出不雅的行為,比如在聽政是睡覺。

掛珠簾那個冠是在正式的場合才會佩戴的,一般為朝堂或者舉行重大的儀式時。因為這些時候很重要,馬虎不得。

掛珠簾這個簡單的作用發展到了後期,隨著皇權的逐步加深,也給他添加了許多的其他含義。

比如佩戴珠簾的多少象徵地位的高低,皇帝是多少,諸侯是多少,數量和規格顯示等級。當然,除了等級之分外,還有許多深刻的文學內涵。

雖然掛珠簾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但是他的核心依舊作用還是不變的。


推薦閱讀:

皇室書家中,宋徽宗和成親王,誰的書法地位更高,水平更好?
汪曾祺這樣的文學界泥石流,課本上還出了哪些?
上聯:花酒花陪花醉花,下聯如何對?
上聯:綠野古風天涯;請接下聯?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