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應試教育?


我們談教育會提到兩個概念: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大多數人肯定都會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目前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比例是占很大一部分。

人們都在批評應試教育,這是個不正常的現象,為何,從哲學角度來看事物都是兩面的,當大部分人都批評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就該想想這種現象是不是對的呢,從我的角度看應試教育,我覺得有很多點可以挖,應試的應不該是應付,而是應對,前者有種敷衍的意思,而後者是真正帶著解決問題的想法去對待的。

所謂的應試教育應該是有層次的,我認為,第一層次你考什麼,老師教什麼,學生練什麼,這是最low的檔次;第二層次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了,而是老師學生一起研究考什麼,該學什麼,怎麼應對。這一層次指向的結果還是應試,但有了學生的研究參與,影響就很不一樣了,至少學生知道了自己為何要學。第三層次,應該是從應試一件事獲得方法論,去應對各種不得不應對的事,找出目標,獲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你看,應試教育也沒有多麼不好,換個角度去研究去接受,我們還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如果有人讓你翻譯一篇英文文獻你說我要花3年學好英語才能翻譯,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傻子。同樣的,考一張卷子需要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學通嗎?考試就像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解決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素質教育指向的是成長,應試教育指向的是成績,如果有誰單維度地這樣認為只能說他的認知被社會評價給固化了。在獲得成績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獲取成績,如何有效解決問題,甚至總結了應用各種解決問題場合的方法論。這些收穫的用處是巨大的,我們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結果,那是窮認知的體現,為什麼這麼久就中國就是解決不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可能找鑰匙的地方就錯了,只盯著鎖看是開不了鎖的。也許我們一開始就想錯了。應試教育就是該與素質教育共存,甚至可以相輔相成。

當然,如果應試只停留在第一層次,那就是在與時代脫節,讀別人讓你讀的書,從不思考如何有效讀書,做別人讓你做的事,從不思考如何快速解決問題。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

這個時代最缺的是會利用知識的人,會思考的人,會於龐雜信息中篩選學習的人,會不斷升級自己認知,解決問題的人。


應試教育一般指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考就學,不考就不學,功利色彩較濃。

當今社會,無論找工作或提干都要看文憑,通過應試獲得一張文憑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而國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是一種相對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還找不到其他方法可以替代。只要考試存在,應試教育就存在,想廢除應試教育是不切實際的。

要評價應試教育,不能不涉及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目的。聽起來很不錯,可是通過什麼方式來提高素質呢?從實施情況看,把音體美等當成了素質。其結果素質沒提高,應試落了空。所以在很多學校出現『』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紮實實搞應試教育『』的奇觀。

有人認為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創新,是在繼承前人積累的知識基礎上的創新。缺乏基本知識講創新,那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有人又把我國缺乏創新科技成果歸於應試教育,這也太片面。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非常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等。

傳統教育基本屬於應試教育。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積累了知識,同時自身的素質也得到提高,逐漸培養專心致志,鍥而不捨,認真細緻的好習慣,閱讀理解分析記憶能力也得到提高。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小路上攀登的人才可能到達光輝的頂點『』。

至於哪些人到達了光輝的頂點,通過考試便知。


功過相當,若改革滯後,應試教育的危害將越來越大,損失難以彌補。

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可以說功為主,它為改革開放過程中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及科研人員。兩彈一星時期,全國的科研人員不過萬,而現在已有數千萬,這為後來中國科學技術成果的爆發性增長奠定了人才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它的過為主,我們有了龐大的科研人才數量,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原創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及發明並不多。許多科研成果是跟跑科技大國或購買一些國家的技術才取得的,而且主要的重大科研成果並不是靠本國大學培養的人才取得的,而是靠在西方學習發展好多年的海歸取得的,如量子通信技術靠的是潘建偉。

中國的應試教育回答不了錢學深之問,培養不出世界級的科研人才,對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不大,更多的是在沾世界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光。根本原因在於應試教育扼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應試教肓與教育是二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有選拔就會有考試,它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為提高應試的水平,進行一些應試技巧方面的教學培訓,稱為應試教育。而教育是包涵了更深廣的內涵,他包括個體社會化的方方面面,做人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的方法規範,安身立命的知識技能,修身養性習慣的養成,當然也包括應對選撥考試的應試技巧訓練。

但中國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完全異化成為主要進行應試的教育,教學內容窄化,科目分主科副科,每個科目有考綱,與考試無關的科目少教或乾脆不教不學,考試科目也重點只學考綱規定的內容,與考試無關的知識技能一律不教不學,認為是浪費時間。教學方法主要是灌輸法,學生照搬照練,沒有啟發誘導,沒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社會實踐,培養動手能力的時間和空間。

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是題海戰,反覆練習,以熟練取得高分。無休無止的補課,沒曰沒夜的做題,經常性的考試排隊,學生常年的處於精神高度緊張中,近視率高啟不下,豆芽型身材成標配,心理不健康病高發,道德素質下降。這一切,是應試教育的必然後果,偏離了教育的軌道,違反教育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讓教育回規到樹德肩人的正常軌道,還中國孩子一個幸福而快樂的童年,還中國學生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成長發展的環境和天空,這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應試教育並不差,韓國和日本的應試教育程度比我們的還要深,還要嚴厲,但他們的創新能力比我們的差嗎?不見得吧,應試教育不會扼殺人們的想像力,創新應該靠努力,我們的學生一到大學有多少真正的去學習呢?大部分不是沉迷於網友就是為了談戀愛而爭風吃醋,這樣的學生能有多少的學識呢?當然有人說小初高太緊,扼殺想像力,那麼到了大學你就真正的成年了,應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明白學習的本質,大學輕鬆的環境又給你一個發揮的空間,怎麼可能沒有創新?有人說大學太松,那無法管住自己的人會有什麼作為嗎?況且美國的哈佛一周的閱讀量抵得上北大一月的閱讀量,這又證明了什麼?我們差的不是教育而是努力,我們太懶還不到比拼教育的時候。 應試教育它至少給予所有人一個相同的教育,高考又公平的給予所有人一個機遇,而被人推崇的美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好,它在不知覺中將人們分好階級,小學到高中那麼多的課餘時間,課堂教學又是那麼的自由,那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多少?而那些上了名牌大學的學生難道都是靠在課堂上的聽講與與課下的自己學習就能上大學的天才嗎?不是的,是通過課後昂貴的補習班才能上大學,那麼問題來了,沒錢上補習班的學生怎麼辦?課堂氣氛太自由沒學多少,又不是自學就能上大學的天才,美國的貧民窟的火拚,一點點就能讓人快活的「麵粉」,自己能爽還能有錢的「愛情活動」,寬鬆的家庭管教,這讓上不起補習班的學生又能怎樣?沒有知識的來源,就算不墮落到混混,也只能活在底層了,無形間就已經實現了社會的分成,既提供毫無怨言的勞動力,有能吸引敵對國家的相信外國人一定會對自己好的「淳樸」百姓,何樂而不為? 揭露一個秘密,沒有蘇聯,資本主義國家一萬年也不會進化到有福利這種關照工豬的東西。


多少人把希望都放在了高考?!答案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是這麼想的。高考就像是人生的分叉路口,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而一兩條路之間沒有任何連接的路,一旦走向地獄就無法回頭。為什麼會這樣??呵呵→_→應試教育搞得唄。有多少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不能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

我們放太多注意力在高考上了,以至於讀書成為一種死的東西,我們不可能說能有多餘的時間來干自己喜歡的事,更是把我們自己的創新創造力最大程度的扼殺了。

通往成功的道路很多,其中最寬的就是應試教育這條路,我想說之所以寬是因為這是最基本的路,但是好多人眼裡只有這條路而忽視其他路,這就不行了,因為路再寬也會擁擠。

我希望我們通往富裕的路能夠多一點,路上的風景要美一點,不要只是在對與錯,好與壞之間做簡單的選擇,而是豐富選項。


感謝邀請,許多人認為,應試教育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延伸。大肆批評,宣傳。在這裡我既不是來洗白,也不是來批評,只說客觀事實。

歷朝歷代都有選拔制度,任何一種都有它優越性和不足之處。漢代的察舉制度,舉孝廉出身。門閥士族壟斷著仕途之路。科舉制度開創了平民上升的機會,乃至演變成八股取試。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都有其優缺點,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創造或者改造一種,既不會埋沒人才,又能夠普惠平民大眾的教育制度。

今年高一已經不分文理科,高考錄取也改革。這也是一大改變,把要走的路提前規劃好。選自己最擅長的,3+3選課和高考錄取改革,我們都在努力為以後更完善的制度而進步,為社會更和諧做貢獻。


中國從隋唐實行科舉制一來,中國的教育就逐漸變成了應試教育。從隋唐的策論到清末的八股。這種體制從一開始的選拔人才,變成到最後的禁錮思想。

我們一直在想,應試教育一直在扼殺孩子們的思想,和孩子們瑰麗的想像,我們一直在思考應試教育能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

可是不可否認,考試選拔,真的是目前我們能想到的最公平的選舉制度了。如果不用考試選拔那靠什麼來評測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水平呢?鄰里推薦?家族繼承?

我們說是要反對的應試教育,其實只是反對應試教育中的填鴨式的教育而已。

可是現代社會發展這麼迅速,世界人口大爆炸,專業人才非常緊缺,人與人競爭力這麼大,看著人家的孩子知道那麼多知識,自己家的孩子卻還在慢慢學,以後孩子能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嗎?

別人家的孩子天生是在勞斯萊斯里出生的,自己卻不能給孩子提供巨大的物質性的幫助,那就只能文化和技能上補齊了。。

應試教育固然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弊端,可是我們目前確實想不到比應試教育更能適應十四億人口的教育方式了。

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等科技更發達了了,估計會有更適合我們的教育方式出現吧


不看廣告,只看療效!

教育的成敗主要看兩大方面。1:是否育了人,推動了社會文明!如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否正確。是否尊師重道,尊老愛幼,仁義禮智信。是否愛國,愛家,愛己利他。

2: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

3:在世界科技創新領域的位置如何,是否有進步,有提升,有超越。

可以這樣說,恢復高考以後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那麼就來看看他的豐碩成果吧!讓事實說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首先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整體文化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有了超乎尋常的飛躍,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地被繼承和發揚光大,同時不斷地完善補充,進一步的豐富創新!形成了社會穩定,人人互尊互敬,友愛相助,求知向上,勤儉拼搏,愛崗敬業,求實進取,不驕不燥,虛心向上,愛家愛國的良好的社會氛圍!應試教育功不可沒!

再看,中國的科技水平高長,己擠身於世界領先的行列!核武器,導彈,航天,航空,高鐵,汽車家電,數碼科技,智能技術,深潛技術國防力量,軍工技術,大口徑發士特天文望遠鏡,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網路銷售,交通運輸,殲20,殲31,運20,直15航母,空客,高鐵,4G時代……。這一系烈令人欣喜若狂的成就!是多麼的驕傲和自豪!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前沿高科技的領軍人物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了!這又說明了什麼?

再有,我們黨得民心順民意,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重,使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超乎想像,勢不可擋!國泰民安,百業興旺,一片盛世,科技人才的迴流潮,國外高科技人才的大量湧入,使充滿生機的中國如虎添翼!大發展是必然的!這又說明了什麼?

再者,英國引進中國的應試教育模式,研究推廣普及,且效果匪然,成績大幅度提高!孔子學院,給世界打開了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窗戶,使中式教育將更加普及,發揚光大,被更多的人接受,認可,複製和推廣!這又說明了什麼?

應試教育在公平上,選材上,用人上,發現挖崛潛能上,都有不可比擬的巨大優勢!雖說因此派生出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改進。事無俱細,人無完人,很正常!比如為考試而考試,試題深,難,怪。對應的出現題海戰術,學習負擔過重!問題的癥結是,課綱,考題,考試方法導致的結果!若考試重基礎,不超鋼,範圍大,這些弊端就會自然消失!勿需誇大其詞,無病呻吟!

重視素質教育,減負,加強思想教育,爭諾貝爾獎,創新教育等都是很重要和有必要的!但是時間有限,顧此必要失彼,用一大堆的改革去削弱基礎,技能,系統的教育,很可能會兩敗俱傷,一無事成!時間寶貴,無法抗拒,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夜郎自大,不求實際,照抄照搬,人云亦云,專家不改不叫進步,不叫接軌,附言軀使,卑躬屈膝,寄人籬下,沒定力,沒主見,沒骨氣!改壞了無責,改好了有功!天大的笑話!

只要大中國能穩中求進,奮力趕超,國家常勝不衰,人民幸福安康!……。不得諾獎又如何!

綜上所述,應試教育是歷經千百年總結出的好的教育模式,只能發揚推進完善改進,助力我中華,才能更加輝煌!


一、應試教育是什麼

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現。

應試教育完全背離素質教育,採用機械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它以升學率高低檢驗學校教育質量、教師工作成績及學生學業水平。

它以考試為目的,其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要求和社會發展。

應試教育下的基礎教育出現畸形發展現象,高等教育接納的生源綜合素質偏低,存在重智育、輕素質的傾向。其主要特徵是,以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數。

高考的時候學校會不顧學生的前途勸成績差的學生放棄高考或更改志願,簡單說,就是考試成績決定命運,從而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應試教育的弊端及影響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教育模式,這種狹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國基礎教育引進死胡同,弊端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

對學生的影響

1、智育目標狹隘化

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標卻是片面的、狹隘的。智育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教育,其中發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採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範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

在應試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標狹隘,教育手段單一。學校成分按一個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機器"。人的個性發展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傳統的應試教育極易助長學校教育中的管理主義和權利主義傾向,對培養和豐富學生的個性十分不利。

3、負擔過重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

由於升學率、平均分兩根指揮棒自上而下被層層強化,教學中廣泛

應試教育採用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做法,造成學生作業量過大,中小學生必不可缺的遊戲時間和體育鍛煉時間沒有保障,連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擠占,影響青少年學生身體的健康發育。同時,也造成許多心理疾病,如恐學病、逃學病,學習反覆受挫後的精神抑鬱、孤僻等。

4、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

厭學和差生流失,人為地製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應試模式中,教育競爭被激發到不恰當的程度,競爭中的失敗者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幫助,造成學生學習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擴大。許多差生迫於競爭壓力中途輟學,這些現象不但違背了義務教育法,同時也是一種人為的教育不平等現象。

5、造就了發展畸形的學生群體

我們得承認應試教育培養了一部分精英學生,但是大部分學生卻在這個獨木橋上被擠下了水,其實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沒學過游泳,於是水中再學,浪費了自己、耗費了家庭,減緩了個人的發展。即便那些走過獨木橋的學生,也有的在擠獨木橋過程中心理也發生了畸形,對今後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對教師的影響

1、加重教師負擔

加劇教師隊伍的不合理競爭傳統的應試教育傾向於強化訓練、題海戰術。這必然導致教師的工作負擔的加重,加之學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傾向,有許多學校甚至把學生考分和升學率同教師工資、獎金掛鉤,導致教師隊伍中競爭加劇,加重教師的心理壓力。

2、造就了心理變態的教師

應試教育對教師造成的最嚴重傷害是心理,都說"分、分,學生的命根,老師的法寶,家長的助手",其實分,也是教師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確規定,誰的學生平均分低誰下崗。於是,教師在生存面前心理發生變態,做出許多違背教師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試時告訴學生要發揚"雷鋒精神",有的甚至想盡辦法竊題、把學習不好的學生趕走(甚至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採用體罰、變相體罰等)。

3、造就了讓部分學生得高分的怪異名師

一些地方上的所謂名師,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的學生平均成績得第一、他培養了幾個高考狀元,很少說他成功的教育好了多少名不好教育的學生。這樣的"名師",實際上只是把自己的名聲建立在了學生追求分數的痛苦中,是犧牲學生其它興趣和綜合發展為代價的,是犧牲了大多數學生的科學發展需要的,這樣的名師實在是怪異的名師,他們揚名於高分學生、陶醉於編輯試題輔導資料,讓本來繁榮的應試資料市場更加五彩繽紛,這樣的怪異名師還是少點好,因為他們在間接地給學生增加負擔。

對學校的影響

1、考試功利化

以考試、分數作為學生標準的應試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試的功能。在這應試教育造成的結果之一里,考試不是為了檢測和反饋學習情況,服務於教學。相反,考試成了教學的目的。教學只是為了考試,是為了評分排列等,考試的功能和作用被嚴重局限了。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促使作弊風泛濫,不僅中學存在,高考考場上存在,小學也存在。個別教師為了獲取本班考試成績虛假的高分率,甚至還暗示一些作弊的方法,污染了學風,十分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造就了靠學生分數評價學校工作和教師水平的懶惰、貪婪的教育管理者

雖然教育管理者口頭上不得不說要大搞素質教育,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依然深深熱戀著應試教育。搞好應試教育,一則工作好做:以分數為硬指標、鐵證據,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質教育多麻煩啊。二則有些教育管理者在發應試教育之財:有應試就有重點學校,有重點學校,我這管理學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權力變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類考試的費用,就能把升學率高的學校當作自己的權力特區。

3、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

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校整個工作圍繞著高考和各級統考、會考指揮棒轉,管理目標相當普遍地帶有急功近利傾向。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升學率,全部教育就是為了考分,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內涵。教育研究變成了應考研究,教師忙於知識灌輸和強化技能訓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動力。嚴重局限著教師知識結構擴展和各種素質的提高。

對學生家庭的影響

1、造就了"學生分數第一"的變態家長

應試教育下的家長個個心急如火,孩子學習分數成為家庭的頭等大事,而且,也要列入家庭的重要經濟支出計劃。學生成績好,皆大歡喜:學生成績不好,拳打腳踢。家庭暴力和應試教育關係密切,甚至成為家庭暴力的導火索。

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造就了中國技能人才緊缺、理論人才過剩的不良人力格局

中國技能人才緊缺,影響到經濟的質量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應試教育造成的惡果,因為傳統的應試教育就是推崇宣揚孩子要上學、上大學、找好工作、坐辦公室、當大官、做某某家,很少說上學可以學技術、長能力、踏踏實實謀生。

2、造就了發應試教育之財的"暴發戶"

發應試教育之財的"暴發戶"擾亂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市場。本來學生時代是多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增長多方面知識的時代,但是卻為學生提供了五花八門的練習題、測驗卷、考試寶典等輔導資料,教師逼著買,家長主動買,學生不得不買,於是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抹殺了,每天陷入各種各樣的、題型怪異的題海中,幸福了少數商人,辛苦了多數孩子。

3、造成了世界範圍內對中國學生的歧視

哈佛等世界名校對中國大陸來的學生較為排斥,認為他們的"高分低能"化現象嚴重。

4、造成了中國學生極高的近視率

中國學生近視發生率高達60% ,位居世界第一 。

5、造就了"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

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各個學校儼然像一條條"流水線",其每道工序基本無區別,產品(即接受了完整的應試教育)相似、單一。

6、應試教育導致科技人才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中國的科技模仿力很強,但科技創新能力很弱。

7、造就了極低的國民素質

不注重人文素質,只重視應考能力。

8、不符合《義務教育法》的要求

應試教育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條之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三、應試教育的優勢及影響

應試教育也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科舉制度的誕生就是為了公平公正的競爭,選拔出真正有學識的人,讓貧苦人士也有飛黃騰達的機會,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官員腐敗。應試教育繼承了科舉制度公平公正的優勢,並對學生、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對學生、學校的影響

1、全面的接受知識

在校生接受全面基礎知識的學習,讓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在前期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獲得紮實的基礎,也讓不再繼續深造的學生進入社會後不至於成為一個文盲,鬧出像一氧化二氫惡作劇之類低知識水平但卻能引起社會恐慌的事件。

2、公平競爭

應試教育能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應試教育以分數為唯一評判標準,從根源上杜絕通過關係走學校"後門"等惡劣事件,讓學生、學校之間的競爭公平化。

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中國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的教學資源的水平和數量也參差不齊,貧困地區的教學資源落後而且稀少,發達地區卻擁有先進的教學資源。素質教育能滿足發達地區的公平競爭,選拔出優秀和有創造力的人才,但卻忽略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其本質是比拼教學資源,是不公平的,最終結果只會是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而貧困地區卻越來越貧困。應試教育雖存在弊端,但卻能為中國各個地區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讓貧困落後的地區也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2、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中考、高考是中國現行的選拔不同知識水平的人參加高一級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眾多的學生參加中考和高考,不僅是學生競爭壓力大,對社會來說也是考驗。不實行考試製度就等於為官員腐敗"走後門"埋下種子,全面考察學生的各個方面又費事費力。應試教育考試的好處是,無論報考者有多少,只要調整難度係數,就可以篩選出值得錄取的學生。這個過程不需要大量專家的參與,成本很低。

四、社會觀點

反對意見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抹煞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意,遏制了學生想像力,增加學業負擔,使學生向片面的分數追求,不利於學生的正確發展。而且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不可兼容的。從諸多地方實行應試教育兼素質教育的情況上來看,這樣做只會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把硬性以外的科目都定死了,都變得應試化了。

課改前的課堂,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學率,提高應試能力,老師奮力地教、拚命地講;學生努力地聽、認真地記。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學生學不會,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每一個個體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它不可能像工廠流水線生產的產品一模一樣,全部合格。而我們恰恰卻要追求讓每一位學生都達到這種水平,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而且當發現學生成績不理想時,便無休止地延長在校學習時間,提高師生勞動強度,做到一定程度時,師生壓力過大,身心俱疲,最後換來的是學生厭學傾向的瘋漲,教師倦怠情緒的飆升,導致課堂上老師心急如焚,學生卻漫不經心。學生們在這種疲憊和渙散狀態下,談何認真思考,更別說觸類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會思考的情形瀰漫於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成了一句實實在在的空話。

著名作家鄭淵潔指出,"應試教育"要求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備考"這個中心而展開,要求學生積累與考試有關的知識與應試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師將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追求,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為了應付各種統測統考,領導卡教師,教師又卡學生。學生一旦考不好,教師待遇立即受影響:在"末位淘汰"的變態考評模式下,不但職稱泡湯,還可能發配到偏鄉僻野。於是教師"死教"學生"死學",周末沒了,法定節假日沒了,寒暑假也沒了,每天要"摧殘"到夜裡十一、二點甚至次日凌晨。違規補課屢禁不止,惡性循環。

贊同意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改革緊隨其後 。一個新的概念"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國人一提教育,必說素質教育怎樣怎樣好,應試教育如何如何誤人子弟。提及應試教育,大有談虎色變之勢。我認為世人有矯枉過正之嫌。君不見,當今中國科技發展神速,國力日益強大,很多都是應試教育的功勞。教師應領會素質教育的精神,根據教學環境,依據學科特點,制定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機整合,取得實際教育教學的最優效果。

另外,高壓應試教育在塑造人的能力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世界各國也逐漸開始向中國"取經"。類似"超級考試工廠"的"特許學校"在美國也越來越多,學生著印有"努力學習"字樣的校服,在周六和假期補課的"特許學校"風靡美國;日本也政府公開反對無壓力教育,正著手增加作業、恢復"六天上學制"。

中國的"高壓教育"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學生水平在權威評估中名列前茅,而且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識"的不準確:高壓教育並不會扼殺能力和創造性。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不足,或許不是因為高壓應試教育。和教育、考試綁定在一起的一些"其它東西"--比如反智主義的"愚化教育"等,也許才是中國學生創造力不足的原因。而中國人整體的創造力不足,其實主要取決於社會體制而不是教育體制。中國人創造力的不足,畢業後在社會中受到的負面影響應該遠遠大於在學校里受到的影響。總之,不能因噎廢食,基礎教育獲得的知識是創新的根基。


推薦閱讀:

女生學習考古學為何普遍不被看好?
身為慫媽,此生抱歉
ppt中怎麼做出邏輯圖表?
一個所有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的?
CS | 和大家簡單聊一聊火熱的CS

TAG:教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