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陵和乾陵至今未能打開?


我長期關注陝西的帝王陵墓,我理解這個命題有兩層意思。一是傳說歷史上有人多次盜掘這兩座陵墓而沒有打開,二是「為什麼秦始皇陵和乾陵至今沒有發掘?」

這兩座帝陵在世界上的影響不言而喻。秦始皇陵修建了將近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整的帝王陵墓。陵墓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高76米,佔地120750平方米。史料記載,陵墓中還有各種樣式的宮殿,陳列著無數奇珍異寶。秦陵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城市化運動的實物見證。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依山而建,其主陵位於西安西北方向60公里處的梁山主峰。乾陵由684年唐高宗李治入葬,到706年武則天入葬加蓋,前後修建了23年。乾陵陵園依照長安城規制建設,陵園周長有80里。

可歷史上,秦始皇陵墓和乾陵都先後遭受過多次盜擾而沒有盜成,其原因之所以傳說得那麼邪乎,概因人對盜墓者的憎惡。其實不過是因為墓葬太大,結構太複雜而已。正是再野的老虎也吃不了天呀。

而這兩個陵墓(包括所有帝陵)目前不能主動發掘,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策規定不能主動發掘帝陵。文化遺產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屬於稀缺資源,一旦滅失將成為永久地遺憾。世界各國都堅守保護為主的理念。日常的考古發掘,大體有兩種情況,既是面對不可抗力形成的搶救性發掘和為了科研而進行的計劃性發掘。198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應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1997年,國務院於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指出:「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二是目前的考古技術手段的制約。秦陵和乾陵地下文物的狀態目前還未可知,但是在長時間的地下環境中,文物和墓葬環境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一旦發掘便會形成新的破壞。所以,維持文物的歷史環境,把它完整的交給後人,不去發掘就是最好的保護。

三是從維護遺產尊嚴的角度看,保持帝陵的完整也是尊重歷史、尊重祖先文明的體現,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要義。

上世紀五十年代,明定陵發掘的教訓至今記憶猶新。所以,不發掘帝陵也是一道底線。

(原創文字,歡迎朋友們評論探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對古代文物特別是帝王陵墓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國務院相繼出台了相關文件,對文物挖掘保護進行了政策性規範和規定。秦始皇陵和乾陵至今不曾打開,正是貫徹執行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具體體現。

一,沒有打開的必要。

(一),秦始皇陵和乾陵所在處沒有國家規劃的大型開發建設項目,不是「非動不可」。

(二),考古的核心價值是發掘中華古代燦爛的文化文明歷史,而我們現如今已有的發掘和收藏已足以證明中華文明歷史的淵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三),對先人的尊重。秦始皇和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已經在秦皇陵和乾陵安然長眠2000多年和1000多年,為什麼到我們這代人要去「驚動」他們呢?

二,不打開是對陵墓的最好保護。

開發和挖掘文物的宗旨是在不得已而開發的情況下對文物進行的最大限度的更有效的保護。基於此,不開發挖掘秦始皇陵和乾陵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


秦始皇陵和乾陵都是我國先祖留下的珍貴寶藏,其深遠意義是相同的,所以本文僅以秦始皇陵為代表展開觀點,以免贅述。

曾經有主張發掘秦始皇陵墓的人士算過一筆賬:如果秦始皇陵被開放,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以達到25億元,而且這只是基數還有增長點。而秦始皇陵墓不發掘,那麼它只是一堆黃土,毫無價值。發掘秦始皇陵可以受世界矚目,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激發國民的愛國熱情。

也有人士擔心皇陵中的文物可能正在腐爛,聲稱唯有發掘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

既然發掘有如此多的好處,至今秦始皇陵和乾陵仍未打開呢?

首先,不完備的挖掘技術就是陵墓毀滅的開始,盲目開採導致文物被毀的教訓歷歷在目。

1956年,郭沫若等人帶頭挖掘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但在地宮打開時大量奇珍異寶在接觸空氣的瞬間便化為灰燼。就是因為發掘技術不完善,使得大量文物被毀,損失慘重,從此在考古界有一種痛叫做「明定陵考古發掘」。

馬王堆漢墓里辛追夫人在開棺時發現被放在了無色液體里,屍體保存完好,像活著一樣。

而在接觸空氣後慢慢變成了土黃色,難辨昔日容貌。

秦陵兵馬俑出土時都是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彩色陶俑,而接觸空氣只是幾分鐘便完全風化變成土色。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依舊無法拿出萬全的對策,保證完好無損的開發秦始皇陵。簡單舉例來說,秦朝的文字都是記載在竹簡上,對於考古界乃至全中國都意義非凡,而在保護手段不成熟的情況下打開地宮,竹簡一旦脫水馬上變成碎竹子,這段文字記錄的歷史我們便無緣得知了。


其次,秦始皇陵由李斯設計,徵集了80萬餘人修建,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可見工程之浩瀚,佔地之廣,陵墓在地下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方。如果挖掘陵墓,勢必會對地上景觀造成影響,陵墓面積甚廣,一旦發掘陵墓造成的地上建築損失也是難以預計的,本身開採的費用就會很高昂,再加上地面建築的損失,若是古代陵墓都是這樣發掘,那國家能否負擔的起?這項工程是否會勞民傷財呢?

秦始皇陵與乾陵這些古代文明在歷經盜墓團伙的洗禮後還能完好的保存下來,就是我們後人的幸事。在沒有萬全的挖掘方法之前就讓他們繼續安靜的沉睡,把寶貴財富留給後人,才是當代人最明智的選擇。


在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如果國家真的想挖,就肯定是能挖的,南水北調都能完成,何況是黃土堆下的陵墓?

如果為想要知道歷史而強行打開古墓這樣對文物造成的破壞反而會更大,誰能想像得到,秦始皇兵馬俑剛發掘出來的時候是彩色的?

如今的技術能打開古墓,卻不能完全的保護古墓,保護不當一旦接觸到空氣,東西就會被破壞甚至化作粉末不復存在,譬如長沙馬王堆發掘的時候,挖出幾片漢朝的葉子,葉子綠油油的彷彿是剛從樹上掉下來一般,但就是沒有足夠的技術保護,葉子接觸到空氣瞬息間便枯萎黑化,這個損失不畏不慘痛。

明定陵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為什麼一定要打開呢?為什麼要打擾他們,讓他們安詳沉睡不好么?讓我們留下遐想不也挺好的么。


兩個陵墓主人都是傳奇,一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另一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因為這兩個皇帝所以秦始皇陵和乾陵也就成為了人們熱議的對象。那麼為什麼時至今日都沒有打開呢?

一方面是因為技術條件達不到,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國家文化和政策的不允許。還有就是工程量的巨大,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產業。

技術條件達不到

現在大家看到的秦始皇兵馬俑都是土色的,但是剛剛出土的兵馬俑卻是顏色豐富多彩的,栩栩如生,彷彿如活著的一般,然而,秦俑一出土就氧化了,表面顏色瞬間就脫落了,這些附著在表面的顏料幾分鐘也就消失不見了。

像是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盲目開採而導致文物被毀的事情觸目驚心。 尤是其1956年,郭沫若等人帶頭挖掘明定陵,當打開地宮時,大量奇珍異寶在接觸空氣的瞬間便化為灰燼。此事之後,令國家文物局人員痛心疾首。周總理得知之後,立即通令全國,禁止挖掘任何帝陵。

然而在1958年,一個工程隊在乾陵附近採礦時,無意間炸開了乾陵的墓道口,郭沫若當連夜寫下了《乾陵發掘計劃》。向國家提出開採乾陵的計劃。但是被周總理嚴詞拒絕了。

國家文化和政策不允許

1956年明定陵事件之後,國家便明令禁止了挖掘帝王陵墓,而且這個也屬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予以保護。挖掘古代陵墓等於是變相的盜墓,文化傳統上是不允許的。

考古發掘應該建立在搶救性發掘上面,不應該去破壞性發掘。

挖掘工程量巨大,而且會破壞文化衍生業

以秦始皇陵墓為例,秦皇陵墓作為巨大的文化遺產,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到這裡旅遊。僅以2015年為例,就達到了接近600萬人遊覽。直接的門票收入就高達近10億元。還有其它以秦始皇陵墓衍生的文化收入更是超過了上百億元。

倘若強行打開陵墓,不僅這一文化收入消失,而且所需要的陵墓開採工程巨大,很大程度上得不償失。

挖掘這兩座歷史地位最重要的陵墓,決策者慎之又慎,沒有可能僅僅因為一時的好奇而動工,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考慮到位,畢竟這是中國文明幾千年來重中之重的文化遺產。


謝邀簡答,秦陵和乾陵直至現在尚未被打開,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主要有二個。一個是不敢盲目地挖掘,大家都知道,秦,乾之陵一直被受關注,許多盜墓者挖空心機,想盡辦法想盜竊此二陵,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其原因是此二陵神密且構造複雜特殊,機關重重玄巧詭異,就當今的科技還無法探討其真實的內部結構,所以不能盲目地去挖掘。其二,秦乾二陵肯定有著相當的歷史文物和珍貴的奇珍異寶,有著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我們不是為了盜墓而掘墓,而是要保護歷史文物,研究華夏歷史的文明,在沒有相當把握和萬無一失的情況下,絕不能盲目地去挖掘,否則就成了歷史上的罪人。所以我們寧可等待成熟的機會,也不急於蠻幹。這就是秦乾二陵到如今也沒有被打開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83]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首次發現玉鉞、玉璇璣等高等級玉器
當年大規模製作秦始皇陵兵馬俑,古人又是怎樣進行品控的呢?
[考古日報Vol.210] 秦末漢初雍王之都廢丘究竟在何處
"倉頡造字"發生在哪個朝代?他們那個時代有沒有留下考古文獻?
你知道嗎?湘江上下游還有這些窯址

TAG:古墓 | 文化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