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大冰的書?


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挺有資格回答的,因為我曾經也是大冰的書迷,也見過他本人,參加過他的分享會,也去過他的大冰的小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大冰出過五本書,我看過四本,算是比較忠實的粉絲了吧。

第一次知道大冰這個人,是有一次在書店,想買書看,結果翻著翻著翻到一本幾行字就吸引我看下去的,於是我就買下了,再翻到封面才知道這是大冰寫的。

第一本看大冰的書是《乖,摸摸頭》,那個時候我上大二,確確實實被他書中的文字,書中的世界所吸引。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那種喜歡旅行的文青,所以那個時候是無法自拔的,非常迷戀書中的人物和書中的生活方式。因為真的很瀟洒很自由。

之後我又看了《他們最幸福》《阿彌陀佛么么噠》,看到《阿彌陀佛么么噠》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勁了,怎麼越來越口水了?這寫的什麼?真的是作家么?作家的水平在哪裡?我喜歡了這麼久的大冰,是因為太多人喜歡而為了圈錢出書了么?我開始這樣懷疑了。

看完《阿彌陀佛么么噠》之後我就不看大冰的書了。

這些年,我也追逐過大冰的腳步,他來我的城市簽售,我就去,而且不僅去過一次,見到他本人,和他握手,然後簽字。其實他真的很真誠,對每一個讀者都很好,真的,這個毋庸置疑。但是書的質量真的越來越不怎麼樣了...

曾經他那句「以夢為馬,有夢可棲」很吸引我,還有「既能朝九晚五也能浪跡天涯」也是同樣吸引我。其實我覺得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慢慢來就好,只要你還活著,只要你心裡有夢,最初的信仰沒有放棄,這些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

但是我真的不愛看大冰的書了。後來他又出了一本《好嗎好的》,我沒買,我大三暑假的時候去西塘玩,路經他的大冰的小屋西塘分舵,所以我就進去坐了坐,結果到最後歌手有搶答環節,答對了就送書,因為以前是書迷,問題很容易就答對了。拿到簽名的《好嗎好的》,在回去的火車上我就把書看完了。一邊看一邊不想看...因為真的很口水...看完真的覺得還好沒花錢買...

大冰現在每年都在免費全國不同的高校舉辦演唱會,為什麼會選擇在學校裡面?為什麼不是酒吧或者其他場所?以前我喜歡他的時候我就一股腦喜歡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背後的商業目的。其實大學生,很多都是還沒有很多社會經驗,還是比較理想主義的狀態,很容易被大冰寫出來的理想主義的生活狀態迷惑。之所以選擇在大學了,不僅人多,還能更好的作為一種免費的宣傳手段,免費的推廣手段,推廣自己的歌手,推廣自己的書,推廣自己。

現在我已經畢業工作半年了,我沒有當初那麼狂熱而把眼睛遮起來了,而是能夠客觀的去看待大冰和他的書。我完全沒有貶低他的意思,也始終相信我終有一天也能「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但是我真的不喜歡他了。我相信他寫的故事都是真的,但是寫作嘛,一定會有誇張的成分,因為藝術本身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

最後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寫作水平真的有待提高...不然真的稱不上「作家」這個稱號...

以上!


我看過大冰寫過的全部書,一開始是因為朋友推薦,後來自己買了一本《乖,摸摸頭》來看。毫不誇張的說,我一拿到書就看入迷了,一天就看完了,當時的感受就是天啊,他的文風太獨特了,講的故事太有意思了,書里描寫的生活好嚮往!那句「願你即可朝九晚六,又可浪跡天涯」深深打動我,我一度期盼著自己畢業後也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然後我又買了他的《阿彌陀佛么么噠》和《他們最幸福》,又是一頓狂看,當時還安利給朋友看。怎麼說呢,我覺得大冰很有江湖氣息,不同認知中的文藝作家,寫的是一些常人很少經歷的江湖故事,所以很容易吸引大學生吧。

我關注了他的微博,覺得真人和書里差別也不大,說著寫粗話但是又很有江湖義氣。經常回復粉絲評論,還會給粉絲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一次還發動小屋的歌手給在病床上的粉絲唱歌,新書會跟出版社爭取到讓大多數窮學生買得起的價位,即使自己少賺錢,總之很多舉動挺溫暖的。

而新出的《你壞》,我在書店看的,覺得故事不是很新了,沒有當初那種驚艷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我有更多自己的獨立想法了。現在覺得他的書更像一種輕鬆解悶的書,偶爾看一下還可以,經常看也記不住什麼深刻的東西,至少我是這樣的。至於很多人說他老是教唆年輕人辭職去旅遊之類,我覺得見仁見智吧,他一直有在書里說自己反對盲目地看世界。我覺得他的書大家可以拿來開眼界,但是不能全部拿來當成自己的人生,畢竟現實因素也要考慮,別人有別人浪跡天涯的本事或者資本,你沒有的話,就別瞎湊熱鬧。

我是首席娛樂吐槽官,每日分享最全面的娛樂資訊與點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大冰的書拿起來看會停不下來,因為故事真的很精彩很吸引人,連從來不看暢銷書的我爸偶然翻到,因為無聊看了幾頁,再放下書就已經看好幾個故事了。但真的是因為寫的好嗎?

這書顯然引起了他的興趣。看完後他立馬很感嘆裡面人物的生活,尤其是大冰本人的。辭去了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工作,毅然選擇了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並且還在路途中遇到了那麼好玩的人和事。爸爸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中途多次想下海經商最後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大冰的故事好像喚起了他內心已經沉睡了的一面,現在想起感嘆萬千。

但大人畢竟是大人,他們的對於外來知識的判斷很謹慎,處理信息的手段比我們高明。等他感嘆完繼續看,就發現了問題。好像每個故事都是那個套路,大冰知道哪個點最能戳到讀者的內心,就會在那寫點上下足功夫,故事好像都是為了寫而寫,沒有自己本身的靈魂,而僅僅是為了取悅讀者。再思考下去,羨慕歸羨慕,這本書能激發回想起當年的自己固然是好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別人的故事是不因該影響到自己人生選擇的。

所以被人造故事迷惑了幾分鐘的我爸,最後得出結論,這是沒什麼營養的口水書。有空閑著可以看看,但千萬不要當真了。但如果真的想看些對自己個人提升有幫助的書,不推薦。


行走在路上,需要治癒的是內心

大冰出過的五本書中,我讀過三本,分別是《好嗎,好的》《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那時我還是一個剛20左右的青年,剛成人又還未真正邁進成人的行列。覺得對現實不滿,卻沒發現自己又一無長物,除了對生活憤懣本身,並讓我感受到無限的孤獨。

陳升曾經給20歲的金城武寫過一首歌叫《20歲的眼淚》,在歌手節目中被張宇唱出來,評論里有人說說他居然唱哭了一個30歲的男人。他唱是二十歲的男人就不該哭泣,因為我們的夢想在他方,到四十歲的時候我們再相逢,笑說多年來無淚的傷痛......其實後來才發現生活能讓你感到哭和脆弱的是曾經20歲始料未及的。

其實在大冰的第一本書記錄的時光有一段也是關於這個差不多的年紀,他背著畫板去昆明,有個每天父母不在身邊,自己背著一書包錢的小姑娘天天來看他畫畫。他的故事裡很多也是關於人在脫離世俗的應付社交後,歸於一個簡單的人時,所遇到的一些故事和朋友。我們姑且管這叫人們遠離文明社會後的返璞歸真和真情流露。而不是銅盔鐵甲、車水馬流,天下熙熙攘攘,利益糾葛幻化下的人。

而想要獲得此,必須處於一種較理想的模式。或者說從文明工業化脫胎而來,去尋找工業前的社會。這也是現在很多青年面臨的心靈痛苦。

那工業文明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它給人們帶來了信息的便利,無限的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一邊給人們提供了服務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讓人們無所適從,面對快節奏的變化,周圍的虛假與不真實,人心四處流連,於是人人都感覺到了孤獨。

面對這些東西觸覺最敏感的,應該就是學藝術的人。作為畫油畫出生的大冰,就先開始逃離,去尋求一些他想要的東西。於是他身上有很多標籤,背包客,酒吧掌柜,銀匠,麗江混混,野生作家,大齡二逼文藝青年,冰叔,大冰,無數文藝女青年眼裡的男神,背負行囊浪蕩天涯,寫書講故事。

而在人生困頓找不到出口的時候,2012年的大冰皈依三寶,為禪宗臨濟在家弟子。關於佛門,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王菲信佛,陳坤也是佛家弟子,金庸也曾企圖通過佛的悟來放下自己內心的遺憾。就像信仰基督教的人,通過向神父懺悔自己的罪過,來達到內心的平和。

所以,出走、行萬里路能夠給人以山河的閱歷,像用腳步丈量過滇藏線、青藏線、川藏線的大冰,以及舉辦過幾年行走的力量的陳坤,行走背後其實都是一條找到自己的路。就像在三體的第三部《死神永生》中,羅輯的破壁人是自己。你面對這個世界的孤獨、困惑、不解、憤懣不得志,最終也都需要自己一個一個去解決。

而行走在路上是一種緩解的方式,就像給一個時間放空自己,當然也有人選擇終南山隱居。但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光是啟程在路上給不了你所有,也解決不了你所有的問題。而更像一個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對抗。

就像拍《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或是美國公路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Into the wild》,他們都是與這個工業化社會對抗的一種模式。返回荒野或選擇了死亡,當然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

而大冰的書是一直在路上,給你呈現那些你希冀的真、善、美與愛,或是被生活捆住又一直沒有脫身的一種渴望。 他身上帶了當下年輕人一股共同的特質,現實所處的生活不美好,我想入無人之地去看看,也許只有在那才能重回大自然的懷抱,像一個在城市裡待久了的人渴望農家田舍、炊煙裊裊。

覺得在大自然的震撼和寧靜中,能去除內心的繁雜,以及屬於城市的喧囂。但有一句小隱隱於世,大隱隱於林。

不管是面對西藏無人之地的神聖,還是面對南極之冰的白雪皚皚,最終自己需要治癒的是自己的內心。

美國歷史上有過一段著名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那時很多人都覺得看不到明天。曾經的律師,銀行職員因為失業,只能通過賣報紙、推銷等糊口,或者更直接一點的換上一身衣服去隔壁街區乞討。很多人都覺得活不下去了,完全看不到明天和復甦的希望。但是想想還有孩子,又只能去救濟站領取食物,這是當時中產階層的生活,更不用說底層了。比起現在快節奏的美國,那時候睡懶覺被當做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人們酗酒、宿醉,麻痹自己了,第二天感覺生活更糟糕。

但是當時的公共圖書館和電影院出入的人卻多了起來,很多人才發現公共圖書館能夠提供免費的閱讀場所,打發時間,又能避免戶外的寒冷,讓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換來心靈上的慰藉。而電影中塑造的美好的想像,又填補了人們的想像。

也許面對現實的喧囂也一樣,在塵世中的脫離,不僅是身體上的,或許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

這是一個慢慢發展而來既成的社會,你認識它,反抗它、接受它或改變它,都是每一個人不同階段的選擇。


碰到時代痛點的文字快餐商品。

書店工作者。去年的時候大冰來我們店裡簽過售。算是我們店開業來規模最大的作者簽售會之一。簽售當天人太多了,我們的同事基本都在維護秩序。我站在隊伍旁邊,一遍一遍的交待著簽售的注意事項,正巧當時我們店裡的保潔阿姨在旁邊自言自語被我聽到。當時她盯著排出了門外的隊伍說:怎麼全是小姑娘呀。

這確實是一個不能反駁的事實。青春文學的大多數讀者和消費者,以18歲到25歲的學生為主,而且大多數均為女性。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結合這些書中的內容,多以美好的青春愛情,文藝的日常生活為主,就不難理解這個現象。

書中的故事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那就是突出生活的美好,弱化現實的殘酷。文學或多或少都會有虛構的成分。青春文學裡的故事和生活我們不能去追究它是真是假,毫無疑問的是這樣的生活是這些消費者的嚮往和憧憬。這種憧憬間接的體現了對現實的或多或少的不滿意。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所謂現實,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狀況。簡單來講,現實並不只有享受和權利,還有義務和責任。而這些書里的故事,刻意的弱化過程,突出美好的結果。說假話是一種欺騙,說出事實但只說出一部分事實,也是一種欺騙,甚至後果更嚴重和危險。

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消費主體多為女性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也存在了太長的時間。現當代女性意識的覺醒雖略有成效,但終究無法撼動是根源。男尊女卑不止意味著男性比女性享受更多的權利,還包括男性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也遠遠多於女性。即能者多勞,多勞多得。而社會根本沒有給女性付出的權利,所以她們並能真正的被社會接受,她們只屬於附屬品,她們的位置決定了她們不能真正的了解這個社會的真相,所以本能的選擇趨利避害,物質成為了(或者說一直都是)她們對生活的主要期望。男性也在這種環境下,本能的優先充裕自己的物質生活。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包括國內和國外(尤其是國內),我們都認為我們的女權運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其根源並沒有真正的得到廣泛認知。男性對自己認知太高,女性對自己認知太低,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痛點。

所以大冰們的感覺是敏銳的,他們能把這種感覺以商品的形式製造並販賣出去。而且市場真的很大,結果就是名利雙收,何樂不為。


只說自己,不喜歡。大冰在我們學校辦過售書會,那時起我開始了解這個人,不說人單說書。那時候跟風買了幾本,都讀了,客氣的說,很一般。

我覺得文學作品,要麼有文采,要麼有思想。很遺憾,這二者大冰的作品都沒有。

文采,書中很多故事雜亂,能感覺到除了一兩條線有痕迹地用些手法,其餘的敘事太亂,我說的是「太亂」。不是文章長就可以不構思結構,不是表現質樸風就可以把句子像不要錢一樣一股腦拋給你。最簡單的證明,讀到結尾已經忘了前一半的內容,不是偶然,九成故事都如此,你說他文採好合適嗎?

思想,你想寫什麼?捕捉人性向陽面,高大上嗎?no,我告訴你這東西生活里有的是。現在流行將許多獨立的故事彙編成書,換句話說不需要整體構思,增添刪去任何一個故事都沒事,甚至瞎編的也無所謂,作家門檻夠低了吧?還不夠。有的正從敘述者轉變為記錄者,拿別人的故事也沒什麼,你得把自己的觀點說明白了吧。得,人家不說,留給讀者,那我要你幹什麼?很不巧大冰就是之一,甚至覺得是首當其衝的一個人。讀他的書直觀感受:

1.他自己在故事中角色很多餘!這就是水平不夠的體現。

2.貶損朦朧。儘管早就知道要寫「向陽面」,但就是好感不純。往好說,叫展現人性的立體,往壞說就是不三不四。二者是有區別的,這才見水平。

3.「願你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這不就是廢話嗎?不然你說有什麼意義?寫一些假大空的句子,自己就有深度了嗎?讀一些令人玩味的詞,也覺得有深度嗎?我是不行,騙不下去!

那為什麼他這麼火?因為他就不是專職作家,人們喜歡更多是這個人。過著遠端的生活讓人嚮往很正常,加上他這全國分享會,無非賺名氣罷了。

寫了這麼多,只是寫自己的真實看法,不想攻擊誰,大冰的粉也見諒,你得容得下別人不喜歡。文字的高下難以評判,我也不是什麼高人,但聊到這個人那就說說。愛讀的您接著讀,不愛讀的咱也算互相支持。只是寫給那些還不認識他,有點閑錢買書看著玩的朋友,別買啦,後悔不值!


我一定要先說一下我和大冰之間的…額…對不起,我們之間並沒有啥

除了握過兩次手,摸了一次我的頭,每本書的簽名版我都有之外也沒啥了

嘻嘻~

看的第一本是放假的時候看的摸摸頭那本,回校之後剛好趕上百城百校暢聊會。

簽售的時候我說叔能摸摸我的頭嗎?

叔就摸了下還揉了揉。

開心到飛起,咋說也是個公眾人物不是!

後來補了他們最幸福,和之後出的書也都看了。

怎麼說,看到後來覺得都跟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似的,看多了就膩了。

後來網上有一段時間,對大冰的評價很不好。現在好像也沒好到哪裡去。

這種評價確實會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但是!後來聽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看不上你的領導,但是他能坐到如今的位置一定是某些方面強於你。

深以為然。

所以大冰能走到如今的位置,不得不承認,他確實了不起。

幾年前,斜杠青年這個詞還沒有這麼火。

現在想來,他應該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斜杠青年了,哦不對,是大叔!

至於怎麼看待?

他書中的人物、故事、江湖看看就好,別衝動!別衝動!別衝動!

畢竟他也是進行了適度的誇張手法。

不管怎樣,開卷有益,這個風格對口味就看看,不對口味就拉倒不看。

沒啥黑的,畢竟人家的生活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達不到的。

最後祝我們都可以既能朝九晚五,也能浪跡天涯!平行世界,多元生活!


不同的人去讀大冰的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有的人說他的文章就像是一碗雞湯,也有的人說他的文章就像清晨的一杯涼白開。也會有人拿他的書和張嘉佳的書比較。

我挺喜歡讀大冰的書的,喜歡他故事中的一個個人物,真實,平凡,有的時候我會感覺,我自己就是那某個故事中的主人公。

從第一本《他們最幸福》到最近的一本《我不》,在他的書中,我看到了我還沒有經歷過得江湖,以及江湖中形形色色的人。

期待大冰的新書。


我感覺他的書是一個文青,在走出大學和跨入社會階段必讀的書。

但是如果你不是個有窮游情懷,流浪情節的人就另外說了。

讀第一本書的時候我讀大二,滿心的窮游綠皮火車與逃票,滿心的世界如此大說走就走,當我第一次讀他們最幸福時我不禁感慨,我天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過著你最嚮往的生活,並且有工作有夢,走馬有天涯,我內心彭拜到一度要去麗江,儘管是個窮學生,也一定要去小屋坐坐,不然不枉此生。

第二本書出的時候,在公司實習,買了之後周末休息就看完了,看到一半不捨得看了,然後再看忽然感覺無聊了,依然記得那個下午,坐在沙發上看著,忽然感覺怎麼所有的故事都是這個風格啊,突然的不喜歡看了。也許因為我的立場變了,也許因為我已經認識到了一些事了,總之忽然感覺那時他的微博書和演講都是一種風格,所以就放下了。

第三本書的時候辭職創業期,懶得買,但是還是帶著好奇在喜馬拉雅聽了,聽了幾篇不了了之,現在也不知道又出來新書了嗎?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雖然現在我已經不再對那種方式的寫作感興趣,或者是書里描寫的東西已無法激起我的好奇心,我時常懷疑我在長大,作者應該也在經歷人生不同的變換,為什麼他還是停留在5年前的風格和狀態,比如最喜歡的劉同,也是一直執著於一種風格,但是又想也許這是為了迎合讀者,迎合一部分有這種情節的人吧!我們在老去,但是總是有人在長大,總是有人正青春。所以總有些人走著我們來時的路,在瘋狂的追他們的書。

最後我感覺我是他的書的受益者,雖然我現在不看了,但是得到了精華,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年齡越來越大,書中提到的朝九晚五與浪跡天涯,也在深深影響著我。感謝這幾本書,在那樣一個初入社會懵懂無知,不知未來在哪裡的時候,給了我一種生活理念,並且我一直為這個理念的實現在奮鬥著。

願你我帶著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界中流浪。

個人分享,無感別噴,謝謝


大冰在微博上的認證是:作家。

他自己似乎是說過自己的野生作家,以此來和大家所熟知的一般作家相比較。在我的理解中,現在的作家,一般是指以寫作為生,並且已經出版書籍的寫作者,他與網路作家還有些區別,網路作家不出售版權,大部分的收益來自電子閱讀,來自讀者的訂閱。

我第一次接觸大冰的書,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候還是一個偽文藝青年,喜歡無病呻吟這類的。偶爾有一次,前女友拿著一本阿彌陀佛么么噠在那兒閱讀,看書名挺有意思的,後來就借來一起看。說實話,我是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情感勵志小說,而且那時的年紀真的很羨慕大冰那種「既能早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的生活」,於是,我如饑似渴的一整天看完了那本書,當時就覺得,書寫的很不錯,雖然文字很平淡,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但是對於大冰的經歷是真心的嚮往,後來與前女友討論時,她也是一臉憧憬的樣子,對大冰的小屋,西藏等等尤其嚮往,那時候認為大冰的書,是一種指明燈,能夠作為一個以後生活的一種指引,一切准循著自己的內心,似乎一切都很不錯。

大學畢業以後,也與前女友分手了,現在畢業已經快四年了,而且今年也結婚了。前幾日在書店又看到了大冰的書,我不 ,當然很有興趣的拿起來又看。

不過這時候在看這種書的時候,雖然還是會有一點羨慕大冰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內心卻毫無波瀾。我已經習慣了每天在公司和租房的地方來回,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擠著地鐵,看著一個個人戴著耳機,低著頭刷著手機。曾經的那些浪跡天涯的想法,被自己完全隱藏了起來。

或許這個時候就是以前看到過的一句話,已經被生活磨平了稜角。

然後我看大冰的書的時候,就和一般的看故事書可能是一個感覺,在看書的當時或許會有一些感觸,但是過了這個時間點,很快就忘記,可能出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偶爾還會想起,其餘的完全記不起來。就不像自己看余華的那本《活著》,一兩年過去了,我還是印象深刻。

大冰的書,本來別人的定位就是勵志青春文學,當然是適合青春少年時來觀看,這和初高中生喜歡郭敬明的書是一樣的道理,受眾不同。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可能比較喜歡大冰的書,但有一些社會經歷,有一些生活經歷之後,或許對他的書就沒有那麼大的感覺了,因為你過了那個年紀,然後少了很多幻想,可能會羨慕,卻不會憧憬了。


推薦閱讀:

白求恩: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做貢獻
上聯:山連山,水連水,山水相連。如何對下聯?
上聯:千山紅樹萬山雲。求下聯?
上聯:春風燕柳桃花雨,如何對下聯?
上聯:梨花帶雨俏爭春,如何對對下聯?

TAG:文學 | 讀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