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


作為一名老師,作為一名窮人家的孩子,我說說我的感受吧!

教育條件

我們從小7歲開始上小學,一個班級70多個人。小學各科除了音樂其它都是一個老師教,初中的時候我需要翻越兩座山才能到達學校上課。特別是到初三的時候,我們住校,70個人住在一個教室里,3個人擠2個床。當然這些僅僅是物質條件,你想想這樣的條件下教育呢?我們學校就一個化學老師,所以我當時的化學老師是一個剛畢業支助我們得大學生。當然我得感謝我曾經的老師,因為他們在那麼艱苦條件下真的是全心全意為我們付出。

同樣的時期,富人的孩子享受著車接車送。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教師我都是名師。同時還學很多課外藝術。學習遇到不會的,到家可以問父母(當然我沒有說我父母不好,我的父母很偉大,我沒有怨恨他們),實在不行還可以請家教。而我們呢?到家不會就不會了!如果一些學習特別好的,還可以跳級,我們那都壓根不知道這個事!

我們很多小時候學習非常好的同學,小學畢業就不念了,因為家裡沒錢交學費,他們現在都很後悔。因為現在發現連自己孩子作業都輔導不了。還有很多女同學因為周圍環境、父母觀念影響,最多就念到初中。本來學習很好,可是父母的想法,覺得女兒是嫁給別人的,兒子才是自己的,才值得付出。這樣的觀點害了很多人!

當然現在改變了許多,生活好了許多了!

環境影響性格

你發現個問題沒?窮人家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較內向。與人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那著國家的補助,每次開會都是我們。在同學中人家天天吃零食,我們天天吃地瓜干。他們穿名牌,我們得衣服還有補丁。家裡也不斷從親戚借錢。所以從內心來講,我們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比別人低一等。說白了有點自卑,這樣就容易造成應該內向。不善於與人交往,那麼在將來的在工作後,肯定沒有那些人善於與人溝通交往!

物質條件

小時候的我們就不多說了,想一想畢業後,本來我們有很多好的想法,本來我們可以創業。可是沒有經濟基礎,不敢放開了去做。即使手裡有點錢也不敢幹啊,害怕失敗。失敗就全完了!而富人家孩子不一樣。有人投資,有經濟基礎。失敗了又能咋滴?家裡還有支持!所以,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心態就不一樣。

有很多人都說,大學畢業後應該注重經驗,然後再談工資待遇!放屁!聽這句話的時候我特別生氣!有些人家裡是盡全力力氣供孩子上大學,就等著畢業後孩子能有出息。不談待遇?那父母一聽孩子大學畢業工資1000,不得瘋啊?而富人家孩子不一樣啊,人家不用考慮工資待遇,只要能夠學到東西就可以啊,並且同時他們父母周圍的朋友也基本都是有錢人。還有畢業後這個幫一把,那個拉一把,那就啥都有了。那可真是差不少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僅僅是我的個人一點觀點,沒有抨擊富人的意思,更沒有貶低窮人的意思,我也是窮人出身。相反我覺得窮人家孩子早當家,並且更有奮鬥上進的心,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一定感恩有你,一定會努力奮鬥的!

(聲明:以上圖片來自網路,與本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為條件達不到啊,想上學,接觸不了好的教育,想幹事業,一沒支持,二沒人脈,三沒資金,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想要逆襲,真的很難很難,所以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長大後,往往還是沒有擺脫貧困。

就說我曾經的一個同學吧,父親早逝,母親離家出走,自小跟爺爺奶奶,上學呢,天賦也不是很高,儘管很努力的在學,但還是沒出成績,不得已,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打工是進的電子廠,可是在這裡面幹活,又何時是個頭啊,家裡房子要蓋吧,自己以後得娶媳婦吧,當一個男人都為這些事所束縛著,他往往是很難擺脫貧窮呢,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還不是很高的的人。

但有的家庭就不一樣,雖然他們的父母窮,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投資了很多,就是希望孩子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現狀,往往也是這樣的家庭的孩子,容易逆襲和擺脫。至於那些窮人家的父母,都不想讓孩子上學的,初中畢業就讓去打工的,他們卻很難逆襲。

無論怎樣吧,大家都繼續加油吧,生活還要向前,多和同等條件下的人比較一下,說不定自己就幹勁十足了,加油。

自己一定要爭氣,爭氣,爭氣。


為何我們三家窮孩子都成功逆襲

窮人的孩子多數還是窮孩子,這話沒有錯,因為現實中絕大多數窮孩子都沒能改觀貧困的家境。

記得五十年前有一句流行的口頭禪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此話雖帶著歧視的性質,卻也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絕大多數人把此歸咎於命運;也有的認為是基因遺傳;客觀一點的分析是社會原因。

在我看來也許是因為這些窮孩子還沒有遭遇到我們三個這麼多的困苦。

我在前面的帖子上多次講過:自己在15歲的時候,由於父親是久病以後逝世,家中一貧如洗。

正因為如此,我從十二三歲的時候己經半隻腳跨入了社會實踐這個真正與人以智慧的大熔爐。

四五點鐘去批發市場批紅薯,用大鐵鍋燒了賣;暑假的時候怕遇見同學,騎車到幾十里地以外的簫山地區賣棒冰……

數十年的社會實踐真正使我精通了什麼叫辯證法: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家境好的孩子果然幸福,然而苦難又何嘗不是人生寶貴的經歷呢?正因為苦難才付於你和困境抗爭的智慧和毅力。

在1975年的時候,我有幸擔任了浙江省衛生廳的領導工作。在幾千醫務工作人員中,那時我完全可以結交一些貨真價實的專家、教授。

怪的是我偏偏結交了二位最底層的朋友:一位是葯濟師;一位是勤雜工。

也許是因為我們三個都是失去了父親的單親家庭;也許可能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原因使我們成了朋友。

後來其中一個,由於我的極力保薦,一手促成他去上海求學。回杭以後,鑽研抗癌藥物,嘔心瀝血,經歷十年的失敗,終於獲得成功,並榮獲中國醫藥工程院院士。

另一位則是1979年獲無罪釋放。當時我問他:怎麼辦?

他說沒有關係的。我完全有信心使我的收入每年翻一番。

但開始他做小生意並不順利。好在我當時做生意己經得心應手。我對他說:你還是去做你的本行,去行醫吧。

當時我把僅有的六百多元錢盤下他的貨,促成他去緬甸做他的中醫。八零年的六百多元至少是現在的六萬多元錢。順便說一下:人窮的時候可以傾囊相授,而人致富以後卻不願意拿出百分之一。也真是奇怪的心態。

後來此朋友也是專治癌症,並著書立傳,當選市政協委員,成了富豪。單槍匹馬,年入數百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說說簡單,真在拼搏的過程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是。他們一個在失敗的十年中的困境可想而知。而另一個在小山村奮鬥近四十年,也是極少有人做到的吧。

總的說:窮人未必窮到?。需要的是一定的智慧和拼搏精神,特別需要有頑強的毅力!

義務傳授成功發財,百病不侵,處世哲理。信的人可以關注!


主要原因還是觀念問題,我土生土長在農村,15歲輟學到家,爹娘給我安排的工作和囑咐全是好好的上班,認真的工作,讓我有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結果沒幾天工廠倒閉了,他們又給我找其他工作,就這樣在父母的庇護下到了20歲,父母還是那樣的語氣那樣的教導,在我20歲某一天我第一次,違背了父母的意願,去了北京,山西,天津,山東等等輾轉了好幾個地方,一晃也就是小十年的時間,我被人騙過,打過,也吃過了別人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苦,別人看上去認為我傻,在家裡好好的去外面受那些洋罪,我看著他們我心裡笑了,因為他們和我沒有共同的話題,我也算是農村走出來的人了,如果在還是聽從父母的安排,我現在無非還是某個工廠里的一位員工,城裡的房呀!車呀!保險!還有其他的費用支出就別說了,根本就不是一個農戶所能支配的,自己的親身經歷不喜勿噴!


第一基因不好,父母輩窮。很多父母都是賺多少用多少。吃喝嫖賭樣樣來,第二格局不大,認為讀書沒用。讀完初中巴不得你去打工。看別人家孩子在工廠一個月34千都羨慕的不行。第三環境不一樣,跟你同齡人每天就是討論哪個廠工資高,哪份苦力事一天幾百塊。都是社會最低級的事他們還認為自己比別人一個月多幾塊錢而樂此不疲。我認識的人基本都是1718歲去外地進廠的,或者是去當學徒工的。到了25歲左右懂事聽話的可以存個十來二十萬。愛玩的毛都存不到。然後家裡給點錢蓋房子買小車娶媳婦。這樣一來家被掏空了,還有好多欠親戚的錢。結婚了,要養老婆孩子怎麼辦?繼續進廠打工或者工地做臨時工。大部分人就這樣被套住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農村的孩子從小被洗腦,認為只有勤勞使人致富。他們單純善良。可不知道那些所謂的有錢人有幾個是靠勤勞致富的?有錢人每天都是搞社交搞心機搞貸款搞法律的擦邊球。有錢人相信有錢只會使人更加有錢,窮人相信靠自己的雙手賺錢


上世紀80年代,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廣大農村還在為溫飽問題而努力。

那時候我們村裡,每家每戶一年的口糧里至少需要摻加四分之一的地瓜紅薯。當時我剛上小學,和鄰居小陸一個班,我們的家境差不多,都是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但小陸和我的區別在於,幾乎每天他都能有一兩顆糖果吃,所謂的糖果,就是麥芽糖做的,放在今天,小孩子可能連看都不看一眼。

那時小陸這一兩顆糖果羨慕壞了身邊的小夥伴們,看小陸含著糖果的樣子,大家的眼神都是直的,嘴裡的口水都是往肚裡吞的。

糖果是小陸的父親從供銷社整斤買,一顆都不用一分錢,也就是說小陸這每天一兩分錢的零食,讓我們都覺得他家怎麼那麼有錢。

我和小陸關係好,偶爾他會把一顆糖分成兩半,一半給我,一半自己吃。只要是他有分給我吃的日子,我都會高興一整天,像被老師表揚一樣。

是我們家買不起嗎?不是,我們家也會買,但得是逢年過節,而且買了之後,父母都得跟我們嘮叨幾句花了多少錢之類的,讓我們省著吃。

我和小陸,我們的成長環境不同之處就是在這裡:他的父親把力所能及給孩子適當的零食當成日常,而我們家把這當成一種奢侈。

如今,我和小陸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你說他比我富有嗎?也沒有,我甚至比他更有優越感一些,我的房子比他大。

但是,有一點我承認,在待人接物方面,我沒有小陸的格局,他比我更有氣度。我曾經和他討論過,為什麼有些事情,他看得比我開闊?

小陸說了小時候吃糖果的事,他說他的父親也沒多大的見識,本事更無從談起,但父親讓他天天有糖果吃的舉動讓他始終沒覺得自己是窮人。

它就像一顆種子,在小陸心裡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窮人的孩子為什麼往往還是窮人?答案其實很簡單,沒什麼大道理,就是窮人總是認命於窮,而忘了窮人也可以富有地活。


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一個讓人很無奈的事實,寒門通過奮鬥成功的例子不少但大多下一代還是窮人。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教育;一個是家庭環境,窮人家的教育一般不會特別高他們承受不起教育所帶來的其他的費用,雖說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但是有些人覺得的即便不花錢,但是如果讓孩子去打工就能賺錢,還有就是他們對自己孩子不自信,一時成績差點,就覺得他不是上學的材料根本考不上大學,而放棄這九年義務教育,我就是一個貧困農村的,在上初一剛開學就陸陸續續輟學。另一個教育素質,不是對老師的侮辱,好點的老師都去更好的學校,留下來的老師可能有的就是初中水平,我小學的數學老師曾經換過好幾個,其中就有鎮上賣太陽能的老闆,初中沒畢業,不是對老師的侮辱,他們的教育實在是無法和城市相提並論。


我是窮人家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在外闖蕩了十幾年了,至今依然是個窮人,買不起房,生不起孩子。由於工作的關係,平常能夠接觸到不少富人,包括一些權貴。我常常會反思,為什麼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最近讀了一些書,其中有幾本書很有啟發,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天生非此》

這本書首先駁斥了基因決定論,根據目前的基因工程研究成果,我們通過基因能夠從父母那裡遺傳得到的只是作為人類的生物屬性,比如我們都長著人類的腦袋和眼睛,而不是牛的腦袋,這是基因遺傳的結果。而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我們的心理特徵,我們的能力,性格,意志力等等,都屬於心理特徵,這些心理特徵是家庭塑造的。

我們還沒有出生時,就會受到來自母親的情緒和行為影響,比如母親在孕期如果焦慮或者酗酒等等,就對胎兒是不利的。而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無時不刻不受到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影響。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塑造了我們的人格,從而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跟父母在心理特徵上很像。

窮人和富人在價值觀和對很多事情的態度上是迥然不同的,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塑造下,自然就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徵。比方說,富人的格局和膽略比窮人大很多,那麼他們的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塑造之下,長大後會形成不同的格局和膽略,命運自然就不一樣了。

不過作者在這本書里也提到了一些改變的方法,在作者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剖析自己的成長經歷,發現家庭是怎麼塑造自己的,只有先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二、《鄉下人的悲歌》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勵志故事,作者自己的故事,一個美國底層白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故事。但是勵志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作者所出生的那個社會環境。他出生的地方是美國中西部的貧瘠山區,那裡原本是鋼鐵產區,但是由於產業轉移,工廠早已經破產,但是這裡的工人階級也很難搬離,因為沒錢。

作者有一個混亂而糟糕的家庭,母親酗酒,外婆動不動就用槍恐嚇別人。不過還算幸運,外公對他很好,給了他安全感,這是他後來能夠改變的命運的關鍵因素。但是除了作者之外,他的那些從小長大的同伴依然處於貧困之中,很多人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流浪、打架、吸毒成了是他們的日常。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因素。

美國階層固化形成了社會隔離,富人都住在富人區,而窮人周圍依然是窮人。窮人的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且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環境,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社會隔離會形成文化隔離,比如有錢人會嘲笑窮人的穿著和不懂禮儀。作者自己也曾經遭遇過這個窘境,他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後,參加一個律師事務所的面試,那場面試其實就像一場高檔宴會,他分不清清水和蘇打水的區別,不知道該用什麼叉子吃什麼,也不會點葡萄酒,他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要不是最後打電話給一個關係比較好的同學,這場面試他基本上就沒戲了。

三、《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本書是作者親自體驗了底層生活之後寫的,內容非常真實震撼,令人深思。作者體驗了幾份底層生活,她發現,底層的生活非常令人絕望,最主要的是缺乏社會支持。窮人並非不努力,而且情況恰恰相反,他們非常努力。很多人同時打兩份甚至三份工,但是他們的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窮人為了生存而奔波,根本沒有時間去規劃生活,思考自己的未來。那麼也就意味著,窮人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多餘的錢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往往也就會變成窮人。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李湘富養女兒出成果了。王詩齡被誇做小藝術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之前也看過她的作品被拍到12萬元高價的消息,這樣的孩子,你說她以後是窮人,有人信嗎?

王詩齡只要正常發展下去,以後一定不會是窮人,可窮人家的孩子要變得富貴有錢,不是不可能,但許多條件真的限制了這種由貧向富的跨越。

條件一,父母的見識與教育理念。

我們都知道,"富不過三代"的話,其實完整的話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現在很多有見識、優秀的父母,往往是集道德、詩書和富貴於一體的,還要加上智慧和奮鬥才創造了大量財富,因此,在教育下一代上所具有的目光之遠,見識之廣,和在鄉下終日埋頭勞作的那些父母,優勢上絕對完勝。

王詩齡的爺爺是畫家王輝,曾受教於國際聞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王輝的作品被許多國家和著名博物館收藏。她的奶奶是那個得過茅盾文學獎,寫出《穆斯林的葬禮》的女作家霍達,爸爸王岳倫和媽媽李湘則更為大家熟知。

如此的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傳承,她怎麼能不優秀,怎麼能窮呢?

條件二,教育投入。

我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可知識也是財富。在今後的社會,知識對財富積累的決定性越來越大。眼界與思維的高度決定著成功的概率。

寒門孩子假期是散養,可有些孩子假期私教的費用是以數萬起的。然後大家一同去拼那道門檻和標準,誰更輕鬆容易,顯而易見。

條件三,創業時的起點。

創業時起點不同,成為富人的機會自然大不相同。

曾看到過一個段子:王思聰他爹給他5個億,他掙了40個億,翻了8倍!我爹給我5塊錢,我買了一副手套和一瓶水,到工地搬磚掙了200,翻了40倍!事實證明我比王思聰要厲害的多!

比王思聰厲害不厲害不敢斷言,資金翻了40倍,還是沒他有錢是真的。

啟動資金的投入與平台,決定著誰更先淘到那桶金子。

四,人脈和機會

"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的句子搬到富人圈就成了,"談笑皆富豪,往來無平庸"。窮人可望不可及的圈子,富家子弟生來便已融入其中。其中的人脈關係和發展機會自然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貧窮的確限制了想像力,但貧窮也是動力。不錯,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可畢竟還是有那些特殊的存在。不做暴富的夢,腳踏實地,憑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怨天由人,安定富足並不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

以下均為我個人的觀點,有那些地方說得不好或者不對的,網友們可以指出來。

首先窮人的眼界都沒有富人的開闊,他們很多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例如:研究生賣豬肉,大學生回家耕田,近十幾年來都有這種報道。有很多家長並不是聽到這些報道才有讀書沒有用的想法,而是這種想法很早就在窮人的思想當中了。只不過近來什麼研究生回家賣豬肉之類的報道可以說是更加深化了這些家長「對讀書沒有用的這個想法」。所以總有無數未成年的孩子出來打工,他們早早出來打工,由於文化不高,要想爬上高層,比讀書多,文化高的人要困難得多。且不說父輩思想帶來的影響使得很多窮人的孩子上進心總是沒有富人的要來的強烈,可能有的更甚至永遠帶著父母的那種「讀書再多也沒有用,到頭來不還是得回家耕田」的思想。不得不說正因為很多窮人有這種思想是導致孩子的重複著父輩的人生之路的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中窮人的物質條件也是導致自己的孩子比富人的孩子落後的原因之一,雖然這只是落後的原因之一,並不能決定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的。但是光是先天條件就比不上富人了,如果後天更加不努力那就只能永遠都只能在富人之下。說到窮人的物質條件比不上富人的,不只是指生活上更加指的是學習條件上。由於優質的學習環境總是富人首先拿到,富人拿剩的就是窮人的了,當然也不排除窮人當中也有優秀的孩子,能夠在貧窮的家庭中成長為一位比先天條件就優於自己的人成績還要好的,現在也不少。不過由於富人擁有這些先天條件不得不說在起跑線上我們窮人的孩子就先是落後於別人的。當然窮人中的也有思想朝前的,認為讀書是更好的出路,所以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讀書。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必然也會被自己父母的積極的思想影響到了,從而可能擁有更加上進的心態來追求美好的生活。努力可能不一定會有回報,但不努力就一定沒有回報,長期以往的努力總是會有回報的。就看堅持的人多不多,說到堅持可能物質條件好的堅持一件事更加支持得久。當然啦在困難中仍然能夠長期以往地堅持的人可以說沒有什麼可以難得倒他的,成功對他來說可能只是遲早的事。物質條件這個因素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的路並沒有上面所說的接受不到教育更能影響一個人的前程,但是卻是不容忽視。

最後可能是家庭的因素限制了他們。總有那麼一群窮人家的孩子總是小小年紀就很懂事,什麼事情都做。由於家庭實在是太困難了,有得讀書也沒有時間過多的時間花在學習,從而耽誤了學習這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努力向上的窮孩子還真不少,他們可能很多的家務活要做,但是總能夠擠出時間來學習。有得可能是太過於懂事了,窮人家的孩子又特別地多,導致愛讀書的可能就沒得讀不愛讀書的有得讀也不讀,這可能也是一個因素。當然最重要是的生而為窮人,當父母的思想是最先決的因素。由於接受的文化教育不高,可能有的連書也沒讀過不會教孩子導致孩子也是一個文盲。才使得自己的孩子要比接受文化且有一門本領的人獲得好生活要困難得多,甚至可以說可能一輩子就只能在家耕田了。當然也有例外的只不過是說明窮人家的孩子要比富人家的孩子得到財富要難得多。所以說窮人家的孩子還是窮人最大的原因在於父母!思想的轉變很重要,富人總是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站在起跑線上,如果不改變讀書沒用論這個想法的話,更加別說能夠成為富人了。因為比你帥,比你有錢的人還要努力你覺得你自己還要付出多少才能有別人有錢了。所以窮人不努力不讀書就永遠只能當窮人


推薦閱讀:

你生活中見過的最驚艷的女性是什麼感覺?
什麼樣的生活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生活?
上聯:槍打出頭鳥,如何對下聯?
遇到服務態度不好的收銀員或者服務人員,她們態度不好,還沒辦法發火,怎麼辦,下次怎麼反擊?

TAG: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