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的引申為什麼會引發文字獄?


文字獄自古就有,不過可能以清朝的最有代表性和最為普遍,文字獄不是漢字本身的問題,漢字只不過是替統治者背了鍋,文字獄是為了統治者方便起訴,至於文字獄什麼的,那隻不過是一種表象而已。

自古以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說一下答主的看法

漢字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最不同的一種文字。由造字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而來。從上面四種造字法字面 意思簡單來理解,漢字有形,所以可以拆字,也有音,所以有同音不同字。一個語音,往往可以對應好幾個漢字,而一個漢字又會有不同的解釋。舉個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做過這樣一類題:修改歧義句。這個問題,就主要是由於漢字的一詞多義或是同音不同形等特點造成的。這也是我們漢字所獨有的特點。

而文字獄的產生,主要是帝王有意為之。他們或許是為了剷除異己,或許是為了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甚至有時有更為可笑的理由——不愛聽,所以就犯了忌諱。

先從可笑而又簡單的來說:不愛聽,犯了忌諱。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曾經在皇覺寺出家做過和尚,後來又落草為寇。他又疑心極重,手下的大臣往往因為一兩個字,而被認為訕笑他的過去,因而招致殺身之禍。

比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則」與「賊」同,被視為罵太祖起兵當過賊,被處斬。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斬。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

再說深一點的,為了控制主流意識形態。

清代建國初期,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人,所以在思想控制上極為嚴格。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採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

據說清代有位讀書人,因風吹亂了他的書頁,引發詩興,吟了一句「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便被統治者視為蔑視滿清政權,招致了殺身之禍。流傳最廣的,則是清代徐述夔《一柱樓編年詩》。傳說徐先生幼負才名,自認為必然折桂,後來卻科舉不利,滿腹牢騷。他建的一柱樓里掛有一幅《紫牡丹圖》,於是在上面題詩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皇帝乾隆聽說後大怒,下令將當時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徐懷祖剖棺戮屍,孫子、校編詩集者都被處斬,江蘇藩司等一批官員被革職。可見清代對於文字管控之嚴格。


推薦閱讀:

出聯,中秋月圓時,孤身淚眼望明月,請君對聯?
上聯:人字難寫難做人,如何對下聯?
「眾生平等」,是否是空話?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