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升,會經過幾個階段?


認知框架君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階段劃分是依照 ,把思維知識變成切身體驗,變成心智里的認知,以及對認知的元認知來劃分的。

因此人為的劃分為三個階段

  1. 元認知

  2. 心智模式

  3. 思維模型、思維方法與工具

這三個階段的劃分立足於以下的三個基礎

  1. 反省心智

  2. 演算法心智

  3. 自主心智

因為三個階段實質上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過程里可以同時有這三個階段,也可以只有某一個階段。始終認為是一個整體,而劃分階段是便於溝通與交流。

把這個過程的三個階段,當作整體去看。

下這以批判性思維來看思維的三個階段但同時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1. 不自覺的假設,心智模式的直接無意識給出。

  2. 元認知,要把這種無意識的假設帶入有有意識的層次,把假設可示化。

  3. 思維模型、方法、工具層次會調動【目的、問題、概念、信息、觀點】和【可示化的假設】進行【推理】,產生一定的【意義與結果】。

這是一個整體中的三個階段。

個人認為思考能力的提升,要構建一個整體,並從整體中去體驗思考的三個階段。


「思考能力」提升的過程,很像是學《唯識學》的過程。

《唯識學》的學習途徑是,通過人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一步步的深入,最終,發現內在真正的自己。

一個人最淺層的「自我認知」是感官的認知,這就是八識中的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些來自於感官的「自我認知」,最終,都會彙集到肉體的大腦中,形成第六個「自我認知」:意識。

前六識都是源自於肉體上的「自我認知」,但是,「完整的人體」一種重疊結構的人體,包括了顯性人體,以及隱性人體。前六識都是顯性人體上的「自我認知」。

第七識:末那識,又稱為「意根」,意思其實就是前六識的根,末那識是隱形人體的「自我認知」。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能認知到這一步,在現實中,已經很了不起了,很多滿口佛學,經典張口就來,但是,一說話就容易與人嗆,與人爭個面紅耳赤。這樣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還沒有體悟到自己的第七識,能體悟到第七識的人,都會變得相對的理性,不太容易受前六識的影響。

第八識:阿賴耶識,那就是真正自己的「自我認知」了。

這是《唯識學》通過「自我認知」的不斷深入,逐漸找到真正自己的過程。

在「思考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其實,也存在著這樣的途徑。

第一個階段:概念思考過關。

這個階段,基本上就是第六識:意識的思考訓練。

概念思考過關以後,這個人在思考的時候,基本上能搞清楚這個概念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能把事情的條理理得非常的清晰,能搞得清楚一件事是這件事,不會概念亂跳躍,說這件事,結果說著說著就跳到另外一件事上去了。

判別這樣的人,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看這個人表達會不會「概念堆砌」。現在職場中、社會上這種人非常多,不少還是挺資深的人。

比如,市面上流行互聯網概念,於是,TA的東西上統統加上互聯網的概念。量子力學流行了,結果,在互聯網的概念上再加上量子力學的概念。比特幣、區塊鏈流行了,就再加上區塊鏈的概念,總之,什麼流行加什麼……

這樣的人,各樣各業都很多,現實中,玩「概念堆砌」的多了去了,什麼電商、金融之類,大家可以在網上看一下,這樣的例子多的是。

記住!看到這樣的人,不管他的邏輯有多麼的自洽,概念思考都沒有過關,嚴格的講就連邏輯思考都沒有學到家,詭辯、忽悠倒是學會了。

概念思考過關了,在這個階段,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在表達上以自我為主,不管是在思考上、表達上,都不大會替別人考慮,人也比較固執,其實是很固執。這樣的人說話概念準確、條理清晰,一般人也講不過TA,結果,助長了TA的固執。

這樣的情況,在以往會被認為是個性問題、情商問題,其實,就是思考能力在這個階段的結果,過了這個階段,人就不這樣了。遺憾的是,在職場中,這些人不知道到後面還有第二、三階段,所以,以為自己已經在思考能力的巔峰了,也就不會去尋找改變了,結果就變得越來越固執。

但是,不管怎麼說,真的能把概念思考的關過了,在現實中,已經是比較優秀的人了。

第二個階段:關係思考過關

這個階段,是第七識:末那識的思考訓練

末那識的思考,就是內腦在思考。這個階段,思考的時候,依然是語言思考為主,但是,意識影像的思考開始出現了,而且,意識也開始往回收了,所以,人開始放下自我的觀念,從關係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事物。

這樣的人,在表現上,就是懂得換位思考,通俗的說就是能為別人考慮、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在表達上,也懂得用別人聽得懂的話,表達的時候,也知道要兼顧別人的心態之類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意識影像思考過關

這個階段,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思考訓練

阿賴耶識的思考訓練就是我們在之前一直講的「內思」,元神在意識空間中直接「看」意識影像,完全是非語言的思考。

意識影像思考過關,基本上,就是在第二心智系統中的思考了。

悟空今天與給位分享關於思考的這三個階段,是想告訴大家:學習思考,讓自己的思考能力成長,其實,已經走在了學習唯識的路上,在思考能力的不同階段,思考者是能體驗到內在不同的自己。

現代社會的人,基本上都是要入職場的,而在職場中,思考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悟空覺得真正懂得了思考的妙趣,職場真的就是修鍊場。

更多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的頭條號文章收藏、轉發、點贊的頭友們順手關註: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謝邀!

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大致可分為下面4個階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階段

剛踏入社會,初生牛犢不怕虎,認為世界是自己的,做事都能帶風,為人處世稜角分明,這時期的思考能力很強,但也是最不成熟、最敢冒險時期,古話說,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知道自己不知道階段

在社會摸爬滾打幾年後,準備迎接三十而立了,碰了不少釘子,經歷了不少失敗和挫折,開始會冷靜下來思考問題,開始審視自己身上的不足,有優勢的思考如何避免自己的性格缺陷、能力不足。

這個時期是個人自我修鍊和自我成長最迅速的事情,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內容越多,學習的方向和能力程度也就越大。

知道自己知道階段

家庭、工作、事業逐步穩定了下來,對自己的能力和追求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能有效的思考如何通過揚長避短來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不知道自己知道階段

成精階段,寵辱不驚,遇事能夠處理的爐火純青,方方面面都充分考慮到,在年輕人眼裡,神一般的存在,這時期的思考能力最強,能夠全面分析事情的利弊,權衡得失,有時候處理事情甚至是潛意識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套路。

思考能力成熟度模型


我是小明,外資公司諮詢顧問,10年企業管理諮詢經歷,擅長客戶溝通、總結彙報,思維導圖愛好者,卡耐基忠實粉絲,歡迎評論區留言,感謝您的關注。


1、概念定義

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思考對象)的認識程度。思維能力簡稱思考力。

2、經歷階段

構建思維體系:深度、寬度、高度;

完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

提升思維能力:大小、方向、著力點。

3、邏輯結構

思維體系是針對主體世界、思維能力針對客體世界、思維方式連接主客體世界。

思維體系+思維方式=思維能力。

了解更多請「關注」相關文章......


感謝邀請!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卻看不出事物的本質,在面對未來、面對選擇的時候,經常感到迷茫。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缺乏深度思考能力。

所謂深度思考能力,就是對一個事情,能從簡單或複雜的表面現象,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探尋到問題本質的原因,從而採取相應對策。

深度思考能力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一是能看清事物本質,提升我們的認知;二是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往往問題會解決得更徹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深度思考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我們如何才能建立並運用它?下面是本人在工作和學習中建立並運用的一種深度思考方式,具體如下:

一、確立目標

做一件事情,我們首先要確定目標。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往往卻被大多數人忽視。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更好針對目標採取相應的策略。

二、採取解決方法

這即是本篇重點所要介紹的內容-模型思維,也可稱為框架思維。

所謂模型思維,是指根據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抽象出一個模型,有了此模型,遇到同類問題,我們就可以快速找到事物的本質原因,從而迅速解決。建立模型的主要方法是結構化思維和系統思考。

首先採用結構化思維將事物根據MECE原則進行拆解,思考方式主要是歸納和演繹。歸納是把類似的事物歸集到一起做一層抽象,而演繹則可以根據第一性原理往前推理,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找到事物的最本質原因,往後推則可以從當前條件推測出事物的後續發展,往前和往後從而構建起整個事物的發展鏈條。

採用結構化思維構建起來的模型是靜態的,每一條事物發展鏈都是相互聯繫的,因此還需要我們運用系統思維對事物進行整體思考,探尋出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並找到影響整體事物發展的關鍵節點,才能對事物整體進行更深的思考和認識,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舉兩個例子來說吧。

一,如何學習一個新的概念

首先,你會看到一個概念的定義,或者多個定義。

第二,對概念中的任何不確定的子概念進行了解。

第三,對概念的特點、特徵,概念的應用場合,概念的相關屬性進行理解。

第四,對過程中涉及的任何概念進行1-4步的過程學習。

學會學習一個新概念,是能夠深入學習的第一步。

二,如何認識自己

我選擇了一個很大的概念,只能簡單的來說。

認識自己,認識什麼?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上對人的研究內容來分開看。

  1. 人的思維想法
  2. 行動
  3. 情緒感受
  4. 生理

然後再對思維想法,來進行詳細了解。

比如從社會現實角度來看。

(1)表面來看

  1. A出身一般,立志做一個富人,先定一個小目標一個億,並為之不停奮鬥;
  2. B天生富二代,立志自己的事業成功,身價10億+,以實現公司上市為目標。

在這兒請問:他們都是以賺錢為目標嗎?顯然不是,一個缺錢!一個不缺錢!

再問:生活是需要這麼多少嗎?不是。那麼讓他們希望賺錢背後目的是什麼?

(2)表面背後的共同點是什麼

  1. A賺錢,一方面是生存需要,一方面是價值認可需要,社會地位需要,自我價值需要……
  2. B賺錢,是為了證明自我價值,個人能力,個人能力爭取到的社會地位認同

共同點是什麼?個人需求(生存、價值證明)、自我價值實現、外在評價認可。

個人需求、自我價值,屬於什麼?個人內心的需求,這個與「外在評價認可」又有什麼共同點?

那就是認可!可是一個人為什麼需要認同?(自我認同、外部認同呢)

(3)認可需求的背後是什麼

如果沒有自己的認同、他人的認同,會怎麼樣?是否會感覺沒有價值感?是否會感覺自己做的事情沒有價值呢?自己是否不開心呢?

另一個角度,

  • 你是否可能讓任何人都認同你呢?
  • 你是否有可能讓每一個你認為重要的人都認可你呢?
  • 你是否可能讓認可你的人對你做到每一件事都認可呢?

答案是顯然的!不可能!!!

那麼我們既然做不到所有人認可,那麼我們又為何要爭取別人認可呢?這條路註定了是一條不可能100%完美的路。

如此以來,要麼有一條註定了有缺陷的路!要麼需要選擇可能其他完美的路來走!

(4)什麼樣的路才有可能完美?

既然依賴於外部評價的路,註定不完美,那麼假如與外部無關的,是否有可能完美呢?

自己又會不會評價呢?自己的評價又會不會變化呢?答案也是顯然的,世事無常嗎。

那什麼才是永恆不變的呢?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無常變化!

我們就是生活在無常、變化中,倘若我們可以接受無常、變化,是不是就可以永恆了?!

理論上,如此!做得到才行。

另外,接受變化,是認知上的,那麼感受呢?是否如果你內心100%認知接受,那麼感受上就會比較順暢呢?

就如說,我們認為賺取1個億,才能有社會地位,在這種認知時,我們內心在沒有實現時就會感覺人生不完美。可是通過以上分析又知道,實際上來自於我們對滿足自己感覺的原因,才延伸出對外在的一種需求。

那倘若,認可無常,並接納現實時,我們就直接可以收穫內心的完美感,難么我們就又何必求遠呢?或者說,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實現一個億的目標,根本上是一種實現我們滿足內心感覺的方式,而並非人生之根本。

如此,為了實現人生之根本,在於自己、變化、接納。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會重新認識到,社會地位、財富,自我認同、價值感等也都是外在的表現,亦是為了滿足內心需要與感覺。如此,此亦非根本,作為表面,我們就可以靈活對待。

以上的方法簡單說,就是尋找任何你認為的因素背後的原因,一層層剝離下去,最終尋找到內核。當你找到核心問題,再回頭看外面的原因,都不值得一提,你也就擁有了靈活對待外在因素的認知、態度與行動。

這樣,你也許就成了人生贏家。畢竟,思維方法也是滿足你某種需求的一種方式。


通過自己的成長經歷認為會經歷4個階段?

1.學生時期

在學生時代你的思維在漸漸成長,學會和同學溝通相處,思考方式處於簡單單純。

2.工作時期

在工作時代你的思維會晉陞,知道社會的複雜和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明白一些社會道理,思考式處於感性複雜。

3.結婚後

結完婚的男人和女人,思維會有一個大的轉變,會看透一部分人生道理,也明白了不是你的付出就一定會有別人的回報,此事思考方式處於保守理性。

4.人生處於低谷期

當人處於低谷期的時候,會恍然大悟,明白更多的哲理,會冷靜的看淡事物,思考更加透徹,此事的思考方式處於「空」。不在計較一些小的事物,不在因為一些事情與人爭執。

以上是個人經歷的感悟,僅供參考。


常言道,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經常獨立思考,也要不恥下問,時間長了,自然思考能力就提高了。


推薦閱讀:

當你發現自己資質平平,沒有天賦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思考太多真的會「死腦細胞」嗎?
為什麼確診得了中度抑鬱症、疑病症,反而心裡有些高興,這是變態心理嗎?
cosplay有什麼值得引發深思的社會或心理現象?
怎樣面對這樣的不衛生的室友?他為什麼不改?

TAG:教育 | 科學 | 心理 |